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稳了稳神,说道:“书记,这么看来,是有人故意陷害王丛同志,在他身上大做文章所致。”
“孔若启的前妻,正好是王丛曾经恋人。借助他们两人的频繁接触,搞了这么一个视频出来,就是要搞坏王丛的名声。”
“书记,恕我直言。王丛同志是您原来的秘书,对方这样做,摆明想让您难做,给您出难题,以此混淆视听,破坏您想要治理南州不良的政治生态。”
这番话,说得相当直白,也说到厉元朗心坎里。
从于海的表达中,厉元朗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他之所以让于海把心里话说出来,就是试探于海的态度。
和其他地方一样,纪委书记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因为这是一把悬在所有官员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这把剑锋利无比,尤其对待贪腐官员。
但是,如何使用这把剑,需要指导执剑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用得好了,就是利器。
反之,则有可能伤害到自身。
所以说,执剑者必须绝对服从,这点非常关键。
听了于海的这番表态后,厉元朗暗自窃喜。
至少现在看来,于海有一颗正直之心,与他高度契合。
于是,厉元朗微微颔首,面色凝重的说:“你分析的很对。有件事我要告诉你,王丛同志曾经向我反映过,南州个别老干部曾经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家子女两个名额,一个从商,一个从政。”
“我猜想,对方对王丛下手,其实是报复他多嘴。又看中王丛是我调来的人,双管齐下,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于海深深点了点头,“书记,我非常赞成您的所有做法。不瞒您说,我调到南州工作没多久,就了解到老干部子女占据不少重要岗位,他们仗着父辈的余荫,为所欲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南州省的政治生态。”
“这些老干部,我们动不了,可他们的子女,绝不能任由其胡作非为。”
“王丛这件事,就是个突破口”。
“只要我们查明真相,严加惩处,定能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厉元朗听后,赞许的点了点头。
要想彻底改变南州省的政治生态,就必须从这些老干部及其子女身上开刀。
而于海的这番话,无疑给他增添了信心。
“于海同志,你的想法很好,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厉元朗语重心长的说道:“我们不能打草惊蛇,必须步步为营。”
于海郑重其事的回答道:“请书记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两人又商议了一番具体事宜,于海这才起身告辞。
临走时,厉元朗和于海的手紧紧握在一处。
两人都稍微加大了握手的力道。
这种力量,来自于二人相同理念以及共同目标。
望着于海离去的背影,厉元朗心中暗自思量。
这场政治风暴,已经悄然来临。
而他,必须要成为这场风暴中的中流砥柱。
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省委的信任,不负南州百姓的期望。
算起来,厉元朗到南州上任已经一个多月了。
先有张秋山,后有赵金怀,现在又多了一个于海。
至少目前为止,有三个志同道合的人相帮,使得厉元朗不再孤单。
不过,还有一个人,尚在考察中。
那就是省委秘书长龙民。
龙民对待工作没有问题,只是他能否为己所用,厉元朗拿不准。
一晃,距离上一次五人小组会有段时间了。
人事变动还未达成一致意见。
厉元朗亲自认定的这件事不能半途而废。
找了个时间,他再次将其他四人召集到一起,就上次会议还未确定的议题,进行新的商讨。
省委小会议室内,厉元朗最后一个到达会场。
省长沈汝涛、省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郝庆安、组织部长张秋山、纪委书记于海早已就坐。
一进来,厉元朗冲着大家点头打过招呼,在居中的椅子上坐下,打开笔记本,清了清嗓子,说了开场白。
“同志们,今天的会议只有一个议题,就是商谈个别干部的调整和任用。”
说到这,厉元朗的目光扫视了一圈在座的各位,继续说道:“上次会议,我们讨论了个别干部的任职问题,但意见并未统一。今天,我想再听听大家的想法。”
张秋山率先开口,毕竟是组织部管辖范围之内的事,他必须要有个态度。
他说道:“上次关于干部任职情况,其他同志大家意见基本一致,只是孔若启同志的调动问题,略有分歧。”
“根据大家意见,我们组织部回去开会研究,形成一个新的意见,供各位参考。”
张秋山说完,示意在场的工作人员,把他手里的文件发放下去。
这一点,和先前不一样。
一般来说,干部任职情况,要在会议之前,分发给参会人员。
可张秋山却来个突然袭击。
当名单到手后,赫然发现,孔若启仍旧担任副市长,但不再兼任宏枝县委书记。
也就是说,厉元朗在对待孔若启的态度上,有了些许变化。
郝庆安看完,发表了他的看法。
“组织部重新拟定关于孔若启同志的任职情况,我认为很好。孔若启同志年轻有为,工作能力强,这点毋庸置疑。”
“但也要看到,他身上的不足和短板。”
“比如,对待同志,缺乏应有的包容和理解。”
“在处理个人问题上,显得不够成熟和稳重。”
“当然了,这些都是小节,不足以影响大局。”
“但作为组织部门,在考察任用干部时,必须要全面考虑,不能只看优点,不看缺点。”
