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进掏出钥匙捅开三屉桌抽屉。
他家需要上油的锁不止门锁。
小小抽屉打开那动静跟开保险柜似的,嘎吱嘎吱的响。
里面藏的是麦乳精盒子,上面红双喜图案已磨成大花脸。
掀开盖子,粮票本上压着张1974年国棉六厂先进工作者奖状,有精心保存的各类票本、票据和钱。
钱一共是六十五块五毛二分钱的现金和一张五百元的存折。
这不是一笔小钱。
但不完全属于钱进。
现在的钱进头上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是老四。
父亲留下了遗嘱,现金归回来奔丧的孩子生活所用,存款则由四个孩子平分。
没动存折,钱进把现金放入衣兜,又拿出粮票本和煤票本。
粮票本是个棕色小本,正面中间是‘海滨市粮食局——粮食供应证’。
上面是印刷的‘为人民服务’,下面是手写的供应粮店名字。
反面是个口号,‘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
煤票本类似,只是反面口号变了:大家动手,节约煤炭,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拿到粮票本,刘大甲郑重其事的放入口袋中。
他好奇的问:“前进哥,你有海滨市的户口吗?”
这年头城市户口也就是非农户口很值钱。
有了城市户口才能有粮食关系,才能吃上商品粮。
而根据原身在日记里留下的信息,钱进现在还是回城知青,户口没有迁移回海滨市。
还好原身父亲新丧还没有销户,能继续用他的定量。
钱进摇摇头说:“现在还不是,我下乡的时候根据政策把户口迁走了。”
“不过我现在回城了,居委会给我安排了工作,我去报道以后可以把户口落回来。”
刘四丁听后很羡慕:“真好。”
“俺们兄弟和俺妈都没有城里户口,俺爸定量根本不够吃,每个月都得花钱买议价粮。”
定量配给的粮食不多,但也是非农户口才能享受到的优待。
农村户口在城市里没有粮食保障。
刘大甲打开粮票本看,问道:“前进哥,你家这个月的定量还没用?今天要买多少粮食?”
钱进随口说:“能买多少就买多少。”
刘家四兄弟顿时齐刷刷的露出羡慕表情。
刘三丙抬起脸说:“嘿,前进哥你这户口还在乡下呢,咋跟《朝阳沟》里银环似的当‘飞鸽牌'市民?”
钱进不明白他这话什么意思。
刘四丁看他不说话便赶紧拍老三的脑袋:“你怎么跟《秘密图纸》里特务似的,话那么多呢!”
粮店隔着住处不远。
在四兄弟带领下,钱进走了进去。
一进粮店大门,迎面是一排铁皮做的大漏斗。
这些东西是黑白铁打制,呈现椭圆形,它们后面是各种米面粮油。
让钱进新奇的是,粮店的秤被挂了起来。
这样要称粮食的时候不用人去提起秤,秤盘放上粮食,售货员直接看秤星计量。
劳动人民的智慧。
钱父办了病退,他每个月的粮食定量是28斤,其中30%为粗粮。
定量内的粮食是商品粮性质,拿大米来说是一斤一毛七。
如果采购量超出定量成了议价粮,那价格就贵了,成了三毛一斤,几乎翻倍。
甚至翻倍粮店也不一定卖——
有时候粮店里粮食紧张,他们只按照商品粮性质去卖,因为粮店的首要职责贴在墙上:
‘保障供应、稳定经济’。
刘大甲跟钱进说,这种情况下想买粮食就得去黑市了。
听到还有黑市的存在,钱进心里一动。
黑市有卖粮食的,那有没有卖黄金的呢——他知道改革开放前国家是禁止私人买卖黄金的。
在他思索的时候,刘大甲让售货员在粮本上扣了戳、交了粮票和钱,刘二乙拿着米袋开始接粮食了。
他用米袋套住漏斗下端,接了粮食便把袋子口一拧,甩手给扛在了肩膀上。
钱进上去拿米袋,说:“你后背有伤,还是给我吧。”
刘二乙坚定的摇头,快步走在前面。
出门后刘三丙喃喃自语,不知道在合计什么。
钱进问:“你念叨什么?”
刘三丙向往的说:“咱在城里要是有地,米要是能种地里,那俺家明年就再饿不着了。”
他又问:“前进哥,你工作安排在哪里?能不能进粮店?”
