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宗四年农历八月十六,诸事皆宜,由于中秋刚过,街道的灯笼还挂着,孩童们三五成群的嬉笑打闹,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就连穿着破旧的人脸上都是堆满了笑脸,大家都不约而同的看向同一个地方。
从南门街的街头起,便看到了穿着喜服的队伍浩浩荡荡的走来,隐秘在人群后面的两个人注视着这一切,其中有一人带着面具看不出表情,但透过面具,便看到那双眼睛冷得如深冬的雪。
由于队伍太长,两人看了一会还没见到轿子,那面具男眼神又多了点不耐烦,一旁没有带面具的年轻人朝这个面具男揖了手后,转身去了茶馆,不一会儿又再次回到面具男身边,拱拱手说道:“爷,里面请”
两人来到茶馆的二楼靠窗位置,这个位置把这街上的景象都尽收眼底,甚至还能看到南门的牌匾。
两个点了茶和点心,不急不忙的喝着吃着,像是这市井之人看热闹的模样。
这时,旁边一桌的两人交谈起来,肥胖男说:“听说这温家庶女原本是嫁袁家的,怎么改成与皇家结上亲了?这温大人怕不是有什么想法不成?”
另外一个瘦一点的男子听了思考片刻,回道:“听说这穆王早年间得了一种怪病将年岁不永,而当今皇帝未立中宫,各家都想送女儿去宫里,倒是这温大人看起来不太想与宫里有牵扯的样子”
“如此说,那温家倒是真的清流人家了”
“清流人家难说啊,只是不想趟宫里的混水罢了,嫡女嫁探花郎袁湘文,庶女嫁穆王,而这穆王且是个短命的,这以后的富贵.......”
两人话里有话,全然不顾旁那桌,而这时街上人声渐渐鼎沸起来,孩童们正开心的追着迎亲对伍。
面具男一双眼睛望向街上那队伍,透过人群直直盯着花轿似要看穿花轿一样,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待轿子走过后,两人结了账便离开了茶馆,刚出茶馆被人流推搡着朝轿子那边去,面具男望着远去的轿子,眼里多了一丝疑惑。
两人随着人流驻足观看了一会后,便离开人群朝后巷去了。
来到巷尾一顶轿子旁,其中一人朝四周望了望,拱拱手问道:“爷是回府吗?”
好一会轿子里才幽幽的传出声音:“不然呢?今天好歹是我成亲的日子,新郎不在,好戏怎么开场?”
没错,这轿中之人便是这京都人人谈论的主角,别人口中命不久矣的穆王。
一旁的年轻人是穆王的随从,名唤子期,两人趁着府中忙乱,溜出来去了趟金福寺,看完太妃后趁新娘还没到,现下又赶紧偷偷溜回王府。
说起来他也是定好婚期的那天才知道,与他成亲的不是嫡女温玉,而是庶女温婉,还听说那庶女为婚事跳了湖,那天又刚好救了她,说来也是有缘。
由于新娘子昏迷,婚期也是拖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穆王内心有种秋后再问斩的煎熬。
不是穆王不愿成这个亲,只是他不想被束缚在这京城,成亲对于他来说,是离开这个地方的阻碍,可没有温家还有李家,总能找到一家让他乖乖被栓在京城的。
他不是没想过反抗,可反抗的结果就是,自己的母亲余太妃被赶去了金福寺,美其名曰替皇室祈福,要不是今天趁着办喜事,王府里事多,他也不能溜出来去看望自己的母亲。
那寺里何其艰苦啊,余太妃才去没多久便瘦了一大圈,还患了肺疾,寺里也没找郎中看,好在这次去看望的时候拿了不少银子给那寺里,只是郎中说这病怕是以后会留下病根。
一路从寺里出来的时候,穆王便下定决心,离开这里的计划要加快了......
