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治要·学而
有子曰〔孔子弟子有若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先能事父兄,然后仁可成〕!”
《孝经》治要
仲尼居〔仲尼,孔子字〕,曾子侍〔曾子,孔子弟子也〕。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子者,孔子〕,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以,用也。睦,亲也。至德以教之,要道以化之,是以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也〕。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参,名也。参不达〕?”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故曰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人亲爱,莫善于孝,故言教之所由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本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大雅》者,诗之篇名。
无念,无忘也。聿,述也。修,治也。为孝之道,无敢忘尔先祖,当修治其德矣〕。
《孝经》治要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事父与母爱同,敬不同也〕;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事父与君敬同,爱不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兼,并也。爱与母同,敬与君同,并此二者,事父之道也〕,故以孝事君,则忠〔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也〕;以敬事长,则顺〔移事兄敬,以事于长,则为顺矣〕。忠顺不失,以事其上〔事君能忠,事长能顺,二者不失,可以事上也〕,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忝,辱也。所生,谓父母。士为孝,当早起夜卧,无辱其父母也〕。
《孝经》治要
因天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四时以奉事天道〕,分地之利〔分别五土,视其高下,此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行不为非为谨身,富不奢泰为节用,度财为费,父母不乏也〕。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总说五孝,上从天子,下至庶人,皆当孝无终始,能行孝道,故患难不及其身。未之有者,言未之有也〕。
《孝经》治要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异于万物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者,德之本,又何加焉〕。孝莫大于严父〔莫大于尊严其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尊严其父,莫大于配天,生事爱敬,死为神主也〕。
则周公其人也〔尊严其父,配食天者,周公为之〕。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郊者,祭天名。后稷者,周公始祖〕,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文王,周公之父。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上帝者,天之别名〕。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周公行孝朝,越裳重译来贡,是得万国之欢心也〕。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岂圣人所能加〕?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因人尊严其父,教之为敬,因亲近于其父,教之为爱。顺人情也〕。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圣人因人情而教民,民皆乐之,故不肃而成也〕,其政不严而治〔其身正,不令而行,故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本,谓孝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性,常也〕,君臣之义也〔君臣非有天性,但义合耳〕。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父母生子,骨肉连属,复何加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君亲择贤,显之以爵,宠之以禄,厚之至也〕。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人不能爱其亲,而爱他人亲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能敬其亲,而敬他人之亲者,谓之悖礼也〕。以顺则逆〔以悖为顺,则逆乱之道也〕,民无则焉〔则,法〕。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恶人不能以礼为善,乃化为恶,若桀、纣是也〕,虽得之,君子所不贵〔不以其道,故君子不贵〕。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君子不为逆乱之道,言中诗书,故可传道也〕,行思可乐〔动中规矩,故可乐也〕,德义可尊〔可尊,法也〕,作事可法〔可法,则也〕,容止可观〔威仪中礼,故可观〕,进退可度〔难进而尽忠,易退而补过〕,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畏其刑罚,爱其德义〕,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淑,善也。忒,差也。善人君子威仪不差,可法则也〕。”
《孝经》治要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乐,竭欢心以事其亲〕,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虽尊为君,而不骄也〕,为下不乱〔为人臣下,不敢为乱也〕,在丑不争〔丑,类也,以为善不忿争〕。
居上而骄则亡〔富贵不以其道,是以取亡也〕,为下而乱则刑〔为人臣下好作乱,则刑罚及其身〕,在丑而争则兵〔朋友中好为忿争者,惟兵刃之道〕。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夫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之亲,今反骄乱分争,虽日致三牲之养,岂得为孝子〕?”
《礼记》治要·文王世子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起,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小臣之属,掌外内之通令者。御,如今小吏直日也〕?”
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吿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节,谓居处故事也。履,蹈地也〕。
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在,察也〕;食下,问所膳〔膳,所食也〕,然后退。
武王帅而行之〔帅,循也〕。文王有疾,武王不脱冠带而养〔言常在侧〕;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欲知气力箴药所胜〕。
《礼记》治要·祭义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遂,犹成也〕?”
《礼记》治要·祭义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礼记》治要·祭义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劳,犹功〕。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思慈爱忘劳,思父母之慈爱己,而自忘己之劳苦〕。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无怨,无怨于父母之心也〕;父母有过,谏而不逆〔顺而谏之〕;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喻贫困犹不取恶人之物以事亡亲〕。
《礼记》治要·祭义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
曰:“吾闻诸曾子,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也;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跬步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
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径,步邪趋疾也〕!”
《礼记》治要·内则
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冠、 、缨、端 、绅、搢、笏〔咸,皆也。 缨之饰也。端,玄端,士服也,庶人深衣也。绅,大带也〕,左右佩用〔必佩者,备尊者使令也〕,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温,藉也。承尊者必和颜色也〕。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挞,击也〕;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
有子曰〔孔子弟子有若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先能事父兄,然后仁可成〕!”
