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光年轻时有个坏脾气,每到出远门,比如上大学,心情总会变得很差,忍不住会发脾气。
后来懂事以后,等参加工作,不曾出远门,也就不会了。
直到有一天,儿子去南方读书,也这样对他发脾气时,他忽然明白,那究竟是为什么。
家是永远的避风港。
在外面,每个人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无一例外,都在为生活打拼,而一回到家,全都卸下,什么都不需要担心,因为有父母在,他们不需要承担任何东西,只要扮演好儿女的身份,就可以了。
为什么发脾气,为什么心情不好,因为不想离开家,不想离开父母啊。
所以才有那句话,父母在,不远游。
但还有后半句,游必有方。
古时候没有火车飞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比如长安到江南,需要很长很长时间,而科举考试一般三年一次,士子出门游学赴考,好几年才能回家。
那时候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多人埋头苦读,才有那句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人若是不能学有所成,临到头来,一辈子还是会在家乡终老,能走出乡关,走出县城,在全国首都站稳脚跟,那才叫成功。
重生而来,林晓光就没想过活着回去,他一定要变成当初讨厌的样子。
1978年,3月9日,长安火车站,站前广场熙熙攘攘,成为绿色的海洋,四面八方的青年聚集,他们将在此坐上火车,奔赴全国各大城市,开始全新的生活。
此刻,林晓光心情澎湃,突然朝天做出v字胜利手势,心里默喊着:“北平,veni!vidi!vici!”
之后,和赵子瑜一家五口相遇。
赵父一身中山装,外面还穿着大衣,看气质,分明就是个干部,长安市的干部,不过林晓光不认识,前世今生都不认识,他不认识,林爸大伯小舅也不认识。
一见面,大人们没说话,杨蓝怕生,林晓光只好开口问好,甜甜地叫赵父赵母叔叔阿姨。
其实按照年龄来说,这二位和大伯差不多,应该叫伯父伯母,不过伯父伯母这个称呼,听起来像女婿初次上门,他只好改口。
有他做润滑剂,两家人才以此为契机,开始互相寒暄。
今天看到林晓光,赵子瑜有些得意,偷偷给他眨眼,然后扭头和林晓芸窃窃私语,再看一眼他,回过头偷笑不已。
林晓光觉得奇怪,若是换以往,他绝对直接上前,可现在赵父赵母在旁边,他还真不敢当着他们的面,对赵子瑜做什么。
终于,他忍不住,问杨蓝:“赵子瑜怎么在这?她不会也考到北平了吧?也是今天坐车?”
杨蓝对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下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
林晓光顿时大吃一惊。
原来,赵子瑜也考上清华,还是人文系,还是英语专业,跟他一模一样。
这次,不仅她去北平,她爸妈哥哥弟弟,全家都要送她去上学,顺便在首都玩一下。
大概是凑巧碰一块了吧,赵子瑜自告奋勇,给好朋友林晓芸帮忙,叫她爸帮忙出具介绍信。
老头子虽然是老八路,但实在没多大权力,搞不到需要硬关系才能拿到的介绍信,他不行,林伯平和林仲平更不行。
拿到介绍信后,才有这六张软卧票。
但既然有软卧,谁还会睡硬卧啊,可不能苦了这三个孙子孙女,老头子也就没拒绝,欠人情就欠人情吧,以后再还,先把这事应付过去。
而林晓光已经打定主意,要在硬卧上铺窝二十多个小时,没想到还有软卧这样的福利。
意料之外,但管它呢,有软卧,他也就不怎么太怀念后世的高铁和飞机了。
能买到软卧席的,都是有关系的人,候车也有专门的高档茶水候车室,他们十多个人坐一块,闲聊间,乘务通知可以上车,便带着各自的行李,在乘务的带领下,进入绿皮火车。
上车后,行李安置妥当,母亲嘱咐各自的孩子,去了北平如何如何,一堆说不完的话。
好在他们提前上车,硬座和硬卧的乘客,还在候车室等着,大概十多分钟后,检票口才开始检票放行,外面顿时闹哄哄的,尽管开车时间还长,但乘客纷纷加快脚步,心情不由变得焦急。
杨文姝几个母亲们也是一样,时间越赶,没想起来的话,没嘱咐的事越多。
临到最后,终于被乘务客气地请出车厢,送至站台上,即便到站台,也还是依依不舍,人前笑容灿烂,压抑着内心汹涌而出的感情,人后茫然无措进退失据,整个人的心就像空了。
儿女第一次出远门,没有不这样的。
当铃声响起,紧接着,尖锐的汽笛声“呜呜”回荡在站内,火车缓缓启动,在“咔嚓咔嚓”与“狂吃狂吃”中,带着呼啸的风,迈向远方。
直到看不到杨文姝的身影,林晓光才回到软卧包间。
一进门,赵子瑜就笑着打趣:“怎么?才出发几分钟,就想家了?”
