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顾氏一家围坐在一起吃晚饭。
顾琰对顾老爷说道:“阿爹,今天我去看过那个姓陆的,他哪有你说的那么好?”
顾老爷好奇道:“琰儿认为他不好么?来,跟爹爹说说他哪里不好?”
顾琰把下午的遭遇惟妙惟肖的重演了一遍,等顾琰说到陆挽琴筝不分的时候,全家人笑得前俯后仰。
顾大少爷一边笑一边嘴里含着饭道:“阿姐,你以前不是经常说最讨厌轻浮之人么,你看那小子够纯朴了吧。”
旁边,顾大少爷的嫡亲堂弟顾鼎卿说道:“这种乡下土包子哪里值得阿姐亲自去看望?”
顾夫人瞪了顾大少爷一眼道:“一点规矩都没有,饭咽下去再说话。”
顾老爷纠正说:“做人不能背恩忘义,人家于我们顾家有大恩,你们应当发自内心的尊重他。”
三个小的乖乖回应了一声:“知道了。”
顾老爷摇摇头道:“你们真的知道?那你们说为什么要知恩图报么?”
顾琰答道:“父亲曾言,人这一生难免遇到灾难。若成背恩忘义之人,下次遇难何人敢救?”
顾老爷点点头。
顾大少爷疑惑道:“阿爹不是说过施恩不图报么?”
顾老爷拉下脸道:“把手伸出来。”
顾大少乖乖的伸出手。
顾老爷也不知道从哪里掏出一根藤条,一边抽打一边说道:“蠢货,施恩图报非君子后面还有一句,知恩不报是小人!”
顾二少爷一边幸灾乐祸,一边问道:“那要是我都当君子,别人都当小人,我不是亏大了?”
顾老爷转头对顾二少爷道:“你也把手伸出来。”
顾二少爷苦着脸伸出手。没想到多了一嘴,惹祸上身。
顾老爷换个人一边抽一边教训道:“吃亏是福,吃亏是福,老夫跟你们说了多少次了,就是记不得。”
顾老爷打累了后气道:“你们两个混球要是和琰儿一半聪明,老夫少说能多十年寿命。”
顾老爷只是借机教育孩子,也没真打。一家人还是开开心心吃完了晚饭。吃完后,三个小的先跑了。
孩子都离开后,顾夫人问道:“琰儿不中意那个孩子,为之奈何?”
顾老爷道:“顺其自然吧。琰儿还小,这事不急。”
顾夫人道:“不小了,琰儿在过几个月就要行笄礼了。已经有不少家向我提亲了。”
顾老爷道:“那些人多半还不是看中老夫这些家财。时局动荡,如果有朝一日我们举家迁移避难之后,琰儿怎么办?”
顾夫人道:“老爷,提亲的都是不好得罪之家。有咱们杭州的府尊,有咱们浙江布政使的兄长,还有我堂兄今年刚迁的左谕德。。。”
杭州知府是顶头的父母官,布政使是浙江全省名义上的最高政务长官,左春坊左谕德那是太子的老师,未来的辅政大臣。。。确实都是无法得罪之人。这些人家世显赫,为何要与一个商贾联姻?顾钟安清楚,这群吸血鬼是希望通过联姻,让顾家源源不断的上供财富。一旦自己断了供给,琰儿未来的命运必定会很悲惨。
顾老爷咬咬牙道:“你若不好回绝,只管推我身上。除非琰儿自愿,否则两年内老夫绝不嫁女。”
顾夫人爱女之心和顾老爷一样,便道:“好吧,我也希望琰儿多陪我们几年。那老爷准备如何答谢那个少年”
顾老爷道:“江神医说那孩子恢复的很快。我准备过几天带他去拜见陈知府,如有机缘那孩子未来不可限量。万一官场走不通,咱家海外也需要一个统领开拓之人。”
三天之后,顾老爷如期带着陆挽去拜会陈知府。
路上,二人在马车之中闲聊。
顾老爷道:“世侄,咱们这位陈府尊乃是二甲进士出身,本来是翰林的清贵,可惜当年他恩师元侍郎得罪了司礼监的太监,他也因此被牵连贬出京城。近年内阁空缺,元侍郎起复呼声日渐高涨,极有可能回到中枢入阁拜相。陈府尊未来前程远大啊!”
