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国王.”
“这个角儿,现在倒是正空着。”
杨洁试探性的问道:“朱琳同志,这个角色你愿意演吗?”
“女儿国王?”
朱琳大概回想了一下女儿国的故事,觉得这个角色还挺不错的,一国之主。
“可以啊,您要是不介意,我愿意试一试。”
“成。”
朱琳在想的时候,杨洁也在想,回想了一下女儿国王这个角色在她心中的形象,怎么想怎么觉得和朱琳契合。
她当即拍板,“成了,就是你了!”
“谢谢杨导。”
“杨导,您让朱琳演女儿国王,绝对错不了。”李成儒拍着大腿乐呵呵的说。
“成儒啊。”
“杨导。”
“准备准备,咱们下一集就拍女儿国!”
后世拍电视剧,基本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拍,最后所有镜头剪在一块儿,类似于电影的模式。
《西游记》不一样,拍起来是一集一集的拍,一集拍完再拍下一集。
“导演,那唐僧呢?”李成儒这个时候开口道。
“唐僧.”
杨洁皱起眉头。
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全剧里头换了一共三个唐僧。
最早的是汪粤,这也是杨洁心目中唐僧的理想型,说他“很俊气,不女气”。
《三打白骨精》里头的就是他。
之前唐僧一直是他演来着,结果到了前段时间,汪粤告诉杨洁自己不演了。
理由也很简单。
他要拍电影!
人汪粤也是北影的学生,和方舒、张铁林、张丰毅这几个都是同学。
北影表演系78这一级就没个弱的,个个都是电影界的中流砥柱。
不然汪粤也不会在《白骨精》那一集里,把唐僧对孙悟空的那种不舍不忍,和坚守佛家戒律的那种决绝刻画的那么入木三分。
这份功力不管是第二代的徐少华还是第三代的迟重瑞,都很难比得上。
但如今国内的电视剧行业才刚刚起步,电视明星哪能和电影明星比?
汪粤当然看不上也看不起这么个电视剧,因为有电影邀约,立马就放弃了《西游记》。
当然了,汪粤老师后面也是肠子都悔青了,拍电影把自己拍成了糊咖,没想到自己放弃了的《西游记》居然会红成那样!
第二代的徐少华就更离谱,就因为自己每个月工资只有55块,所以告诉杨洁自己不拍了。
演猪八戒的马德华说过,当年他和六小龄童的工资是每个月60元,而徐少华和沙和尚只有55块。
就因为这5元的差距,引发了分歧和不满。
其实杨洁考虑的是,孙悟空和猪八戒化妆都特别重,每天光化妆都要花好几个钟头,比别的演员都辛苦,所以多给5元。
但是徐少华觉着,自己也是主角之一,凭什么比别的主角拿的少。
这年头演员都是拿工资的,拿工资就会相互比较,为啥他拿得比我多这种问题,在这个年代经常引发各种麻烦。
这也是这年代影视行业不成熟,后世的剧组就都学聪明了,演员进组前要先签合同,该拿多少钱合同都签好了,不可能在后面有意见,所以这样的事儿压根就不可能发生。
还是第三代迟重瑞老师幸福,演了唐僧娶了富婆,妥妥的人生赢家。
“唐僧.唐僧”
杨洁想着想着,视线忽的飘到江弦身上。
嚯。
这个男人,唇红齿白、剑眉星目,跟书中描写的也算是一模一样。
“江弦同志,要不你来演两集唐僧?”
“我?”
江弦指指自己,有点傻眼。
朱琳也没想到杨洁会这么说,瞥一眼江弦,幻想了一下要和他一块儿拍戏的场景,就情不自禁的有点脸红。
至于江弦,忽然被杨洁问了这么一句,完全意料之外,再和朱琳对视一眼,幻想一下她在耳边轻唤“御弟哥哥”的滋味儿,心肝儿忍不住颤动,顿时也有些手足无措。
这情景杨洁导演全看在眼里,嗑糖嗑的贼爽,忍不住乐开了花。
“好家伙,你们俩提前演上了这是!”
