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坞的寨墙在血与火中挺立了下来,但活下来的人,肚子依旧空瘪。
胜利的短暂振奋褪去,赤裸裸的生存问题,如同冰冷的磐石,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的肩头。
寨子内外,不再是喊杀与刀兵,取而代之的是叮叮当当的敲打、沉重的喘息和泥土翻动的声响——重建家园,抢夺生机,成了新的战场。
寨墙的豁口被更巨大的条石重新垒砌,缝隙用粘稠的黄泥混合碎石死死填塞,高耸得如同沉默的巨兽獠牙。
汉子们喊着粗粝的号子,肩扛手抬,汗水浸透了破烂的衣衫,在初春的寒风中蒸腾起白气。
寨门换上了更为粗壮的原木,内侧用粗大的硬木杠交叉顶死,门轴处浇了珍贵的油脂,开关时依旧吱呀作响,却透着沉甸甸的安稳。坍塌的石屋草棚被优先修缮,尤其是白芷的医棚和伤员的住所,新的茅草顶在阳光下泛着微黄的光泽。
经历过生死,众人的手脚格外麻利,效率远超从前,每一块垒起的石头,都像是为未来添了一份保障。
“粮!粮食是天!”李琰站在半塌的望楼上,目光扫过寨内忙碌的人群和寨外枯黄的山野,声音沙哑却不容置疑,“开地!种粮!抢在老天爷下雨前!”
所有能动的人都被动员起来,除了重伤员和照料牲畜的老弱。
缴获自崔家军的几把铁锄头、木耒成了宝贝,加上寨子里原有的简陋石铲、骨耜,全部派上用场。
寨子东面,靠近溪流下游,一片相对平缓、曾经长满荆棘灌木的坡地被选定。汉子们如同开垦荒原的蛮牛,挥舞着工具,奋力斩断坚韧的树根,撬开冻硬的土块。
妇人们跟在后面,用石耙将翻出的草根石块清理出来。泥土的气息混合着汗水的酸馊,在初春微寒的空气里弥漫。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角力,抢在春雨降临前,将希望的种子埋进土里。
叶七娘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层层包裹的粗布小包,里面是几枚磨得发亮的铜钱和几块从崔鹏尸体上搜刮出来的碎银角子。
她脸上带着孤注一掷的决然,将小包交给两个最为机警、腿脚麻利的汉子:“豁出命去!去南边青阳镇!避开崔家的地界!换粟种!豆种!不拘什么耐旱的种子!还有菜种!能换多少换多少!记住,命比钱金贵,东西换到手,立刻回来!”
汉子郑重接过,如同捧着全寨的命脉,重重点头,转身消失在蜿蜒的山道中。
新开垦的土地在阳光下袒露着棕褐色的胸膛。
李琰和老梁,还有寨子里仅有的几个略懂农事的老农,在地头比划着规划。李琰的目光在一块向阳的坡地和旁边一块略显低洼的缓坡之间来回逡巡。
“老梁叔,”他指着坡地,“这块地日照足,土也干些,种粟米。”
老梁点头:“嗯,粟米喜阳。”
李琰又指向低洼地:“这块…水汽重些,要不…试试种豆子?”
他像是随口一提,带着点不确定,“听以前路过歇脚的老农提过一嘴,说豆子这东西,根瘤能肥地,今年种了它,明年再种粟米,收成能好些?”