陆挽点头,表示自己已经明了。
顾老爷继续说道:“陈府尊牧守杭州数年,为官务实,极重有才之士。今日府尊想必会考较你,知道的你尽管放胆应对,但是不知道的也切勿妄言推脱。”
陆挽赶忙答道:“谢伯父提醒。晚辈谨记。”
见到陆挽的反应,顾老爷越来越欣赏这孩子了。前番他说陈知府前程远大,陆挽不为所动,代表这孩子不是趋炎附势之徒;后面自己指点他应对,陆挽立刻虚心受教,这种谦虚谨慎的品性于少年人中真是难得。
顾府离知府衙门有四五里许,马车走了小半个时辰才到。
经过衙役通传后,顾陆二人被带到三堂。陈知府身穿官服领着两个文士还有一个少年站在门前迎候。
顾老爷赶忙深揖到地,道:“小民罪过,怎敢烦劳堂尊出迎!”
陆挽跟着行揖礼。
陈知府拱手还礼,道:“方山兄,你我之间何必如此生分。”然后对身边少年说道:“还不拜见你顾伯父。”
少年行礼到一半,顾老爷就赶忙扶他起来。这个少年是知府的大公子,顾老爷不敢受他的大礼。
陈知府也顺手扶起了陆挽,说道:“小朋友不须多礼。”
陈知府和颜悦色,他身边的三个人却明显露出不愉的神色。顾老爷不拜是因为两家关系不浅,陆挽这种白身少年,见到府尊只揖不拜,是为失礼!
不过,府尊都没有说话,跟随的三人只能怒,不能言。
其实他们不知道,陆挽是故意的!
幕僚与主公之间,犹如君臣。君择臣,臣亦择君。陆挽不拜,是为了测陈知府的胸襟气度。若是重虚礼多计较之人,日后肯定不好相处。
陆挽完全无视三人目光中的怒火,跟在陈顾二人身后*进了内堂。
六人进入堂内落座。
陈知府直接向陆挽道:“顾兄前日来过一次,你的事迹顾兄都已详述。他盛赞你智勇不凡,所以把你推荐给本府。不知道你有何特长?”
陆挽答道:“小民略通算术和律法。”
陈知府目光转向左侧落座第一位的老年文士,那是他幕中的钱谷幕宾宋湘。
宋幕宾会意,问陆挽道:“小友,你可知天下田地分几种?”
陆挽答道:“田分两等,曰官田,曰民田。”
宋幕宾:“官田分几种?”
陆挽:“还官田、没官田、断入官田、学田、皇庄。。。。。。军、民、商屯田,共计16种。”
宋幕宾:“官田、民田的田赋各是多少?”
陆挽:“田赋并无定数。各省各府各不相同,上田下田各不相同,灾年和丰年也各不相同。就拿杭州府举例,近些年,上田,民田课一斗三,官田课四斗;中田,民田课一斗,官田课二斗五;下田,民田课八升,官田课一斗;下下田,民田课四升,官田课八升。”
宋幕宾:“税分几种?”
陆挽:“商税、丁税、杂税。”
宋幕宾:“各收几何?”
陆挽:“商税中,营业税为六十税一;通商税归八大钞关,税百里百钱;盐、茶、市舶之税各有有司征收,不归于州县;另外,茶不及百斤,须赴州县,十斤纳银一分。至于丁税,张相公推行一条鞭法后,全国便已按田亩征收,和徭役合并为徭役折银收之,各府各县税率并不尽同;杭州府是上地六分,中地四分,下地二分。至于杂税,朝廷随征随定。张相公去后,徭役杂税与丁税又恢复按户征收,但继承了折银,至于具体数据各府每年并无一个确切准绳。”
宋幕宾坐直身体,收起轻视之心,露出郑重之色。要知道大明朝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绝大部分读书之人对民生财税毫无兴趣,即便在官府之中,若非经年老吏,对他所问的数据也很难知之详尽。
未及弱冠的少年能够知道这些,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家学渊源,从小耳濡目染所知。
宋幕宾更深入问道:“小友以为我朝税率是轻还是重了?”