《孝经》治要
仲尼居〔仲尼,孔子字〕,曾子侍〔曾子,孔子弟子也〕。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子者,孔子〕,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以,用也。睦,亲也。至德以教之,要道以化之,是以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也〕。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参,名也。参不达〕?”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故曰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人亲爱,莫善于孝,故言教之所由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本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大雅》者,诗之篇名。
无念,无忘也。聿,述也。修,治也。为孝之道,无敢忘尔先祖,当修治其德矣〕。
《孝经》治要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事父与母爱同,敬不同也〕;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事父与君敬同,爱不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兼,并也。爱与母同,敬与君同,并此二者,事父之道也〕,故以孝事君,则忠〔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也〕;以敬事长,则顺〔移事兄敬,以事于长,则为顺矣〕。忠顺不失,以事其上〔事君能忠,事长能顺,二者不失,可以事上也〕,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忝,辱也。所生,谓父母。士为孝,当早起夜卧,无辱其父母也〕。
《孝经》治要
因天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四时以奉事天道〕,分地之利〔分别五土,视其高下,此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行不为非为谨身,富不奢泰为节用,度财为费,父母不乏也〕。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总说五孝,上从天子,下至庶人,皆当孝无终始,能行孝道,故患难不及其身。未之有者,言未之有也〕。
《孝经》治要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异于万物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者,德之本,又何加焉〕。孝莫大于严父〔莫大于尊严其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尊严其父,莫大于配天,生事爱敬,死为神主也〕。
则周公其人也〔尊严其父,配食天者,周公为之〕。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郊者,祭天名。后稷者,周公始祖〕,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文王,周公之父。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上帝者,天之别名〕。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周公行孝朝,越裳重译来贡,是得万国之欢心也〕。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岂圣人所能加〕?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因人尊严其父,教之为敬,因亲近于其父,教之为爱。顺人情也〕。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圣人因人情而教民,民皆乐之,故不肃而成也〕,其政不严而治〔其身正,不令而行,故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本,谓孝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性,常也〕,君臣之义也〔君臣非有天性,但义合耳〕。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父母生子,骨肉连属,复何加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君亲择贤,显之以爵,宠之以禄,厚之至也〕。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人不能爱其亲,而爱他人亲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能敬其亲,而敬他人之亲者,谓之悖礼也〕。以顺则逆〔以悖为顺,则逆乱之道也〕,民无则焉〔则,法〕。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恶人不能以礼为善,乃化为恶,若桀、纣是也〕,虽得之,君子所不贵〔不以其道,故君子不贵〕。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君子不为逆乱之道,言中诗书,故可传道也〕,行思可乐〔动中规矩,故可乐也〕,德义可尊〔可尊,法也〕,作事可法〔可法,则也〕,容止可观〔威仪中礼,故可观〕,进退可度〔难进而尽忠,易退而补过〕,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畏其刑罚,爱其德义〕,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淑,善也。忒,差也。善人君子威仪不差,可法则也〕。”
《孝经》治要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乐,竭欢心以事其亲〕,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虽尊为君,而不骄也〕,为下不乱〔为人臣下,不敢为乱也〕,在丑不争〔丑,类也,以为善不忿争〕。
居上而骄则亡〔富贵不以其道,是以取亡也〕,为下而乱则刑〔为人臣下好作乱,则刑罚及其身〕,在丑而争则兵〔朋友中好为忿争者,惟兵刃之道〕。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夫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之亲,今反骄乱分争,虽日致三牲之养,岂得为孝子〕?”
《礼记》治要·文王世子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起,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小臣之属,掌外内之通令者。御,如今小吏直日也〕?”
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吿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节,谓居处故事也。履,蹈地也〕。
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在,察也〕;食下,问所膳〔膳,所食也〕,然后退。
武王帅而行之〔帅,循也〕。文王有疾,武王不脱冠带而养〔言常在侧〕;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欲知气力箴药所胜〕。
《礼记》治要·祭义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遂,犹成也〕?”
《礼记》治要·祭义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礼记》治要·祭义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劳,犹功〕。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思慈爱忘劳,思父母之慈爱己,而自忘己之劳苦〕。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无怨,无怨于父母之心也〕;父母有过,谏而不逆〔顺而谏之〕;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喻贫困犹不取恶人之物以事亡亲〕。
《礼记》治要·祭义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
曰:“吾闻诸曾子,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也;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跬步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
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径,步邪趋疾也〕!”
《礼记》治要·内则
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冠、 、缨、端 、绅、搢、笏〔咸,皆也。 缨之饰也。端,玄端,士服也,庶人深衣也。绅,大带也〕,左右佩用〔必佩者,备尊者使令也〕,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温,藉也。承尊者必和颜色也〕。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挞,击也〕;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