老梁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疑惑,旁边的老农也皱起了眉头:“肥地?豆子…还有这说法?”他们世代土里刨食,靠的是老天爷赏脸和祖辈的经验,这种说法闻所未闻。
李琰没有强求,只是平静地看着他们:“左右是块新地,试试也无妨?万一成了,地力厚了,总归是好事。不成,也亏不了多少种子。”
他语气平淡,但话语里那份在血火中建立起的威信,让老梁和老农们迟疑片刻,最终还是点了头。
“行…那就按阿弃说的,试试看。”老梁拍板。几袋宝贵的豆种,被小心地撒进了那片低洼的土壤里。一个关于轮作的种子,悄然埋下。
山林依旧是重要的粮仓。
狩猎队的规模扩大了,石头成了当仁不让的头领。
他腰间挎着新分到的锋利横刀,背上背着那张缴获的擘张弩,整个人如同出鞘的利刃。
队伍里增加了几个身手敏捷的汉子,手里不再是简陋的投矛,而是缴获的包铁哨棒和几把粗铁刀。
他们深入更远的密林,陷阱更加精良,狩猎的效率和收获也大幅提升。一头獠牙狰狞的野猪、一头瘸腿的成年公鹿,还有几只肥硕的山兔,被陆续抬回寨子,新鲜的肉食和珍贵的皮毛,给艰难的日子增添了几分油水和暖意。
另一支队伍由叶七娘亲自组织,大多是手脚麻利的妇人和半大孩子。她们挎着藤筐,拿着骨匕石刀,如同梳子般梳理着寨子周围的山林沟壑。
一切能入口的野菜、野果、块茎被小心采集;止血消炎的草药被仔细辨认,分门别类;韧性极好的葛藤被大量割回,在溪边捶打浸泡,开始尝试纺线织布,以解决日益窘迫的衣物问题。山林无私地馈赠着它的宝藏。
寨子角落新搭起一个简陋的草棚,散发着浓重的牲口味。赵六捏着鼻子,苦着脸,正费力地将一捆干草扔进棚里。棚里拴着几头刚换来的、咩咩叫的瘦弱羊羔,还有两头哼哼唧唧的小猪崽。
“臭死了!脏死了!老子宁可去搬石头!”
赵六嘴里抱怨着,动作却不敢停,小心翼翼地将浑浊的泔水倒进石槽。
他知道,这些活物,是全寨未来的油腥和皮货,怠慢不得。
李琰说过,养好了,有赏;养死了,他赵六就得去顶那猪崽的窝。
最冒险的一步,是叶七娘亲自带队的贸易。
她挑了两个最稳重可靠的汉子做护卫,背篓里装着精心硝制好的野猪皮、鹿皮,晒干的菌菇、山笋,还有几匹刚刚织成的、粗糙但厚实的葛布。目标是百里之外、传闻中崔家势力影响较弱的青阳镇。
“记住,多看少说,换了东西就走,绝不停留!”
出发前,李琰再三叮嘱,眼神凝重。
叶七娘用力点头,脸上带着豁出去的坚毅。几天后,三人风尘仆仆归来,脸上带着疲惫,眼中却有一丝劫后余生的庆幸。
背篓里多了几小罐粗粝泛黄的海盐、一小块沉甸甸的生铁锭、几卷相对细密的土布,还有一小包珍贵的金疮药。数量不多,却如同久旱后的甘霖。
“镇上盘查很紧,崔家的悬赏画像贴得到处都是,”叶七娘心有余悸地低声向李琰汇报,“亏得是青阳镇,守门的兵丁没那么上心,又看咱们是女人和老实汉子,带的也是山货,才勉强放行。
盐和铁,都是私下里找相熟的货郎偷偷换的,价压得很低…但总算弄到了点。”
暮色四合,劳作了一天的磐石坞渐渐安静下来。
寨墙的轮廓在渐深的蓝黑色天幕下显得愈发厚重。李琰独自一人,站在新开垦的田垄边。脚下是翻松的、带着潮气的泥土,远处,最早播下的粟种已经顽强地钻出了嫩黄的细芽,在晚风中微微摇曳,脆弱却充满生机。
叶七娘拖着疲惫的步子走来,看着这片承载着全寨希望的薄田,又看看李琰沉默的背影,忍不住叹了口气:“这点收成,加上打猎换来的,紧巴巴也就能熬到夏末…冬天呢?光靠山里这点东西和抢…阿弃,养不活这么多张嘴啊。”
李琰没有回头,目光依旧落在那些嫩芽上,声音低沉:“是啊,光靠山货和抢,不行。”
他抬起头,望向头顶那片渐渐清晰、浩瀚无垠的星空,繁星点点,冰冷而遥远,“得想法子,让这地里…多出粮。”
叶七娘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有深不见底的苍穹。她苦笑一声,带着农人骨子里的敬畏与无奈:“哪有那么容易?老天爷真要不给脸,旱一场,涝一场,蝗虫过境…啥精巧法子,都是白搭。”
胜利的短暂振奋褪去,赤裸裸的生存问题,如同冰冷的磐石,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的肩头。
寨子内外,不再是喊杀与刀兵,取而代之的是叮叮当当的敲打、沉重的喘息和泥土翻动的声响——重建家园,抢夺生机,成了新的战场。
寨墙的豁口被更巨大的条石重新垒砌,缝隙用粘稠的黄泥混合碎石死死填塞,高耸得如同沉默的巨兽獠牙。
汉子们喊着粗粝的号子,肩扛手抬,汗水浸透了破烂的衣衫,在初春的寒风中蒸腾起白气。
寨门换上了更为粗壮的原木,内侧用粗大的硬木杠交叉顶死,门轴处浇了珍贵的油脂,开关时依旧吱呀作响,却透着沉甸甸的安稳。坍塌的石屋草棚被优先修缮,尤其是白芷的医棚和伤员的住所,新的茅草顶在阳光下泛着微黄的光泽。
经历过生死,众人的手脚格外麻利,效率远超从前,每一块垒起的石头,都像是为未来添了一份保障。
“粮!粮食是天!”李琰站在半塌的望楼上,目光扫过寨内忙碌的人群和寨外枯黄的山野,声音沙哑却不容置疑,“开地!种粮!抢在老天爷下雨前!”
