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以衰朽之躯,孑然一身,独对亿万鬼魂,可法海的心境却是前所未有的澄澈,好似拂去一切尘埃,明珠重光,要照破山河万朵。

  比起身为主持方丈,终日精打细算,为门人弟子筹谋时,反倒是如今这种处境,更令法海感到快活。

  这位金山寺主持,虽然从刚入门起,就被誉为天生佛子,但实际上,他的修行路数与本心,同金山寺可谓是南辕北辙。

  或许是因为离家太早,所以法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极其缺乏安全感。

  正因如此,法海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不厌其烦地检查,确定万无一失后,才会继续。

  这种情况发展到后面,甚至令法海对一切玄虚的概念,都难以从心底里认可,他只相信自己亲手检验,可以量化的实证。

  法海方进金山寺时,其师尊灵佑禅师教他劈柴挑水,以此打熬筋骨,磨炼心智。

  但是出乎灵佑禅师预料的是,法海虽是出身河东裴氏,做起这些事却是得心应手,且严格遵照“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戒律。

  灵佑禅师却看出,法海的所作所为,虽是符合南岳一系“不假外求”的宗旨,可他的本心却如居火宅,备受煎熬,从无安定之时。

  这样的人,本不适合参禅念佛,尤其是“一念顿悟,见性成佛”的顿悟法。

  怎奈何,法海的悟性根器,实在是世所罕有,光是在劈柴挑水之余,听到了师兄弟诵念的几句法诀,便自行悟通了持咒法。

  这样的人,就算真能明见本性,只怕于世间也是非是福祉。

  于是,他为法海找到了另一位老师,修行脚踏实地,步步求索的“渐修”法。

  这正合法海心意。

  他的修行时日虽是不长,对经中道理却自有一番见解。

  在法海看来,很多时候,寺中所谓“顿悟”的师兄弟们,并不是真正的“见性”,而是因为得到了同本身性情相契之神佛的认可,方得授神通。

  可神通如此易得,岂不是更易入魔障?

  金山寺虽是会安排这些弟子,再入尘世历练一番,打磨道心,但法海亦深知一件事,有无神通为凭,对心境的影响实在太大。

  这种做法,无异于亡羊补牢。

  而需要通过苦行,次第成就的“渐修”法,在法海看来,还要更加可靠。

  所以他一练,便是近百年,但是超乎金山寺众僧预料的是,法海纵然修行注重实证、苦行的渐修法,境界仍是一路突飞猛进。

  这场突如其来的魔劫,更是证明了法海的忧虑,的确非是无中生有。

  一切通过观想法相,得神佛授法的佛门高人,在劫数中,悉数陨落,反倒是矢志苦行的法海,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

  现如今,面对亿万鬼物,法海之所以会如此兴奋,就是因为这些存在,完全可以量化。

  每超度一头鬼物,他距离自己所求的果位,便会更进一步。

  对法海来说,光是这个事实,便足矣。

  八部天龙火在鬼物聚成的狂潮中炽盛燃烧,纵然已焚灭了成百上千的鬼物,可这八条火龙仍全不见疲态,甚至威势更胜往昔。

  虚空中,甚至传来一阵天龙禅唱声,好似八条天龙,皆齐声诵念着一段经文:

  “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如镜之尘。息灭妄念,念尽即本性圆明,如磨拂尘尽镜明,即物无不极……”

  什么是觉性,法海并不清楚,但他知道,只要自己能够将一切妄念斩灭,除尽贪嗔痴等恶性劣根,自然便可得见真如!

  这便是他的实证法!

  狄怀英虽是远离了此处,已然置身于虚空乱流中,仍是能从身后传来的炽盛佛光中,清晰感受到法海的执念,不禁叹息一声:

  “原是神秀大师之法脉,可如此执念,实在太过深重了些,也不知是福是祸……”

  虚空乱流中,有人摇头道:

  “既是大执着,亦是大慈悲。前辈认为,佛门高僧,究竟是慈悲在前,还是清净在前?”

  徐行以肉身撕裂虚空壁障,稳稳立身于乱流中,任凭冲击,岿然不动,斩钉截铁道:

  “摩诃尊若能以实证法求得果位,无论是对此界,还是对他个人,都是大福祉、大功德。”

  狄怀英闻言,抚须问道:

  “如此实证法门,恨不得量化一切,不重玄虚感应,可到最后关卡,终究是要回到法理层面,抑或说是炼心上,届时又当如何?”