林晓光之前挺喜欢她的,得知她也考上清华,感觉这里面不大对劲,应该是蝴蝶效应引起的。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过没到事情闹大影响太大的那一刻,谁也说不上是好是坏。
这种历史改变,未来失控的感觉,让他很是烦恼,因为心里有事,心情有些沉重,他没心思跟人开玩笑,当下随口冷淡回答:“想家有什么不对的?没心没肺的人,才不想家。”
赵子瑜一下就噎住了,她实在没想到,林晓光会这么冷淡,和上次火车站见面时截然相反。
作为干部家的孩子,她也有她的骄傲,不过也不至于跟小孩子发脾气,只是低头轻笑一声,心思电转,随口反驳:“没心没肺是乐观主义,这有什么不好的,再说,我家人都在车上,我为什么想家?小孩子才想家。”
四个人的软卧包间,前面一个包间是赵子瑜的父母哥哥弟弟,这个包间林晓光姐弟三人,外加赵子瑜,最后一个包间,当然就是林晓光仨的父亲。
林晓光实在没办法,不然他真想去林爸那个包间睡。
包间里三个女孩子,林晓芸和赵子瑜说悄悄话,剩下杨蓝一个人在看书,林晓光想睡觉,听谁说话都觉得烦,无奈之下,只好去外面看风景。
没多久,林晓芸悄悄出来,笑嘻嘻问:“怎么啦?跟吃了火药似的?”
林晓光望着外面不断后退的树木,和一望无际的田野,长长吐出一口气,扭头,目光直视着林晓芸:“姐,你是不是把《数理化自学丛书》给她看了?”
林晓芸登时一怔,脱口而出:“你怎么知道的?”
……
后来懂事以后,等参加工作,不曾出远门,也就不会了。
直到有一天,儿子去南方读书,也这样对他发脾气时,他忽然明白,那究竟是为什么。
家是永远的避风港。
在外面,每个人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无一例外,都在为生活打拼,而一回到家,全都卸下,什么都不需要担心,因为有父母在,他们不需要承担任何东西,只要扮演好儿女的身份,就可以了。
为什么发脾气,为什么心情不好,因为不想离开家,不想离开父母啊。
所以才有那句话,父母在,不远游。
但还有后半句,游必有方。
古时候没有火车飞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比如长安到江南,需要很长很长时间,而科举考试一般三年一次,士子出门游学赴考,好几年才能回家。
那时候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多人埋头苦读,才有那句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人若是不能学有所成,临到头来,一辈子还是会在家乡终老,能走出乡关,走出县城,在全国首都站稳脚跟,那才叫成功。
重生而来,林晓光就没想过活着回去,他一定要变成当初讨厌的样子。
1978年,3月9日,长安火车站,站前广场熙熙攘攘,成为绿色的海洋,四面八方的青年聚集,他们将在此坐上火车,奔赴全国各大城市,开始全新的生活。
此刻,林晓光心情澎湃,突然朝天做出v字胜利手势,心里默喊着:“北平,veni!vidi!vici!”
之后,和赵子瑜一家五口相遇。
赵父一身中山装,外面还穿着大衣,看气质,分明就是个干部,长安市的干部,不过林晓光不认识,前世今生都不认识,他不认识,林爸大伯小舅也不认识。
一见面,大人们没说话,杨蓝怕生,林晓光只好开口问好,甜甜地叫赵父赵母叔叔阿姨。
其实按照年龄来说,这二位和大伯差不多,应该叫伯父伯母,不过伯父伯母这个称呼,听起来像女婿初次上门,他只好改口。
有他做润滑剂,两家人才以此为契机,开始互相寒暄。
今天看到林晓光,赵子瑜有些得意,偷偷给他眨眼,然后扭头和林晓芸窃窃私语,再看一眼他,回过头偷笑不已。
林晓光觉得奇怪,若是换以往,他绝对直接上前,可现在赵父赵母在旁边,他还真不敢当着他们的面,对赵子瑜做什么。
终于,他忍不住,问杨蓝:“赵子瑜怎么在这?她不会也考到北平了吧?也是今天坐车?”
