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单皮裤胡同,招待所。
“你们说会有哪个明星?”
“会有中野良子么?”
李勇听着屋里同伴们叽叽喳喳的讨论,笑了笑,“谁知道呢。”
李勇今年22岁,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从事的是基层团委工作。
前段时间,他们单位接到邀请,选拔5名单位里的优秀团员青年参加国庆庆祝活动。
李勇没想到,这样从天而降的好事,竟然落到了他的头上!
领导当即安排由他带队5名青年模范,进京参加在首都体育馆隆重举办的“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活动。
听说这次“中日青年友好联欢”活动,还邀请了好几位中国观众熟悉的日本明星,这深深地吸引着李勇一行人。
一睹日本火爆明星的真面目,尽管大家谁也没有说什么,但李勇心里非常清楚,这肯定是大家心中的一个渴望。
和同伴们聊天聊到傍晚时分,李勇出了招待所,去街口的小面馆,花三角五分钱,买了五两小肉面,狼吞虎咽的吃下去。
舔了舔筷子,李勇用袖子擦了擦嘴,看到桌上有一份报纸,左右一看,没有人要,干脆取过,捧在手上读了起来,顺便消食。
这是一份《京城晚报》,李勇津津有味的看了几条新闻,忽然看到还有一个版块是关于“中日青年联欢活动”的专门报道。
记者们透露,歌唱家蒋大为将作为压轴节目登上这次活动。
李勇登时激动起来。
蒋大为多火啊?如日中天!他演唱的《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已经火遍了大江南北!
他正激动着,再往下一看。
嚯!
“倍赏千惠子、高仓健、吉冈秀隆、栗原小卷、新克利”
这全是日本著名的演员啊!
这会中日关系正值蜜月期。
从改开后,日本的影视剧从《追捕》《远山的呼唤》《生死恋》等电影到《血疑》电视剧,相继进入中国,风靡一时。
大量中国观众都记住了这些日本电视、电影的演员,像是硬汉明星高仓健、美女中野良子.
这几天总听几个同伴在房间里念叨这些名字,李勇相信,要是他们知道这个消息,知道能一睹这些演员的真容,一定能高兴的跳起来。
李勇也替他们高兴。
可在内心深处,李勇是觉得有些羞耻和悲哀的。
羞耻和悲哀的原因,当然是因为这些同伴们竟然这么崇拜这些日本人。
这一点,李勇虽然没说,但在心底实在是有点过意不去。
崇拜日本人,岂不是说觉得我们不如日本人?
这种隐形意识上的较量,即便这会儿主流宣传友好,也是大多数国人心中抹不掉的想法。
正想着这些,恍惚间,李勇又看到一则报道:“中国作家江弦会见日本演员高仓健、中野良子.”
带着好奇,李勇将这篇文章快速读完,两只眼登时亮了起来。
这也太振奋人心了!
李勇心中那点郁闷荡然无存!
虽然我们的人崇拜你们日本的演员,但你们日本的演员又崇拜我们中国的作家。
等于说还是我们中国人更胜一筹嘛!
北戴河一向是疗养的好去处。
这里解放以后,就选了风景最好的西山,对原有别墅接收或购买,组建疗养院,安置伤残将士。
再后来,为了挣外汇,发展旅游,所有疗养院就都交了出去,盖成宾馆,北戴河这块儿神秘的中央暑期办公地向老百姓敞开了大门。
此刻,冯骥才和太太正沿着北戴河的堤岸散步。
前两年,冯骥才因为写作过劳,心脏不好,只能停写,到北戴河这里静养。
说起这事儿也挺魔幻的。
也不知道是谁,把这事儿传着传着传成了冯骥才去世了。
更魔幻的是,作家陈建功不知道从哪儿听到了这个误传,十分动情地为他大哭了一场。
“最近这天儿一到晚上就凉,你披件儿衣服。”回到住处,冯骥才太太顾同昭叮嘱说。
“知道了。”
冯骥才坐到书桌前,摸出个苹果,然后捧起桌上新买的几份报纸,边啃边看。
“又看上了,你多休息休息。”顾同昭声音温柔又带着几分关切。
冯骥才抬起头,“我得多看看,不然外头发生了什么事儿我都不知道。”
“你啊。”顾同昭知道自己拦不住,叹一口气,“行了,别忘了喝点热水,我去做饭。”
这一对儿夫妻,是圈子里出了名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关系非常和睦。
冯骥才拎起暖壶,往缸子里倒了一杯热水,砸吧一口,很快看到《京城晚报》。
“中国作家江弦会见日本演员高仓健、中野良子。”报纸上的一篇报道吸引了冯骥才的注意。
高仓健和中野良子他当然认识。
杜秋和真由美嘛!