陆挽只回答了一个字:“轻!商税六十税一,田赋三十税一,丁徭杂税一年一户几钱银子,三皇五帝以来,我华夏找不到赋税更低的朝代了。”
宋幕宾陡然凝视:“那民生如何?”
陆挽坦然以对:“民不聊生。”
宋幕宾:“既然税轻何以民不聊生?”
陆挽回:“天灾人祸。”
宋幕宾:“何谓天灾何谓人祸?”
陆挽:“承庆元年直隶、青州、徐州大雨,黄河决堤;承庆二年淮、扬、徐三州水灾,淮河决堤;承庆三年直隶地震,苏、松、常、镇四府大水,长江多处支流决堤。。。承庆三十九年,广东、广西大水,徐北至京师大水。我朝以来天灾年年不断。天灾之后,民变盗起,凡六七十起,经年不断。再加外寇入侵十几起,其中鞑靼入侵宁夏、播州土司反叛、倭寇吞食朝鲜,我朝征调大军皆超过二十万众,民夫不计其数。”
宋幕宾:“此是根源?”
陆挽:“亦是亦不是!”
宋幕宾:“怎讲?”
陆挽:“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于一时也;天灾人祸之后,百姓为了一时之生存,不得不变卖田地家产,世家豪绅甚至趁机放高利贷掠夺民田民产;失土失业之民要么卖身为奴仆,要么租田租产谋生。国税三十取一,然田租十取其五!国家常有赈济,然地主未尝减租!是以,士绅越富,百姓愈贫,终致生计凋零。”
宋幕宾吓了一跳,这少年真是天大的胆子。国朝疲敝的根源,朝野有识之士并非不知,但是敢堂堂正正说出来那是凤毛麟角。
顾琰对顾老爷说道:“阿爹,今天我去看过那个姓陆的,他哪有你说的那么好?”
顾老爷好奇道:“琰儿认为他不好么?来,跟爹爹说说他哪里不好?”
顾琰把下午的遭遇惟妙惟肖的重演了一遍,等顾琰说到陆挽琴筝不分的时候,全家人笑得前俯后仰。
顾大少爷一边笑一边嘴里含着饭道:“阿姐,你以前不是经常说最讨厌轻浮之人么,你看那小子够纯朴了吧。”
旁边,顾大少爷的嫡亲堂弟顾鼎卿说道:“这种乡下土包子哪里值得阿姐亲自去看望?”
顾夫人瞪了顾大少爷一眼道:“一点规矩都没有,饭咽下去再说话。”
顾老爷纠正说:“做人不能背恩忘义,人家于我们顾家有大恩,你们应当发自内心的尊重他。”
三个小的乖乖回应了一声:“知道了。”
顾老爷摇摇头道:“你们真的知道?那你们说为什么要知恩图报么?”
顾琰答道:“父亲曾言,人这一生难免遇到灾难。若成背恩忘义之人,下次遇难何人敢救?”
顾老爷点点头。
顾大少爷疑惑道:“阿爹不是说过施恩不图报么?”
顾老爷拉下脸道:“把手伸出来。”
顾大少乖乖的伸出手。
顾老爷也不知道从哪里掏出一根藤条,一边抽打一边说道:“蠢货,施恩图报非君子后面还有一句,知恩不报是小人!”
顾二少爷一边幸灾乐祸,一边问道:“那要是我都当君子,别人都当小人,我不是亏大了?”