其实说起来,这门皇亲,便是从很早就定下来了的,那时温相还只是个言官,刚从江南调往京城,也不知道是谁提了一句嘴,说是温大人治家甚严,他家的女儿应该差不到哪去,这老皇帝便记下了。
坊间都在传闻温大人的女儿个个都神童,最大的女儿排行老二,是个庶出,名叫温婉,4岁时就启蒙了,5岁读完了百家姓、千家书,说是6岁写的字比一些有功名的读书人都写得好。
三女儿温玉是温大夫人所出,长得倾国倾城不说,还善音律,因是嫡出,家中寄了很大希望在她身上的。
四女儿温晴也是个庶出,生母早年间去世了,但因长得极像生母,温大人倒也比嫡女还偏爱些,听说性子温柔娴静,更是绣得一手好女红。
于是老皇帝一连下了几道旨,各种抬了温家的官阶,那温大人也争气,也就十来时间便坐到了宰辅的位置,温夫人甚至还得了诰命,这荣誉实属罕见。
这老皇帝虽没明说让穆王娶温家哪个女儿,但温家几乎是默认嫡出的三女儿要嫁穆王的。
于是在庶出二女儿温婉及笄之年,便与一个远房表亲,也就是袁家,结了亲。
可后来为什么变成温婉嫁给穆王,这其中的原由穆王不得而知。
只是不知怎么的,嫡三姑娘刚与袁家的喜事办完,温家又悄悄的办了场丧事,这丧事办得蹊跷,京城的人都众说纷纭,可传来传去都说庶女的不是。
穆王听到传言的时候,第一个想法不是想着这庶女有多不妥,而是有多不幸,他甚至能感同身受,就像自己当初在宫里那般.......
明明自己什么也没做,明明自己什么也不要,可总有人觉得你要了你做了,自然便是威胁了,何其可笑!
其实在他知道是温婉的时候,他内心是有点不明确的感觉的,像是欣慰,甚至还有点期待,总之这个感觉不算太差。
此时的穆王坐在轿子里,他摘下面具,双手用力揉了揉自己的脸,重重的呼吸了一口,他望着一旁的面具,俊朗的面孔透露着一丝疲惫,该来的还是要来的.....
从南门街的街头起,便看到了穿着喜服的队伍浩浩荡荡的走来,隐秘在人群后面的两个人注视着这一切,其中有一人带着面具看不出表情,但透过面具,便看到那双眼睛冷得如深冬的雪。
由于队伍太长,两人看了一会还没见到轿子,那面具男眼神又多了点不耐烦,一旁没有带面具的年轻人朝这个面具男揖了手后,转身去了茶馆,不一会儿又再次回到面具男身边,拱拱手说道:“爷,里面请”
两人来到茶馆的二楼靠窗位置,这个位置把这街上的景象都尽收眼底,甚至还能看到南门的牌匾。
两个点了茶和点心,不急不忙的喝着吃着,像是这市井之人看热闹的模样。
这时,旁边一桌的两人交谈起来,肥胖男说:“听说这温家庶女原本是嫁袁家的,怎么改成与皇家结上亲了?这温大人怕不是有什么想法不成?”
另外一个瘦一点的男子听了思考片刻,回道:“听说这穆王早年间得了一种怪病将年岁不永,而当今皇帝未立中宫,各家都想送女儿去宫里,倒是这温大人看起来不太想与宫里有牵扯的样子”
“如此说,那温家倒是真的清流人家了”
“清流人家难说啊,只是不想趟宫里的混水罢了,嫡女嫁探花郎袁湘文,庶女嫁穆王,而这穆王且是个短命的,这以后的富贵.......”
两人话里有话,全然不顾旁那桌,而这时街上人声渐渐鼎沸起来,孩童们正开心的追着迎亲对伍。
面具男一双眼睛望向街上那队伍,透过人群直直盯着花轿似要看穿花轿一样,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待轿子走过后,两人结了账便离开了茶馆,刚出茶馆被人流推搡着朝轿子那边去,面具男望着远去的轿子,眼里多了一丝疑惑。
两人随着人流驻足观看了一会后,便离开人群朝后巷去了。
来到巷尾一顶轿子旁,其中一人朝四周望了望,拱拱手问道:“爷是回府吗?”
