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2
安澄的问题因为来请安的安淳安湄而被打断,一直到了晚间安林二老爷回来,沈氏才又想起这件事来。
“下个月初二是个好日子,利出行,我这边该准备的东西也都备的差不多了,老爷可还有什么需要特意带回去的吗?”沈氏对着镜子一边任由丫鬟卸下钗环,一边问道。
原本在躺椅上喝着茶水的安林二老爷听了这话,坐起来,倒是先开口说了别的话:“我今天在外,钱同知知道我调任回京的消息,特意送了一块极好的羊脂玉籽料作行仪,我想着雕琢了给咱们的小六小九一人做一对禁步怎么样?”
沈氏看着荷枝把最后一根簪子卸下来放到匣子里,然后挥挥手,让她退了下去,似笑非笑的通过镜子看着二老爷,直到看的他心虚了,没底气再装模作样的喝茶,才拿起一把梳子,慢慢的梳理头发,也没开口。
二老爷凑过来,接过梳子给沈氏梳头发,沈氏也由得他去,等他梳了几下才开口,也是顺着二老爷的话往下说道:“禁步就算了,咱们澄姐儿年纪小,我也没怎么让孙嬷嬷教她这些举止礼数呢,禁步用不上。”
“不如雕琢了四块好的项圈坠子,淑姐儿一个,澄姐儿一个,湄姐儿一个,剩下那个给淇姐儿,一来她比咱们淑姐还要大五岁,眼看着要出阁了,咱们多添份礼是应该的。”沈氏一边思揣着一边开口。
“二来,淑姐儿在京中多年,娘毕竟年纪大了,有时候哪里不周到的,都是淇姐儿想着,淑姐儿来信也总提着淇姐儿,咱们也该谢谢她。”
沈氏打定了主意是想要好好亲近着安淇的。
一是因为这个大姑娘是真的不错,这几年京中来信,据说大嫂身子骨不大好,家里一多半事都是大姑娘做主,管的井井有条,只这个,沈氏也得高看她一眼。
二也是因为大姑娘作为大房唯一的嫡女,凭借大哥从一品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官职,亲事必定是极好的,日后或许能给家里这几个孩子帮上一把。
沈氏这边的主意定了,也没忽略还在一旁做小伏低的二老爷,从他手里拿回自己的一缕头发。
“老爷今日这么殷勤,怎么,是有什么心头好想带回去不好意思开口吗?”沈氏的话不是无的放矢,夫妻多年,沈氏自问也是把他看的八九不离十了,想着外院送来的消息……应该是那个“孝女”了。
“夫人问起来,那我就说了,就是……”二老爷自觉受到了鼓舞,刚打算说一下那位卖身葬母的孝女是多么品行高洁,知书识礼,温柔体贴,楚楚动人,我见犹怜……呃后面的那几个词对着沈氏还是别说出来了。
“徐姑娘?”不等他真的说了,沈氏直接打断。
沈氏先一步知道了,二老爷也不奇怪,他从小到大被人管着,先是大哥后是发妻,都被管习惯了,身边人往家里报信也报惯了。
再说他原本也没打算瞒着沈氏,多年夫妻,正如沈氏了解他一样,他也了解沈氏,在她允许范围内做点什么是不会有事的,但如今……要带进门来,这就是沈氏允许范围外的了。
“不行。”沈氏给的答案干脆利落。
“为什么?”二老爷在沈氏面前永远不敢高声,现在即使不满,也最多是把梳子扔到妆台,自己坐到一边,鼓着气等沈氏给个缘由。
“这位徐姑娘既然是卖身葬母,那当然是个孝顺的又无依无靠的,咱们把人家带到了京里,这里她母亲的坟谁给时常打扫供奉?难道叫些非亲非故的下人吗?”二老爷的小脾气,一点都不影响沈氏脸上的平和。
“咱们回了京中,再来蜀中就难了,下人难免懒怠,哪有徐姑娘自己亲力亲为来的放心?”沈氏这样说着,压着自己心里的讽刺,卖身葬母是感人,可哪里就那么巧的,卖身到了知府大人面前?