顾老爷转头对顾二少爷道:“你也把手伸出来。”
顾二少爷苦着脸伸出手。没想到多了一嘴,惹祸上身。
顾老爷换个人一边抽一边教训道:“吃亏是福,吃亏是福,老夫跟你们说了多少次了,就是记不得。”
顾老爷打累了后气道:“你们两个混球要是和琰儿一半聪明,老夫少说能多十年寿命。”
顾老爷只是借机教育孩子,也没真打。一家人还是开开心心吃完了晚饭。吃完后,三个小的先跑了。
孩子都离开后,顾夫人问道:“琰儿不中意那个孩子,为之奈何?”
顾老爷道:“顺其自然吧。琰儿还小,这事不急。”
顾夫人道:“不小了,琰儿在过几个月就要行笄礼了。已经有不少家向我提亲了。”
顾老爷道:“那些人多半还不是看中老夫这些家财。时局动荡,如果有朝一日我们举家迁移避难之后,琰儿怎么办?”
顾夫人道:“老爷,提亲的都是不好得罪之家。有咱们杭州的府尊,有咱们浙江布政使的兄长,还有我堂兄今年刚迁的左谕德。。。”
杭州知府是顶头的父母官,布政使是浙江全省名义上的最高政务长官,左春坊左谕德那是太子的老师,未来的辅政大臣。。。确实都是无法得罪之人。这些人家世显赫,为何要与一个商贾联姻?顾钟安清楚,这群吸血鬼是希望通过联姻,让顾家源源不断的上供财富。一旦自己断了供给,琰儿未来的命运必定会很悲惨。
顾老爷咬咬牙道:“你若不好回绝,只管推我身上。除非琰儿自愿,否则两年内老夫绝不嫁女。”
顾夫人爱女之心和顾老爷一样,便道:“好吧,我也希望琰儿多陪我们几年。那老爷准备如何答谢那个少年”
顾老爷道:“江神医说那孩子恢复的很快。我准备过几天带他去拜见陈知府,如有机缘那孩子未来不可限量。万一官场走不通,咱家海外也需要一个统领开拓之人。”
三天之后,顾老爷如期带着陆挽去拜会陈知府。
路上,二人在马车之中闲聊。
顾老爷道:“世侄,咱们这位陈府尊乃是二甲进士出身,本来是翰林的清贵,可惜当年他恩师元侍郎得罪了司礼监的太监,他也因此被牵连贬出京城。近年内阁空缺,元侍郎起复呼声日渐高涨,极有可能回到中枢入阁拜相。陈府尊未来前程远大啊!”
陆挽点头,表示自己已经明了。
顾老爷继续说道:“陈府尊牧守杭州数年,为官务实,极重有才之士。今日府尊想必会考较你,知道的你尽管放胆应对,但是不知道的也切勿妄言推脱。”
陆挽赶忙答道:“谢伯父提醒。晚辈谨记。”
见到陆挽的反应,顾老爷越来越欣赏这孩子了。前番他说陈知府前程远大,陆挽不为所动,代表这孩子不是趋炎附势之徒;后面自己指点他应对,陆挽立刻虚心受教,这种谦虚谨慎的品性于少年人中真是难得。
顾府离知府衙门有四五里许,马车走了小半个时辰才到。
经过衙役通传后,顾陆二人被带到三堂。陈知府身穿官服领着两个文士还有一个少年站在门前迎候。
顾老爷赶忙深揖到地,道:“小民罪过,怎敢烦劳堂尊出迎!”
陆挽跟着行揖礼。
陈知府拱手还礼,道:“方山兄,你我之间何必如此生分。”然后对身边少年说道:“还不拜见你顾伯父。”
少年行礼到一半,顾老爷就赶忙扶他起来。这个少年是知府的大公子,顾老爷不敢受他的大礼。
陈知府也顺手扶起了陆挽,说道:“小朋友不须多礼。”
陈知府和颜悦色,他身边的三个人却明显露出不愉的神色。顾老爷不拜是因为两家关系不浅,陆挽这种白身少年,见到府尊只揖不拜,是为失礼!
不过,府尊都没有说话,跟随的三人只能怒,不能言。
其实他们不知道,陆挽是故意的!
