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安成为状元,踩着陈可夫登马游街,且状元的范文流出的那一刻,一支往来南北的商队,便从京兆出发,片刻不停,持续接力,一直北上,直到南朔郡,赤水河以南,将一只信筒,交于了河畔的船夫。
一昼一夜,共计八百里加急,将这又送到了大齐都城,乐阳皇宫之中。
在大殿之上,姬渊靠着龙椅而坐。
紫宸殿金砖墁地的九丈开间里,一位约摸五十不到的男人,身着玄色官袍,腰间玉带嵌的七方青玉板冷硬如铁,恰似他绷紧的下颌线。
齐国丞相,姬弘。
姬渊稍稍抬手,便有人为他设座。
“谢陛下。”
姬弘坐上后,身旁的太监便将这几份‘情报’双手呈到他的面前。
“弘卿,一张一张的看。”姬渊说道。
这些情报承载的信息量太大,需要慢慢的接受。
或者说,一件事一件事的来讨论。
第一份,是从宋时安出狱为结束,往前一个月内,虞国都城所发生的一切。
魏忤生回城,吴王率百官迎接。
盛安城中辎重军械,源源不断的运输,驰援北凉。
宋时安一回城,就被送进监狱,和他爹一起坐牢。
北凉二人组共通认罪,持续关押,直至科举。
科举结束,宋时安双科甲等第一,新晋状元,踩着二品大员登马。
“多数的事情,都与那个宋时安有关。”姬弘平和道,“或者说,全部都是他的事情。”
“朕先前就说过,在盛安的探子,凡是军机大事,事无巨细的通报于乐阳。”姬渊道,“而这样看来,自朔风之战后,他盛安的一切,都是围绕那俩人展开。”
“那魏烨,也是老迈昏聩了。”
根据此情报,姬弘锐评道:“此时魏忤生有兵权,有丁亩,更有声望,不说直接立为储君,稍作铺陈,将其以储君之姿奖赏、培养。等他死后,这魏忤生必定成为我大齐劲敌。”
听到这个,姬渊笑了:“弘卿对于那魏烨还不够了解。”
“请陛下赐教。”姬弘道。
“魏烨继位之后,武,南征北战,巩固疆土。文,首开科举,创历史先河。比谁都急切,比谁都敬业。”姬渊直接点破道,“而越求实的人,心中越慕虚。”
“他这是怕这个先前冷落过的儿子,死后给他恶谥。”姬弘也反应过来,他还真是这种人。
“这可比杀了他,更让他难受。”
姬渊嘴上这样说的时候,也代入了自己。
然后发现,倘若是自己,也会这样做。
祖宗基业固然重要。
可我这大半生的拼搏,难道要让儿子抹黑胡说?
到时候修出来流传后世的史书,全然是曲解,埋没,以及阴阳?
不可能。
“那这宋时安,是真的被要推出来了。”
而对于这个后生,关于他的这些新闻,姬弘给予了总结。
“就知道弘卿会这样说。”姬渊对于丞相的反应毫不意外,并说道,“后面,是他的辞赋和策论。”
“就算真的有才能,在外面打了一年仗,科考前一直都在牢里,怎可能双科甲等第一?”
姬弘觉得这太刻意了。
但姬渊只是浅笑。
他,继续的看。
将这一篇《洛神赋》全部看完,期间针对内容,表情由舒展转变成失落。而在结束后,又因为宋时安此人,变得格外凝重:“此篇能流芳千古的文章,竟是出自科考作文。这宋生,真乃妖孽。”
他现在完全承认宋时安辞赋甲等第一的含金量。
没得黑。
“看下一篇。”姬渊说。
随后,姬弘继续翻篇,看最后的策论文章。
《国富论》。
这三个字出来,就让他这位丞相,完全提高了专注力。
富!
而其文章的辛辣,狠毒,直截了当,而又充满想象力的‘江南织造署’这一发明,让姬弘读着读着,便站了起来,在原地踱步,接着突然停下脚步,看向姬渊,阴狠道:“早知如此,那时在朔风就不能退兵,再死几万人,也得将此子扼杀!”
