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的仆人多了,丁夫人也省了心,平常就在自己的院落赏赏花,刺刺绣,日子过得轻松惬意,而曹彰现在吃喝拉撒都是由三个婢女和三个奶妈伺候,至于六个护卫,除了在丁夫人带着曹彰外出闲逛时出现一下,别的时候都猫在下人房里,不见踪影。qiuyelou
人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六个女人就是两台戏了,六个女人唧唧咋咋地说着家长里短还有东郡发生的变化,曹彰很敏锐的察觉到,这些变化是在荀彧来了之后才发生的。
说起东郡的变化,又得提起董卓做的好事,首先,董卓在洛阳废帝另立新君之后,大权独揽,就开始动了赚钱的念头,可是这陇西土财主的赚钱方法真的很不高明,据说他融掉了秦朝时期铸造的‘金人’九个,然后铸造成了当时在世面流通的五铢钱。
因为货币的大量流入,导致了物价飞涨,就是现在所说的通货膨胀,原本只用十几文钱就能买到一石大米,到了董卓所铸的五铢钱流入世面后飞涨到了五百文钱一石,在曹彰的记忆里,汉代的一石大概是现代的六十公斤出头,一石米涨价几十倍,很显然会导致很多人买不起米,所以饥民处处,东郡的情况也是如此。
而原东郡太守桥瑁带着军队参加讨董大军一去就是一年多,城防空虚,饥民流窜,好好一个城池被搞得鸡犬不宁,到了曹操入主东郡后马上约束了饥民,但是对东郡已经崩溃的经济却束手无策。qiuyelou
因为饥民可以赶出城池,但是他们依然在城池外的县城中流窜,弄得百姓怨声载道,而且城内虽然恢复了买卖,但是一石大米依然要好几百文钱,很多百姓都是扛着比米还重的铜钱去买东西,不要说收取赋税,没有让新入主东郡的曹操开仓镇灾都已经是万幸了。
但是自从荀彧来了之后,就颁布了法令,东郡开始摒弃用五铢钱交易,而且所有百姓要把五铢钱上缴,转而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
然后派兵把饥民赶到东郡治下一个县城,发放粮食救济他们,并且在县城周边荒废的土地建立房舍,让饥民开荒自行耕种,还调拨了一部分饥民回到东郡参加各种劳动,或是在作坊做苦力,或是重建东郡的基础设施,或是买入大户人家去打杂。
因为以物易物是各取所需,所以来东郡的物价反而平稳起来,而饥民也被转化成了有效的劳动力,还开垦了一些因为战乱而荒废的耕地。
之后荀彧更派人带着整个东郡的五铢钱去兖州别的郡城疯狂地采购粮食,显然别的郡城没有荀彧这样的人才,所以五铢钱还是可以买到一些粮食的,这些买来的粮食一部分充了军粮,一部分则供给东郡这些变成劳动力的饥民,解了一时之困。
另一方面,荀彧开始整编曹操的军队,在败于徐荣手下后,曹操的军队只剩下两千人,荀彧直接把军队缩减到了一千五百人,另外五百人以五人为单位,派到东郡个个县城里训练民兵,抵御少数还在流窜的饥民。
这五百人的军粮都停发了,由县城供给,这样做不但减少了军队的开支,还可以加强军事实力,民兵虽然不怎么样,但是经过小小的军事训练后还是能够抵御寻常的流寇和饥民的,这样各个县城有了自保之力,生产力自然就恢复得快了,民心也安定起来。
听到这些事情后曹彰知道了一件事,在通货膨胀时摒弃货币经济转而使用原始经济稳定市场这种高深学问也许只有现代的商科专业教科书里面有,但是早在东汉末年,聪明的荀彧已经在行动上付出实践了,而且像人力资源分配这种劳动力转化理论显然荀彧也很清楚。
甚至连发动人民群众加入战争这种让伟大祖国走向辉煌的战术荀彧都用上了,这就说明了天才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只是在于他们有没有空把自己的心得写在书里了,对于荀彧来说,这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他显然不会为这种事著书立说。
而且曹彰肯定,在谋臣如雨的三国时代,像荀彧这样精于政务和军务的人绝对不止他一个,曹彰当初还有点后悔为什么没有学商科或者财经专业,说不定到这可以建立一个商业帝国。
但是看到荀彧这一系列措施,他明白了,类似荀彧这样的谋臣对于搞经济和政治都有自己的一套,在眼下这个情况,就算换一个现代经济学院的院士再加个军事专家来做,也不过如此而已。
而曹彰也明白到任何年代的任何政策都应该待时而动,因地制宜,带着现代的知识观念来到古代就可以处处争先那只存在于现代人的梦想中。
