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远古历史,讲述神仙根源。
话说中国的神仙谱系十分杂乱。由于历史久远,民间传说颇多,再加上有时候误传,特别是一些传说故事以及诸多神话书籍的出现,把整个中国的神仙谱系搞得更加杂乱无章了。
在众多神仙当中,谁早谁晚,谁大谁小,无从谈起,常常被人们混淆与颠倒,使人们不知所以。
中国究竟有多少神?多少仙?恐怕没有人说得明白、记得清楚。数千年以来,被人们所熟悉和所认识的那些神仙当中,也只不过断断续续的知道那么一点点根底罢了。
有时确实让人分不清自己所供奉的是神、是仙、是佛、是道?只是一味的而又虔诚的苛求着平安与富贵。因此,一些信徒的心理无疑都被弄坏了。
若不弄清这一点,试想,你的愿望和理想,与供奉和信仰的神灵,其法旨正好相反的情况下,到头来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或后果,那就可想而知了。
在有些人看来,立一张灵牌,贴一张神相,烧几柱香火,再磕上几个头,便可得到神与仙的保佑,并能赐予随心所欲、万事如意。
至此各种各类的神门、仙门、教门林立而起,有的还掺杂着一些糟粕巫术,其目的就是要骗人钱财。
当然这些信众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谁都想一生平平安安、舒舒服服、开开心心。
任何人都有信仰的自由,也有寻找精神寄托的权力,无可厚非。
在此这样讲,并非不让人们信奉神门或者教门,而是要正视自然法则和宇宙法则,理念的对待你所信奉的神祇。当你尚未弄清这些神灵的根底和本质之前,便去盲目的崇拜和供奉,到头来依然是糊里糊涂。最愚蠢的是,把该做的事也都寄托在那些神灵身上。越是如此,越是相去甚远。
那些自私自利或罪孽一身的人;那些想超越自然法则的人;那些不去正视天理、人理、伦理、道理的人;那些不去正视宇宙法则而得不到自身超度的人,一切信仰和供奉都是无济于事的!相反,最终会落得事与愿违、自欺其人罢了。
千百年来,在诸多教门当中,虽然那些信教者们也是毕恭毕敬,但始终不得其法,并且也没一人能登正觉。说到底,若要入门信教或者想供奉神灵,首先,必须清楚地认识和了解所供奉神灵,其法旨或者宗旨是什么?他(她)的根源和本质是什么?并与其他诸位神祇有着怎样的相互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切勿盲目的信奉和崇拜。
正因为如此,在本部书中讲述故事的同时,也会相继介绍一些安神、立神位、摆灵牌、安香炉、祭拜、驱鬼、避邪以及古代的祭祀礼仪等等。
当然,介绍这些并非让人们去迷信那些鬼与怪和神与仙,而是让人们清楚的知道入门信教、供奉祭奠的做法和要领,还有那些相传已久的神话故事和变化莫测的神仙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并且,还会把上古时期,最早显现的天神、天将、天帝、天尊以及最早形成的第一代各路神仙们,清清楚楚展示在您的眼前,当您看了之后,会对他们的法理、根源、本质一目了然、如梦方醒!
本书始终遵循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以及人神祥和的自然理念。
在这里所讲的,只不过是善意地提醒和敬告广大的信众们,不要痴迷和相信那些迷信的东西,以及奇谈怪论和糟粕巫术,比如:算命看相、符箓之法、天罡阴符、真人步斗、神符驱邪、神机妙算、先知先觉等等。这些怪诞无稽而故弄玄虚的东西,会将人引入歧途,使人置身于神迷的幻境之中。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神仙们、交给了“老天爷”,实在未免有些愚昧了。
谁见过真正的神仙?谁见过老天爷?谁目睹过天帝的尊容?就连上古时期无所不能的大禹王也没见过天帝的真实面目,何况以后的凡人们呢?
据传,大禹领命治水之时,曾到过许多地方,见过西王母,西王母有三只叫“青鸟”的飞禽,每天为她取食物和用品。(三青鸟在此只提了大鹜和少鹜)。
一日,大禹离开蓬莱,跟着三青鸟使,正驰行之中,忽见一个道者上前向他拱手道:“足下是下界的文命么?”(释:文命是大禹的号),大禹慌忙答应道:“正是。”
那道者道:“此山乃太上真人所居,某奉太上真人之命,说足下一直想觐见天帝,如今天帝已往钟山,请足下到钟山去,不必前进了。”
大禹听了,唯唯答应。那道者也不多谈,飘然而去。
青鸟向大禹道:“既然太上真人如此吩咐,我们就往钟山去吧。”
大禹道:“我记得钟山在塞山之西;从前先帝曾经去求过道,那么我们须回转去了?”
大鹜忙说道:“不是不是,那个是下界的钟山,这个是上界的钟山,大不同呢。”
大禹问道:“上界的钟山在何处?”
