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华有些看不过去的微微皱眉。

  这孩子……怎么是个死心眼!

  你说实际情况也不是不行,

  但能不能讲点顺序?

  你这上来就把自己的短板和弱项说出来了,这让别人怎么答应?!

  好歹你先说两句好听的大面话,

  比如学校多重视、市里多支持,项目意义多重大……

  总之,先把自己先夸一夸。

  等架势摆出来了,再慢慢引到合作上。

  这样台下的人听着舒坦,合作也更容易点头。

  哪能一上来就说自己啥也没有的!

  这不是上来就给自己挖坑吗?

  然而另一边,陈露阳却稳稳当当地坐在凳子上。

  他又不傻~

  眼角余光一扫,谁心里咋想的他完全感觉得出来。

  但他就是不想绕弯子。

  项目干到这个地步,他比谁都清楚修理厂到底差在哪儿、缺什么,卡在哪儿。

  眼下这会议,能把各路技校厂方聚在一块,本身就是难得的机会。

  他要是还像背稿子似的照本宣科,讲一堆“形势喜人、项目顺利”的场面话,那等这会一散,问题依旧卡着,合作也谈不成。

  不如现在当面就把话挑明白。

  有问题就说问题,要资源就摊牌说要资源。

  能对接的趁热聊,不能接的就早点打住,不耽误彼此时间。

  与其等会后一个个地敲门、送材料、找人搭话,

  不如干脆一次到位!

  先把自己的底线说出来。

  眼见会场的气氛冷了下来,梁仲维开口了。

  “陈主任刚才这段发言,我是听得很认真。话糙理不糙,说得挺实在。”

  “实话实说,不是坏事。”

  “我们今天叫大家坐到一块儿来,不就是为了‘把话挑明白,把事摆清楚’?”

  “前面几位厂长讲成绩,讲得好,我们市里也高兴。”

  “但咱们今天来是为试点工作开路,那试点是干嘛的?是解决问题的。”

  “试点要是真没问题、没矛盾、没卡点,那还叫什么试点?那就叫总结表彰大会了。”

  说到这,梁仲维话锋一转:

  “修理厂这个项目,是市科委把关审核,我们市经委亲自派人去实地调研看过的,实打实的项目、真刀真枪的样品,确实干得有声有色。”

  “现在他来找配套、寻合作,说白了,是这事儿真干到节点了。”

  “咱不能因为人家是个学生、是个修理厂主任,说话不讲场面,就看低了。”

  “要真有个项目,只差几个图纸、几套机床就能推出来,我们市里是喜事、你们厂里是贡献、技校那边是实训机会,这么好的三方合作平台,谁不想试试?”

  陈露阳眼皮轻轻一跳!

  好家伙……

  自己这师兄偏心偏的太明显点了!

  这也太明目张胆了。

  梁仲维翻了翻手里的会议记录,眼镜架微微一抬,语气收紧了些:

  “现在学生等着实习、任务等着落地,厂里人手紧张,学校也不能空喊改革。现在由我牵头,先提几个初步建议,各单位照实表态。”

  他抬头看向第一机床厂:

  “林彬同志,咱们这次任务多、标准高,我建议第一工业技校继续跟你们厂配对试训项目线,重点围绕数控底座加工和主轴定位件打样。”

  林彬点头:“可以,我们认可。”

  吕世昌也干脆:“我们随时可以出学生进车间。”

  “好。”梁仲维在纸上打钩,接着道:

  “第二组:西山机械厂对接机电技校,以‘标准连接件协作打样’为目标,试点学生随产线转动。何厂长?”

  “我们没意见。”何大华声音洪亮,“我们这边随时接人。”

  程为也立刻附和:“我们老师已经准备好了带教流程。”

  梁仲维接着点名:

  “电气设备厂这一块,建议安排宣宣技校做插拔件打样试岗;锅炉厂和西郊农机技校可以继续现有的炉管预装实训,延伸到热交换组件。”

  现场“咔咔咔”笔记声一片,各家都在记接下来的搭配。

  就在所有人都开始进入“落实阶段”的时候,陈露阳的修理厂仍被晾在一旁,没有人主动提起他。

  梁仲维翻过一页,语气一缓,特意加了一句:

  “至于劲霸修理厂这个‘通用标准件试制项目’,我们经委也认可是一个探索方向,但考虑到项目还在推进初期,不强制分配,建议由修理厂自主与感兴趣的技校联系。有没有哪所学校愿意对接一下?”

