上海的冬天充斥着湿冷的“魔法攻击”。
江琴还是个以抗冻著称的北方人。
可在上海生活这么多年,还是被这边的冬天折磨的不轻。
那股子冷意直往骨头缝里钻,冷得刺骨。
“这电影拍的真好。”
她哆哆嗦嗦,和丈夫边华伟一同从曹家渡的沪西电影院里出来。
这边儿是上海小孩儿白相的好去处。
白相是上海方言。
用鲁迅先生的原话来解释:“如果将上海之所谓‘白相’,改作普通话,只好是‘玩耍’;至于‘吃白相饭’,那恐怕还是用文言译作‘不务正业,游荡为生’,对于外乡人可以比较的明白些。”
“我觉得这电影能火。”
江琴回味着电影里的画面。
“拍的都挺好的,尤其是那场审判大会,那个男主女主对视的镜头,太震撼人心了!”
她和边华伟看的电影,自然就是在上海试映的《芙蓉镇》。
江弦这命座就爱,本就是罕见的文章在南方、北方都很吃得开的北方作家。
再加上这电影又是名导谢晋的作品。
并且,上海本就是上影厂的大本营。
多方面因素作用下,《芙蓉镇》在上海的试映,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京城。
“我在《大众电影》上看过介绍。”
边华伟透露道:“听说为了拍这场戏,导演谢晋从县城调来了两台消防车人工降雨,那场雨中游街的戏整整拍了四天,刘小庆都让‘雨’淋病了,不过还是坚持抱病拍戏。”
“她可真够拼的。”
江琴吃了一惊,被刘小庆的敬业所打动。
“那芙蓉镇真美啊,世外桃源一样,在哪儿取的景?跟我时候想象的那个芙蓉镇简直是一模一样。”
“那地方叫王村镇,不过咱们看到的景,其实都是剧组布置出来的。”
边华伟道:“就说电影里那些水芙蓉,王村镇没有,为了配合拍戏,剧组特意把五亩的自留地用作种水芙蓉的池塘,还从外地移栽了几十棵木芙蓉。”
“是么?”
江琴惊讶,“花这么大代价?”
“害,移栽植物不算啥了,你都不知道,咱们在电影里看的那些吊脚楼,那些楼其实都是剧组从几十里外的地方拆迁运来的。”边华伟道。
“天啊!”
江琴更感到不可思议了。
为了拍电影,把楼都拆过来了,可见一斑!
不过这是真事儿,《芙蓉镇》剧组在王村镇上搭建的节孝坊、魁星楼、状元楼,甚至引来了游客拍照留念。
还有好多写生的人打开画夹画素描。
剧组的工作人员过去解释说这些都是假的布景,这些人根本不相信,都觉得这些楼就是王村镇上的建筑。
“全剧组从工作人员到演员,都这么用心,难怪拍的这么好。”江琴一脸满意。
《芙蓉镇》是她弟弟的,受到电影剧组这么认真的对待,她自然替江弦觉得高兴。
边华伟看了眼手表,“你先回去吧,我再去趟单位。”
“今天不是放假么?”江琴奇怪。
边华伟不好意思的笑笑,“反正回去也没什么事儿,我还有些稿子没看”
“唉,你们这些编辑。”
江琴无奈,“那稿子上面又留不下你们的名字,那么拼命干嘛?休息日都不休息了。”
“瞧你说的。”
边华伟给她理了理衣领,“要是没了我们这些编辑,哪会有你弟弟这么优秀的作家?”
“哼,你去吧,我自个儿回去。”
边华伟还在《故事会》工作。
如今的《故事会》,和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在文坛依旧不太上得了台面。
但论发行成绩,《故事会》绝对能排在上海文学刊物的前列!
而且边华伟也并不觉得,他们《故事会》就比别的刊物低人一等。
就说前段时间,他和一群上海作家到云南红土高原上的边寨采风。
在当地的村民家中,主人按照当地风俗,将第一杯酒敬了“最尊贵的客人”。
而这位客人,就是作为《故事会》特约编辑的他。
边华伟心中感动的同时,也说不出的骄傲。
因为在采风团里有的是文坛德高望重的名人。
但在村民心里,《故事会》这本似乎上不了台面的杂刊,才是最贴近他们的。
“华伟、华伟。”
看了会稿子,边华伟便被主编喊了过去。
“主编,怎么了?”