大鹜道:“在昆仑之北,北海之子地,隔弱水之北一万九千里,我们向北去吧。”
于是,大禹再上断车,天将和三青鸟使伴着向北而行。足足走了半日,忽见前面高山矗立,少鹜道:“到了到了。”一声未了,断车已渐渐落下,降在平地。
……有一羽士过来问道:“足下莫非要觐见天帝么?尘俗之人,凡骨未脱,天帝不可得见。今汝到蓬莱,又到此地,早已鉴汝之诚。汝此刻总算志愿已达,一切容某代奏吧。”
大禹听了,又胜怅然;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大禹治水之功如此之大,想觐见天帝一面,到头来还是因“凡骨未脱”而不能面见天帝。
千乞万求,好说歹说,那羽士见他虔诚朝帝之心,这才引他来到一座金城跟前,但只能远远观看,不可近观。
那金城巍巍耸峙,光彩夺目。那羽士道:“这就是钟山北阿门外,你要举行仪式,就在此地吧,天帝在上面总能看见的。”
大禹听了慌忙止住天将,整肃衣冠,趋进几步,朝着天上恭恭敬敬地拜了八拜,心中默默叩谢天帝授助治平水土之恩。拜罢起来,刚要转身,只见上面飞下一个金甲之神,向大禹说道:“天帝传谕大禹:汝的一片至诚朕已鉴之……”。
在回归途中,那羽士问道:“刚才参拜时看见天帝么?”
大禹道:“我秉诚拜谒,实在没能见到天帝真容,唯见天上一片青云,青云之中隐隐有红云而已。”
那羽士道:“这就是天帝了。你能看见,根基非浅。”大禹听了不解。那羽士道:“天帝所居,以青云为地,四面常有红云拥护,虽仙真亦罕见其面。你见的青云红云岂非就是天帝么!某亦不能常见天帝。”
讲到此,与前面提到的什么“先知先觉”、“听天由命”等,也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术语罢了。正是:
列位仙公莫彷徨,
愚下不才敢更章,
班门弄斧表寸心,
拙作一书道吉祥。
谷溪注:承蒙您的支持和厚爱,非常感谢您来阅读和收藏拙作。希望您能耐心看下去,以后的故事会越来越精彩。求收藏,求打赏、盖章、送花。拜托拜托。
<em> [解决书荒]总点击超十亿精品书合集 限时免费看!</em>
话说中国的神仙谱系十分杂乱。由于历史久远,民间传说颇多,再加上有时候误传,特别是一些传说故事以及诸多神话书籍的出现,把整个中国的神仙谱系搞得更加杂乱无章了。
在众多神仙当中,谁早谁晚,谁大谁小,无从谈起,常常被人们混淆与颠倒,使人们不知所以。
中国究竟有多少神?多少仙?恐怕没有人说得明白、记得清楚。数千年以来,被人们所熟悉和所认识的那些神仙当中,也只不过断断续续的知道那么一点点根底罢了。
有时确实让人分不清自己所供奉的是神、是仙、是佛、是道?只是一味的而又虔诚的苛求着平安与富贵。因此,一些信徒的心理无疑都被弄坏了。
若不弄清这一点,试想,你的愿望和理想,与供奉和信仰的神灵,其法旨正好相反的情况下,到头来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或后果,那就可想而知了。
在有些人看来,立一张灵牌,贴一张神相,烧几柱香火,再磕上几个头,便可得到神与仙的保佑,并能赐予随心所欲、万事如意。
至此各种各类的神门、仙门、教门林立而起,有的还掺杂着一些糟粕巫术,其目的就是要骗人钱财。
当然这些信众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谁都想一生平平安安、舒舒服服、开开心心。
任何人都有信仰的自由,也有寻找精神寄托的权力,无可厚非。
在此这样讲,并非不让人们信奉神门或者教门,而是要正视自然法则和宇宙法则,理念的对待你所信奉的神祇。当你尚未弄清这些神灵的根底和本质之前,便去盲目的崇拜和供奉,到头来依然是糊里糊涂。最愚蠢的是,把该做的事也都寄托在那些神灵身上。越是如此,越是相去甚远。
那些自私自利或罪孽一身的人;那些想超越自然法则的人;那些不去正视天理、人理、伦理、道理的人;那些不去正视宇宙法则而得不到自身超度的人,一切信仰和供奉都是无济于事的!相反,最终会落得事与愿违、自欺其人罢了。
千百年来,在诸多教门当中,虽然那些信教者们也是毕恭毕敬,但始终不得其法,并且也没一人能登正觉。说到底,若要入门信教或者想供奉神灵,首先,必须清楚地认识和了解所供奉神灵,其法旨或者宗旨是什么?他(她)的根源和本质是什么?并与其他诸位神祇有着怎样的相互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切勿盲目的信奉和崇拜。
正因为如此,在本部书中讲述故事的同时,也会相继介绍一些安神、立神位、摆灵牌、安香炉、祭拜、驱鬼、避邪以及古代的祭祀礼仪等等。
当然,介绍这些并非让人们去迷信那些鬼与怪和神与仙,而是让人们清楚的知道入门信教、供奉祭奠的做法和要领,还有那些相传已久的神话故事和变化莫测的神仙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并且,还会把上古时期,最早显现的天神、天将、天帝、天尊以及最早形成的第一代各路神仙们,清清楚楚展示在您的眼前,当您看了之后,会对他们的法理、根源、本质一目了然、如梦方醒!