好一会轿子里才幽幽的传出声音:“不然呢?今天好歹是我成亲的日子,新郎不在,好戏怎么开场?”
没错,这轿中之人便是这京都人人谈论的主角,别人口中命不久矣的穆王。
一旁的年轻人是穆王的随从,名唤子期,两人趁着府中忙乱,溜出来去了趟金福寺,看完太妃后趁新娘还没到,现下又赶紧偷偷溜回王府。
说起来他也是定好婚期的那天才知道,与他成亲的不是嫡女温玉,而是庶女温婉,还听说那庶女为婚事跳了湖,那天又刚好救了她,说来也是有缘。
由于新娘子昏迷,婚期也是拖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穆王内心有种秋后再问斩的煎熬。
不是穆王不愿成这个亲,只是他不想被束缚在这京城,成亲对于他来说,是离开这个地方的阻碍,可没有温家还有李家,总能找到一家让他乖乖被栓在京城的。
他不是没想过反抗,可反抗的结果就是,自己的母亲余太妃被赶去了金福寺,美其名曰替皇室祈福,要不是今天趁着办喜事,王府里事多,他也不能溜出来去看望自己的母亲。
那寺里何其艰苦啊,余太妃才去没多久便瘦了一大圈,还患了肺疾,寺里也没找郎中看,好在这次去看望的时候拿了不少银子给那寺里,只是郎中说这病怕是以后会留下病根。
一路从寺里出来的时候,穆王便下定决心,离开这里的计划要加快了......
其实说起来,这门皇亲,便是从很早就定下来了的,那时温相还只是个言官,刚从江南调往京城,也不知道是谁提了一句嘴,说是温大人治家甚严,他家的女儿应该差不到哪去,这老皇帝便记下了。
坊间都在传闻温大人的女儿个个都神童,最大的女儿排行老二,是个庶出,名叫温婉,4岁时就启蒙了,5岁读完了百家姓、千家书,说是6岁写的字比一些有功名的读书人都写得好。
三女儿温玉是温大夫人所出,长得倾国倾城不说,还善音律,因是嫡出,家中寄了很大希望在她身上的。
四女儿温晴也是个庶出,生母早年间去世了,但因长得极像生母,温大人倒也比嫡女还偏爱些,听说性子温柔娴静,更是绣得一手好女红。
于是老皇帝一连下了几道旨,各种抬了温家的官阶,那温大人也争气,也就十来时间便坐到了宰辅的位置,温夫人甚至还得了诰命,这荣誉实属罕见。
这老皇帝虽没明说让穆王娶温家哪个女儿,但温家几乎是默认嫡出的三女儿要嫁穆王的。
于是在庶出二女儿温婉及笄之年,便与一个远房表亲,也就是袁家,结了亲。
可后来为什么变成温婉嫁给穆王,这其中的原由穆王不得而知。
只是不知怎么的,嫡三姑娘刚与袁家的喜事办完,温家又悄悄的办了场丧事,这丧事办得蹊跷,京城的人都众说纷纭,可传来传去都说庶女的不是。
穆王听到传言的时候,第一个想法不是想着这庶女有多不妥,而是有多不幸,他甚至能感同身受,就像自己当初在宫里那般.......
明明自己什么也没做,明明自己什么也不要,可总有人觉得你要了你做了,自然便是威胁了,何其可笑!
其实在他知道是温婉的时候,他内心是有点不明确的感觉的,像是欣慰,甚至还有点期待,总之这个感觉不算太差。
此时的穆王坐在轿子里,他摘下面具,双手用力揉了揉自己的脸,重重的呼吸了一口,他望着一旁的面具,俊朗的面孔透露着一丝疲惫,该来的还是要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