在朔风之战无果,带着惨烈牺牲回国时,大齐一片舆论哗然。
其中,有几个主流的观点。
姬白觉得:陛下这次状态不好。
潼门关拿下了,武威拿下了,赵湘也一举击溃了,怎么会被一个二十岁出头的书生逼平呢?
肯定是咱们皇帝战争时间拉的太长,疲惫了,导致‘这次没发挥好jpg’。
姬黑则认为:陛下先前能赢,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潼门关能拿,那是内应干的好事。
赵湘能赢,那纯粹是赵湘太废物。
武威能攻下,还不是靠着粮草断绝,要是里面再多三个月粮草,那能赢?
然后打个纯素人宋时安死了几万精兵,这才是正常水准!
不管姬白还是姬黑,都自觉的忽略了一点——宋时安本身的实力。
现在,姬弘知道了这家伙有实力。
“这朔风之战,朕输的不冤吧?”姬渊打趣道。
“陛下没有输,顶多是惨平,况且死的民夫多是虞国人。”这句话说完后,姬弘又像是自省似得,呢喃的补充道,“当然,要以统一天下为夙愿。就不能有,虞国人和齐国人的分别。”
拿下的北凉,就是咱们的资源。
损失的人口,就是损失了。
“双科甲等第一,只低不高。”姬弘收回了刚才对宋时安的轻蔑,给予了有些离谱的肯定。
都第一了,只低不高那得到哪去了?
“弘卿,你说这科考,真的能够发掘出人才?”姬渊带着一丝好奇的问道,“我大齐,也有这样的人才吗?”
“科考必定是能够网罗出真正人才的,但此时我们再开,太晚了。”姬弘说。
一个新政策,它执行的前期,必定是充满阻力,且因为不安稳的状态,造成国势短暂衰退。
这个政策到后期,肯定会变味,失去本身意义。
最有益时,就是成熟之后的鼎盛中期。
姬渊现在搞的话,只会给当前的朝局制造动乱,并且失去大齐的政策优越性。
虞国的世家,为什么很多对姬渊有滤镜,对齐国有向往?因为他们都认为——齐国不搞科考,有善政,很文明!
但实际上,本土的世家也不会觉得相比起开科考的大虞,齐国有多好,自己吃了多少国家红利。他们只会认为,这是基本项,不是加分项。
总结下来那便是:精英阶层不可能忠君爱国。
“这宋时安,这宋时安。”姬弘频频摇头,十分的不悦,“真该死啊。”
当时朔风下了雪,要撤兵的时候,他是举双手赞成的。
因为打下去越来越不赚了。
有潼门关,有武威,有半个朔郡,已经可以了。
可如若再举国之力,再围攻他一个月,宋时安是必死的。
“现状就是他还活着,而且当了状元,必定要主导改革了。”姬渊认真道,“而这改革,依弘卿认为,有可能否?”
“没人能做成,这太难了。别说放在伪虞,就算是权势更集中的大齐,也难以做成。”
姬弘是真心这样想,但是,他想起宋时安在朔风的所作所为,又说道:“但这事,还真是能够做成的。”
理论上可行。
关键是,做的人。
而宋时安,还真有可能是那个人!
“而且,别说全部都做成,哪怕是其中一项,屯田彻底成功,伪虞的国力,也将远胜于我大齐。”姬渊道。
“是,屯田彻底成功,就必定清查出不少隐户。”作为丞相,姬弘最懂的便是这个,“也相当于,平白增加了人口。”
古代算人口,不要去执着于真实人口。
既然是隐户,那就意味收不上钱,幕不上兵,施行不了徭役。
等同于,没有人口。
“一定,得干扰他。”姬渊道。
“陛下意思是?”姬弘试探性的询问。
“丞相,你觉得呢?”姬渊反问。
对此,姬弘也就直说了:“我军朔风已经伤了元气,倘若要破坏宋时安改革,只能连横。”
去动北燕国的心思。
“可是,这北燕一向是养不熟,况且康逊名义上对伪虞称臣。”姬弘觉得这事有难度。
“将这篇策论抄录一遍,派使者送到襄城。”姬渊道,“宋时安改革,直接影响的,便是它辽东这样的小国。”
“诚然。”姬弘点首,十分的认可此理。
辽东比起虞国,甚至说更烂,自然不想看着宋时安完成富国之计,导致它被和平演变。
“主动与康逊通商,并以此名义撤军。”
对此,姬渊提出了实质性的方案:“齐与北燕在边境所屯边军,共计五万。我齐三万,他燕两万。可彼此撤军,并且互派官员监督,只留下各自五千士兵。然后将这多余的四万人,分别布置在北凉,东凉防线。”
“我们多增设四万精锐边军,那魏烨就至少要增设四万边军,四万辅兵,还有足足几十万的民夫用以防守……”
这样一合算之后,姬弘肃然道:“倘若此举真的可行,那他魏烨将三年之内抬不起头,更别谈付诸余力改革了!”
