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战场的战事还在继续。

  牢蒋那边也如王一想的那样,一个大陆日报外加租界内几个外媒在华报社轮番吐槽,赚发行量的同时,也通过拉各自在租界内的军事武官或者说军事观察员吐槽着牢蒋,说你来除了添乱以外一无是处。

  奈何牢蒋的脸皮,不对,他就压根没有脸皮这种东西,根本不管,全都当做听不见继续玩微操。

  这种赌气的表现好似在骂‘娘希匹!一帮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东西,就你们话多,我怎么没听到我的部下,我的部队有人反映我的微操有问题!’

  呵,他们也得敢反映啊,谁都不知道自己身边的亲信私兵是不是你牢蒋安排的耳目,被窝里都不敢乱讲你牢蒋的坏话,生怕被你当场报复,直接拉去战场上填线。

  至于士兵,他们也得有命到你面前啊。

  越是如此,却也反向证明了王一的判断无差,淞沪战事败局已定,金陵国都岌岌可危,城破之日,日寇屠城之言愈发可能成为现实。

  一想到王一的判断即将变成现实,刘谓这边开始组织一支敢死队,自己身先士卒带着人过苏州河对岸,也就是公共租界的东区,所谓的日租界市区战场那里,直接从火线上拉伤兵回河对岸这边救治。

  不为别的,就是想到时候淞沪一战战败之际,他能用救命恩情,让自己这边多出来一批能帮他去打仗的国军部队,就像王一给郭汝瑰和周卫国做的那样。

  李强这边更是不顾自己可能暴露的风险,三天两头就往与自己上级的接线点,想知道组织那边对于他们三人收集到情报和判断给出一个怎样的答复,事关一座城近百万条人命,他实在没法冷静应对。

  他这样做便是苦了王一,按道理说,为了保密,王一不该知晓李强跟组织联系的联络点,可李强多次秘密出行,次数多了总会引人注意,王一不得不全天候开启阴神离体,帮李强善后。

  自然而然的,这个联络点也就被王一知道了。

  只是李强这般催促并无法快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不是组织不相信王一他们这边的判断,而是他们需要更多的证据来确定这个判断。

  组织那边不怕跟日本人交锋,这个时空因为王一早早在路线上布局,组织在经过重重险阻到达陕北会师,重新建立根据地的这段时期,保存下来的种子,有生力量更多,再加上这个时空的少帅兵谏前与王一秘密会面,做好了东北军的安排。

  这个时空的组织虽然依旧被老蒋封锁在陕北根据地那边,但老西子却一点都不敢跟组织那边炸刺,一直处于龟缩防御状态,只要对方不越界,自己绝对不去找人家麻烦。

  但组织也明白,一旦确定王一的判断无误,那么重点便不是阻止华北的日军南下,而是如何配合身在华东这边的王一去金陵城里救人。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这个道理先生比王一明白。

  所以那边必须做一个试探,不是试探王一,而是试探牢蒋,看看这家伙是不是真的把淞沪战事搞得一团糟。

  很快的,在租界这边的王一便从收音机里收听到了一则广播。

  这是一个公开的频道,来自新华社。

  广播的大意便是公开批评牢蒋身为淞沪战事的最高军事主官,却不顾大局亲临前线操作,是对自己手下能力严重不信任的行为,长此以往,上下离心,不是善事。

  这一下子算是刺激到了牢蒋的敏感肌了。

  洋人媒体怎么吐槽自己他无所谓,反正他们手伸不了这么长,管不到自己,只要钱给够就没事。

  至于治下的百姓,或者说屁民心里怎么想,他压根无所谓,开玩笑,别小瞧了歼敌一亿,虎踞小岛的《中央日报》含金量啊。

  这个在国统区广泛发行的报纸足以把一些关注战事的百姓忽悠的一愣一愣,觉得淞沪战事那边的战况还是双方僵持不下,甚至国军隐隐占据上风呢。

  毕竟全国各地方部队都去淞沪战场助阵了,怎么打也该赢了。

  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就是这样,但牢蒋唯独受不了组织那边的发声渠道嘲讽自己。

  毕竟当初四渡赤水期间是老蒋这个青铜选手唯一打过一次钻石级别的操作,一直持续到他开始微操,然后就寄了。

  这时候对方竟然揭自己的黑历史?一句又一句的娘希匹从他嘴里冒,收音机更是被他砸了一台又一台。

  可对于了解自己顶头上司的国府将军而言,这是一个最佳时机,赶紧把牢蒋送回金陵的一个台阶。

  贴心的,便送上几句莫要让红党看了我等的笑话。

  直接点的,就差拍胸脯说,委座你赶紧回金陵坐镇,淞沪守不下来,不用你军法从事,我必战死在疆场上。

  虽然他们也都清楚,哪怕牢蒋回金陵一样可以微操军令传达,但这一来一回,足以让他们以各种理由说自己没接收到,到时候崩掉几个通讯兵交差便完事了。

  有了来自组织的最佳助攻,牢蒋也就坡下馿,终于从淞沪战场又跑回金陵坐镇了。

  一众国府将军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毕竟混乱的指挥体系少了最高层微操,对他们这些指挥官来说,压力真的少了许多,精力也能相对集中一点,不用想着应付来自牢蒋的问责。