  他语气放得很平,但全场的气氛一下就变得微妙。

  几位技校校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梁仲维笑了笑,看着陈露阳道:

  “陈主任,你自己说两句吧,看看你需要什么样的学生,需要多少人,怎么安排。”

  陈露阳开口道:“我们劲霸修理厂人手、设备有限,车间条件不足,没有成规模的车床资源,也不具备系统性生产能力。”

  “所以我们这次项目的推进方式是由我方提供标准图纸、工艺流程和材料说明,交由技校独立组织学生按图试制,完成加工、组装和打样。”

  他停顿了一下,补充:

  “我们修理厂负责整体项目管理与验收回收,但不安排学生实地到厂。”

  “学生不来我们这儿,是在学校完成任务,我们只看结果,看样品是否合格、尺寸是否达标、是否能统一替代。”

  话音一落,会议桌一侧顿时有了动静。

  机电技校的程校长皱眉,质疑出声:

  “陈主任你这意思,是让我们学生在校里完成所有工序?”

  “那咱这还是‘产教结合’吗?你这不成了单方面让我们当外加工队了?”

  第一工业技校的吕世昌校长谨慎发言:

  “我也得实话实说。我们学校原本的设想,是让学生走进工厂车间,跟着一线项目,学操作、学流程,接触真实的产业环境。”

  “不是说不能干,但要全流程在校内完成,又没有现场工厂带队师傅盯着,学生这活干出来,谁负责质量?出了问题,算谁的?”

  陈露阳没急,依然语速不变,但眼神更沉了:

  “我理解各位的顾虑。”

  “吕校长提的这个问题,是实话,也是重点。”

  “我也从来没想过让技校的学生‘单兵作战’。”

  “今天谈的,不是把试制任务扔给技校,更不是谁替谁干活,而是协作。”

  “图纸是我们修理厂的图纸,工艺标准是由我和北大力学系张老师团队定下来的,试产的指标线也都明确划在这份材料里。只要愿意配合,我们每个环节都有人跟、有人查、有人签。”

  “学生不是自己干,修理厂不是撒手不管。”

  说到这儿,陈露阳话锋一转,轻轻顿了一顿,才继续说道: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手不够、设备不全、时间紧迫。我们希望借助各技校成熟的教学平台,共同搭起一个‘有指导、有标准、有过程记录’的试产流程。”

  “学生在校完成的,不是简单的课后练习,而是正式列入市级工程实践项目的成果零件。每一个零件,都有图纸、编号、记录和质量追踪。”

  “至于责任问题,我也得先说在前面。”

  陈露阳看向吕校长,神情坦然,语气既清晰又不失分寸:

  “任何一个试件,只要是打算正式交付的,都必须经过我们修理厂的质检流程。”

  “图纸我们这边统一发放,样件留底,工艺标准全程对照,质量问题最终由我签字确认。”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一些,但分外坚定:

  “只要是按我们的流程做的,出了问题我来担。”

  “但前提是,每一个环节都有记录、有监督、有依据。”

  “咱们既不是推责,也不是糊弄,这项目我来牵头,我来兜底,但必须是建立在标准统一、过程透明的基础上。”

  这个可是根本问题!

  陈露阳现在手里的材料就只有这么多,每一块都要好钢用在刀刃上,试制容不得半点折腾。

  他也不愿意把人心想的太坏……

  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

  如果他为了谈成合作,在责任这里松了口。

  万一回头技校那边拿着自己弄来的材料擅自加工,用错材料、改了尺寸,给自己交来一批废件怎么办!?

  那时候别说后悔了,哭都没地方哭!

  听着陈露阳的这句话,鲁永强和何大华轻轻挑挑眉,下意识的点点头。

  这陈露阳……

  岁数虽然小,办事倒是蛮有章程。

  诚意拿出来了,关键底线摆的清楚!