自己这个丈夫,平常事上还好,可一遇到美人,立马就昏了头脑。
也难怪,当初他调外任,自己舍不得孩子也是想过不然干脆就留在京中,结果婆婆一力劝解,定要自己跟来。
真是知子莫若母。
以往在京中,大伯子管的狠,让自己也是想的简单了。
沈氏一番话下来,二老爷自己也松动了,他有充分被管教的经验,能听别人教导,想了想认可道:“你说的……也是。”
只是还有点不大甘心,这几天自己陆陆续续给了那徐姑娘上百两银子,结果别说人没到手了,以后都连面都见不到,有点心疼。
不过想想她的姿色,也释然了,算了,美人嘛,就应该富养,只当自己行善积德了。
“咱们临走前,我再叫人给那位徐姑娘送二十两银子去,也够她度过这段困难了,老爷善心,我自然也得跟着好人做到底。”沈氏一番话得到了二老爷赞许的点头。
沈氏瞧着自己这个好骗好哄又好说话的丈夫,心里有点庆幸也有点感慨。
虽说不怎么靠得住,但是听话,外院内院只要自己想管没有不同意的,沈氏有时候看着二老爷,只觉得自己是多了个花心的儿子。
第二天安澄去请安的时候,就看到沈氏和宋妈妈还在说着哪些东西带回京里的事。
看见安澄来了,沈氏也给她指派了事情道:“澄姐儿,你和嬷嬷学着针线,做的怎么样了?”
“在学锁边,嬷嬷说我用一个颜色锁边不好看,用两股锁边,就显得精致了多,但是我还不大会配色。”安澄一板一眼的回答,声音里还透着稚气。
沈氏是标准的世族嫡女,对自己孩子的要求也讲规矩。
沈氏点点头道:“上次我看你配的就已经好了很多了,现在绣了几块帕子了?”
安澄伸出一只手道:“五个了。”
“叫嬷嬷帮你挑出三个好的,让素心经管起来,到了京中,记得给你三个哥哥姐姐,就说是特意为他们做的,知道了吗?”一别多年,这个最小的女儿还没和京里的孩子见过面,沈氏最怕的就是孩子们之间生疏。
尤其安澄年纪又小,回去了以后平日里也都玩不到一块去。
“那,我要不要抓紧时间,再多做几个,大房里不是还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吗?”安澄是真心发问的。
别看她算上上辈子活了三十年,可是人情世故待人接物方面,作为一个资深孤僻宅女,她还真是要重新向沈氏好好学学。
“不用,那样就刻意了,大家只会说你懂礼,却不会说你有心惦记哥哥姐姐。”沈氏也知道安澄说的更周全,可是安澄一个四岁孩子,哪里会那么周全?要的就是这份不周全,又真挚的礼物。
她毕竟还小,对隔房哥哥姐姐没什么印象正常的很,等到了京中,再一次学了什么针线,然后给哥哥姐姐们都做了,才看得出这情分深了呢。
为了让小女儿能尽快融入京中去,沈氏也是煞费苦心。
安澄把沈氏的话放在心里想了许多遍,沈氏这么多年后宅独大,外界名声又好,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回到房里,派来教导安澄的孙嬷嬷就把素日里做的针线拿了出来,说是针线,实际上也就是个素色帕子滚了边,安澄的小指头,毕竟针还捏不大稳。
“姑娘看这个怎么样?黛色配枯绿,二少爷用合适,这个碧玉石配月白的,给三少爷,六姑娘爱红色,银红捻金线的给她。”本就做的不多,孙妈妈只看了一眼,就有了主意。
“好,都听嬷嬷的。”安澄捧着自己的小碟子,津津有味的吃着枣泥糕。
素心接过帕子,用匣子放好,然后问着孙嬷嬷道:“嬷嬷,早上我听荷叶姐姐说,启程的日子定下来了,下个月初二就走了,那咱们这里的东西,是不是也得收拾了啊?”
