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鹿门山中。
王粲则洒脱的向庞德公、司马徽等人辞行。
只见王粲轻蔑一笑道:
“刘景升外宽内忌,我若不走,其必杀我。”
闻听此言,庞德公不禁无奈一笑。
确实,以司马徽在荆州的名望刘表未必会动,但杀个王粲的魄力还是有的。
以刘表的气度与秉性,恐怕已经暗示身边人动手了。
想到最近听说的风声,庞德公特意叮嘱道:
“一路小心,今日莫要归家,即刻启程吧。”
司马徽闻言亦是微微颔首,随即便将张松的落脚之地告诉他,并透露了张松的真实身份。
说来也巧,张松隐藏的本来挺好的。
但他偏偏被襄阳的辩经所吸引,在此地逗留时参与了几场公开集会。
而司马徽的门生弟子之中尹默、李仁两人俱都出身益州士族,便认出了他。
司马徽得知之后并没有声张,反而帮助张松掩饰起来,令张松颇为感激。
一直默然在旁侍立的庞统见状终于也忍不住开口向庞德公表露心意。
毕竟不止王粲对知行书院好奇,庞统也对那个传说中的儒林圣地十分倾慕。
尤其是《知行录》中向魏哲问道的司马懿、诸葛亮、周瑜、法正四人,庞统更是颇为不服,认为自家若能得逢盛会必然不输这四人。
见庞统心意已定,庞德公轻叹一声也不再劝,只是感慨道:
“我等老了,邺城一时是去不得了。”
“尔等若是有机会拜见魏公,记得帮我等问候一声。”
司马徽的心态倒是要比庞德公洒脱:
“听闻知行书院有卧龙、凤雏二人最为出色,今日尔等将行邺城,我倒是有个别号可以赠你二人!”
说着司马徽便看向王粲,笑着调侃道:
“仲宣三论一出,即令襄阳群儒默然,当真威武霸气。”
“正所谓:虎啸山林,百兽噤声。”
“依我看,【乳虎】之名仲宣当之无愧!”
庞德公闻言深以为然,王粲亦是颇为满意,当即见礼致谢。
随即又见司马徽含笑看向庞统道:
“上古有神兽名曰鲲鹏;入水为鲲,出水为鹏。”
“今日士元离荆州水乡,当明鲲鹏之变,扶摇而上也!”
“以此观之,当为【幼鹏】无疑!”
庞统闻言顿时便朝司马徽一礼,感谢他的托举。
未几,随着庞统、王粲两人随张松悄然离去,王府果然有兵卒搜捕。
刘表在得知王粲畏罪潜逃之后心中虽然十分恼怒,但顾忌礼贤下士的名声,终究没有下令在荆州全境公开搜捕,只能恨恨作罢。
然而他却是不知,这次前往邺城的荆州求学团并不只有王粲。
除了庞统之外,马氏的马康,桓氏的桓阶,杨氏的杨仪、习氏的习珍、黄氏的黄元,也都通过各自的渠道悄然离开荆州,前往邺城游学。
而这其中最特殊的则要属习珍、黄元两人了。
这两人之中,前者乃是出身于襄阳习氏,在荆州树大根深。
与习氏相比,蔡、蒯两家其实都算底蕴浅薄的。
要知道襄阳岘山南岸的习家池,便是光武帝时襄阳侯习郁所修筑。
也正是从习郁开始,习氏子孙代代皆有人出仕,官宦满庭。
论官职或许习氏没有荆州黄氏耀眼,但是论本土根基习氏却非他人能比。
没办法,谁让他家从光武帝刘秀开始就没断过传承,世代都有人为官呢。
就说眼下,在荆州各郡担任诸如县令、县尉、主簿、郡功曹的习氏子弟便有习询、习竺、习蔼、习温、习宇、习祯、习忠、习隆、习嘏等人,文武皆有。
至于黄元的情况则与习珍不同,他出身于江夏安陆黄氏。
就是那个出了尚书令黄香、司徒黄琼、太尉黄琬,门第直追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的江夏黄氏,而他家也是荆州门第最高的士族。
事实上,江夏郡荆州内部就处于半独立的地位。
江夏太守黄祖便好似刘表麾下的诸侯一样,拥有极大的自主权。
不过襄阳这边的黄承彦所属的则是南郡黄氏一脉。
南郡黄氏虽不如江夏黄氏兴盛,但相比于从本朝后期才开始发迹的江夏黄氏,南郡黄氏的底蕴更深。