“杨导。”
江弦打断了杨洁,“您就别和我开玩笑了,你们拍摄毕竟是个重大任务,我又不是专业的演员,而且还有那么多工作要完成,一没时间二没经验,您还是重新考虑个人选吧。”
“.”
杨洁有点遗憾,毕竟江弦长得这么俊,不当演员实在是浪费了。
“演几集成不?”她试着讨价还价。
“几集也得拍几个月,我演不了,真演不了。”
“一集!”
杨洁拉着江弦,“就拍《女儿国》这一集!”
“这”
杨洁这么一说,江弦倒还真有点心动了,毕竟让他媳妇跟别人花前月下的,还是影视那么经典的一个桥段,那他心里能好受才怪了。
“那我试试?”
“试试嘛,演一集,试试。”杨洁拉着江弦,特别高兴,拍板儿把这件事给定了下来。
回去以后,江弦还颇觉梦幻。
阴差阳错的,他成了第二代唐僧?
虽然只是一集体验卡。
当然了,江弦也知道,演员这工作可没那么好干。
还好他人脉广,媳妇儿也是影后,加上混了影视界这么多年,耳濡目染的,演员和拍戏那套东西,他都基本了解,并不陌生。
而且《趣经女儿国》那一集,江弦那叫一个烂熟于心,徐少华怎么演的,他看了无数遍了都。
身边有一群大佬倾囊相授,他就不信照着正确答案抄还能抄错?
想到这儿,江弦给江怀延拨个电话过去。
“能不能和北影那边说说?让我上北影旁听几天去。”
“去北影旁听?”
江怀延有些奇怪,“你听什么?”
“害。”
江弦便把自己演了唐僧的事儿给江怀延和盘托出。
江怀延笑的不停,“行,这样吧,也别去北影旁听了,我有几个朋友,是北影的教授,我跟他们说说,你直接上他们家里去。”
“那也行。”
后世老听说小鲜肉上北影教授的家里听课,江弦没想到自己有天也能享受到这待遇了。
“唉,小鲜肉算个屁啊。”
“好歹我也是个副厅等的干部!”
一眨眼到了五月。
娱乐行业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无非就那么几件事儿。
一、电影《芙蓉镇》。
二、《你别无选择》。
三、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北大校园里,学生们叽叽喳喳的讨论着。
“又输了?”
“是啊,日本棋手小林光一执黑中盘胜中国棋手邵震中。”
“这是第几局了?”
“第八局!”
“本来是1比5,咱们领先4分来着,现在小林光一把比分扳回3比5了!”
“这邵震中也太不争气了,江铸久一个人就连赢5局,他一分也啃不下来?”
“你懂不懂围棋?那可是棋圣小林光一啊!日本超一流棋手,邵震中才八段,两个人实力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是啊,说是连赢5局,其实跟田忌赛马一样,人家日本的‘上等马’棋手还都没登场呢。”
“咱们不也有国手聂卫平?”