“不急,太太屋里还没发话呢,估计有些琐碎东西应该就是直接不要了,咱们现在收拾了,到时候也得拆了留下,反倒麻烦。”孙嬷嬷心里有章程,她是安澄今年生辰后,沈氏特意向自己外祖母丰安县主求来的,专门照看教导小女儿,一屋子里大大小小的,都要听她的话。
“嬷嬷,您从京里到蜀中走了多久啊?”安澄有点好奇,虽然知道车马慢,但是到底多慢,她没概念。
“大概是一个多月吧,姑娘刚到四岁的时候,太太就往县主那里去了信,县主就把老奴派来了,结果紧赶慢赶的,本以为能赶上姑娘生日,谁知道还是差了时候。”孙嬷嬷自己说起这事,也是苦笑,这一年光景,老胳膊老腿的,京城蜀中折腾了一个来回。
“不过咱们回京是慢慢的走,东西又多,八少爷身子也不好,估计得两个月左右吧。”孙嬷嬷算了算,又补充了一句。
“这么长时间啊?”素心惊讶的开口,她是蜀中本地人,是沈氏刚来这里上香的时候碰巧遇到买下来的,调教了几年,聪明伶俐,极有眼色。
后来安澄不跟着沈氏住了以后,沈氏就把她提成了二等丫鬟去伺候安澄。
“那回去的时候岂不是要过年了?”安澄自己算了算,现在是八月中旬,下个月出发,再走两个月,不就是十一月了,惊讶的去看着孙嬷嬷,这么一算,顿时深刻觉得路程遥远。
“是啊,估计回京没几天,姑娘就能多拿好多红包了,然后紧接着就是姑娘生辰,哎呦呦,我们家姑娘,回京就要变成小财主了。”孙嬷嬷看着安澄圆滚滚的小脸上全是惊讶可爱得很,也笑眯眯的逗她。
安澄的问题因为来请安的安淳安湄而被打断,一直到了晚间安林二老爷回来,沈氏才又想起这件事来。
“下个月初二是个好日子,利出行,我这边该准备的东西也都备的差不多了,老爷可还有什么需要特意带回去的吗?”沈氏对着镜子一边任由丫鬟卸下钗环,一边问道。
原本在躺椅上喝着茶水的安林二老爷听了这话,坐起来,倒是先开口说了别的话:“我今天在外,钱同知知道我调任回京的消息,特意送了一块极好的羊脂玉籽料作行仪,我想着雕琢了给咱们的小六小九一人做一对禁步怎么样?”
沈氏看着荷枝把最后一根簪子卸下来放到匣子里,然后挥挥手,让她退了下去,似笑非笑的通过镜子看着二老爷,直到看的他心虚了,没底气再装模作样的喝茶,才拿起一把梳子,慢慢的梳理头发,也没开口。
二老爷凑过来,接过梳子给沈氏梳头发,沈氏也由得他去,等他梳了几下才开口,也是顺着二老爷的话往下说道:“禁步就算了,咱们澄姐儿年纪小,我也没怎么让孙嬷嬷教她这些举止礼数呢,禁步用不上。”
“不如雕琢了四块好的项圈坠子,淑姐儿一个,澄姐儿一个,湄姐儿一个,剩下那个给淇姐儿,一来她比咱们淑姐还要大五岁,眼看着要出阁了,咱们多添份礼是应该的。”沈氏一边思揣着一边开口。
“二来,淑姐儿在京中多年,娘毕竟年纪大了,有时候哪里不周到的,都是淇姐儿想着,淑姐儿来信也总提着淇姐儿,咱们也该谢谢她。”
沈氏打定了主意是想要好好亲近着安淇的。
一是因为这个大姑娘是真的不错,这几年京中来信,据说大嫂身子骨不大好,家里一多半事都是大姑娘做主,管的井井有条,只这个,沈氏也得高看她一眼。
二也是因为大姑娘作为大房唯一的嫡女,凭借大哥从一品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官职,亲事必定是极好的,日后或许能给家里这几个孩子帮上一把。