“文联那边临时有个会,你过去参加一下。”
“行。”
领了任务,边华伟很快赶去市文联开会,来的有点早,跑去走廊里抽了一支烟,人来的便差不多了,大概有30多号人。
边华伟看了看,这些人里头,除了一些刊物的编辑,还来了很多领导,有文联的干部、有市电影局的局长、有电影家协会的主席、有上影厂的厂长甚至连复联的女同志都来了。
众人到场以后,先看电影,播的不是别的片子,正是边华伟刚刚看过一遍的《芙蓉镇》。
边华伟也很快弄明白了这次会议的任务,正是为了讨论这部还在试映的片子——《芙蓉镇》。
大伙不废话,人齐了就放片,放完了就开始讨论。
“这个电影,我觉得拍的还是非常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从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广的内涵,不算太突破尺度。”
“这还不算突破尺度?看看电影里头,李国香、王秋赦、窦宝莹这些反面人物的形象,人性扭曲成什么样子了?这简直是给我们脸上抹黑!”
“我觉得不用太上纲上线,实事求是嘛,这不正是通过一个个富有个性色彩的人物,揭示了给人民造成的灾难?”
“是啊,我觉得胡、秦两个形象塑造的都很好,当李国香不敢爱,只能亵渎爱时,秦书田与胡玉音却敢于爱,不怕坐牢也要爱,最后他们也得到了真正的爱,多么感人的故事。”
众人意见不一,争论的不亦乐乎。
渐渐形成了支持和反对两派。
支持派认为《芙蓉镇》是一部优秀的影片,赞成影片正式上映。
而反对派则觉得,《芙蓉镇》电影存在局限性,并且有抹黑的嫌疑,这就是一颗“大毒草”,坚决反对《芙蓉镇》这部电影公映。
边华伟也明白了,今天这个会,其实就是《芙蓉镇》电影审核的环节之一。
这会儿在电影审核这一块儿做的很乱。
审核并不是什么固定的审片组织来审,审片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后世也没有,从来都是按照上面的精神来作判断。
因此,能不能上映,就要经过多方面、多次的讨论,最后综合各方的意见做出决定。
这个各方包括了你能想象到的任何组织。
据说《原野》拍摄7年之后才获准上映,就是因为复联认为影片主人公乱搞男女关系。
而实际上,其实影片表现刘小庆与杨在葆的幽会戏,观众们只能看到刘小庆解开了一颗纽扣。
这么松散的审核机制,也就导致了,80年代的电影时而松、时而紧。
好些电影都是:刚上映的时候非常卖座,观众们看的正乐呵呢,就在票房欣欣向荣眼看就要创造记录之际,片子居然给封了!
邪典题材尤其是这一类电影的重灾区,像80年代的老国产片《凶宅美人头》、《毒吻》、《黑楼孤魂》、《银蛇谋杀案》等等。
又邪又重口味。
在一个没有明文标准的电影审查制度之下,你可以在电影《疯狂的代价》、《游侠黑蝴蝶》、《夜半歌声》等电影中看到:
“浴室洗澡但关键部位被字幕遮挡。”
“土匪欺负民女,镜头快速扫过半露的民女,然后侠女现身。”
“小姐为了跟毁容的恋人团聚,用两根银针刺瞎了自己的眼睛。”
《游侠黑蝴蝶》是最猛的。
导演不知道从哪得到启发,觉得富人喝人奶是最腐败的行为。
于是电影上映以后。
观众们坐在影厅,看到露点特写填满银幕,所有人一时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神秘的大佛》也够绝的。
里面有一段,老和尚为了保护佛财,挖了自己的双眼,并将其扎在刺刀上展示给观众看。
关键这电影是一部中小学生包场观看的电影妥妥的童年阴影。
总之,混乱的机制下,各电影厂那是一家比一家猛。
不过这一点到了90年代就再没出现了。
总之,讨论会讨论到最后,《芙蓉镇》这部电影被罗列出数十条罪状。
电影局的局长见如此情况,也就遗憾的看向上影厂厂长徐桑楚。
对于上海方面,他们还是想尽量支持《芙蓉镇》这部本市制作的电影的。
但最重要的,还是京城方面的态度。
《芙蓉镇》在SH市公映的事情,只好暂时搁置下来。
京城。
虎坊路15号。
江弦家里坐了谢晋、李凖两个老搭档。
他亲自下厨,拌了点儿猪头肉、猪耳朵,炸了盘花生米,切点香菜拌上豆腐,最后拍俩黄瓜,弄盘“乾隆白菜”。
谢晋把他带来的习水大曲一开,馥郁的酒香顿时飘散出来。
“老谢可好些日子没喝酒了,今天应该是第一回开禁。”李凖道。
“是么?”