“唉,哪有那么容易。”
学生们说着说着,情绪都有点低迷,毕竟在如今,日本围棋象征着世界巅峰水准。
中日围棋之前就有过交锋,那是1960年,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中国,与中方对弈30盘,赢下27盘。
30盘输了27盘,这不算最丢脸的,因为还有更丢脸。
那就是“日本老太太横扫中国棋坛”事件:
1961年,54岁的日本女棋手伊藤友惠来到中国,下了8盘棋,8战8胜。
作为围棋故乡的中国,竟然连一个54岁的日本女棋手都赢不下来。
后面接连6年,中日两国共举行了12次围棋友谊赛。
12次,中方棋手全都输掉了比赛。
为此,酷爱下围棋的某位忍不住感叹:
“国运盛,棋运亦盛。”
“国运衰,棋运亦衰。”
时至去年,因为饿两国对弈具有极大的话题性,于是日本棋院向中国提出了举办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想法。
可惜如今的中国棋坛,仍旧是“外战外行”。
中国棋院担心被日本棋手“一杆清台”,想要婉拒这场比赛,但几位围棋国手都想试一试,觉得哪怕技不如人,也要争口气。
最后在各方的促成下,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在去年年底开办了。
比赛以打擂形式进行,双方各派8名棋手参赛,各设擂主一名,副将一名,棋手排定次序出场,连胜者就继续守擂,直到失败为止。
比赛在两国轮流举行,声势浩大,还找来了几家日本大企业的赞助。
中方派出的阵容是擂主聂卫平九段,副将马晓春九段,其后依次是曹大元九段、刘小光八段、邵震中八段、钱宇平七段、江铸久七段和先锋汪见虹六段。
这8个人,就是如今中国围棋界的全部家当。
与之相比,日本队的阵容堪称豪华。
主帅是棋圣藤泽秀行九段,副将是超一流棋手加藤正夫九段,其后是超一流棋手小林光一九段、赢过聂卫平的石田章九段、片冈聪九段、淡路修三九段、小林觉八段和先锋依田纪基五段。
就说这个连拿两局的小林光一,这其实只是日本队伍里排行第三的存在,甚至不是主帅和副将,但对中国棋手来说他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
而且最夸张的是,以如今日方的围棋实力,这样的围棋阵容他们至少还能组出5个队!
所以北大学子们不看好中国队伍不是没理由的。
因为赢的希望真的极其渺茫。
围棋擂台赛之前,日本的《围棋俱乐部》周刊公布了一项民意测试,在三千多名投票者中,只有27个人认为中国队会胜。
这27个人中,24人是在日的中国留学生。
而在中国,《围棋天地》杂志也做了同样的测试,最后公布的投票结果显示,只有20%的围棋爱好者认为中国队会胜。
而事实上,在江铸久爆冷连赢五场之前,社会各界并没给予这场比赛太多的关注。
因为要考虑影响。
就像后世国足的比赛,为啥央视有时候不转播呢?懂的都懂。
江铸久带来了“小高潮”,成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随后小林光一的二连胜,又让大伙有点被打回现实的颓然。
“唉,别提围棋的事儿了,你们看看这篇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哪篇?”
“《你别无选择》!”
“说起来就气人,那些写评论的都什么人啊?多好一篇,给骂成那样。”
“是啊,我也看了几篇,后面看到连《文艺报》都在批评,觉得这些评论都是瞎写的就没关注了。”
“这个月的不一样了!”
众人侧目过去,只见那名学生手掌抓着的正是一份《文艺报》。
文章开头便抛出一句: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真正的中国现代派的文学作品!”
“那种闹腾劲儿,那种嘲笑别人也嘲笑自己的语言,那种意欲有所追寻但又对不准目标的惶惑,那种不惜一切的献身精神与创造欲望,那种自我夸大狂与自卑自弃,尽管有时候是以‘不象’的闹剧形式出现的,却也真实地再现了八十年代某些城市青年的心态风貌。哪怕是在闹剧的或自嘲的外衣下面,他们发出了自己的杂沓的却也是动人的青春的声音。”
“.”
“这是李泽厚先生写的评论!”
“李泽厚?谁啊?”
“李泽厚你都不知道,你没看过他的《美的历程》?”
在78年以后,随着改开,国内很快掀起一阵“美学热”。
罗素的《婚姻革命》、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这些书在当时并不算是什么。
真正的“畅销之王”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这本书1981年首次出版,而后李泽厚迅速成为无数中国青年的偶像。
据说有一次他去北大哲学系座谈,之后在学校食堂吃饭被发现,成千上万的学生纷纷围拢过来,让整个北大万人空巷,食堂成了北大最拥挤的课堂。
受欢迎程度堪比来到国内的甲亢哥。
可见其在学生们心目中地位之高。
“这个角儿,现在倒是正空着。”
杨洁试探性的问道:“朱琳同志,这个角色你愿意演吗?”