《追捕》他看了不知道几遍了都,里面那鳞次栉比的大楼跟另一个世界似得,给他留下的印象简直不要太深。
印象深刻的还有真由美在警官面前脱衣服的片段.他也是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未删减的这一部分,哎呦,那身材,小日本真是敢拍。
总之,高仓健和中野良子这两个名字,大冯都很熟悉。
但是江弦这个名字
他更熟啊!
他和江弦几乎是同时期出来的作家,又有着这么多年的交情。
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这货从一个小作家一步步到如今在文坛内举足轻重。
但是他的名字又怎么会和高仓健、中野良子这两个名字出现在一块儿?
带着深深的好奇,冯骥才快速的读了下这篇报道:
“近日,在中日文化交流的盛事氛围中,日本演艺界的传奇明星高仓健与中野良子,与燕京酒店与中国知名作家江弦见面。
高仓健以其在《追捕》等影片中塑造的坚毅、冷峻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一代人心中的偶像。中野良子则因《追捕》里真由美一角,凭借其热情勇敢的形象,深受中国观众喜爱。江弦作为中国文坛的杰出代表,其多部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享有盛誉,以细腻笔触和深刻洞察展现人性与社会万象。
会面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据悉,高仓健对中国文学兴趣浓厚,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江弦的作品,被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深深吸引。他曾私下向友人表示,江弦的作品让他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书中能感受到中国社会的独特魅力和中国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中野良子也毫不掩饰对江弦作品的喜爱,她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江弦的文字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她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中国,其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刻画令她印象深刻。
中日青年大联欢举办在即,两名日本演员对江弦的喜爱,必将成为中日文化交流中一段被铭记的佳话。
这一事件也再次证明,文学作为跨越国界的桥梁,正不断拉近中日两国人民的心灵距离,为两国文化交流注入新活力。
”
冯骥才看的傻眼。
这报道的意思就是说江弦是高仓健和中野良子非常喜欢的作家呗。
合着人江弦这会儿的读者受众都不仅限于国内了,在日本都有这么老些!
“牛逼.”
冯骥才怔怔的骂了一句。
他这两年基本都在休养,始终也没什么作品问世,可是人家江弦呢?都已经火到这个地步了!
想当初,自己和他几乎是在同一起跑线开始的写作。
其实也不算。
因为那时候他的《棋王》刚在《京城文学》发表,他的长篇《义和拳》却已得到了人文社的出版。
所以在文学上,冯骥才是一个领先于江弦的身份,江弦甚至还要叫他一声老师。
可现在呢?
冯骥才不免生出些愁绪,两人的地位明显越差越远,已经回不到当初的革命友谊。
或许下次见面,他叫一声闰土,自己却只能叫一声老爷
“大冯,看啥呢看的那么专心?”
“新闻。”
他端起不知道什么时候空了的缸子,又放下,“江弦上新闻了。”
“又咋了?”
“见了俩日本演员。”
“哦。”
顾同昭见怪不怪,只说些“江弦不是天天都能上新闻么”“不知道多少双眼睛天天给他盯着”之类的话,惹得冯骥才又有点发酸。
可是酸又有什么用呢?
其实早就该明白,自己和江弦根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10月的第一天。
天还未亮,江弦就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洗漱后,穿上那件在红都定制的中山装,对着镜子仔细地整理好衣领。
朱琳也起来了,从柜子里找出一件平时很少穿的“国防绿”的确良军服。
她是通讯兵文工团出身,后来复员回到检定所工作,当过军人。
“嫂子,你们快点。”江珂在门外嚷嚷。
“好了好了。”朱琳答应一声。
“我先出发了。”江弦道。
“不吃饭了?”
“来不及了,反正我也不饿。”江弦说罢又叮嘱道:“你们注意安全。”
“放心。”朱琳答应一声。
江弦独自出了门,和家里人兵分两路。
今天他是作为干部去观礼,带不了家眷。
他也没让徐晨辉过来接他。
长安街周围已经控制起来了,一辆车都走不了。
反正他们家住的不远,他就骑着自行车到了地方。
“哟,江弦,捯饬的可真精神。”王濛一见着他就调侃起来。
江弦不以为然的笑了笑,“今儿场合比较正式嘛。”
他又朝着周围看了看,这里已经集结了一大群作协的干部,有满头银发的巴金,有身形佝偻的冰心,还有冯沐、陈荒煤、张光年
文坛德高望重的这些老一辈们悉数到场,另外还有众多音乐家、电影家、画家.