各留五千士兵,相当于撤掉了彼此的防线。
统一的提防大虞。
而大虞,一下子又要承担两个国家的威慑力。
相比起称臣而言,一个更加牢固的关系出现了——军事联盟。
“朕将姬辛送给康逊做质子,让他也送个儿子过来。”
军事联盟,那是一定需要祭品的。
这是约定俗成的。
“陛下,皇子太过于贵重……臣可以将儿子送过于为质。”姬弘道。
“皇叔不必如此。”姬渊近乎绝情的说道,“作为朕的儿子,就要有替朕解忧的觉悟。”
“仰瞻天表,难颂万一。”
姬弘对姬渊深深行了一礼,尤其的敬重。
这,才是能够一统天下的君主风范。
“结盟之事,乃重中之重。”姬渊要求道,“尽量破坏魏烨的出使。”
“陛下放心,北方我们比他更熟。”姬弘有力道。
“弘卿,国库之中还有多少黄金?”姬渊问道。
“……”稍作缄默后,姬弘道,“一万八千金。”
“拿出一万金来。”他直接决定道。
“陛下是要拿大半国库?”作为丞相,他的肉开始疼起来了。
很疼!
“将万金,交于邦谍司。”
遥望南方,姬渊凌然道:“只要害死宋时安,剩下全归他们。”
一昼一夜,共计八百里加急,将这又送到了大齐都城,乐阳皇宫之中。
在大殿之上,姬渊靠着龙椅而坐。
紫宸殿金砖墁地的九丈开间里,一位约摸五十不到的男人,身着玄色官袍,腰间玉带嵌的七方青玉板冷硬如铁,恰似他绷紧的下颌线。
齐国丞相,姬弘。
姬渊稍稍抬手,便有人为他设座。
“谢陛下。”
姬弘坐上后,身旁的太监便将这几份‘情报’双手呈到他的面前。
“弘卿,一张一张的看。”姬渊说道。
这些情报承载的信息量太大,需要慢慢的接受。
或者说,一件事一件事的来讨论。
第一份,是从宋时安出狱为结束,往前一个月内,虞国都城所发生的一切。
魏忤生回城,吴王率百官迎接。
盛安城中辎重军械,源源不断的运输,驰援北凉。
宋时安一回城,就被送进监狱,和他爹一起坐牢。
北凉二人组共通认罪,持续关押,直至科举。
科举结束,宋时安双科甲等第一,新晋状元,踩着二品大员登马。
“多数的事情,都与那个宋时安有关。”姬弘平和道,“或者说,全部都是他的事情。”
“朕先前就说过,在盛安的探子,凡是军机大事,事无巨细的通报于乐阳。”姬渊道,“而这样看来,自朔风之战后,他盛安的一切,都是围绕那俩人展开。”
“那魏烨,也是老迈昏聩了。”
根据此情报,姬弘锐评道:“此时魏忤生有兵权,有丁亩,更有声望,不说直接立为储君,稍作铺陈,将其以储君之姿奖赏、培养。等他死后,这魏忤生必定成为我大齐劲敌。”
听到这个,姬渊笑了:“弘卿对于那魏烨还不够了解。”
“请陛下赐教。”姬弘道。
“魏烨继位之后,武,南征北战,巩固疆土。文,首开科举,创历史先河。比谁都急切,比谁都敬业。”姬渊直接点破道,“而越求实的人,心中越慕虚。”
“他这是怕这个先前冷落过的儿子,死后给他恶谥。”姬弘也反应过来,他还真是这种人。
“这可比杀了他,更让他难受。”
姬渊嘴上这样说的时候,也代入了自己。
然后发现,倘若是自己,也会这样做。
祖宗基业固然重要。
可我这大半生的拼搏,难道要让儿子抹黑胡说?