幕僚与主公之间,犹如君臣。君择臣,臣亦择君。陆挽不拜,是为了测陈知府的胸襟气度。若是重虚礼多计较之人,日后肯定不好相处。
陆挽完全无视三人目光中的怒火,跟在陈顾二人身后*进了内堂。
六人进入堂内落座。
陈知府直接向陆挽道:“顾兄前日来过一次,你的事迹顾兄都已详述。他盛赞你智勇不凡,所以把你推荐给本府。不知道你有何特长?”
陆挽答道:“小民略通算术和律法。”
陈知府目光转向左侧落座第一位的老年文士,那是他幕中的钱谷幕宾宋湘。
宋幕宾会意,问陆挽道:“小友,你可知天下田地分几种?”
陆挽答道:“田分两等,曰官田,曰民田。”
宋幕宾:“官田分几种?”
陆挽:“还官田、没官田、断入官田、学田、皇庄。。。。。。军、民、商屯田,共计16种。”
宋幕宾:“官田、民田的田赋各是多少?”
陆挽:“田赋并无定数。各省各府各不相同,上田下田各不相同,灾年和丰年也各不相同。就拿杭州府举例,近些年,上田,民田课一斗三,官田课四斗;中田,民田课一斗,官田课二斗五;下田,民田课八升,官田课一斗;下下田,民田课四升,官田课八升。”
宋幕宾:“税分几种?”
陆挽:“商税、丁税、杂税。”
宋幕宾:“各收几何?”
陆挽:“商税中,营业税为六十税一;通商税归八大钞关,税百里百钱;盐、茶、市舶之税各有有司征收,不归于州县;另外,茶不及百斤,须赴州县,十斤纳银一分。至于丁税,张相公推行一条鞭法后,全国便已按田亩征收,和徭役合并为徭役折银收之,各府各县税率并不尽同;杭州府是上地六分,中地四分,下地二分。至于杂税,朝廷随征随定。张相公去后,徭役杂税与丁税又恢复按户征收,但继承了折银,至于具体数据各府每年并无一个确切准绳。”
宋幕宾坐直身体,收起轻视之心,露出郑重之色。要知道大明朝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绝大部分读书之人对民生财税毫无兴趣,即便在官府之中,若非经年老吏,对他所问的数据也很难知之详尽。
未及弱冠的少年能够知道这些,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家学渊源,从小耳濡目染所知。
宋幕宾更深入问道:“小友以为我朝税率是轻还是重了?”
陆挽只回答了一个字:“轻!商税六十税一,田赋三十税一,丁徭杂税一年一户几钱银子,三皇五帝以来,我华夏找不到赋税更低的朝代了。”
宋幕宾陡然凝视:“那民生如何?”
陆挽坦然以对:“民不聊生。”
宋幕宾:“既然税轻何以民不聊生?”
陆挽回:“天灾人祸。”
宋幕宾:“何谓天灾何谓人祸?”
陆挽:“承庆元年直隶、青州、徐州大雨,黄河决堤;承庆二年淮、扬、徐三州水灾,淮河决堤;承庆三年直隶地震,苏、松、常、镇四府大水,长江多处支流决堤。。。承庆三十九年,广东、广西大水,徐北至京师大水。我朝以来天灾年年不断。天灾之后,民变盗起,凡六七十起,经年不断。再加外寇入侵十几起,其中鞑靼入侵宁夏、播州土司反叛、倭寇吞食朝鲜,我朝征调大军皆超过二十万众,民夫不计其数。”
宋幕宾:“此是根源?”
陆挽:“亦是亦不是!”
宋幕宾:“怎讲?”
陆挽:“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于一时也;天灾人祸之后,百姓为了一时之生存,不得不变卖田地家产,世家豪绅甚至趁机放高利贷掠夺民田民产;失土失业之民要么卖身为奴仆,要么租田租产谋生。国税三十取一,然田租十取其五!国家常有赈济,然地主未尝减租!是以,士绅越富,百姓愈贫,终致生计凋零。”
宋幕宾吓了一跳,这少年真是天大的胆子。国朝疲敝的根源,朝野有识之士并非不知,但是敢堂堂正正说出来那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