  虽是在虚空乱流中,但狄怀英如今姿态,显然已发了痴性,定要将眼前疑难弄个分明不可,根本不论其余。

  徐行也很清楚这类人的性子,又笑道:

  “以摩诃尊的性子,不管前方有什么艰难险阻,都会凭一身修为攻坚克难,简单明了,这便是他的本心。

  至于其他人……”

  徐行言及此处,神情肃然。

  “恕晚辈直言,其实对这世间万民来说,终其一生也难以触及的大道长生,实在是太过虚无缥缈。

  对他们来说,实证法最是适用,无论如何,这终究是佛门正宗。”

  其实,对徐行来说,武道亦是这样一条实修实证之道,纵然其中涉及了诸多玄妙感应,归根结底,仍是要以身实践之。

  狄怀英闻言,浑身一震,一时哑然。

  过了好半晌,他才抬起头来,上下打量徐行,叹出一口气,缓缓道:

  “你们,当真决定要行改天换地之事?”

  徐行虽然只是单提了一句,但狄怀英是何等人物,说一句智深如海,绝没有丝毫夸张。

  他光凭这一句话,以及实证法的功效,便足以推导出徐行和法海,究竟想要一个怎么样的世界。

  狄怀英再次看了徐行一眼,既是感慨于眼前之人的年轻,又是惊讶于他的胆魄,更是震撼于他的自信。

  如今魔门之患还未平息,他竟然就已经在筹备,如何在大劫之后,重塑此界的修行体系了?

  以狄怀英的天庭立场,本该怒斥一句狼子野心,可细细思来,又觉得到底还是万丈雄心、宏图大志适合他们。

  这样的锐气,实是令人艳羡,对狄怀英这种身居高位,习惯了权衡利弊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狄怀英看着徐行,由衷道:

  “昔日酆都一别,不过短短时日,却不曾想,道友就已踏破劫关,为我辈中人,实是可喜可贺。”

  狄怀英能够感受得到,徐行身上,虽是没有那独属于真仙的“真性”,却自有一股强绝之意,统摄形神,不输真仙分毫,且别有妙处。

  他言及此处,目光就不免有些感慨,摇头叹道:

  “狄某本拟下次相逢,便送道友一份重礼,可如今一看,这份礼物倒如鸡肋了。”

  狄怀英在幽冥世界,第一次察觉徐行虚空挪移之时,就已认定,这位乃是正道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值得悉心培养。

  可这后起之秀,不到一年时间,便从真人境界,连破数重关隘,登临绝顶,堪比仙人,这种破境速度,翻遍青史,也是绝无仅有。

  这哪里是栋梁之才,分明是生来就要搅动风云,一去九万里,令天下人只能仰望的大鹏鸟!

  狄怀英思及此处,甚至感觉一阵老眼昏花,好像被那鹏鸟巨翼卷起的罡风给迷了眼睛,一时难以视物。

  徐行一笑道:

  “若非狄公出手,当日酆都一战,结局如何,尚不可知,如此算来,反倒是我欠狄公一份情,又怎敢厚颜收什么礼物。”

  狄怀英笑了笑,摆手道:

  “那不一样。”

  寒暄几句后,他还是忍不住叮嘱道:

  “道友一路走来,屡破险阻,修为亦是突飞猛进,自有勇猛精进之念。

  只是改天换地之事,还是过于激进,非是正道,岂不闻‘允执阙中’四字?”

  对狄怀英的态度,徐行早有预料。

  无论怎么说,这位都是领受了天庭敕封的预备天官,甚至神位极高,有所偏向,那是再正常不过。

  甚至可以说,狄怀英在明白这一切的情况下,还能语重心长地好言相劝,已经是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

  因此,徐行也是直言不讳道:

  “到最后究竟能否成就,也要看局势,倒也不急于一时。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天庭之法,已然不适用于此界。”

  狄怀英胡子一颤,首次显出惊异之色。

  “这是何意?”