江弦意外,“老谢不是餐餐不能离酒么?”
“这不是拍戏么。”
李凖解释道:“他给全剧组下了死命令,要求全剧组在拍摄期间禁酒,他这个导演,以身作则。”
“你俩都辛苦了。”
江弦明白,对一个嗜酒的人来说,滴酒不沾需要多大的意志力。
他把酒倒上,先提一杯,然后夹菜。
“也就是来我这儿了,这会儿全京城,你不管去谁家,估摸着都只有白菜。”
“要不我们乐意来你这儿呢。”
“哈哈。”
闲聊一会,话题自然而然的聊到《芙蓉镇》的上映问题上,欢乐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重。
自从影片拍摄结束以后,《芙蓉镇》的上映就是个问题。
《芙蓉镇》太敏感了!
作为,尚且能够容忍。
作为电影,自然而然触动了一些人的神经。
总之,在层层阻力下,电影公映困难,谢晋只好先争取试映,但随着试映范围扩大,报纸上关于《芙蓉镇》的负面评论也越来越多。
“你看这一篇。”谢晋从包里取出一份报纸。
江弦大概扫了一眼,没仔细看,眉毛拧着一直都没松开,这文章主要是提了两个观点:一个是《芙蓉镇》对于道德批判过于热心,容易把观众对于芙蓉镇的社会悲剧的思考引向对于个别恶人或恶行的道德谴责;另一个是《芙蓉镇》对极左路线的批评是在给我们抹黑。
前一个倒没什么,任何文学都存在局限性,这句话用来批评任何一本“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都没问题,因为这不是文学这个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
后一个就有点严重了。
这相当于是直接给《芙蓉镇》定性了。
这句话几乎就是宣判《芙蓉镇》这电影就是一颗“大毒草”。
要是这样的说法散布开,那《芙蓉镇》基本就没有公映的希望了。
而等待这电影的就只剩一条路:
封杀!
“咱们可不能让事态这么发展。”江弦道。
谢晋点点头,然后跟江弦坦白:“这段时间,我其实一直在对片中的镜头做处理,删了几处不影响整体的片段,像是秦书田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那些片段,都已经删掉了,除此之外,还重录了一些片段,不过尽量保留了比较重要的原剧情。”
江弦对此没什么意见,“该删的就删,该改的就改,咱们挨打就李正。”
谢晋点点头,又皱着眉头道:“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影片被剪得乱七八遭,就算获准公映,这样的电影也没什么上映的价值了。”
“可以去找陈荒煤同志说说。”
江弦道:“《芙蓉镇》这部电影,陈荒煤同志很重视。”
“我正有此意。”
三人一顿大酒,也没喝多少,一人半斤,谢晋、李凖脚步带着踉跄,摇摇晃晃离开了虎坊路15号。
江弦在床上躺了一会,醒来以后洗了把脸,坐到桌前,又捏着谢晋给他的那份报纸看了一遍。
《芙蓉镇》要是再被这么批评下去,那他这个原著作者也会陷入麻烦。
他得主动做点什么才行。
江琴还是个以抗冻著称的北方人。
可在上海生活这么多年,还是被这边的冬天折磨的不轻。
那股子冷意直往骨头缝里钻,冷得刺骨。
“这电影拍的真好。”
她哆哆嗦嗦,和丈夫边华伟一同从曹家渡的沪西电影院里出来。
这边儿是上海小孩儿白相的好去处。
白相是上海方言。
用鲁迅先生的原话来解释:“如果将上海之所谓‘白相’,改作普通话,只好是‘玩耍’;至于‘吃白相饭’,那恐怕还是用文言译作‘不务正业,游荡为生’,对于外乡人可以比较的明白些。”
“我觉得这电影能火。”
江琴回味着电影里的画面。
“拍的都挺好的,尤其是那场审判大会,那个男主女主对视的镜头,太震撼人心了!”