杨蓝对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下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
林晓光顿时大吃一惊。
原来,赵子瑜也考上清华,还是人文系,还是英语专业,跟他一模一样。
这次,不仅她去北平,她爸妈哥哥弟弟,全家都要送她去上学,顺便在首都玩一下。
大概是凑巧碰一块了吧,赵子瑜自告奋勇,给好朋友林晓芸帮忙,叫她爸帮忙出具介绍信。
老头子虽然是老八路,但实在没多大权力,搞不到需要硬关系才能拿到的介绍信,他不行,林伯平和林仲平更不行。
拿到介绍信后,才有这六张软卧票。
但既然有软卧,谁还会睡硬卧啊,可不能苦了这三个孙子孙女,老头子也就没拒绝,欠人情就欠人情吧,以后再还,先把这事应付过去。
而林晓光已经打定主意,要在硬卧上铺窝二十多个小时,没想到还有软卧这样的福利。
意料之外,但管它呢,有软卧,他也就不怎么太怀念后世的高铁和飞机了。
能买到软卧席的,都是有关系的人,候车也有专门的高档茶水候车室,他们十多个人坐一块,闲聊间,乘务通知可以上车,便带着各自的行李,在乘务的带领下,进入绿皮火车。
上车后,行李安置妥当,母亲嘱咐各自的孩子,去了北平如何如何,一堆说不完的话。
好在他们提前上车,硬座和硬卧的乘客,还在候车室等着,大概十多分钟后,检票口才开始检票放行,外面顿时闹哄哄的,尽管开车时间还长,但乘客纷纷加快脚步,心情不由变得焦急。
杨文姝几个母亲们也是一样,时间越赶,没想起来的话,没嘱咐的事越多。
临到最后,终于被乘务客气地请出车厢,送至站台上,即便到站台,也还是依依不舍,人前笑容灿烂,压抑着内心汹涌而出的感情,人后茫然无措进退失据,整个人的心就像空了。
儿女第一次出远门,没有不这样的。
当铃声响起,紧接着,尖锐的汽笛声“呜呜”回荡在站内,火车缓缓启动,在“咔嚓咔嚓”与“狂吃狂吃”中,带着呼啸的风,迈向远方。
直到看不到杨文姝的身影,林晓光才回到软卧包间。
一进门,赵子瑜就笑着打趣:“怎么?才出发几分钟,就想家了?”
林晓光之前挺喜欢她的,得知她也考上清华,感觉这里面不大对劲,应该是蝴蝶效应引起的。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过没到事情闹大影响太大的那一刻,谁也说不上是好是坏。
这种历史改变,未来失控的感觉,让他很是烦恼,因为心里有事,心情有些沉重,他没心思跟人开玩笑,当下随口冷淡回答:“想家有什么不对的?没心没肺的人,才不想家。”
赵子瑜一下就噎住了,她实在没想到,林晓光会这么冷淡,和上次火车站见面时截然相反。
作为干部家的孩子,她也有她的骄傲,不过也不至于跟小孩子发脾气,只是低头轻笑一声,心思电转,随口反驳:“没心没肺是乐观主义,这有什么不好的,再说,我家人都在车上,我为什么想家?小孩子才想家。”
四个人的软卧包间,前面一个包间是赵子瑜的父母哥哥弟弟,这个包间林晓光姐弟三人,外加赵子瑜,最后一个包间,当然就是林晓光仨的父亲。
林晓光实在没办法,不然他真想去林爸那个包间睡。
包间里三个女孩子,林晓芸和赵子瑜说悄悄话,剩下杨蓝一个人在看书,林晓光想睡觉,听谁说话都觉得烦,无奈之下,只好去外面看风景。
没多久,林晓芸悄悄出来,笑嘻嘻问:“怎么啦?跟吃了火药似的?”
林晓光望着外面不断后退的树木,和一望无际的田野,长长吐出一口气,扭头,目光直视着林晓芸:“姐,你是不是把《数理化自学丛书》给她看了?”
林晓芸登时一怔,脱口而出:“你怎么知道的?”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时代1977,大时代1977最新章节,大时代1977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时代1977,大时代1977最新章节,大时代1977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