  而在这样稍显轻松的氛围下,战场却变得更加惨烈了。

  日军这边也收到了牢蒋溜回金陵的消息,也明白国军这边指挥调动不会再像牢蒋在的时候那般滞涩。

  知晓再这么僵持下去不是好事,便一下子发了狠,一口气调动了多个主力师团增援淞沪战场。

  这么大的军事调动自然瞒不过所有人。

  此时时间已经来到了民国二十六年的十月中旬,淞沪会战即将到达尾声。

  这一天,王一依旧在报社这边打坐调息,想要趁着这最后一点空暇时间,搞清楚逆生三重的前路到底在何方。

  李强便带着刘谓一路风尘跑了过来,上来就给王一甩了个大料。

  “咱们那边已经跟日本人交上火了。”

  “战况怎么样?”

  “输了,这是组织那边让我必须交给你的信,里面还有具体战况,你自己看吧。”

  李强将刚到手的情报从怀里取出,交到王一手里。

  虽然王一已经猜到了结果,但看到时,还是为抗战爆发初期的日军战力感到惊讶。

  自己这些年竭心尽力给组织那边提供那么多资源,有生力军,有军备,有药品,有粮食,结果这场有心算无心的伏击战依旧没有取到想要的效果。

  战报中有这么一段话让王一格外注意:···我军与日寇交战的一分钟内,日寇便依靠运输车为掩体,阻挡我军火力的同时,确定我军的几个火力点,便在第一时间组织人手反击。我军虽携带重火力,但我军炮兵战士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形成科学的火力压制。

  还因没掌握科学的炮击方式,大意冒进,成了日寇的活靶子,若不是东北军战士中有受过正规训练的炮兵助力,伤亡数字还会扩大,日寇单兵作战素质之强,之精密,非国军能比。

  经此一战,组织已基本相信王一同志的判断,淞沪战事败局已定,金陵无险可守,我军会继续在敌后骚扰,尽自己最大努力拖延日寇增援淞沪战场的脚步,并派人南下与新编第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传达任务,让他们配合王一同志执行金陵城救民行动。

  还请王一同志照顾好自己!记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王一将信看完,这才递给李强和刘谓。

  “看来我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组织那边已经相信了我们的判断,也给出了指示。”

  李强和刘谓看着信中关于组织这边第一次主动出击也没有拿到胜利的战报,脸色也是讶然,但看着王一这依旧轻松的表情,这才安定了许多。

  “不要只看到坏的一面,也要看到好的一面,至少咱们组织这边跟日本人的精锐部队交战,伤亡人数比是三比一,这已经是件很高兴的事了。咱们那边很多战士可是第一次跟日本人打仗,怎么可能一上来就跟这些已经打过好几年仗,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精兵打个旗鼓相当呢?

  你看看这里说的,日本人也没想到咱们会主动发起进攻,轻敌冒进,他们很多伤亡都是他们自己追击时造成的,咱们跟日本人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主场作战,比他们熟悉地形,国土纵深更不用说,要是国军这边能像咱们这些指战员那样做到边打边退,淞沪战场就是输了,日本人也不敢轻易做出乘胜追击,直戳金陵的决定。”

  “那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两人把难题又抛给了王一。

  “怎么做啊,我这一时半会也没想好,容我一天时间好好想想,你俩也去休息一下吧,接下来这段时间,咱们都没得轻松的。”

  “若没得轻松就能救下金陵城百万条人命,那短寿十年都行!”