她和边华伟看的电影,自然就是在上海试映的《芙蓉镇》。
江弦这命座就爱,本就是罕见的文章在南方、北方都很吃得开的北方作家。
再加上这电影又是名导谢晋的作品。
并且,上海本就是上影厂的大本营。
多方面因素作用下,《芙蓉镇》在上海的试映,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京城。
“我在《大众电影》上看过介绍。”
边华伟透露道:“听说为了拍这场戏,导演谢晋从县城调来了两台消防车人工降雨,那场雨中游街的戏整整拍了四天,刘小庆都让‘雨’淋病了,不过还是坚持抱病拍戏。”
“她可真够拼的。”
江琴吃了一惊,被刘小庆的敬业所打动。
“那芙蓉镇真美啊,世外桃源一样,在哪儿取的景?跟我时候想象的那个芙蓉镇简直是一模一样。”
“那地方叫王村镇,不过咱们看到的景,其实都是剧组布置出来的。”
边华伟道:“就说电影里那些水芙蓉,王村镇没有,为了配合拍戏,剧组特意把五亩的自留地用作种水芙蓉的池塘,还从外地移栽了几十棵木芙蓉。”
“是么?”
江琴惊讶,“花这么大代价?”
“害,移栽植物不算啥了,你都不知道,咱们在电影里看的那些吊脚楼,那些楼其实都是剧组从几十里外的地方拆迁运来的。”边华伟道。
“天啊!”
江琴更感到不可思议了。
为了拍电影,把楼都拆过来了,可见一斑!
不过这是真事儿,《芙蓉镇》剧组在王村镇上搭建的节孝坊、魁星楼、状元楼,甚至引来了游客拍照留念。
还有好多写生的人打开画夹画素描。
剧组的工作人员过去解释说这些都是假的布景,这些人根本不相信,都觉得这些楼就是王村镇上的建筑。
“全剧组从工作人员到演员,都这么用心,难怪拍的这么好。”江琴一脸满意。
《芙蓉镇》是她弟弟的,受到电影剧组这么认真的对待,她自然替江弦觉得高兴。
边华伟看了眼手表,“你先回去吧,我再去趟单位。”
“今天不是放假么?”江琴奇怪。
边华伟不好意思的笑笑,“反正回去也没什么事儿,我还有些稿子没看”
“唉,你们这些编辑。”
江琴无奈,“那稿子上面又留不下你们的名字,那么拼命干嘛?休息日都不休息了。”
“瞧你说的。”
边华伟给她理了理衣领,“要是没了我们这些编辑,哪会有你弟弟这么优秀的作家?”
“哼,你去吧,我自个儿回去。”
边华伟还在《故事会》工作。
如今的《故事会》,和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在文坛依旧不太上得了台面。
但论发行成绩,《故事会》绝对能排在上海文学刊物的前列!
而且边华伟也并不觉得,他们《故事会》就比别的刊物低人一等。
就说前段时间,他和一群上海作家到云南红土高原上的边寨采风。
在当地的村民家中,主人按照当地风俗,将第一杯酒敬了“最尊贵的客人”。
而这位客人,就是作为《故事会》特约编辑的他。
边华伟心中感动的同时,也说不出的骄傲。
因为在采风团里有的是文坛德高望重的名人。
但在村民心里,《故事会》这本似乎上不了台面的杂刊,才是最贴近他们的。
“华伟、华伟。”
看了会稿子,边华伟便被主编喊了过去。
“主编,怎么了?”