刘四丁呵呵笑:“做梦去吧,粮店还有供销社的工作最好了,爸妈都说过了,这些工作给领导亲戚留着呢。”
刘三丙向往的说:“咱要是有亲戚当领导就好了,等我长大了安排我到粮店上班。”
“国营的企业什么时候也黄不了,能吃一辈子皇粮呢。”
听到这话钱进笑了:“那可不一定。”
用不了十年,国营企业就开始一批次一批次的黄了。
买了粮食打了油,他们还得买煤。
煤站里黑灰四散,院子里分类堆放着蜂窝煤、煤块、煤粉甚至还有煤灰。
有了买粮买油的经验,这次钱进亲自上阵。
很简单。
一声同志递上两张票。
三丙四丁俩兄弟跟跳格子似的去捡煤,专捡好煤。
老二则沉默的蹲在煤堆旁,用草绳把蜂窝煤扎成宝塔状。
蜂窝煤、煤块和煤面按比例领取。
刘二乙左肩扛着粮袋右手拎着蜂窝煤,稳稳的走在前面。
吃的烧的到家。
开始过日子了。
此时夕阳西下,街道上又有了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
钱进挽起袖子:“你们歇歇,接下来轮到我忙了,今晚哥请你们吃饭。”
“吃大米饭吗?”三丙满怀期待的问。
钱进说:“对。”
刘家兄弟开始吞口水。
中午的干豆角泡发好了。
他又去了公共伙房,舀上点豆油加上点父亲遗留的冰糖,豆角切成段下锅开始翻炒。
很简单的一道菜。
但因为用油颇多,锅里香味颇浓。
有人排队用灶,凑上来看了看赞叹:“红烧豆角?你这是要做国宴呐?这红烧汁子用油太多了。”
“小钱你可省着点,日子不能这么过。”又有妇女谆谆教导。
钱进满口答应着往左右看。
几户人家晚餐雷同,不是蒜泥拌黄瓜就是蒜泥拌蒸茄子、蒜泥拌芸豆。
他炒好菜回家,门口炉子上煮的米饭已经差不多了。
刘家兄弟也不嫌热,围着铁炉眼神直勾勾的看饭锅。
等一盘红烧干豆角端回来,四兄弟一扭头,眼神又被菜肴给吸住了。
三丙踮着脚尖看盘子,看到汤里漂的油汁顿时大叫起来:“前进哥你怎么用这么些油?炒菜用油多了不好吃。”
“是不是,老四?”
老四不说话,扒拉着桌子边猛吸鼻子。
随着菜香飘荡。
房间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咕噜’声。
钱进本想等饭菜凉下来再分给四兄弟,但一看情况他们根本等不了,索性揭开锅盖开饭。
白花花的大米饭上热气蒸腾,纯粹的米香味满屋子里打转。
四小的喉结开始活塞运动。
这时候恰好楼道里有孩童回来,没进门便嚷嚷:“妈、妈,今晚吃大米饭吗?”
等他进门看了晚饭。
邻居家就传出了失望的哭声以及圆规娘们的骂声。
骂孩子嘴馋也指桑骂槐骂钱进不是东西煮大米饭是故意馋孩子。
刘家兄弟听到这番话后露出幸福的笑容。
他们能吃上大米饭。
刘四丁说:“前进哥,这大米真好、真香,白花花的跟棉花糖一样。”
“在生产队肯定吃不到。”刘三丙说。
钱进找出碗来挖米饭:“饭管够,菜不够,你们凑活着吃。”
刘三丙急忙说:“吃大米饭不用吃菜,光吃大米饭也又香又甜。”
刘四丁也急忙说:“他那份菜给我。”
刘三丙破口大骂……
钱进分米饭,一人一大碗,再给米饭浇上红烧汤汁和黑红绵软的豆角段。
泡发的干豆角红烧后可比鲜豆角好吃的多。
它变得哏赳赳有嚼头,这样吸收红烧汤汁后越嚼越香。
刘家四兄弟可真没吃过这道菜。
他们一大口米饭配一根干豆角,吃的眉开眼笑:
“这能是豆角?这是肉筋!真好吃呀!”
“哥,这就是肉筋?太好吃了,比肉还好吃。”
“嘶嘶——前进哥,你说这米要是能种在牙缝里自己长该多好……”
五个人正吃着。
敲门声响起。
钱进问:“谁?”
“我,居委会张红波。”门外是个稳重的男低音。
刘二乙听见动静‘哧溜’钻桌底下。
钱进震惊的看他:“这我家,不是找你的。”
刘二乙尴尬,低头咕哝:“桌子下谁掉了米……”
刘三丙‘哧溜’钻桌底下:“哪呢?哪里?抬抬脚我看看是不是被踩着了?”