  狄怀英独自镇守幽冥世界,已有数十年,期间虽是在酆都短暂出手,同李云显有过一段交流,却也实是消息闭塞。

  因此,徐行在言语间,便将近来之事,以及自己同李云显、司马承祯针对天纲的谋算,对狄怀英和盘托出,没有丝毫隐瞒。

  狄怀英虽然早就料到,劫数临头,魔道大昌乃是天意,无从逆转,但是听到此祸乃是起自天庭,仍是不免一惊。

  当他知道李林甫、黄举天两人已将算盘打到天纲上后,更是抚须沉吟,良久不语。

  过了片刻,狄怀英眸光一动,神情更是前所未有的坚毅,语声铿锵。

  “不错,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那两位筹谋此事,已不知道有多久,一步慢,步步慢。

  咱们既已跟不上步调,倒不如掀了盘子,从头来过。”

  在肯定了徐行的决策,得出初步判断后,这位大灵官更是分析道:

  “此界‘天纲’设计的核心依凭物,便是天子印玺、龙气法箓,以及正一道传承的阳平治都功印。

  正一道之所以要联合上清宗、阁皂宗搭建二十四治,本就是为了压制朝廷,最大限度攫取‘天纲’之力。

  那位若是决定在事前抢先动手,整合天纲,将东南打造成铁板一块,饶是你我,再加云显、白云子联手,亦难以打得进去。”

  徐行补充道:

  “我们虽然打不进去,但对魔门来说,亦是如此。现在,该轮到李林甫、黄举天来做选择题了。”

  他看向狄怀英,笑得无比温和:

  “就看他们究竟是来解决我这个罪魁祸首,还是集合力量,直取正一道,阻止大天师,亦或者说是……齐头并进?”

  狄怀英点点头,已明白了徐行的想法。

  “你是想借此机会看一看,魔门究竟是不是,已在朝廷,亦或是正一道中提前落子?”

  徐行点点头,又道:

  “等到救出前辈,我们这一方,纵然抛去重伤的龙君,也足足有四位真仙级数的战力。

  这种战力,在虚空神通的加持下,无论要坏哪一方的事,都很简单,届时,只需静观其变就是。

  若两方都能克制得住,按兵不动,那咱们也可趁此机会,修养一番。毕竟前辈刚自幽冥世界中脱离,法力损耗颇多。”

  言及此处,他冷静道:

  “摧毁‘天纲’虽是必行之事,时机却很重要。

  现如今,我们对天魔星的力量,仍是只有大致的估算,若贸然行事,就怕为魔门做嫁衣。”

  虽然现如今,徐行的每一步都走得有惊无险,可经历了九宫魔域之事后,他对魔门的底蕴,始终存着一份警惕心。

  如果可能,徐行也不希望在这个时候,便率先出击,打破平衡。

  狄怀英听罢,抬起眼,又从头到脚地打量了一番徐行,再次感慨道:

  “敢想敢算,还能沉下心来,选择老成持重之策,果是此界第一等的英杰。”

  对这种赞誉,徐行只一笑置之,再次拱手道:

  “如今曾宫主、石护法皆在我凭天峰,也只好先委屈前辈了。”

  当狄怀英出现时,留在此处的平天教中人,以及老龙君等海境人物,皆是振奋不已。

  毕竟这位,乃天下公认的正道第一人。

  纵然是把持天纲,居于正统地位的正一道大天师,论名望、论修为,都无法与之相比,且是远远不如。

  甚至可以说,他狄怀英一人,就足称正道的半壁江山,且代表了无可辩驳的大义名分。

  至此,龙涎口之事也算是告一段落。

  白素贞自愿留下来,帮助海境梳理爆发四散的癸水精气,其余人则是跟着徐行,再次回到凭天峰。

  来到凭天峰上,狄怀英露面,自是又引发了一阵轰动,曾泰、石敢当见到他,更是热泪盈眶、难以自持。

  不过这一次,徐行本着能阴一个是一个的想法,只召集了一众大真人、真人级数的高层,并未将消息公之于众。

  而狄怀英这具神灵金身,经过了数十年的消磨,一身法力已只有巅峰时期的三成,不复当年盛况。

  所以,在同众人短暂见过一面后,狄怀英准备潜心闭关,以期尽快恢复。

  在狄怀英离开前,徐行还找到他,从袖中摸出一堆青铜残片,送给了这位大灵官。

  狄怀英乃领总理山河大灵官一职,对山水灵气,以及与之有关的重宝,自有感应。

  是以,他一见这些残片,就不禁神情一怔,不敢置信道:

  “这、这莫非是禹王鼎?!”