总共加起来,也就四五十号人,这一小撮人,就代表了文艺界的最高地位。
此刻,他们都在与熟人热聊着,一片欣欣向荣的热闹景象。
“江弦,等会儿你可要大吃一惊了!”王濛又开口道。
江弦也是无奈,“王老师,你一个关子都跟我卖了一个月了。”
“不急,这不今天就能揭晓了吗?”王濛打着趣儿说道。
“江弦。”
李小林朝他招了招手,“你的那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写的真漂亮,爸爸虽然没公开表态,但是私下没少和我夸你写得好。”
“小林姐,今天时间仓促,回头有机会,我再陪你好好聊聊这篇稿子。”江弦笑着说。
李小林也知道这里不是聊稿子的地方,点点头,又开玩笑道:
“江弦,骗我去你家,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什么想法.”
“小林姐,我冤枉!”
“拿你闺女骗我红包是吧。”
“.”
“放心吧。”李小林和煦的笑笑,“我这当姑姑的,一定会给我这侄女包个大红包的。”
说话间,一行人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上了城门楼子。
这里人更多,已经不局限于文化领域,还有数不清的记者、摄像机。
江弦挤过人群的空隙,往城门下头看了一眼,整个广场一片彩色的海洋。
气势恢宏、绚丽多姿。
不管谁看着这一幕,那都是两个字:震撼。
时隔25年的这一次阅兵,意义非凡,既是举国同庆,又是依靠一场大动作来震慑周边宵小。
江弦有些失神的看着周围的一切,直到一支身姿挺拔的阅兵方队,扛着枪迈着铿锵有力的脚步缓缓走来。
随着劈枪指示一声令下,所有人动作整齐划一,一晃一顿一劈。
三段式劈枪。
队伍里响起“咔咔咔”的劈枪声。
闪闪的枪刺在他们手里好像有了生命。
刺刀劈出的瞬间,一种很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江弦感到极致的血脉喷张。
“三段式”劈枪,后来再也没出现过了,这也是这次阅兵经典的理由之一。
阅兵结束以后,就是游行队伍通过了。
这时候兴彩车。
各界都派出了代表自己的彩车,来为祖国庆祝。
而当一辆顶着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造型的彩车缓缓从广场上驶过时。
周围人的目光一瞬间全朝着江弦看了过来。
因为这辆彩车是代表整个文艺界的唯一一辆彩车!
“你们说会有哪个明星?”
“会有中野良子么?”
李勇听着屋里同伴们叽叽喳喳的讨论,笑了笑,“谁知道呢。”
李勇今年22岁,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从事的是基层团委工作。
前段时间,他们单位接到邀请,选拔5名单位里的优秀团员青年参加国庆庆祝活动。
李勇没想到,这样从天而降的好事,竟然落到了他的头上!
领导当即安排由他带队5名青年模范,进京参加在首都体育馆隆重举办的“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活动。
听说这次“中日青年友好联欢”活动,还邀请了好几位中国观众熟悉的日本明星,这深深地吸引着李勇一行人。
一睹日本火爆明星的真面目,尽管大家谁也没有说什么,但李勇心里非常清楚,这肯定是大家心中的一个渴望。
和同伴们聊天聊到傍晚时分,李勇出了招待所,去街口的小面馆,花三角五分钱,买了五两小肉面,狼吞虎咽的吃下去。
舔了舔筷子,李勇用袖子擦了擦嘴,看到桌上有一份报纸,左右一看,没有人要,干脆取过,捧在手上读了起来,顺便消食。
这是一份《京城晚报》,李勇津津有味的看了几条新闻,忽然看到还有一个版块是关于“中日青年联欢活动”的专门报道。
记者们透露,歌唱家蒋大为将作为压轴节目登上这次活动。
李勇登时激动起来。
蒋大为多火啊?如日中天!他演唱的《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已经火遍了大江南北!
他正激动着,再往下一看。
嚯!
“倍赏千惠子、高仓健、吉冈秀隆、栗原小卷、新克利”
这全是日本著名的演员啊!
这会中日关系正值蜜月期。
从改开后,日本的影视剧从《追捕》《远山的呼唤》《生死恋》等电影到《血疑》电视剧,相继进入中国,风靡一时。
大量中国观众都记住了这些日本电视、电影的演员,像是硬汉明星高仓健、美女中野良子.
这几天总听几个同伴在房间里念叨这些名字,李勇相信,要是他们知道这个消息,知道能一睹这些演员的真容,一定能高兴的跳起来。
李勇也替他们高兴。
可在内心深处,李勇是觉得有些羞耻和悲哀的。
羞耻和悲哀的原因,当然是因为这些同伴们竟然这么崇拜这些日本人。
这一点,李勇虽然没说,但在心底实在是有点过意不去。
崇拜日本人,岂不是说觉得我们不如日本人?