“文联那边临时有个会,你过去参加一下。”
“行。”
领了任务,边华伟很快赶去市文联开会,来的有点早,跑去走廊里抽了一支烟,人来的便差不多了,大概有30多号人。
边华伟看了看,这些人里头,除了一些刊物的编辑,还来了很多领导,有文联的干部、有市电影局的局长、有电影家协会的主席、有上影厂的厂长甚至连复联的女同志都来了。
众人到场以后,先看电影,播的不是别的片子,正是边华伟刚刚看过一遍的《芙蓉镇》。
边华伟也很快弄明白了这次会议的任务,正是为了讨论这部还在试映的片子——《芙蓉镇》。
大伙不废话,人齐了就放片,放完了就开始讨论。
“这个电影,我觉得拍的还是非常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从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广的内涵,不算太突破尺度。”
“这还不算突破尺度?看看电影里头,李国香、王秋赦、窦宝莹这些反面人物的形象,人性扭曲成什么样子了?这简直是给我们脸上抹黑!”
“我觉得不用太上纲上线,实事求是嘛,这不正是通过一个个富有个性色彩的人物,揭示了给人民造成的灾难?”
“是啊,我觉得胡、秦两个形象塑造的都很好,当李国香不敢爱,只能亵渎爱时,秦书田与胡玉音却敢于爱,不怕坐牢也要爱,最后他们也得到了真正的爱,多么感人的故事。”
众人意见不一,争论的不亦乐乎。
渐渐形成了支持和反对两派。
支持派认为《芙蓉镇》是一部优秀的影片,赞成影片正式上映。
而反对派则觉得,《芙蓉镇》电影存在局限性,并且有抹黑的嫌疑,这就是一颗“大毒草”,坚决反对《芙蓉镇》这部电影公映。
边华伟也明白了,今天这个会,其实就是《芙蓉镇》电影审核的环节之一。
这会儿在电影审核这一块儿做的很乱。
审核并不是什么固定的审片组织来审,审片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后世也没有,从来都是按照上面的精神来作判断。
因此,能不能上映,就要经过多方面、多次的讨论,最后综合各方的意见做出决定。
这个各方包括了你能想象到的任何组织。
据说《原野》拍摄7年之后才获准上映,就是因为复联认为影片主人公乱搞男女关系。
而实际上,其实影片表现刘小庆与杨在葆的幽会戏,观众们只能看到刘小庆解开了一颗纽扣。
这么松散的审核机制,也就导致了,80年代的电影时而松、时而紧。
好些电影都是:刚上映的时候非常卖座,观众们看的正乐呵呢,就在票房欣欣向荣眼看就要创造记录之际,片子居然给封了!
邪典题材尤其是这一类电影的重灾区,像80年代的老国产片《凶宅美人头》、《毒吻》、《黑楼孤魂》、《银蛇谋杀案》等等。
又邪又重口味。
在一个没有明文标准的电影审查制度之下,你可以在电影《疯狂的代价》、《游侠黑蝴蝶》、《夜半歌声》等电影中看到:
“浴室洗澡但关键部位被字幕遮挡。”
“土匪欺负民女,镜头快速扫过半露的民女,然后侠女现身。”
“小姐为了跟毁容的恋人团聚,用两根银针刺瞎了自己的眼睛。”
《游侠黑蝴蝶》是最猛的。
导演不知道从哪得到启发,觉得富人喝人奶是最腐败的行为。
于是电影上映以后。
观众们坐在影厅,看到露点特写填满银幕,所有人一时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神秘的大佛》也够绝的。
里面有一段,老和尚为了保护佛财,挖了自己的双眼,并将其扎在刺刀上展示给观众看。
关键这电影是一部中小学生包场观看的电影妥妥的童年阴影。
总之,混乱的机制下,各电影厂那是一家比一家猛。
不过这一点到了90年代就再没出现了。
总之,讨论会讨论到最后,《芙蓉镇》这部电影被罗列出数十条罪状。
电影局的局长见如此情况,也就遗憾的看向上影厂厂长徐桑楚。
对于上海方面,他们还是想尽量支持《芙蓉镇》这部本市制作的电影的。
但最重要的,还是京城方面的态度。
《芙蓉镇》在SH市公映的事情,只好暂时搁置下来。
京城。
虎坊路15号。
江弦家里坐了谢晋、李凖两个老搭档。
他亲自下厨,拌了点儿猪头肉、猪耳朵,炸了盘花生米,切点香菜拌上豆腐,最后拍俩黄瓜,弄盘“乾隆白菜”。
谢晋把他带来的习水大曲一开,馥郁的酒香顿时飘散出来。
“老谢可好些日子没喝酒了,今天应该是第一回开禁。”李凖道。
“是么?”