沈氏这边的主意定了,也没忽略还在一旁做小伏低的二老爷,从他手里拿回自己的一缕头发。
“老爷今日这么殷勤,怎么,是有什么心头好想带回去不好意思开口吗?”沈氏的话不是无的放矢,夫妻多年,沈氏自问也是把他看的八九不离十了,想着外院送来的消息……应该是那个“孝女”了。
“夫人问起来,那我就说了,就是……”二老爷自觉受到了鼓舞,刚打算说一下那位卖身葬母的孝女是多么品行高洁,知书识礼,温柔体贴,楚楚动人,我见犹怜……呃后面的那几个词对着沈氏还是别说出来了。
“徐姑娘?”不等他真的说了,沈氏直接打断。
沈氏先一步知道了,二老爷也不奇怪,他从小到大被人管着,先是大哥后是发妻,都被管习惯了,身边人往家里报信也报惯了。
再说他原本也没打算瞒着沈氏,多年夫妻,正如沈氏了解他一样,他也了解沈氏,在她允许范围内做点什么是不会有事的,但如今……要带进门来,这就是沈氏允许范围外的了。
“不行。”沈氏给的答案干脆利落。
“为什么?”二老爷在沈氏面前永远不敢高声,现在即使不满,也最多是把梳子扔到妆台,自己坐到一边,鼓着气等沈氏给个缘由。
“这位徐姑娘既然是卖身葬母,那当然是个孝顺的又无依无靠的,咱们把人家带到了京里,这里她母亲的坟谁给时常打扫供奉?难道叫些非亲非故的下人吗?”二老爷的小脾气,一点都不影响沈氏脸上的平和。
“咱们回了京中,再来蜀中就难了,下人难免懒怠,哪有徐姑娘自己亲力亲为来的放心?”沈氏这样说着,压着自己心里的讽刺,卖身葬母是感人,可哪里就那么巧的,卖身到了知府大人面前?
自己这个丈夫,平常事上还好,可一遇到美人,立马就昏了头脑。
也难怪,当初他调外任,自己舍不得孩子也是想过不然干脆就留在京中,结果婆婆一力劝解,定要自己跟来。
真是知子莫若母。
以往在京中,大伯子管的狠,让自己也是想的简单了。
沈氏一番话下来,二老爷自己也松动了,他有充分被管教的经验,能听别人教导,想了想认可道:“你说的……也是。”
只是还有点不大甘心,这几天自己陆陆续续给了那徐姑娘上百两银子,结果别说人没到手了,以后都连面都见不到,有点心疼。
不过想想她的姿色,也释然了,算了,美人嘛,就应该富养,只当自己行善积德了。
“咱们临走前,我再叫人给那位徐姑娘送二十两银子去,也够她度过这段困难了,老爷善心,我自然也得跟着好人做到底。”沈氏一番话得到了二老爷赞许的点头。
沈氏瞧着自己这个好骗好哄又好说话的丈夫,心里有点庆幸也有点感慨。
虽说不怎么靠得住,但是听话,外院内院只要自己想管没有不同意的,沈氏有时候看着二老爷,只觉得自己是多了个花心的儿子。
第二天安澄去请安的时候,就看到沈氏和宋妈妈还在说着哪些东西带回京里的事。
看见安澄来了,沈氏也给她指派了事情道:“澄姐儿,你和嬷嬷学着针线,做的怎么样了?”
“在学锁边,嬷嬷说我用一个颜色锁边不好看,用两股锁边,就显得精致了多,但是我还不大会配色。”安澄一板一眼的回答,声音里还透着稚气。
沈氏是标准的世族嫡女,对自己孩子的要求也讲规矩。
沈氏点点头道:“上次我看你配的就已经好了很多了,现在绣了几块帕子了?”