这种隐形意识上的较量,即便这会儿主流宣传友好,也是大多数国人心中抹不掉的想法。
正想着这些,恍惚间,李勇又看到一则报道:“中国作家江弦会见日本演员高仓健、中野良子.”
带着好奇,李勇将这篇文章快速读完,两只眼登时亮了起来。
这也太振奋人心了!
李勇心中那点郁闷荡然无存!
虽然我们的人崇拜你们日本的演员,但你们日本的演员又崇拜我们中国的作家。
等于说还是我们中国人更胜一筹嘛!
北戴河一向是疗养的好去处。
这里解放以后,就选了风景最好的西山,对原有别墅接收或购买,组建疗养院,安置伤残将士。
再后来,为了挣外汇,发展旅游,所有疗养院就都交了出去,盖成宾馆,北戴河这块儿神秘的中央暑期办公地向老百姓敞开了大门。
此刻,冯骥才和太太正沿着北戴河的堤岸散步。
前两年,冯骥才因为写作过劳,心脏不好,只能停写,到北戴河这里静养。
说起这事儿也挺魔幻的。
也不知道是谁,把这事儿传着传着传成了冯骥才去世了。
更魔幻的是,作家陈建功不知道从哪儿听到了这个误传,十分动情地为他大哭了一场。
“最近这天儿一到晚上就凉,你披件儿衣服。”回到住处,冯骥才太太顾同昭叮嘱说。
“知道了。”
冯骥才坐到书桌前,摸出个苹果,然后捧起桌上新买的几份报纸,边啃边看。
“又看上了,你多休息休息。”顾同昭声音温柔又带着几分关切。
冯骥才抬起头,“我得多看看,不然外头发生了什么事儿我都不知道。”
“你啊。”顾同昭知道自己拦不住,叹一口气,“行了,别忘了喝点热水,我去做饭。”
这一对儿夫妻,是圈子里出了名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关系非常和睦。
冯骥才拎起暖壶,往缸子里倒了一杯热水,砸吧一口,很快看到《京城晚报》。
“中国作家江弦会见日本演员高仓健、中野良子。”报纸上的一篇报道吸引了冯骥才的注意。
高仓健和中野良子他当然认识。
杜秋和真由美嘛!
《追捕》他看了不知道几遍了都,里面那鳞次栉比的大楼跟另一个世界似得,给他留下的印象简直不要太深。
印象深刻的还有真由美在警官面前脱衣服的片段.他也是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未删减的这一部分,哎呦,那身材,小日本真是敢拍。
总之,高仓健和中野良子这两个名字,大冯都很熟悉。
但是江弦这个名字
他更熟啊!
他和江弦几乎是同时期出来的作家,又有着这么多年的交情。
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这货从一个小作家一步步到如今在文坛内举足轻重。
但是他的名字又怎么会和高仓健、中野良子这两个名字出现在一块儿?
带着深深的好奇,冯骥才快速的读了下这篇报道:
“近日,在中日文化交流的盛事氛围中,日本演艺界的传奇明星高仓健与中野良子,与燕京酒店与中国知名作家江弦见面。
高仓健以其在《追捕》等影片中塑造的坚毅、冷峻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一代人心中的偶像。中野良子则因《追捕》里真由美一角,凭借其热情勇敢的形象,深受中国观众喜爱。江弦作为中国文坛的杰出代表,其多部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享有盛誉,以细腻笔触和深刻洞察展现人性与社会万象。
会面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据悉,高仓健对中国文学兴趣浓厚,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江弦的作品,被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深深吸引。他曾私下向友人表示,江弦的作品让他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书中能感受到中国社会的独特魅力和中国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中野良子也毫不掩饰对江弦作品的喜爱,她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江弦的文字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她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中国,其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刻画令她印象深刻。
中日青年大联欢举办在即,两名日本演员对江弦的喜爱,必将成为中日文化交流中一段被铭记的佳话。
这一事件也再次证明,文学作为跨越国界的桥梁,正不断拉近中日两国人民的心灵距离,为两国文化交流注入新活力。
”
冯骥才看的傻眼。
这报道的意思就是说江弦是高仓健和中野良子非常喜欢的作家呗。
合着人江弦这会儿的读者受众都不仅限于国内了,在日本都有这么老些!
“牛逼.”
冯骥才怔怔的骂了一句。
他这两年基本都在休养,始终也没什么作品问世,可是人家江弦呢?都已经火到这个地步了!