  徐行坦然道:

  “李林甫曾经以这禹王鼎为饵,诱我自蹈险境,我这革鼎拳意,亦是由此得来。

  禹王之道,我已知之,这些残片,倒不如赠予狄公,也算物尽其用。”

  狄怀英乃是务实之人,得到答案后,也不纠结于徐行的所作所为,袖袍一卷,收走了禹王鼎残片。

  禹王早在修行之法尚未完善的上古蛮荒时期,就曾以圣皇的身份,致群神于会稽之山,可说是山水正神这条道途的奠基人之一。

  因此,他留下的青铜鼎,对狄怀英这种神道中人,自是大有裨益,并且,两人的道途,本就天然相契,益处自然更大。

  等到狄怀英离去,觅地修行后,徐行的心弦才松懈了些许。

  至此,他能够提前准备的一切,都已做完,接下来,便唯有见招拆招了。

  想到这里,徐行摇了摇头,嘱咐众弟子各自修行,又取出赶山鞭,朝凭天峰外飞去。

  不一会儿,留在凭天峰上修行的一众弟子,就听到远处传来沉闷至极的震鸣,连绵不绝,轰隆作响。

  他们纷纷抬起头,朝远处望去,却见一座巍然山峰,被某种庞然伟力驱使,分开前方一切阻碍,朝凭天峰而来。

  徐行早在当初选定凭天峰时,就曾经想过,把周遭合眼缘的山峰都给搬过来,如今得了赶山鞭后,他自然要将这想法付诸实践。

  在赶山鞭的神力相助下,徐行用了足足三天三夜,移来了足足七十一座合眼缘的山峰,拱卫凭天峰,囊括了方圆千里地脉。

  当这一切完工后,徐行独立虚空,居高临下,眺望这一切,心头涌现出一股极其强烈的满足感,胸怀大畅、豪气顿生。

  虽然还未“教日月换新天”,可他到底已算是“改尽江山旧”,任是谁做出如此壮举,只怕都难以抑制,要长啸抒怀。

  徐行甚至感觉,自己的元神都变得更加活泼,澄澈光明,隐隐中更把握到了一点突破的契机。

  他从地层深处,攫来一股浓郁且凝实黑煞烟气,凝为一方大石,以手指书就两行龙蛇飞动、笔力遒劲、意气纵横的大字。

  ——天连五岭银鞭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徐行将这石碑立于凭天峰最顶端,又取来厉归真手中那副剑阵图,重新祭炼了一番,令其能直接调动七十二峰的地脉之力,化为剑气杀敌。

  做完这一切后,徐行才总算是心满意足,俯瞰这七十二峰,拍板道:

  “从此以后,这里就叫做屏天山,日后出门在外,你们就可以自称,屏天山凭天峰平天教弟子了。”