自西汉以来,南郡黄氏就是荆州的名门世家,累世二千石,六十年前还出了一个三公——司徒黄尚。
这也是为什么黄承彦一介“处士”,却被推为“沔南名士”,且能联姻周边的豪门世家,影响荆州局势的缘故。
相比之下,唯有中郎将黄忠才是真正的寒门出身。
当然,往上溯五百年他们或许是一家。
毕竟上古黄国处于江淮之间,被楚国灭亡后,黄国贵族大多都被迁至楚地。
比如黄国遗族黄歇后仕于楚,被封为春申君。
近千年繁衍生息下来,楚地的上古黄国后裔早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若非如此,刘表也不会放心的任用黄忠为心腹,让他执掌重兵。
不过话又说回来,纵然有黄忠这样的心腹掌兵,随着《知行录》在荆州的传播,刘表对荆州的掌控还是无法抑制的下滑。
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刘表的耳目已经不再像以往那么灵敏了。
州中各家的动静想要瞒过刘表不难,可想瞒过蒯、蔡两家却没那么容易。
然而无论是蔡瑁,还是蒯良、蒯越兄弟,都默契的没有向刘表汇报此事。
这放在其他州郡或许没什么,但是在荆州问题就大了。
“单骑定荆州”的壮举听起来很传奇。
但这件事透露出的本质,却代表着刘表在荆州本地没有真正的根基。
作为荆州牧的刘表,政令若想施行首先得获得荆州本土势力的同意。
一旦荆州本土势力不再愿意充当他的爪牙,那么刘表的权利将会大为缩水。
甚至,连最基本的知情权,刘表或许都已经开始逐渐丧失了。
……
话分两头。
当魏哲收到行人司关于荆州、益州,乃至于扬州的汇报时,他便敏锐的察觉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因为这意味着在魏军还没办法进入的郡县,魏哲的学说却可以提前渗透。
想到这里,魏哲当即召来国渊、戏志才、张昭、荀攸四人商议此事。
而听完魏哲的想法之后,国渊率先颔首赞同: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殿下此举,正合兵法之妙也!大善!”
荀攸闻言亦是轻轻点了点头:
“不错,各州郡县若有习《知行录》者,则皆我辈中人。”
“寻常或许不甚显眼,然一旦大兵压境必有大用!”
想到这里,荀攸当即建议道:
“听闻糜氏与管氏的商队往来中原,与江东也颇为关系,不如令他们再经营一门书肆生意,专卖书院的相关典籍?”
戏志才闻言顿时眼神一亮,补充道:
“既如此,何不干脆由府中出资,令他们在各地接济贫困儒生,助其活动?”
“无需糜费太多,只需帮他们张目、发声即可。”
“如此一来,或许不用大兵压境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听到这里,魏哲看着舆图上的南方数州,顿时有了一个想法。
抛开关中和凉州不谈,如今也就荆州、扬州、交州、益州尚未平定了。
这四州除了交州这个文化荒漠之外,其他三州的士人都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于是沉吟片刻后,魏哲终于有了想法。
他当即转头看向荀攸,含笑道:
“公达,可有信心行陈平旧事?”
“若能使东南四州皆有吾辈同道中人,别说四万金,便是十四万金也可。”
毕竟魏哲手下,论家世、论才智,也就荀攸最适合做这事儿了。
荀攸闻言顿时意会,想了想当即躬身道:
“倒不必十四万金,只需明公借我一人即可。”
“谁?”
“横海将军魏慕华!”
此言一出,魏哲顿时明白了荀攸的打算。
看来他是想要借着南方水系遍布的特点整活儿呀!