本书始终遵循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以及人神祥和的自然理念。
在这里所讲的,只不过是善意地提醒和敬告广大的信众们,不要痴迷和相信那些迷信的东西,以及奇谈怪论和糟粕巫术,比如:算命看相、符箓之法、天罡阴符、真人步斗、神符驱邪、神机妙算、先知先觉等等。这些怪诞无稽而故弄玄虚的东西,会将人引入歧途,使人置身于神迷的幻境之中。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神仙们、交给了“老天爷”,实在未免有些愚昧了。
谁见过真正的神仙?谁见过老天爷?谁目睹过天帝的尊容?就连上古时期无所不能的大禹王也没见过天帝的真实面目,何况以后的凡人们呢?
据传,大禹领命治水之时,曾到过许多地方,见过西王母,西王母有三只叫“青鸟”的飞禽,每天为她取食物和用品。(三青鸟在此只提了大鹜和少鹜)。
一日,大禹离开蓬莱,跟着三青鸟使,正驰行之中,忽见一个道者上前向他拱手道:“足下是下界的文命么?”(释:文命是大禹的号),大禹慌忙答应道:“正是。”
那道者道:“此山乃太上真人所居,某奉太上真人之命,说足下一直想觐见天帝,如今天帝已往钟山,请足下到钟山去,不必前进了。”
大禹听了,唯唯答应。那道者也不多谈,飘然而去。
青鸟向大禹道:“既然太上真人如此吩咐,我们就往钟山去吧。”
大禹道:“我记得钟山在塞山之西;从前先帝曾经去求过道,那么我们须回转去了?”
大鹜忙说道:“不是不是,那个是下界的钟山,这个是上界的钟山,大不同呢。”
大禹问道:“上界的钟山在何处?”
大鹜道:“在昆仑之北,北海之子地,隔弱水之北一万九千里,我们向北去吧。”
于是,大禹再上断车,天将和三青鸟使伴着向北而行。足足走了半日,忽见前面高山矗立,少鹜道:“到了到了。”一声未了,断车已渐渐落下,降在平地。
……有一羽士过来问道:“足下莫非要觐见天帝么?尘俗之人,凡骨未脱,天帝不可得见。今汝到蓬莱,又到此地,早已鉴汝之诚。汝此刻总算志愿已达,一切容某代奏吧。”
大禹听了,又胜怅然;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大禹治水之功如此之大,想觐见天帝一面,到头来还是因“凡骨未脱”而不能面见天帝。
千乞万求,好说歹说,那羽士见他虔诚朝帝之心,这才引他来到一座金城跟前,但只能远远观看,不可近观。
那金城巍巍耸峙,光彩夺目。那羽士道:“这就是钟山北阿门外,你要举行仪式,就在此地吧,天帝在上面总能看见的。”
大禹听了慌忙止住天将,整肃衣冠,趋进几步,朝着天上恭恭敬敬地拜了八拜,心中默默叩谢天帝授助治平水土之恩。拜罢起来,刚要转身,只见上面飞下一个金甲之神,向大禹说道:“天帝传谕大禹:汝的一片至诚朕已鉴之……”。
在回归途中,那羽士问道:“刚才参拜时看见天帝么?”
大禹道:“我秉诚拜谒,实在没能见到天帝真容,唯见天上一片青云,青云之中隐隐有红云而已。”
那羽士道:“这就是天帝了。你能看见,根基非浅。”大禹听了不解。那羽士道:“天帝所居,以青云为地,四面常有红云拥护,虽仙真亦罕见其面。你见的青云红云岂非就是天帝么!某亦不能常见天帝。”
讲到此,与前面提到的什么“先知先觉”、“听天由命”等,也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术语罢了。正是:
列位仙公莫彷徨,
愚下不才敢更章,
班门弄斧表寸心,
拙作一书道吉祥。
谷溪注:承蒙您的支持和厚爱,非常感谢您来阅读和收藏拙作。希望您能耐心看下去,以后的故事会越来越精彩。求收藏,求打赏、盖章、送花。拜托拜托。
<em> [解决书荒]总点击超十亿精品书合集 限时免费看!</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