“不过,话又说回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谁还没有个缺点和不足呢。”
“关键是,要看主流,看本质。”
“孔若启同志的主流是好的,本质也是不错的。”
“只要加以引导和培养,我相信,他一定能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
“所以,我同意组织部关于孔若启同志的任职情况。”
“当然了,这仅代表我个人的意见,最终的决定权还在同志们手里。”
郝庆安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明了态度,又给自己留了余地。
厉元朗听后,微微颔首,心中却暗自思考。
郝庆安这个人,老奸巨猾,滑不留手。
想要从他嘴里套出真话,难如登天。
不过,这也正常。
毕竟,郝庆安在官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什么风浪没见过。
想要轻易看透他,的确不容易。
厉元朗将目光转向沈汝涛。
沈汝涛是省长,主管经济工作。
对于干部任职情况,他一般不太过问。
但今天,厉元朗明显感觉到,沈汝涛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异样。
似乎,他对孔若启的任职情况,也有所保留。
沈汝涛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
“对于孔若启同志的任职情况,我原则上同意组织部的意见。”
“但有一点,我要提醒各位。”
“孔若启同志年轻有为,这是优点。”
“但同样,这也是他的缺点。”
“年轻气盛,容易冲动。”
“在处理问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考虑和周全。”
“这一点,从他治理宏枝县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
“所以,我认为,在任用孔若启同志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不能因为他的年轻有为,就一味提拔重用。”
“而是要给他压担子,让他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
沈汝涛一番话,说得语重心长,仿佛一位长者,在谆谆教导晚辈。
厉元朗听后,心中暗自点头。
沈汝涛虽然话不多,但每一句都说到点子上。
对于孔若启的任职情况,他既没有一味支持,也没有一味反对。
而是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的态度,才是厉元朗最希望看到的。
不等于海发言,郝庆安手里捏着名单,突然抛出一个话题。
他看向张秋山,好奇问:“秋山部长,名单好像少点什么吧?既然孔若启不兼任宏枝县委书记,那么新书记人选,你们组织部要拿出个具体意见。”
“孔若启的前妻,正好是王丛曾经恋人。借助他们两人的频繁接触,搞了这么一个视频出来,就是要搞坏王丛的名声。”
“书记,恕我直言。王丛同志是您原来的秘书,对方这样做,摆明想让您难做,给您出难题,以此混淆视听,破坏您想要治理南州不良的政治生态。”
这番话,说得相当直白,也说到厉元朗心坎里。
从于海的表达中,厉元朗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他之所以让于海把心里话说出来,就是试探于海的态度。
和其他地方一样,纪委书记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因为这是一把悬在所有官员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这把剑锋利无比,尤其对待贪腐官员。
但是,如何使用这把剑,需要指导执剑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用得好了,就是利器。
反之,则有可能伤害到自身。
所以说,执剑者必须绝对服从,这点非常关键。
听了于海的这番表态后,厉元朗暗自窃喜。
至少现在看来,于海有一颗正直之心,与他高度契合。
于是,厉元朗微微颔首,面色凝重的说:“你分析的很对。有件事我要告诉你,王丛同志曾经向我反映过,南州个别老干部曾经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家子女两个名额,一个从商,一个从政。”
“我猜想,对方对王丛下手,其实是报复他多嘴。又看中王丛是我调来的人,双管齐下,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于海深深点了点头,“书记,我非常赞成您的所有做法。不瞒您说,我调到南州工作没多久,就了解到老干部子女占据不少重要岗位,他们仗着父辈的余荫,为所欲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南州省的政治生态。”
“这些老干部,我们动不了,可他们的子女,绝不能任由其胡作非为。”
“王丛这件事,就是个突破口”。
“只要我们查明真相,严加惩处,定能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厉元朗听后,赞许的点了点头。
要想彻底改变南州省的政治生态,就必须从这些老干部及其子女身上开刀。
而于海的这番话,无疑给他增添了信心。
“于海同志,你的想法很好,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厉元朗语重心长的说道:“我们不能打草惊蛇,必须步步为营。”
于海郑重其事的回答道:“请书记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两人又商议了一番具体事宜,于海这才起身告辞。