江弦意外,“老谢不是餐餐不能离酒么?”
“这不是拍戏么。”
李凖解释道:“他给全剧组下了死命令,要求全剧组在拍摄期间禁酒,他这个导演,以身作则。”
“你俩都辛苦了。”
江弦明白,对一个嗜酒的人来说,滴酒不沾需要多大的意志力。
他把酒倒上,先提一杯,然后夹菜。
“也就是来我这儿了,这会儿全京城,你不管去谁家,估摸着都只有白菜。”
“要不我们乐意来你这儿呢。”
“哈哈。”
闲聊一会,话题自然而然的聊到《芙蓉镇》的上映问题上,欢乐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重。
自从影片拍摄结束以后,《芙蓉镇》的上映就是个问题。
《芙蓉镇》太敏感了!
作为,尚且能够容忍。
作为电影,自然而然触动了一些人的神经。
总之,在层层阻力下,电影公映困难,谢晋只好先争取试映,但随着试映范围扩大,报纸上关于《芙蓉镇》的负面评论也越来越多。
“你看这一篇。”谢晋从包里取出一份报纸。
江弦大概扫了一眼,没仔细看,眉毛拧着一直都没松开,这文章主要是提了两个观点:一个是《芙蓉镇》对于道德批判过于热心,容易把观众对于芙蓉镇的社会悲剧的思考引向对于个别恶人或恶行的道德谴责;另一个是《芙蓉镇》对极左路线的批评是在给我们抹黑。
前一个倒没什么,任何文学都存在局限性,这句话用来批评任何一本“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都没问题,因为这不是文学这个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
后一个就有点严重了。
这相当于是直接给《芙蓉镇》定性了。
这句话几乎就是宣判《芙蓉镇》这电影就是一颗“大毒草”。
要是这样的说法散布开,那《芙蓉镇》基本就没有公映的希望了。
而等待这电影的就只剩一条路:
封杀!
“咱们可不能让事态这么发展。”江弦道。
谢晋点点头,然后跟江弦坦白:“这段时间,我其实一直在对片中的镜头做处理,删了几处不影响整体的片段,像是秦书田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那些片段,都已经删掉了,除此之外,还重录了一些片段,不过尽量保留了比较重要的原剧情。”
江弦对此没什么意见,“该删的就删,该改的就改,咱们挨打就李正。”
谢晋点点头,又皱着眉头道:“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影片被剪得乱七八遭,就算获准公映,这样的电影也没什么上映的价值了。”
“可以去找陈荒煤同志说说。”
江弦道:“《芙蓉镇》这部电影,陈荒煤同志很重视。”
“我正有此意。”
三人一顿大酒,也没喝多少,一人半斤,谢晋、李凖脚步带着踉跄,摇摇晃晃离开了虎坊路15号。
江弦在床上躺了一会,醒来以后洗了把脸,坐到桌前,又捏着谢晋给他的那份报纸看了一遍。
《芙蓉镇》要是再被这么批评下去,那他这个原著作者也会陷入麻烦。
他得主动做点什么才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1978合成系文豪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1978合成系文豪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