“女儿国王?”
朱琳大概回想了一下女儿国的故事,觉得这个角色还挺不错的,一国之主。
“可以啊,您要是不介意,我愿意试一试。”
“成。”
朱琳在想的时候,杨洁也在想,回想了一下女儿国王这个角色在她心中的形象,怎么想怎么觉得和朱琳契合。
她当即拍板,“成了,就是你了!”
“谢谢杨导。”
“杨导,您让朱琳演女儿国王,绝对错不了。”李成儒拍着大腿乐呵呵的说。
“成儒啊。”
“杨导。”
“准备准备,咱们下一集就拍女儿国!”
后世拍电视剧,基本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拍,最后所有镜头剪在一块儿,类似于电影的模式。
《西游记》不一样,拍起来是一集一集的拍,一集拍完再拍下一集。
“导演,那唐僧呢?”李成儒这个时候开口道。
“唐僧.”
杨洁皱起眉头。
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全剧里头换了一共三个唐僧。
最早的是汪粤,这也是杨洁心目中唐僧的理想型,说他“很俊气,不女气”。
《三打白骨精》里头的就是他。
之前唐僧一直是他演来着,结果到了前段时间,汪粤告诉杨洁自己不演了。
理由也很简单。
他要拍电影!
人汪粤也是北影的学生,和方舒、张铁林、张丰毅这几个都是同学。
北影表演系78这一级就没个弱的,个个都是电影界的中流砥柱。
不然汪粤也不会在《白骨精》那一集里,把唐僧对孙悟空的那种不舍不忍,和坚守佛家戒律的那种决绝刻画的那么入木三分。
这份功力不管是第二代的徐少华还是第三代的迟重瑞,都很难比得上。
但如今国内的电视剧行业才刚刚起步,电视明星哪能和电影明星比?
汪粤当然看不上也看不起这么个电视剧,因为有电影邀约,立马就放弃了《西游记》。
当然了,汪粤老师后面也是肠子都悔青了,拍电影把自己拍成了糊咖,没想到自己放弃了的《西游记》居然会红成那样!
第二代的徐少华就更离谱,就因为自己每个月工资只有55块,所以告诉杨洁自己不拍了。
演猪八戒的马德华说过,当年他和六小龄童的工资是每个月60元,而徐少华和沙和尚只有55块。
就因为这5元的差距,引发了分歧和不满。
其实杨洁考虑的是,孙悟空和猪八戒化妆都特别重,每天光化妆都要花好几个钟头,比别的演员都辛苦,所以多给5元。
但是徐少华觉着,自己也是主角之一,凭什么比别的主角拿的少。
这年头演员都是拿工资的,拿工资就会相互比较,为啥他拿得比我多这种问题,在这个年代经常引发各种麻烦。
这也是这年代影视行业不成熟,后世的剧组就都学聪明了,演员进组前要先签合同,该拿多少钱合同都签好了,不可能在后面有意见,所以这样的事儿压根就不可能发生。
还是第三代迟重瑞老师幸福,演了唐僧娶了富婆,妥妥的人生赢家。
“唐僧.唐僧”
杨洁想着想着,视线忽的飘到江弦身上。
嚯。
这个男人,唇红齿白、剑眉星目,跟书中描写的也算是一模一样。
“江弦同志,要不你来演两集唐僧?”
“我?”
江弦指指自己,有点傻眼。
朱琳也没想到杨洁会这么说,瞥一眼江弦,幻想了一下要和他一块儿拍戏的场景,就情不自禁的有点脸红。
至于江弦,忽然被杨洁问了这么一句,完全意料之外,再和朱琳对视一眼,幻想一下她在耳边轻唤“御弟哥哥”的滋味儿,心肝儿忍不住颤动,顿时也有些手足无措。
这情景杨洁导演全看在眼里,嗑糖嗑的贼爽,忍不住乐开了花。
“好家伙,你们俩提前演上了这是!”