临走时,厉元朗和于海的手紧紧握在一处。
两人都稍微加大了握手的力道。
这种力量,来自于二人相同理念以及共同目标。
望着于海离去的背影,厉元朗心中暗自思量。
这场政治风暴,已经悄然来临。
而他,必须要成为这场风暴中的中流砥柱。
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省委的信任,不负南州百姓的期望。
算起来,厉元朗到南州上任已经一个多月了。
先有张秋山,后有赵金怀,现在又多了一个于海。
至少目前为止,有三个志同道合的人相帮,使得厉元朗不再孤单。
不过,还有一个人,尚在考察中。
那就是省委秘书长龙民。
龙民对待工作没有问题,只是他能否为己所用,厉元朗拿不准。
一晃,距离上一次五人小组会有段时间了。
人事变动还未达成一致意见。
厉元朗亲自认定的这件事不能半途而废。
找了个时间,他再次将其他四人召集到一起,就上次会议还未确定的议题,进行新的商讨。
省委小会议室内,厉元朗最后一个到达会场。
省长沈汝涛、省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郝庆安、组织部长张秋山、纪委书记于海早已就坐。
一进来,厉元朗冲着大家点头打过招呼,在居中的椅子上坐下,打开笔记本,清了清嗓子,说了开场白。
“同志们,今天的会议只有一个议题,就是商谈个别干部的调整和任用。”
说到这,厉元朗的目光扫视了一圈在座的各位,继续说道:“上次会议,我们讨论了个别干部的任职问题,但意见并未统一。今天,我想再听听大家的想法。”
张秋山率先开口,毕竟是组织部管辖范围之内的事,他必须要有个态度。
他说道:“上次关于干部任职情况,其他同志大家意见基本一致,只是孔若启同志的调动问题,略有分歧。”
“根据大家意见,我们组织部回去开会研究,形成一个新的意见,供各位参考。”
张秋山说完,示意在场的工作人员,把他手里的文件发放下去。
这一点,和先前不一样。
一般来说,干部任职情况,要在会议之前,分发给参会人员。
可张秋山却来个突然袭击。
当名单到手后,赫然发现,孔若启仍旧担任副市长,但不再兼任宏枝县委书记。
也就是说,厉元朗在对待孔若启的态度上,有了些许变化。
郝庆安看完,发表了他的看法。
“组织部重新拟定关于孔若启同志的任职情况,我认为很好。孔若启同志年轻有为,工作能力强,这点毋庸置疑。”
“但也要看到,他身上的不足和短板。”
“比如,对待同志,缺乏应有的包容和理解。”
“在处理个人问题上,显得不够成熟和稳重。”
“当然了,这些都是小节,不足以影响大局。”
“但作为组织部门,在考察任用干部时,必须要全面考虑,不能只看优点,不看缺点。”
“不过,话又说回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谁还没有个缺点和不足呢。”
“关键是,要看主流,看本质。”
“孔若启同志的主流是好的,本质也是不错的。”
“只要加以引导和培养,我相信,他一定能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
“所以,我同意组织部关于孔若启同志的任职情况。”
“当然了,这仅代表我个人的意见,最终的决定权还在同志们手里。”
郝庆安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明了态度,又给自己留了余地。
厉元朗听后,微微颔首,心中却暗自思考。
郝庆安这个人,老奸巨猾,滑不留手。
想要从他嘴里套出真话,难如登天。
不过,这也正常。
毕竟,郝庆安在官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什么风浪没见过。
想要轻易看透他,的确不容易。
厉元朗将目光转向沈汝涛。
沈汝涛是省长,主管经济工作。
对于干部任职情况,他一般不太过问。
但今天,厉元朗明显感觉到,沈汝涛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异样。
似乎,他对孔若启的任职情况,也有所保留。
沈汝涛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
“对于孔若启同志的任职情况,我原则上同意组织部的意见。”
“但有一点,我要提醒各位。”
“孔若启同志年轻有为,这是优点。”
“但同样,这也是他的缺点。”
“年轻气盛,容易冲动。”
“在处理问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考虑和周全。”
“这一点,从他治理宏枝县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
“所以,我认为,在任用孔若启同志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不能因为他的年轻有为,就一味提拔重用。”
“而是要给他压担子,让他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
沈汝涛一番话,说得语重心长,仿佛一位长者,在谆谆教导晚辈。
厉元朗听后,心中暗自点头。
沈汝涛虽然话不多,但每一句都说到点子上。
对于孔若启的任职情况,他既没有一味支持,也没有一味反对。
而是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的态度,才是厉元朗最希望看到的。
不等于海发言,郝庆安手里捏着名单,突然抛出一个话题。
他看向张秋山,好奇问:“秋山部长,名单好像少点什么吧?既然孔若启不兼任宏枝县委书记,那么新书记人选,你们组织部要拿出个具体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