安澄伸出一只手道:“五个了。”
“叫嬷嬷帮你挑出三个好的,让素心经管起来,到了京中,记得给你三个哥哥姐姐,就说是特意为他们做的,知道了吗?”一别多年,这个最小的女儿还没和京里的孩子见过面,沈氏最怕的就是孩子们之间生疏。
尤其安澄年纪又小,回去了以后平日里也都玩不到一块去。
“那,我要不要抓紧时间,再多做几个,大房里不是还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吗?”安澄是真心发问的。
别看她算上上辈子活了三十年,可是人情世故待人接物方面,作为一个资深孤僻宅女,她还真是要重新向沈氏好好学学。
“不用,那样就刻意了,大家只会说你懂礼,却不会说你有心惦记哥哥姐姐。”沈氏也知道安澄说的更周全,可是安澄一个四岁孩子,哪里会那么周全?要的就是这份不周全,又真挚的礼物。
她毕竟还小,对隔房哥哥姐姐没什么印象正常的很,等到了京中,再一次学了什么针线,然后给哥哥姐姐们都做了,才看得出这情分深了呢。
为了让小女儿能尽快融入京中去,沈氏也是煞费苦心。
安澄把沈氏的话放在心里想了许多遍,沈氏这么多年后宅独大,外界名声又好,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回到房里,派来教导安澄的孙嬷嬷就把素日里做的针线拿了出来,说是针线,实际上也就是个素色帕子滚了边,安澄的小指头,毕竟针还捏不大稳。
“姑娘看这个怎么样?黛色配枯绿,二少爷用合适,这个碧玉石配月白的,给三少爷,六姑娘爱红色,银红捻金线的给她。”本就做的不多,孙妈妈只看了一眼,就有了主意。
“好,都听嬷嬷的。”安澄捧着自己的小碟子,津津有味的吃着枣泥糕。
素心接过帕子,用匣子放好,然后问着孙嬷嬷道:“嬷嬷,早上我听荷叶姐姐说,启程的日子定下来了,下个月初二就走了,那咱们这里的东西,是不是也得收拾了啊?”
“不急,太太屋里还没发话呢,估计有些琐碎东西应该就是直接不要了,咱们现在收拾了,到时候也得拆了留下,反倒麻烦。”孙嬷嬷心里有章程,她是安澄今年生辰后,沈氏特意向自己外祖母丰安县主求来的,专门照看教导小女儿,一屋子里大大小小的,都要听她的话。
“嬷嬷,您从京里到蜀中走了多久啊?”安澄有点好奇,虽然知道车马慢,但是到底多慢,她没概念。
“大概是一个多月吧,姑娘刚到四岁的时候,太太就往县主那里去了信,县主就把老奴派来了,结果紧赶慢赶的,本以为能赶上姑娘生日,谁知道还是差了时候。”孙嬷嬷自己说起这事,也是苦笑,这一年光景,老胳膊老腿的,京城蜀中折腾了一个来回。
“不过咱们回京是慢慢的走,东西又多,八少爷身子也不好,估计得两个月左右吧。”孙嬷嬷算了算,又补充了一句。
“这么长时间啊?”素心惊讶的开口,她是蜀中本地人,是沈氏刚来这里上香的时候碰巧遇到买下来的,调教了几年,聪明伶俐,极有眼色。
后来安澄不跟着沈氏住了以后,沈氏就把她提成了二等丫鬟去伺候安澄。
“那回去的时候岂不是要过年了?”安澄自己算了算,现在是八月中旬,下个月出发,再走两个月,不就是十一月了,惊讶的去看着孙嬷嬷,这么一算,顿时深刻觉得路程遥远。
“是啊,估计回京没几天,姑娘就能多拿好多红包了,然后紧接着就是姑娘生辰,哎呦呦,我们家姑娘,回京就要变成小财主了。”孙嬷嬷看着安澄圆滚滚的小脸上全是惊讶可爱得很,也笑眯眯的逗她。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古代主流日常,古代主流日常最新章节,古代主流日常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古代主流日常,古代主流日常最新章节,古代主流日常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