他家需要上油的锁不止门锁。
小小抽屉打开那动静跟开保险柜似的,嘎吱嘎吱的响。
里面藏的是麦乳精盒子,上面红双喜图案已磨成大花脸。
掀开盖子,粮票本上压着张1974年国棉六厂先进工作者奖状,有精心保存的各类票本、票据和钱。
钱一共是六十五块五毛二分钱的现金和一张五百元的存折。
这不是一笔小钱。
但不完全属于钱进。
现在的钱进头上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是老四。
父亲留下了遗嘱,现金归回来奔丧的孩子生活所用,存款则由四个孩子平分。
没动存折,钱进把现金放入衣兜,又拿出粮票本和煤票本。
粮票本是个棕色小本,正面中间是‘海滨市粮食局——粮食供应证’。
上面是印刷的‘为人民服务’,下面是手写的供应粮店名字。
反面是个口号,‘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
煤票本类似,只是反面口号变了:大家动手,节约煤炭,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拿到粮票本,刘大甲郑重其事的放入口袋中。
他好奇的问:“前进哥,你有海滨市的户口吗?”
这年头城市户口也就是非农户口很值钱。
有了城市户口才能有粮食关系,才能吃上商品粮。
而根据原身在日记里留下的信息,钱进现在还是回城知青,户口没有迁移回海滨市。
还好原身父亲新丧还没有销户,能继续用他的定量。
钱进摇摇头说:“现在还不是,我下乡的时候根据政策把户口迁走了。”
“不过我现在回城了,居委会给我安排了工作,我去报道以后可以把户口落回来。”
刘四丁听后很羡慕:“真好。”
“俺们兄弟和俺妈都没有城里户口,俺爸定量根本不够吃,每个月都得花钱买议价粮。”
定量配给的粮食不多,但也是非农户口才能享受到的优待。
农村户口在城市里没有粮食保障。
刘大甲打开粮票本看,问道:“前进哥,你家这个月的定量还没用?今天要买多少粮食?”
钱进随口说:“能买多少就买多少。”
刘家四兄弟顿时齐刷刷的露出羡慕表情。
刘三丙抬起脸说:“嘿,前进哥你这户口还在乡下呢,咋跟《朝阳沟》里银环似的当‘飞鸽牌'市民?”
钱进不明白他这话什么意思。
刘四丁看他不说话便赶紧拍老三的脑袋:“你怎么跟《秘密图纸》里特务似的,话那么多呢!”
粮店隔着住处不远。
在四兄弟带领下,钱进走了进去。
一进粮店大门,迎面是一排铁皮做的大漏斗。
这些东西是黑白铁打制,呈现椭圆形,它们后面是各种米面粮油。
让钱进新奇的是,粮店的秤被挂了起来。
这样要称粮食的时候不用人去提起秤,秤盘放上粮食,售货员直接看秤星计量。
劳动人民的智慧。
钱父办了病退,他每个月的粮食定量是28斤,其中30%为粗粮。
定量内的粮食是商品粮性质,拿大米来说是一斤一毛七。
如果采购量超出定量成了议价粮,那价格就贵了,成了三毛一斤,几乎翻倍。
甚至翻倍粮店也不一定卖——
有时候粮店里粮食紧张,他们只按照商品粮性质去卖,因为粮店的首要职责贴在墙上:
‘保障供应、稳定经济’。
刘大甲跟钱进说,这种情况下想买粮食就得去黑市了。
听到还有黑市的存在,钱进心里一动。
黑市有卖粮食的,那有没有卖黄金的呢——他知道改革开放前国家是禁止私人买卖黄金的。
在他思索的时候,刘大甲让售货员在粮本上扣了戳、交了粮票和钱,刘二乙拿着米袋开始接粮食了。
他用米袋套住漏斗下端,接了粮食便把袋子口一拧,甩手给扛在了肩膀上。
钱进上去拿米袋,说:“你后背有伤,还是给我吧。”
刘二乙坚定的摇头,快步走在前面。
出门后刘三丙喃喃自语,不知道在合计什么。
钱进问:“你念叨什么?”
刘三丙向往的说:“咱在城里要是有地,米要是能种地里,那俺家明年就再饿不着了。”
他又问:“前进哥,你工作安排在哪里?能不能进粮店?”