  “没那么严重,去吧,都去好好睡一觉吧。”

  将刘谓和李强两人支走,王一关上房门,便看着墙上挂着的秋海棠叶图出神。

  远处传来的炮火声仿若一个闹钟,时刻提醒着王一,距离金陵惨案的日子正在逐渐靠近,他必须尽快利用自己脑海里的那些历史知识,尽快想出一个方案。

  他这一想,便是一天一夜。

  救人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松的活,更别说还是救一座城近百万人的命。

  他自己都不敢奢望在日本人攻破金陵城时只会收获一座空城,只是想让那个令中华民族近代史至现代都难以愈合的伤疤小上几分,数字少了那么一半,就知足了。

  但怎么做,是个难题。

  如果现在就爆出来淞沪战事败局已定,金陵岌岌可危,日寇屠城的消息。

  且不说国人能不能信,光是动摇军心就是一个大问题,大伙打着仗呢,你跟我说咱们淞沪这一仗输定了,日本人要打进金陵屠城了,那还打个屁,爹死娘嫁人,个人顾个人啊。

  虽然也有可能激起国军战士的战心,来一场破釜沉舟,哀兵必胜的触底反弹。

  但时代不同了,冷兵器时代或许真有奇效,热兵器时代,马克沁足以让触底反弹的可能性降到几乎当做没有。

  而且以国军之尿性,爹死娘嫁人,个人顾个人这个可能更大,甚至可能会提前让淞沪会战结束,那个日子提前到来。

  其次就是救援的人员问题。

  按照自己所了解的信息来看,金陵城破之前,并不是没有金陵城的人逃出来了,但那些都是富贵人家,他们自然不差钱,拖家带口,把金银细软带上,钱一交就跑去山城继续享福了,逃不走,留下来的都是金陵城内的穷苦人家。

  买不起票,出了城,往南逃还是往东跑,都会撞上日本人的军队,无用。

  唯一的生路便是逃往江边,坐船过长江。

  奈何当时那个担任金陵卫戍司令的唐将军将金陵城内的民用船和商用船都烧了,自己倒是留了一条船跑路了,却把金陵城内百姓的生路给断了。

  所以要救人,首先必须得在金陵城里收购一大批船,且必须有人看守,免得被那唐将军一把火烧了。

  再让南边第四军的战士也准备好船,随时可以接人,或者渡河救人。

  所以摆在王一面前要解决的难题就有两个,一个是放出日寇可能会屠城的消息时机,方式得把握好,只有这样才能让金陵城里的百姓能在日寇部队杀到之前,有反应时间,提前逃离一部分。

  二便是必须在金陵城里有这么一批能够带着金陵城百姓逃走的船只和听自己调动的军队,也就是说必须在国军部队里有自己人。

  后者问题王一已经在安排了,郭汝瑰这个隐藏自己人还有周卫国在王一的一番运作下,现在正是仕途得意之际,且还被调到金陵教导总队中任职。

  这支队伍可是在金陵保卫战中可以说是战至到最后一兵一卒,整个番号都被打没了。

  有老郭这个隐藏自己人加上周卫国还有这支部队在,要解决的问题就剩下船只一项,倒是好办多了。

  但这前两点都不是最大的问题,这都好解决,时机王一也好把握,无非就是淞沪这边战败前后那几天,他就让刘谓通过江湖小栈,在金陵城里用道听途说,闲聊方式慢慢发酵,引得一部分金陵百姓逃离便是。

  最大的难题便在于,金陵城破,日寇进城行屠戮之举之时,有那么一批人手能够配合金陵教导总队,转移日寇注意力,还得救剩下困在金陵城里的百姓。

  近百万条人命啊,前面两个准备做的再足再好,又能有多少人逃出去呢?

  一场屠城下来,人口直接从近百万锐减到20至30万人之间,甚至更少,几乎算得上是一座空城,鬼城。

  “唉,思来想去,没想到最后还是得带着人去这座城里走一遭才行,张之维啊张之维,你可别学我,咱们俩啊,总得有一个留下来主持接下来的异人界大局。这次,该轮到我胜你一筹了。”

  一夜思考,王一也初步确定了一个金陵救人的方案。

  而在王一这边通过一天一夜的思考才敲定一个大概的救援方案时,在苏南地区,也就是上清茅山一带。

  之前便背负的组织任务,负责南下联系之前转移的同志接受改编的张之维正与一名穿着朴素的军人登高,望着不远处的茅山。

  “想龙虎山了?这里距离龙虎山不远,以你的脚力,不走一趟?”

  “算了吧,不久前才回山一趟砸了我师父的场子,这回回去,他老人家不得拿雷劈我。”

  “哈,你这天不怕地不怕的主,竟然也有认怂的时候,说起来还得多亏你啊,不然当年我这条腿就保不住了,而且这段时间要不是你带着我东奔西走,护我左右,这整编,改编工作都不好做啊。”

  “没办法,都是为了抗日统一战线嘛,同志们的想法我也能理解,要不是为了大局,当年我都想单枪匹马把那不做人的玩意拿雷劈死。就是眼下这局势,咱们估计也要打几场硬仗了。”

  就在两人感慨之际,一名小战士小跑过来通讯。

  “报告,司令员,特派员,组织那边来人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一人之下:一人往矣,一人之下:一人往矣最新章节,一人之下:一人往矣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