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装甲兵学院的教授推了推眼镜,手指在桌面上比划着:“重量呢?同等射速下,电磁炮的系统总重比加特林机炮轻多少?”
“37%,”吴浩调出三维剖视图讲道:“去掉了复杂的机械传动和炮管冷却系统,改用超导磁体和液冷模块。
我们在猛士突击车上做过实装测试,整车战斗全重控制在8吨以内,还能保持60公里的越野时速。”
周院士忽然开口道:“我更关心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稳定性。传统火炮靠机械击发,抗干扰能力天然占优。”
这个问题像一盆冷水,让刚才有些燥热的气氛瞬间冷静下来。
吴浩却早有准备,他点开一段视频,画面里电磁炮正在遭受强电磁脉冲干扰:“我们在炮控系统里植入了三重冗余机制,主控制系统被干扰后,0.01秒内就能切换到机械备份,再不行还有人工手动模式。
在之前的测试中,我们用电磁脉冲弹模拟过核爆环境下的作战,三次拦截全部成功。”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至于成本,初期研发投入确实高,但量产之后,我们测算过,电磁炮的身管寿命是传统炮管的5倍,弹药没有发射药,储存和运输成本降低60%。
按每年10万发的使用量计算,三年就能收回设备差价。更重要的是,它能兼容现有弹药体系,不需要全军换弹,这就解决了通用性问题。”
那位提问的专家忽然笑了,他摘下眼镜擦了擦:“我刚才在想,要是在青藏高原的边防哨所部署这种炮,后勤压力能减轻多少。”
“您说到点子上了,”吴浩的眼睛亮了起来说道:“我们已经计划和边防部队合作,在海拔4800米的哨所做过寒区测试。
零下35度环境下,电磁炮的启动时间比传统火炮快2分钟,这2分钟在遭遇突袭时,可能就是胜负手。”
会议室里再次响起议论声,这次却带着明显的兴奋。
张副总看向汪良工问道:“你们科工系统的近防舰炮项目,是不是可以考虑换方案了?”
汪良工闻言点了点头道:“近防舰炮项目关系下一代舰艇研发进度,我让近防武器系统的团队立刻飞来西北来,实地考察一下,然后再进行相关的技术和实战论证,根据最后的结果再进行决定。”
听到汪良工的话,张副总点了点头随即看向吴浩。
吴浩会意,然后拿起激光笔,指向屏幕上的弹丸剖面图,继续讲道:“最后说维修便利性。
我们把整个炮体拆分成12个模块化组件,任何一个部件出问题,战士经过简单培训就能更换,平均维修时间不超过15分钟。
这比传统火炮动辄需要专业技师团队抢修,效率提升了8倍。”
他走到会议室中央,目光沉静而有力说道:“其实说到底,电磁速射炮的真正优势,不在于参数上的超越,而在于它代表的技术方向。
就像火枪取代弓箭,不是因为初期的火枪比弓箭精准,而是因为它打破了‘百步穿杨’对人力的极致依赖。”
“我们的电磁炮,正在打破传统武器对机械极限的依赖。”
吴浩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荡道:“当射速不再受限于齿轮转速,威力不再受限于发射药装量,防御不再受限于人力反应速度,我们就站在了新的武器时代门槛上。”
周院士缓缓点头,指尖在桌面上敲出三记重音:“三个月前,我在军工集团看到他们的电磁炮原型机,卡弹率还高达3%。
你们能把它降到0.03%,靠的不是运气,是把每个细节都抠到了极致。”
“这都是技术团队里的老钳工王师傅的功劳,”
吴浩忽然笑了,“他说电磁炮的供弹轨道间隙要像钟表齿轮一样精密,带着徒弟用手工研磨了整整四十天,才把误差控制在3微米以内。”
这个细节让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格外温暖。
那位海军领导这个时候冲着吴浩说道:“吴总,之后的实弹演示中,我希望能看到它对超音速靶弹的拦截测试。”
“没问题,”吴浩回以郑重的点头,“我们准备了三种不同轨迹的靶弹,足以代表绝大部分实战场景。”
这句话让全场瞬间安静,随即爆发出抑制不住的惊叹。看来,吴浩他们对于这款电磁速射炮的性能和实弹射击表现非常自信啊。
张副总看了一眼侃侃而谈面露自信神色的吴浩,微微点了点头笑道:“好,那我们就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了。”
说着,张副总看了一眼周院士和汪良工两位带队领导以及其他人一圈,然后转而看向吴浩笑着说道:“小吴啊,我们这些人好不容易来一趟,你小子该不会拿一两门电磁炮就把我们打发了吧。
我可是听说你小子在这这里藏了不少好东西,怎么样,拿出来让我们大家瞧瞧,也让我们长长见识嘛。”
张副总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像被投进了一把火,原本聚焦在电磁炮上的目光瞬间散开,化作无数道热切的视线,齐刷刷落在吴浩身上。
周院士放下手里的资料,指尖在桌面上轻轻点了点,老花镜后的目光带着几分温和的催促道:“小吴啊,张副总这话在理。
你们这基地藏在戈壁里十年,肯定不止这电磁炮一样拿得出手的东西。
搞科研嘛,就得有‘亮家底’的底气,也让我们这些老家伙看看,年轻人到底折腾出了多少新花样。”
他顿了顿,嘴角弯起浅淡的弧度,说道:“别担心我们挑刺,真有好东西,我们比谁都高兴。”
汪良工把烟盒往桌上一放,爽朗地笑起来:“就是这个理!上次跟你通电话,听说你们的‘新项目有突破’,可我问得细了你就打哈哈,说要给我们留惊喜。
现在我们人都站这儿了,总不能还让惊喜藏着掖着吧?”