“杨导。”
江弦打断了杨洁,“您就别和我开玩笑了,你们拍摄毕竟是个重大任务,我又不是专业的演员,而且还有那么多工作要完成,一没时间二没经验,您还是重新考虑个人选吧。”
“.”
杨洁有点遗憾,毕竟江弦长得这么俊,不当演员实在是浪费了。
“演几集成不?”她试着讨价还价。
“几集也得拍几个月,我演不了,真演不了。”
“一集!”
杨洁拉着江弦,“就拍《女儿国》这一集!”
“这”
杨洁这么一说,江弦倒还真有点心动了,毕竟让他媳妇跟别人花前月下的,还是影视那么经典的一个桥段,那他心里能好受才怪了。
“那我试试?”
“试试嘛,演一集,试试。”杨洁拉着江弦,特别高兴,拍板儿把这件事给定了下来。
回去以后,江弦还颇觉梦幻。
阴差阳错的,他成了第二代唐僧?
虽然只是一集体验卡。
当然了,江弦也知道,演员这工作可没那么好干。
还好他人脉广,媳妇儿也是影后,加上混了影视界这么多年,耳濡目染的,演员和拍戏那套东西,他都基本了解,并不陌生。
而且《趣经女儿国》那一集,江弦那叫一个烂熟于心,徐少华怎么演的,他看了无数遍了都。
身边有一群大佬倾囊相授,他就不信照着正确答案抄还能抄错?
想到这儿,江弦给江怀延拨个电话过去。
“能不能和北影那边说说?让我上北影旁听几天去。”
“去北影旁听?”
江怀延有些奇怪,“你听什么?”
“害。”
江弦便把自己演了唐僧的事儿给江怀延和盘托出。
江怀延笑的不停,“行,这样吧,也别去北影旁听了,我有几个朋友,是北影的教授,我跟他们说说,你直接上他们家里去。”
“那也行。”
后世老听说小鲜肉上北影教授的家里听课,江弦没想到自己有天也能享受到这待遇了。
“唉,小鲜肉算个屁啊。”
“好歹我也是个副厅等的干部!”
一眨眼到了五月。
娱乐行业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无非就那么几件事儿。
一、电影《芙蓉镇》。
二、《你别无选择》。
三、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北大校园里,学生们叽叽喳喳的讨论着。
“又输了?”
“是啊,日本棋手小林光一执黑中盘胜中国棋手邵震中。”
“这是第几局了?”
“第八局!”
“本来是1比5,咱们领先4分来着,现在小林光一把比分扳回3比5了!”
“这邵震中也太不争气了,江铸久一个人就连赢5局,他一分也啃不下来?”
“你懂不懂围棋?那可是棋圣小林光一啊!日本超一流棋手,邵震中才八段,两个人实力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是啊,说是连赢5局,其实跟田忌赛马一样,人家日本的‘上等马’棋手还都没登场呢。”
“咱们不也有国手聂卫平?”