  众弟子本还震惊于自家教主的无边法力,听他如此执着于谐音梗,一时为之绝倒。

  小小展露了下自己的幽默后,徐行也不去管底下弟子如何想,又落到凭天峰最顶端。

  过去半年中,左擎天等人也没有闲着,在凭天峰上下,都打造出了大大小小的宫殿、洞府、精舍。

  朱灿曾经的黄金巢穴,也被徐行拿来祭炼了一番,化为了凭天峰的主殿,也即是徐行自己平日里的居所。

  回到此处后,徐行却并不急着修行,反倒是闭目盘坐,细细整理一身所学,以及突破武道至人后,得到的全新感悟。

  他此前虽是建立了平天教,却从不曾亲自出手,写一篇指导性的文章,梳理武道修行中的种种疑难,为教中弟子指引前路。

  现如今,却正是时候。

  徐行盘坐静思足足七日夜后,才豁然睁开眼,将毕生所学之武道,悉数梳理完毕,从寂然状态中苏醒过来。

  他的武道,从一开始便是从四大炼入手,接着便是炼神、炼气,到最后,则仍是走回到炼体这条道路中。

  徐行沉吟片刻,袖袍一卷,从库房中摄来一卷由鲛绡织成的绢布,拳意凝聚,将自身所得,尽数铭刻其上。

  四大炼、拳势、内力、法体、真气、场域……

  这些徐行曾经实证过的成就,尽数融汇于一炉,又被他以高屋建瓴的视野,打乱排布,形成一个全新的武道体系。

  以他如今武道至人的眼光看去,以往的修行路途,其实也走了不少的弯路,这些繁琐枝蔓,便可适当修剪、精简。

  就比方说,在炼体阶段,若是能够以内力、真气一类的力量辅助,要四炼大成,甚至是修成无漏之体,也不会那么复杂。

  最终,徐行将这全新体系,总结为铸身三重、洪炉三炼、真形三关。

  其中的铸身、洪炉两个境界,便对应此界的筑基修士、结符羽士,真形三关则是对应由真人到大真人境界的跃升。

  铸身境界,便是脱胎于四大炼的外炼法。

  辅以观想法,锤炼筋骨皮,等到火候足够,便能从无到有,练出内力种子。

  之所以舍弃炼肉这一关,则是因为等到练成无微不至的内力后,再来锻炼肌肉要更为简单。

  铸身三重成就后,修得内力后,便是内炼的洪炉三炼,炼精、炼气、炼神。

  炼精便是用内力伐毛洗髓,令得凡躯脱胎换骨,炼气则是要采集天地罡煞,将半虚半实的内力,升华为真实不虚的“真气”。

  炼神则是要养出独属于自己的拳势,纵然不动手,甚至不动真气,亦可用拳势断灭魂魄。

  徐行之所以将大明王朝世界,宗师们特有的拳势,放到后面,就是因为他发现,从体魄中升华出这种精神意境,实在是太过艰难。

  若是有内力、真气这两关作为缓冲,再来修成拳势,即便不是水到渠成,也是拾阶而上、按部就班,难度大大降低。

  洪炉三炼完成后,武者的精、气、神便已抵达了一种三才相生的圆满境地。

  因此,他们此际能将天地视为洪炉,锻造属于自己的真形法体,朝着完全非人的境界进发。

  真形三关的第一关,名为修玉阶,又称神气合抱,先天一气。

  神意和真气,本就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而抵达这种三才圆满的境地后,武者更是能将真气和神意真正融为一体,获得另一种性质更胜罡、煞的力量。

  这是徐行从“十二玉楼天外音”,以及青城剑宗的纯化剑诀中,得来的体悟,他将这种力量,称为先天一气,譬喻“登天玉阶”

  有了先天一气后,武者便可尝试迈入第二关,徐行称为“辟宫观”,也即是用凝练“空境场域”的法门,开辟五脏庙,凝聚五大身神。

  紧接着,便是真形三关的最后一关,“登紫府”,要武者利用先天一气及五脏宫观,将自身的魂魄养育壮大,化为武道元神。

  到了这一步,人身小天地便算是彻底成就,不输道基圆满的大真人。

  今后的修行,便是体运天道,磨炼武道元神,等待形神圆融无碍,便可尝试冲击拳意实质,以己心代天心,把握阴阳,斡旋造化。

  不过,徐行虽是划分出了九个阶段,但是在他看来,这铸身、洪炉、真形三个大境界,其实每一步都还有可阐发之处。

  甚至于,每一个大境界的尽头,都有着难度更高的极境。

  譬如铸身境界的“肉身合炼”,洪炉境界的“纯阳气血”,真形境界的“三头六臂”。

  只不过,由于难度太高,徐行并没有整合进这个武道体系中。

  到了他这个地步,看待修行体系,已不只是从战力出发,而是要考虑到生命层次的超拔,以及普世性。

  除了代表更强战力的“极境”外,其实这条武道上还存在众多分支岔路。

  譬如张三丰走的那条以气元、神元为主的天人武道,便是其中之一,钱塘君等人仿照上古神魔法相,修炼的神魔武道,亦是一项。

  徐行也将这些分支记录了下来,就当做是课题,交由平天教的后辈弟子们来发扬光大。

  到了徐行这个地步,他对武道的认知,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修行法,而是到了理念层面。

  在徐行看来,所谓武道,便是纯粹的应用、实证之法。

  其中固然接纳了种种如“天人合一”、“自性真如”等玄虚理念,但这些理论都应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即便最终目的不同,只要符合这个标准,无论是何种修法,都可以被称之为武学。

  换言之,徐行根本不在乎如何解释这个世界,他之所以会去了解天地法则,只是为了更好的改造这一切。

  这部遍述徐行一生所学的经典,最终被命名为《武经》,引为平天教根本之法。

  徐行也将这部《武经》抄送给了司马承祯、李云显,与借助两位真仙的眼界和智慧,不断完善经书中的道理。

  至此,平天教开山大殿前要做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只待时机一到,便可正式昭告九州四海,开宗立派,广纳门徒,伸武道于天下。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大明王朝开始横推诸天,从大明王朝开始横推诸天最新章节,从大明王朝开始横推诸天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