他朝吴浩扬了扬下巴,语气里带着熟人间的热络,道:“咱们打交道不是一天两天了,你这点小心思我还不知道?”
海军那位领导也跟着点头,军装上的星星在灯光下闪了闪,冲着吴浩说道:“吴总,实不相瞒,来之前我们就在猜呢,你们能把电磁炮做到这份上,背后肯定还有一串技术撑着。
就像盖房子,看得见的是屋顶,看不见的是地基,那些‘地基’级的成果,说不定比炮本身更让人振奋。
透个底,让我们也长长见识,回去也好给战士们多些盼头。”
科学院的的一位专家也推了推眼镜,语气恳切说道:“是啊,我们这些搞教学研究的,最缺的就是一线的新成果做案例。
你们在这儿扎根十年,肯定攒了不少‘实战经验’,哪怕是些还在打磨的想法,拿出来聊聊也是好的。
年轻人思路活,说不定几句话就能撞出火花,总比我们闷在书斋里琢磨强。”
“37%,”吴浩调出三维剖视图讲道:“去掉了复杂的机械传动和炮管冷却系统,改用超导磁体和液冷模块。
我们在猛士突击车上做过实装测试,整车战斗全重控制在8吨以内,还能保持60公里的越野时速。”
周院士忽然开口道:“我更关心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稳定性。传统火炮靠机械击发,抗干扰能力天然占优。”
这个问题像一盆冷水,让刚才有些燥热的气氛瞬间冷静下来。
吴浩却早有准备,他点开一段视频,画面里电磁炮正在遭受强电磁脉冲干扰:“我们在炮控系统里植入了三重冗余机制,主控制系统被干扰后,0.01秒内就能切换到机械备份,再不行还有人工手动模式。
在之前的测试中,我们用电磁脉冲弹模拟过核爆环境下的作战,三次拦截全部成功。”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至于成本,初期研发投入确实高,但量产之后,我们测算过,电磁炮的身管寿命是传统炮管的5倍,弹药没有发射药,储存和运输成本降低60%。
按每年10万发的使用量计算,三年就能收回设备差价。更重要的是,它能兼容现有弹药体系,不需要全军换弹,这就解决了通用性问题。”
那位提问的专家忽然笑了,他摘下眼镜擦了擦:“我刚才在想,要是在青藏高原的边防哨所部署这种炮,后勤压力能减轻多少。”
“您说到点子上了,”吴浩的眼睛亮了起来说道:“我们已经计划和边防部队合作,在海拔4800米的哨所做过寒区测试。
零下35度环境下,电磁炮的启动时间比传统火炮快2分钟,这2分钟在遭遇突袭时,可能就是胜负手。”
会议室里再次响起议论声,这次却带着明显的兴奋。
张副总看向汪良工问道:“你们科工系统的近防舰炮项目,是不是可以考虑换方案了?”