“唉,哪有那么容易。”
学生们说着说着,情绪都有点低迷,毕竟在如今,日本围棋象征着世界巅峰水准。
中日围棋之前就有过交锋,那是1960年,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中国,与中方对弈30盘,赢下27盘。
30盘输了27盘,这不算最丢脸的,因为还有更丢脸。
那就是“日本老太太横扫中国棋坛”事件:
1961年,54岁的日本女棋手伊藤友惠来到中国,下了8盘棋,8战8胜。
作为围棋故乡的中国,竟然连一个54岁的日本女棋手都赢不下来。
后面接连6年,中日两国共举行了12次围棋友谊赛。
12次,中方棋手全都输掉了比赛。
为此,酷爱下围棋的某位忍不住感叹:
“国运盛,棋运亦盛。”
“国运衰,棋运亦衰。”
时至去年,因为饿两国对弈具有极大的话题性,于是日本棋院向中国提出了举办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想法。
可惜如今的中国棋坛,仍旧是“外战外行”。
中国棋院担心被日本棋手“一杆清台”,想要婉拒这场比赛,但几位围棋国手都想试一试,觉得哪怕技不如人,也要争口气。
最后在各方的促成下,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在去年年底开办了。
比赛以打擂形式进行,双方各派8名棋手参赛,各设擂主一名,副将一名,棋手排定次序出场,连胜者就继续守擂,直到失败为止。
比赛在两国轮流举行,声势浩大,还找来了几家日本大企业的赞助。
中方派出的阵容是擂主聂卫平九段,副将马晓春九段,其后依次是曹大元九段、刘小光八段、邵震中八段、钱宇平七段、江铸久七段和先锋汪见虹六段。
这8个人,就是如今中国围棋界的全部家当。
与之相比,日本队的阵容堪称豪华。
主帅是棋圣藤泽秀行九段,副将是超一流棋手加藤正夫九段,其后是超一流棋手小林光一九段、赢过聂卫平的石田章九段、片冈聪九段、淡路修三九段、小林觉八段和先锋依田纪基五段。
就说这个连拿两局的小林光一,这其实只是日本队伍里排行第三的存在,甚至不是主帅和副将,但对中国棋手来说他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
而且最夸张的是,以如今日方的围棋实力,这样的围棋阵容他们至少还能组出5个队!
所以北大学子们不看好中国队伍不是没理由的。
因为赢的希望真的极其渺茫。
围棋擂台赛之前,日本的《围棋俱乐部》周刊公布了一项民意测试,在三千多名投票者中,只有27个人认为中国队会胜。
这27个人中,24人是在日的中国留学生。
而在中国,《围棋天地》杂志也做了同样的测试,最后公布的投票结果显示,只有20%的围棋爱好者认为中国队会胜。
而事实上,在江铸久爆冷连赢五场之前,社会各界并没给予这场比赛太多的关注。
因为要考虑影响。
就像后世国足的比赛,为啥央视有时候不转播呢?懂的都懂。
江铸久带来了“小高潮”,成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随后小林光一的二连胜,又让大伙有点被打回现实的颓然。
“唉,别提围棋的事儿了,你们看看这篇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哪篇?”
“《你别无选择》!”
“说起来就气人,那些写评论的都什么人啊?多好一篇,给骂成那样。”
“是啊,我也看了几篇,后面看到连《文艺报》都在批评,觉得这些评论都是瞎写的就没关注了。”
“这个月的不一样了!”
众人侧目过去,只见那名学生手掌抓着的正是一份《文艺报》。
文章开头便抛出一句: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真正的中国现代派的文学作品!”
“那种闹腾劲儿,那种嘲笑别人也嘲笑自己的语言,那种意欲有所追寻但又对不准目标的惶惑,那种不惜一切的献身精神与创造欲望,那种自我夸大狂与自卑自弃,尽管有时候是以‘不象’的闹剧形式出现的,却也真实地再现了八十年代某些城市青年的心态风貌。哪怕是在闹剧的或自嘲的外衣下面,他们发出了自己的杂沓的却也是动人的青春的声音。”
“.”
“这是李泽厚先生写的评论!”
“李泽厚?谁啊?”
“李泽厚你都不知道,你没看过他的《美的历程》?”
在78年以后,随着改开,国内很快掀起一阵“美学热”。
罗素的《婚姻革命》、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这些书在当时并不算是什么。
真正的“畅销之王”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这本书1981年首次出版,而后李泽厚迅速成为无数中国青年的偶像。
据说有一次他去北大哲学系座谈,之后在学校食堂吃饭被发现,成千上万的学生纷纷围拢过来,让整个北大万人空巷,食堂成了北大最拥挤的课堂。
受欢迎程度堪比来到国内的甲亢哥。
可见其在学生们心目中地位之高。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1978合成系文豪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1978合成系文豪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