到时候修出来流传后世的史书,全然是曲解,埋没,以及阴阳?
不可能。
“那这宋时安,是真的被要推出来了。”
而对于这个后生,关于他的这些新闻,姬弘给予了总结。
“就知道弘卿会这样说。”姬渊对于丞相的反应毫不意外,并说道,“后面,是他的辞赋和策论。”
“就算真的有才能,在外面打了一年仗,科考前一直都在牢里,怎可能双科甲等第一?”
姬弘觉得这太刻意了。
但姬渊只是浅笑。
他,继续的看。
将这一篇《洛神赋》全部看完,期间针对内容,表情由舒展转变成失落。而在结束后,又因为宋时安此人,变得格外凝重:“此篇能流芳千古的文章,竟是出自科考作文。这宋生,真乃妖孽。”
他现在完全承认宋时安辞赋甲等第一的含金量。
没得黑。
“看下一篇。”姬渊说。
随后,姬弘继续翻篇,看最后的策论文章。
《国富论》。
这三个字出来,就让他这位丞相,完全提高了专注力。
富!
而其文章的辛辣,狠毒,直截了当,而又充满想象力的‘江南织造署’这一发明,让姬弘读着读着,便站了起来,在原地踱步,接着突然停下脚步,看向姬渊,阴狠道:“早知如此,那时在朔风就不能退兵,再死几万人,也得将此子扼杀!”
在朔风之战无果,带着惨烈牺牲回国时,大齐一片舆论哗然。
其中,有几个主流的观点。
姬白觉得:陛下这次状态不好。
潼门关拿下了,武威拿下了,赵湘也一举击溃了,怎么会被一个二十岁出头的书生逼平呢?
肯定是咱们皇帝战争时间拉的太长,疲惫了,导致‘这次没发挥好jpg’。
姬黑则认为:陛下先前能赢,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潼门关能拿,那是内应干的好事。
赵湘能赢,那纯粹是赵湘太废物。
武威能攻下,还不是靠着粮草断绝,要是里面再多三个月粮草,那能赢?
然后打个纯素人宋时安死了几万精兵,这才是正常水准!
不管姬白还是姬黑,都自觉的忽略了一点——宋时安本身的实力。
现在,姬弘知道了这家伙有实力。
“这朔风之战,朕输的不冤吧?”姬渊打趣道。
“陛下没有输,顶多是惨平,况且死的民夫多是虞国人。”这句话说完后,姬弘又像是自省似得,呢喃的补充道,“当然,要以统一天下为夙愿。就不能有,虞国人和齐国人的分别。”
拿下的北凉,就是咱们的资源。
损失的人口,就是损失了。
“双科甲等第一,只低不高。”姬弘收回了刚才对宋时安的轻蔑,给予了有些离谱的肯定。
都第一了,只低不高那得到哪去了?
“弘卿,你说这科考,真的能够发掘出人才?”姬渊带着一丝好奇的问道,“我大齐,也有这样的人才吗?”
“科考必定是能够网罗出真正人才的,但此时我们再开,太晚了。”姬弘说。
一个新政策,它执行的前期,必定是充满阻力,且因为不安稳的状态,造成国势短暂衰退。
这个政策到后期,肯定会变味,失去本身意义。
最有益时,就是成熟之后的鼎盛中期。
姬渊现在搞的话,只会给当前的朝局制造动乱,并且失去大齐的政策优越性。
虞国的世家,为什么很多对姬渊有滤镜,对齐国有向往?因为他们都认为——齐国不搞科考,有善政,很文明!