一念至此,魏哲当即大手一挥,笑吟吟的签下了调令。
当然,魏哲心里也清楚意识形态的斗争在当下并没有决定性的效果。
想要拿下这些地方,终究还是要真刀真枪的在战场上做过一场。
于是在奉命荀攸离开邺城之后,魏哲便开始准备下一部计划……
王粲则洒脱的向庞德公、司马徽等人辞行。
只见王粲轻蔑一笑道:
“刘景升外宽内忌,我若不走,其必杀我。”
闻听此言,庞德公不禁无奈一笑。
确实,以司马徽在荆州的名望刘表未必会动,但杀个王粲的魄力还是有的。
以刘表的气度与秉性,恐怕已经暗示身边人动手了。
想到最近听说的风声,庞德公特意叮嘱道:
“一路小心,今日莫要归家,即刻启程吧。”
司马徽闻言亦是微微颔首,随即便将张松的落脚之地告诉他,并透露了张松的真实身份。
说来也巧,张松隐藏的本来挺好的。
但他偏偏被襄阳的辩经所吸引,在此地逗留时参与了几场公开集会。
而司马徽的门生弟子之中尹默、李仁两人俱都出身益州士族,便认出了他。
司马徽得知之后并没有声张,反而帮助张松掩饰起来,令张松颇为感激。
一直默然在旁侍立的庞统见状终于也忍不住开口向庞德公表露心意。
毕竟不止王粲对知行书院好奇,庞统也对那个传说中的儒林圣地十分倾慕。
尤其是《知行录》中向魏哲问道的司马懿、诸葛亮、周瑜、法正四人,庞统更是颇为不服,认为自家若能得逢盛会必然不输这四人。
见庞统心意已定,庞德公轻叹一声也不再劝,只是感慨道:
“我等老了,邺城一时是去不得了。”
“尔等若是有机会拜见魏公,记得帮我等问候一声。”
司马徽的心态倒是要比庞德公洒脱:
“听闻知行书院有卧龙、凤雏二人最为出色,今日尔等将行邺城,我倒是有个别号可以赠你二人!”
说着司马徽便看向王粲,笑着调侃道:
“仲宣三论一出,即令襄阳群儒默然,当真威武霸气。”
“正所谓:虎啸山林,百兽噤声。”
“依我看,【乳虎】之名仲宣当之无愧!”
庞德公闻言深以为然,王粲亦是颇为满意,当即见礼致谢。
随即又见司马徽含笑看向庞统道:
“上古有神兽名曰鲲鹏;入水为鲲,出水为鹏。”
“今日士元离荆州水乡,当明鲲鹏之变,扶摇而上也!”
“以此观之,当为【幼鹏】无疑!”
庞统闻言顿时便朝司马徽一礼,感谢他的托举。
未几,随着庞统、王粲两人随张松悄然离去,王府果然有兵卒搜捕。
刘表在得知王粲畏罪潜逃之后心中虽然十分恼怒,但顾忌礼贤下士的名声,终究没有下令在荆州全境公开搜捕,只能恨恨作罢。
然而他却是不知,这次前往邺城的荆州求学团并不只有王粲。
除了庞统之外,马氏的马康,桓氏的桓阶,杨氏的杨仪、习氏的习珍、黄氏的黄元,也都通过各自的渠道悄然离开荆州,前往邺城游学。
而这其中最特殊的则要属习珍、黄元两人了。
这两人之中,前者乃是出身于襄阳习氏,在荆州树大根深。
与习氏相比,蔡、蒯两家其实都算底蕴浅薄的。
要知道襄阳岘山南岸的习家池,便是光武帝时襄阳侯习郁所修筑。
也正是从习郁开始,习氏子孙代代皆有人出仕,官宦满庭。
论官职或许习氏没有荆州黄氏耀眼,但是论本土根基习氏却非他人能比。
没办法,谁让他家从光武帝刘秀开始就没断过传承,世代都有人为官呢。
就说眼下,在荆州各郡担任诸如县令、县尉、主簿、郡功曹的习氏子弟便有习询、习竺、习蔼、习温、习宇、习祯、习忠、习隆、习嘏等人,文武皆有。
至于黄元的情况则与习珍不同,他出身于江夏安陆黄氏。
就是那个出了尚书令黄香、司徒黄琼、太尉黄琬,门第直追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的江夏黄氏,而他家也是荆州门第最高的士族。
事实上,江夏郡荆州内部就处于半独立的地位。
江夏太守黄祖便好似刘表麾下的诸侯一样,拥有极大的自主权。
不过襄阳这边的黄承彦所属的则是南郡黄氏一脉。
南郡黄氏虽不如江夏黄氏兴盛,但相比于从本朝后期才开始发迹的江夏黄氏,南郡黄氏的底蕴更深。
自西汉以来,南郡黄氏就是荆州的名门世家,累世二千石,六十年前还出了一个三公——司徒黄尚。