所有能动的人都被动员起来,除了重伤员和照料牲畜的老弱。
缴获自崔家军的几把铁锄头、木耒成了宝贝,加上寨子里原有的简陋石铲、骨耜,全部派上用场。
寨子东面,靠近溪流下游,一片相对平缓、曾经长满荆棘灌木的坡地被选定。汉子们如同开垦荒原的蛮牛,挥舞着工具,奋力斩断坚韧的树根,撬开冻硬的土块。
妇人们跟在后面,用石耙将翻出的草根石块清理出来。泥土的气息混合着汗水的酸馊,在初春微寒的空气里弥漫。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角力,抢在春雨降临前,将希望的种子埋进土里。
叶七娘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层层包裹的粗布小包,里面是几枚磨得发亮的铜钱和几块从崔鹏尸体上搜刮出来的碎银角子。
她脸上带着孤注一掷的决然,将小包交给两个最为机警、腿脚麻利的汉子:“豁出命去!去南边青阳镇!避开崔家的地界!换粟种!豆种!不拘什么耐旱的种子!还有菜种!能换多少换多少!记住,命比钱金贵,东西换到手,立刻回来!”
汉子郑重接过,如同捧着全寨的命脉,重重点头,转身消失在蜿蜒的山道中。
新开垦的土地在阳光下袒露着棕褐色的胸膛。
李琰和老梁,还有寨子里仅有的几个略懂农事的老农,在地头比划着规划。李琰的目光在一块向阳的坡地和旁边一块略显低洼的缓坡之间来回逡巡。
“老梁叔,”他指着坡地,“这块地日照足,土也干些,种粟米。”
老梁点头:“嗯,粟米喜阳。”
李琰又指向低洼地:“这块…水汽重些,要不…试试种豆子?”
他像是随口一提,带着点不确定,“听以前路过歇脚的老农提过一嘴,说豆子这东西,根瘤能肥地,今年种了它,明年再种粟米,收成能好些?”