想当初,自己和他几乎是在同一起跑线开始的写作。
其实也不算。
因为那时候他的《棋王》刚在《京城文学》发表,他的长篇《义和拳》却已得到了人文社的出版。
所以在文学上,冯骥才是一个领先于江弦的身份,江弦甚至还要叫他一声老师。
可现在呢?
冯骥才不免生出些愁绪,两人的地位明显越差越远,已经回不到当初的革命友谊。
或许下次见面,他叫一声闰土,自己却只能叫一声老爷
“大冯,看啥呢看的那么专心?”
“新闻。”
他端起不知道什么时候空了的缸子,又放下,“江弦上新闻了。”
“又咋了?”
“见了俩日本演员。”
“哦。”
顾同昭见怪不怪,只说些“江弦不是天天都能上新闻么”“不知道多少双眼睛天天给他盯着”之类的话,惹得冯骥才又有点发酸。
可是酸又有什么用呢?
其实早就该明白,自己和江弦根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10月的第一天。
天还未亮,江弦就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洗漱后,穿上那件在红都定制的中山装,对着镜子仔细地整理好衣领。
朱琳也起来了,从柜子里找出一件平时很少穿的“国防绿”的确良军服。
她是通讯兵文工团出身,后来复员回到检定所工作,当过军人。
“嫂子,你们快点。”江珂在门外嚷嚷。
“好了好了。”朱琳答应一声。
“我先出发了。”江弦道。
“不吃饭了?”
“来不及了,反正我也不饿。”江弦说罢又叮嘱道:“你们注意安全。”
“放心。”朱琳答应一声。
江弦独自出了门,和家里人兵分两路。
今天他是作为干部去观礼,带不了家眷。
他也没让徐晨辉过来接他。
长安街周围已经控制起来了,一辆车都走不了。
反正他们家住的不远,他就骑着自行车到了地方。
“哟,江弦,捯饬的可真精神。”王濛一见着他就调侃起来。
江弦不以为然的笑了笑,“今儿场合比较正式嘛。”
他又朝着周围看了看,这里已经集结了一大群作协的干部,有满头银发的巴金,有身形佝偻的冰心,还有冯沐、陈荒煤、张光年
文坛德高望重的这些老一辈们悉数到场,另外还有众多音乐家、电影家、画家.
总共加起来,也就四五十号人,这一小撮人,就代表了文艺界的最高地位。
此刻,他们都在与熟人热聊着,一片欣欣向荣的热闹景象。
“江弦,等会儿你可要大吃一惊了!”王濛又开口道。
江弦也是无奈,“王老师,你一个关子都跟我卖了一个月了。”
“不急,这不今天就能揭晓了吗?”王濛打着趣儿说道。
“江弦。”
李小林朝他招了招手,“你的那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写的真漂亮,爸爸虽然没公开表态,但是私下没少和我夸你写得好。”
“小林姐,今天时间仓促,回头有机会,我再陪你好好聊聊这篇稿子。”江弦笑着说。
李小林也知道这里不是聊稿子的地方,点点头,又开玩笑道:
“江弦,骗我去你家,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什么想法.”
“小林姐,我冤枉!”
“拿你闺女骗我红包是吧。”
“.”
“放心吧。”李小林和煦的笑笑,“我这当姑姑的,一定会给我这侄女包个大红包的。”
说话间,一行人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上了城门楼子。
这里人更多,已经不局限于文化领域,还有数不清的记者、摄像机。
江弦挤过人群的空隙,往城门下头看了一眼,整个广场一片彩色的海洋。
气势恢宏、绚丽多姿。
不管谁看着这一幕,那都是两个字:震撼。
时隔25年的这一次阅兵,意义非凡,既是举国同庆,又是依靠一场大动作来震慑周边宵小。
江弦有些失神的看着周围的一切,直到一支身姿挺拔的阅兵方队,扛着枪迈着铿锵有力的脚步缓缓走来。
随着劈枪指示一声令下,所有人动作整齐划一,一晃一顿一劈。
三段式劈枪。
队伍里响起“咔咔咔”的劈枪声。
闪闪的枪刺在他们手里好像有了生命。
刺刀劈出的瞬间,一种很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江弦感到极致的血脉喷张。
“三段式”劈枪,后来再也没出现过了,这也是这次阅兵经典的理由之一。
阅兵结束以后,就是游行队伍通过了。
这时候兴彩车。
各界都派出了代表自己的彩车,来为祖国庆祝。
而当一辆顶着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造型的彩车缓缓从广场上驶过时。
周围人的目光一瞬间全朝着江弦看了过来。
因为这辆彩车是代表整个文艺界的唯一一辆彩车!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1978合成系文豪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1978合成系文豪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