这也是为什么黄承彦一介“处士”,却被推为“沔南名士”,且能联姻周边的豪门世家,影响荆州局势的缘故。
相比之下,唯有中郎将黄忠才是真正的寒门出身。
当然,往上溯五百年他们或许是一家。
毕竟上古黄国处于江淮之间,被楚国灭亡后,黄国贵族大多都被迁至楚地。
比如黄国遗族黄歇后仕于楚,被封为春申君。
近千年繁衍生息下来,楚地的上古黄国后裔早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若非如此,刘表也不会放心的任用黄忠为心腹,让他执掌重兵。
不过话又说回来,纵然有黄忠这样的心腹掌兵,随着《知行录》在荆州的传播,刘表对荆州的掌控还是无法抑制的下滑。
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刘表的耳目已经不再像以往那么灵敏了。
州中各家的动静想要瞒过刘表不难,可想瞒过蒯、蔡两家却没那么容易。
然而无论是蔡瑁,还是蒯良、蒯越兄弟,都默契的没有向刘表汇报此事。
这放在其他州郡或许没什么,但是在荆州问题就大了。
“单骑定荆州”的壮举听起来很传奇。
但这件事透露出的本质,却代表着刘表在荆州本地没有真正的根基。
作为荆州牧的刘表,政令若想施行首先得获得荆州本土势力的同意。
一旦荆州本土势力不再愿意充当他的爪牙,那么刘表的权利将会大为缩水。
甚至,连最基本的知情权,刘表或许都已经开始逐渐丧失了。
……
话分两头。
当魏哲收到行人司关于荆州、益州,乃至于扬州的汇报时,他便敏锐的察觉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因为这意味着在魏军还没办法进入的郡县,魏哲的学说却可以提前渗透。
想到这里,魏哲当即召来国渊、戏志才、张昭、荀攸四人商议此事。
而听完魏哲的想法之后,国渊率先颔首赞同: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殿下此举,正合兵法之妙也!大善!”
荀攸闻言亦是轻轻点了点头:
“不错,各州郡县若有习《知行录》者,则皆我辈中人。”
“寻常或许不甚显眼,然一旦大兵压境必有大用!”
想到这里,荀攸当即建议道:
“听闻糜氏与管氏的商队往来中原,与江东也颇为关系,不如令他们再经营一门书肆生意,专卖书院的相关典籍?”
戏志才闻言顿时眼神一亮,补充道:
“既如此,何不干脆由府中出资,令他们在各地接济贫困儒生,助其活动?”
“无需糜费太多,只需帮他们张目、发声即可。”
“如此一来,或许不用大兵压境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听到这里,魏哲看着舆图上的南方数州,顿时有了一个想法。
抛开关中和凉州不谈,如今也就荆州、扬州、交州、益州尚未平定了。
这四州除了交州这个文化荒漠之外,其他三州的士人都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于是沉吟片刻后,魏哲终于有了想法。
他当即转头看向荀攸,含笑道:
“公达,可有信心行陈平旧事?”
“若能使东南四州皆有吾辈同道中人,别说四万金,便是十四万金也可。”
毕竟魏哲手下,论家世、论才智,也就荀攸最适合做这事儿了。
荀攸闻言顿时意会,想了想当即躬身道:
“倒不必十四万金,只需明公借我一人即可。”
“谁?”
“横海将军魏慕华!”
此言一出,魏哲顿时明白了荀攸的打算。
看来他是想要借着南方水系遍布的特点整活儿呀!
一念至此,魏哲当即大手一挥,笑吟吟的签下了调令。
当然,魏哲心里也清楚意识形态的斗争在当下并没有决定性的效果。
想要拿下这些地方,终究还是要真刀真枪的在战场上做过一场。
于是在奉命荀攸离开邺城之后,魏哲便开始准备下一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