刘四丁呵呵笑:“做梦去吧,粮店还有供销社的工作最好了,爸妈都说过了,这些工作给领导亲戚留着呢。”
刘三丙向往的说:“咱要是有亲戚当领导就好了,等我长大了安排我到粮店上班。”
“国营的企业什么时候也黄不了,能吃一辈子皇粮呢。”
听到这话钱进笑了:“那可不一定。”
用不了十年,国营企业就开始一批次一批次的黄了。
买了粮食打了油,他们还得买煤。
煤站里黑灰四散,院子里分类堆放着蜂窝煤、煤块、煤粉甚至还有煤灰。
有了买粮买油的经验,这次钱进亲自上阵。
很简单。
一声同志递上两张票。
三丙四丁俩兄弟跟跳格子似的去捡煤,专捡好煤。
老二则沉默的蹲在煤堆旁,用草绳把蜂窝煤扎成宝塔状。
蜂窝煤、煤块和煤面按比例领取。
刘二乙左肩扛着粮袋右手拎着蜂窝煤,稳稳的走在前面。
吃的烧的到家。
开始过日子了。
此时夕阳西下,街道上又有了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
钱进挽起袖子:“你们歇歇,接下来轮到我忙了,今晚哥请你们吃饭。”
“吃大米饭吗?”三丙满怀期待的问。
钱进说:“对。”
刘家兄弟开始吞口水。
中午的干豆角泡发好了。
他又去了公共伙房,舀上点豆油加上点父亲遗留的冰糖,豆角切成段下锅开始翻炒。
很简单的一道菜。
但因为用油颇多,锅里香味颇浓。
有人排队用灶,凑上来看了看赞叹:“红烧豆角?你这是要做国宴呐?这红烧汁子用油太多了。”
“小钱你可省着点,日子不能这么过。”又有妇女谆谆教导。
钱进满口答应着往左右看。
几户人家晚餐雷同,不是蒜泥拌黄瓜就是蒜泥拌蒸茄子、蒜泥拌芸豆。
他炒好菜回家,门口炉子上煮的米饭已经差不多了。
刘家兄弟也不嫌热,围着铁炉眼神直勾勾的看饭锅。
等一盘红烧干豆角端回来,四兄弟一扭头,眼神又被菜肴给吸住了。
三丙踮着脚尖看盘子,看到汤里漂的油汁顿时大叫起来:“前进哥你怎么用这么些油?炒菜用油多了不好吃。”
“是不是,老四?”
老四不说话,扒拉着桌子边猛吸鼻子。
随着菜香飘荡。
房间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咕噜’声。
钱进本想等饭菜凉下来再分给四兄弟,但一看情况他们根本等不了,索性揭开锅盖开饭。
白花花的大米饭上热气蒸腾,纯粹的米香味满屋子里打转。
四小的喉结开始活塞运动。
这时候恰好楼道里有孩童回来,没进门便嚷嚷:“妈、妈,今晚吃大米饭吗?”
等他进门看了晚饭。
邻居家就传出了失望的哭声以及圆规娘们的骂声。
骂孩子嘴馋也指桑骂槐骂钱进不是东西煮大米饭是故意馋孩子。
刘家兄弟听到这番话后露出幸福的笑容。
他们能吃上大米饭。
刘四丁说:“前进哥,这大米真好、真香,白花花的跟棉花糖一样。”
“在生产队肯定吃不到。”刘三丙说。
钱进找出碗来挖米饭:“饭管够,菜不够,你们凑活着吃。”
刘三丙急忙说:“吃大米饭不用吃菜,光吃大米饭也又香又甜。”
刘四丁也急忙说:“他那份菜给我。”
刘三丙破口大骂……
钱进分米饭,一人一大碗,再给米饭浇上红烧汤汁和黑红绵软的豆角段。
泡发的干豆角红烧后可比鲜豆角好吃的多。
它变得哏赳赳有嚼头,这样吸收红烧汤汁后越嚼越香。
刘家四兄弟可真没吃过这道菜。
他们一大口米饭配一根干豆角,吃的眉开眼笑:
“这能是豆角?这是肉筋!真好吃呀!”
“哥,这就是肉筋?太好吃了,比肉还好吃。”
“嘶嘶——前进哥,你说这米要是能种在牙缝里自己长该多好……”
五个人正吃着。
敲门声响起。
钱进问:“谁?”
“我,居委会张红波。”门外是个稳重的男低音。
刘二乙听见动静‘哧溜’钻桌底下。
钱进震惊的看他:“这我家,不是找你的。”
刘二乙尴尬,低头咕哝:“桌子下谁掉了米……”
刘三丙‘哧溜’钻桌底下:“哪呢?哪里?抬抬脚我看看是不是被踩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