但实际上,本土的世家也不会觉得相比起开科考的大虞,齐国有多好,自己吃了多少国家红利。他们只会认为,这是基本项,不是加分项。
总结下来那便是:精英阶层不可能忠君爱国。
“这宋时安,这宋时安。”姬弘频频摇头,十分的不悦,“真该死啊。”
当时朔风下了雪,要撤兵的时候,他是举双手赞成的。
因为打下去越来越不赚了。
有潼门关,有武威,有半个朔郡,已经可以了。
可如若再举国之力,再围攻他一个月,宋时安是必死的。
“现状就是他还活着,而且当了状元,必定要主导改革了。”姬渊认真道,“而这改革,依弘卿认为,有可能否?”
“没人能做成,这太难了。别说放在伪虞,就算是权势更集中的大齐,也难以做成。”
姬弘是真心这样想,但是,他想起宋时安在朔风的所作所为,又说道:“但这事,还真是能够做成的。”
理论上可行。
关键是,做的人。
而宋时安,还真有可能是那个人!
“而且,别说全部都做成,哪怕是其中一项,屯田彻底成功,伪虞的国力,也将远胜于我大齐。”姬渊道。
“是,屯田彻底成功,就必定清查出不少隐户。”作为丞相,姬弘最懂的便是这个,“也相当于,平白增加了人口。”
古代算人口,不要去执着于真实人口。
既然是隐户,那就意味收不上钱,幕不上兵,施行不了徭役。
等同于,没有人口。
“一定,得干扰他。”姬渊道。
“陛下意思是?”姬弘试探性的询问。
“丞相,你觉得呢?”姬渊反问。
对此,姬弘也就直说了:“我军朔风已经伤了元气,倘若要破坏宋时安改革,只能连横。”
去动北燕国的心思。
“可是,这北燕一向是养不熟,况且康逊名义上对伪虞称臣。”姬弘觉得这事有难度。
“将这篇策论抄录一遍,派使者送到襄城。”姬渊道,“宋时安改革,直接影响的,便是它辽东这样的小国。”
“诚然。”姬弘点首,十分的认可此理。
辽东比起虞国,甚至说更烂,自然不想看着宋时安完成富国之计,导致它被和平演变。
“主动与康逊通商,并以此名义撤军。”
对此,姬渊提出了实质性的方案:“齐与北燕在边境所屯边军,共计五万。我齐三万,他燕两万。可彼此撤军,并且互派官员监督,只留下各自五千士兵。然后将这多余的四万人,分别布置在北凉,东凉防线。”
“我们多增设四万精锐边军,那魏烨就至少要增设四万边军,四万辅兵,还有足足几十万的民夫用以防守……”
这样一合算之后,姬弘肃然道:“倘若此举真的可行,那他魏烨将三年之内抬不起头,更别谈付诸余力改革了!”
各留五千士兵,相当于撤掉了彼此的防线。
统一的提防大虞。
而大虞,一下子又要承担两个国家的威慑力。
相比起称臣而言,一个更加牢固的关系出现了——军事联盟。
“朕将姬辛送给康逊做质子,让他也送个儿子过来。”
军事联盟,那是一定需要祭品的。
这是约定俗成的。
“陛下,皇子太过于贵重……臣可以将儿子送过于为质。”姬弘道。
“皇叔不必如此。”姬渊近乎绝情的说道,“作为朕的儿子,就要有替朕解忧的觉悟。”
“仰瞻天表,难颂万一。”
姬弘对姬渊深深行了一礼,尤其的敬重。
这,才是能够一统天下的君主风范。
“结盟之事,乃重中之重。”姬渊要求道,“尽量破坏魏烨的出使。”
“陛下放心,北方我们比他更熟。”姬弘有力道。
“弘卿,国库之中还有多少黄金?”姬渊问道。
“……”稍作缄默后,姬弘道,“一万八千金。”
“拿出一万金来。”他直接决定道。
“陛下是要拿大半国库?”作为丞相,他的肉开始疼起来了。
很疼!
“将万金,交于邦谍司。”
遥望南方,姬渊凌然道:“只要害死宋时安,剩下全归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