  陈露阳扫了一圈技校代表,语气放缓了些:

  “从传统的实训路径看,让学生进厂、进车间,跟着一线师傅干,是最稳妥的方式,这也是咱们过去最熟悉、也最成熟的产教结合模式。”

  “但现实情况,大家也都清楚。”

  “这些单位任务重、线条多、节奏快,学生虽能进车间,却往往只能接触流程的一段,做的是辅助型、观摩型的实训环节。”

  “真正主干环节,依然由工厂技术部门牵头完成,学生很难有机会,完整地走一遍从图纸到样品的全过程。”

  “而我们这个项目,虽然起步小、底子薄,但从图纸设计到试制加工,从过程打磨到最终验收,每一环都留痕、有据、可追溯。”

  “只要愿意参与,学生就能走完一个完整的链条,留下实打实的参与记录与成果归档。”

  陈露阳眼神中绽放着强烈的光彩,面对一干大厂厂长和技校技校校长开口:

  “所以我想,咱们能不能换个思路?”

  “我们不是来借设备,也不是让学生替我们打零工。”

  “而是拿着项目的原图纸、原材料、标准工艺,把试制这一段真正交给技校来完成。”

  “让你们的学校,不再只是流程外的挂名单位,而是整个项目试产环节的第一执行方。”

  听到这话,在坐的几个校长轻轻挑挑眉,眼神中终于露出了一丝感兴趣的神色。

  刚刚那点“被大学生支使干活”的戒备情绪,似乎被这一句“项目第一执行方”轻轻推开了缝隙。

  陈露阳说的没有错。

  这些年,他们和大厂的合作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进车间、上流水线、看项目、挂实训,流程都有,规章制度也全。

  但说到底,学生干的是什么活儿,他们心里都清楚……

  打下手、跟着跑、偶尔上个台面。

  真正立项时写进总结、能挂成果的,几乎没有他们的份儿。

  可陈露阳的项目,虽然小,也不够“牌面”,

  但人家从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地拿来交底,明确要在他们这里完成主试制。

  图纸是他们学校对接、流程是他们主导、成果是他们挂名。

  说句不好听的:

  在大厂里,他们的学生是边角料。

  但到了修理厂这儿,那就是正儿八经的核心战力。

  眼见会议室的几个人被说动,

  陈露阳看准这个时机,忽然补了一句。

  “当然,也得把丑话说在前头。”

  “质量问题不能糊弄!”

  “材料我出,工艺我给,工艺标准我们这边校好。但出了问题,不存在我们厂兜着这一说。”

  “材料一旦出了修理厂的大门,就是交给你们学校管理了;工序一旦开了车刀,那就是你们学校的产线。”

  “谁生产,谁负责,不能含糊。”

  “这不是推责任,是为了保护我们双方的合作。”

  “学生要上真场,学校就要用真要求;我们出真图纸,也必须拿真成果。”

  这句话一出,何大华猛地抬了抬眉,看着陈露阳的眼神彻底不对了。

  好家伙……

  之前他还暗叹这孩子太实诚,死心眼,

  结果这一通话听下来,他心里竟隐隐有点服气。

  怪不得是省机械厂出来的,举手都有王轻舟的架势了。

  而鲁永强看着陈露阳的眼神就更加满意了。

  怪不得是陈拓选中的女婿,骨头真够硬的!

  当着这么多大厂长大校长的面,非但没有任何怯场,反而还敢当面谈条件立架!

  气氛就这么定住了几秒。

  梁仲维咳了一声,带了点调和味:

  “我倒觉得,这种模式也不是不能走。”

  “现在各厂都人手紧张,任务重得很,现场带徒弟的精力真有限。技校真要能拿下完整流程、把样件试出来,那比挂在厂里蹲半年更实际。”

  这话一出,屋子里顿时静了一拍。

  梁仲维的身份摆在那儿——市经委副主任,还是主持这场协调会的人。

  更何况他这话虽听着温和,但立场已经很明确了!

  是要给陈露阳这个“技校主导型”试制模式开绿灯。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八零机械厂,回到八零机械厂最新章节,回到八零机械厂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