汪良工闻言点了点头道:“近防舰炮项目关系下一代舰艇研发进度,我让近防武器系统的团队立刻飞来西北来,实地考察一下,然后再进行相关的技术和实战论证,根据最后的结果再进行决定。”
听到汪良工的话,张副总点了点头随即看向吴浩。
吴浩会意,然后拿起激光笔,指向屏幕上的弹丸剖面图,继续讲道:“最后说维修便利性。
我们把整个炮体拆分成12个模块化组件,任何一个部件出问题,战士经过简单培训就能更换,平均维修时间不超过15分钟。
这比传统火炮动辄需要专业技师团队抢修,效率提升了8倍。”
他走到会议室中央,目光沉静而有力说道:“其实说到底,电磁速射炮的真正优势,不在于参数上的超越,而在于它代表的技术方向。
就像火枪取代弓箭,不是因为初期的火枪比弓箭精准,而是因为它打破了‘百步穿杨’对人力的极致依赖。”
“我们的电磁炮,正在打破传统武器对机械极限的依赖。”
吴浩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荡道:“当射速不再受限于齿轮转速,威力不再受限于发射药装量,防御不再受限于人力反应速度,我们就站在了新的武器时代门槛上。”
周院士缓缓点头,指尖在桌面上敲出三记重音:“三个月前,我在军工集团看到他们的电磁炮原型机,卡弹率还高达3%。
你们能把它降到0.03%,靠的不是运气,是把每个细节都抠到了极致。”
“这都是技术团队里的老钳工王师傅的功劳,”
吴浩忽然笑了,“他说电磁炮的供弹轨道间隙要像钟表齿轮一样精密,带着徒弟用手工研磨了整整四十天,才把误差控制在3微米以内。”
这个细节让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格外温暖。
那位海军领导这个时候冲着吴浩说道:“吴总,之后的实弹演示中,我希望能看到它对超音速靶弹的拦截测试。”
“没问题,”吴浩回以郑重的点头,“我们准备了三种不同轨迹的靶弹,足以代表绝大部分实战场景。”
这句话让全场瞬间安静,随即爆发出抑制不住的惊叹。看来,吴浩他们对于这款电磁速射炮的性能和实弹射击表现非常自信啊。
张副总看了一眼侃侃而谈面露自信神色的吴浩,微微点了点头笑道:“好,那我们就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了。”
说着,张副总看了一眼周院士和汪良工两位带队领导以及其他人一圈,然后转而看向吴浩笑着说道:“小吴啊,我们这些人好不容易来一趟,你小子该不会拿一两门电磁炮就把我们打发了吧。
我可是听说你小子在这这里藏了不少好东西,怎么样,拿出来让我们大家瞧瞧,也让我们长长见识嘛。”
张副总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像被投进了一把火,原本聚焦在电磁炮上的目光瞬间散开,化作无数道热切的视线,齐刷刷落在吴浩身上。
周院士放下手里的资料,指尖在桌面上轻轻点了点,老花镜后的目光带着几分温和的催促道:“小吴啊,张副总这话在理。
你们这基地藏在戈壁里十年,肯定不止这电磁炮一样拿得出手的东西。
搞科研嘛,就得有‘亮家底’的底气,也让我们这些老家伙看看,年轻人到底折腾出了多少新花样。”
他顿了顿,嘴角弯起浅淡的弧度,说道:“别担心我们挑刺,真有好东西,我们比谁都高兴。”
汪良工把烟盒往桌上一放,爽朗地笑起来:“就是这个理!上次跟你通电话,听说你们的‘新项目有突破’,可我问得细了你就打哈哈,说要给我们留惊喜。
现在我们人都站这儿了,总不能还让惊喜藏着掖着吧?”
他朝吴浩扬了扬下巴,语气里带着熟人间的热络,道:“咱们打交道不是一天两天了,你这点小心思我还不知道?”
海军那位领导也跟着点头,军装上的星星在灯光下闪了闪,冲着吴浩说道:“吴总,实不相瞒,来之前我们就在猜呢,你们能把电磁炮做到这份上,背后肯定还有一串技术撑着。
就像盖房子,看得见的是屋顶,看不见的是地基,那些‘地基’级的成果,说不定比炮本身更让人振奋。
透个底,让我们也长长见识,回去也好给战士们多些盼头。”
科学院的的一位专家也推了推眼镜,语气恳切说道:“是啊,我们这些搞教学研究的,最缺的就是一线的新成果做案例。
你们在这儿扎根十年,肯定攒了不少‘实战经验’,哪怕是些还在打磨的想法,拿出来聊聊也是好的。
年轻人思路活,说不定几句话就能撞出火花,总比我们闷在书斋里琢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