老梁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疑惑,旁边的老农也皱起了眉头:“肥地?豆子…还有这说法?”他们世代土里刨食,靠的是老天爷赏脸和祖辈的经验,这种说法闻所未闻。
李琰没有强求,只是平静地看着他们:“左右是块新地,试试也无妨?万一成了,地力厚了,总归是好事。不成,也亏不了多少种子。”
他语气平淡,但话语里那份在血火中建立起的威信,让老梁和老农们迟疑片刻,最终还是点了头。
“行…那就按阿弃说的,试试看。”老梁拍板。几袋宝贵的豆种,被小心地撒进了那片低洼的土壤里。一个关于轮作的种子,悄然埋下。
山林依旧是重要的粮仓。
狩猎队的规模扩大了,石头成了当仁不让的头领。
他腰间挎着新分到的锋利横刀,背上背着那张缴获的擘张弩,整个人如同出鞘的利刃。
队伍里增加了几个身手敏捷的汉子,手里不再是简陋的投矛,而是缴获的包铁哨棒和几把粗铁刀。
他们深入更远的密林,陷阱更加精良,狩猎的效率和收获也大幅提升。一头獠牙狰狞的野猪、一头瘸腿的成年公鹿,还有几只肥硕的山兔,被陆续抬回寨子,新鲜的肉食和珍贵的皮毛,给艰难的日子增添了几分油水和暖意。
另一支队伍由叶七娘亲自组织,大多是手脚麻利的妇人和半大孩子。她们挎着藤筐,拿着骨匕石刀,如同梳子般梳理着寨子周围的山林沟壑。
一切能入口的野菜、野果、块茎被小心采集;止血消炎的草药被仔细辨认,分门别类;韧性极好的葛藤被大量割回,在溪边捶打浸泡,开始尝试纺线织布,以解决日益窘迫的衣物问题。山林无私地馈赠着它的宝藏。
寨子角落新搭起一个简陋的草棚,散发着浓重的牲口味。赵六捏着鼻子,苦着脸,正费力地将一捆干草扔进棚里。棚里拴着几头刚换来的、咩咩叫的瘦弱羊羔,还有两头哼哼唧唧的小猪崽。
“臭死了!脏死了!老子宁可去搬石头!”
赵六嘴里抱怨着,动作却不敢停,小心翼翼地将浑浊的泔水倒进石槽。
他知道,这些活物,是全寨未来的油腥和皮货,怠慢不得。
李琰说过,养好了,有赏;养死了,他赵六就得去顶那猪崽的窝。
最冒险的一步,是叶七娘亲自带队的贸易。
她挑了两个最稳重可靠的汉子做护卫,背篓里装着精心硝制好的野猪皮、鹿皮,晒干的菌菇、山笋,还有几匹刚刚织成的、粗糙但厚实的葛布。目标是百里之外、传闻中崔家势力影响较弱的青阳镇。
“记住,多看少说,换了东西就走,绝不停留!”
出发前,李琰再三叮嘱,眼神凝重。
叶七娘用力点头,脸上带着豁出去的坚毅。几天后,三人风尘仆仆归来,脸上带着疲惫,眼中却有一丝劫后余生的庆幸。
背篓里多了几小罐粗粝泛黄的海盐、一小块沉甸甸的生铁锭、几卷相对细密的土布,还有一小包珍贵的金疮药。数量不多,却如同久旱后的甘霖。
“镇上盘查很紧,崔家的悬赏画像贴得到处都是,”叶七娘心有余悸地低声向李琰汇报,“亏得是青阳镇,守门的兵丁没那么上心,又看咱们是女人和老实汉子,带的也是山货,才勉强放行。
盐和铁,都是私下里找相熟的货郎偷偷换的,价压得很低…但总算弄到了点。”
暮色四合,劳作了一天的磐石坞渐渐安静下来。
寨墙的轮廓在渐深的蓝黑色天幕下显得愈发厚重。李琰独自一人,站在新开垦的田垄边。脚下是翻松的、带着潮气的泥土,远处,最早播下的粟种已经顽强地钻出了嫩黄的细芽,在晚风中微微摇曳,脆弱却充满生机。
叶七娘拖着疲惫的步子走来,看着这片承载着全寨希望的薄田,又看看李琰沉默的背影,忍不住叹了口气:“这点收成,加上打猎换来的,紧巴巴也就能熬到夏末…冬天呢?光靠山里这点东西和抢…阿弃,养不活这么多张嘴啊。”
李琰没有回头,目光依旧落在那些嫩芽上,声音低沉:“是啊,光靠山货和抢,不行。”
他抬起头,望向头顶那片渐渐清晰、浩瀚无垠的星空,繁星点点,冰冷而遥远,“得想法子,让这地里…多出粮。”
叶七娘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有深不见底的苍穹。她苦笑一声,带着农人骨子里的敬畏与无奈:“哪有那么容易?老天爷真要不给脸,旱一场,涝一场,蝗虫过境…啥精巧法子,都是白搭。”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寒江磐石:流民到山河之主,寒江磐石:流民到山河之主最新章节,寒江磐石:流民到山河之主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寒江磐石:流民到山河之主,寒江磐石:流民到山河之主最新章节,寒江磐石:流民到山河之主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