在现代学着改革开放以后的资本主义市场运作知识的专家们来到还停留在农耕社会的东汉末年,不要说做一代巨贾,不被深悉民情和时事的智者们玩死就该烧高香了,这才叫做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所以曹彰觉得自己真的很应该努力融入这个年代,不能做一个穿越的异类。
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曹彰总算明白为什么曹操如此重视荀彧,并且称他为“吾之子房”,只看在从初平二年7月到12月这段时间东郡从市场混乱,通货膨胀,饥民流窜的的破地变成了一个井井有条,欣欣向荣的城市这一点,就足以看出荀彧的价值了。
王佐之才,真的不是瞎掰,曹彰这样下定论。
转眼公元191年就要过去了,这一年的下半年难得的安静了一阵子,但是曹彰知道这种安静只是暂时的,到了初平3年也就是公元192年,天下又要开始动荡不安,风起云涌了。
但是这一切暂时和曹彰没有关系,曹彰很庆幸自己是在襁褓之中穿越的,如果一穿越就要他面对这纷纷扰扰的乱世,他真的没有信心能够活下去,但是现在他有机会冷眼旁观,观摩学习,适应,在曹家的羽翼下逐渐被同化,成为一个真正能在这英雄辈出的年代脱颖而出的曹家三公子。
人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六个女人就是两台戏了,六个女人唧唧咋咋地说着家长里短还有东郡发生的变化,曹彰很敏锐的察觉到,这些变化是在荀彧来了之后才发生的。
说起东郡的变化,又得提起董卓做的好事,首先,董卓在洛阳废帝另立新君之后,大权独揽,就开始动了赚钱的念头,可是这陇西土财主的赚钱方法真的很不高明,据说他融掉了秦朝时期铸造的‘金人’九个,然后铸造成了当时在世面流通的五铢钱。
因为货币的大量流入,导致了物价飞涨,就是现在所说的通货膨胀,原本只用十几文钱就能买到一石大米,到了董卓所铸的五铢钱流入世面后飞涨到了五百文钱一石,在曹彰的记忆里,汉代的一石大概是现代的六十公斤出头,一石米涨价几十倍,很显然会导致很多人买不起米,所以饥民处处,东郡的情况也是如此。
而原东郡太守桥瑁带着军队参加讨董大军一去就是一年多,城防空虚,饥民流窜,好好一个城池被搞得鸡犬不宁,到了曹操入主东郡后马上约束了饥民,但是对东郡已经崩溃的经济却束手无策。qiuyelou
因为饥民可以赶出城池,但是他们依然在城池外的县城中流窜,弄得百姓怨声载道,而且城内虽然恢复了买卖,但是一石大米依然要好几百文钱,很多百姓都是扛着比米还重的铜钱去买东西,不要说收取赋税,没有让新入主东郡的曹操开仓镇灾都已经是万幸了。
但是自从荀彧来了之后,就颁布了法令,东郡开始摒弃用五铢钱交易,而且所有百姓要把五铢钱上缴,转而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
然后派兵把饥民赶到东郡治下一个县城,发放粮食救济他们,并且在县城周边荒废的土地建立房舍,让饥民开荒自行耕种,还调拨了一部分饥民回到东郡参加各种劳动,或是在作坊做苦力,或是重建东郡的基础设施,或是买入大户人家去打杂。
因为以物易物是各取所需,所以来东郡的物价反而平稳起来,而饥民也被转化成了有效的劳动力,还开垦了一些因为战乱而荒废的耕地。
之后荀彧更派人带着整个东郡的五铢钱去兖州别的郡城疯狂地采购粮食,显然别的郡城没有荀彧这样的人才,所以五铢钱还是可以买到一些粮食的,这些买来的粮食一部分充了军粮,一部分则供给东郡这些变成劳动力的饥民,解了一时之困。
另一方面,荀彧开始整编曹操的军队,在败于徐荣手下后,曹操的军队只剩下两千人,荀彧直接把军队缩减到了一千五百人,另外五百人以五人为单位,派到东郡个个县城里训练民兵,抵御少数还在流窜的饥民。
这五百人的军粮都停发了,由县城供给,这样做不但减少了军队的开支,还可以加强军事实力,民兵虽然不怎么样,但是经过小小的军事训练后还是能够抵御寻常的流寇和饥民的,这样各个县城有了自保之力,生产力自然就恢复得快了,民心也安定起来。
听到这些事情后曹彰知道了一件事,在通货膨胀时摒弃货币经济转而使用原始经济稳定市场这种高深学问也许只有现代的商科专业教科书里面有,但是早在东汉末年,聪明的荀彧已经在行动上付出实践了,而且像人力资源分配这种劳动力转化理论显然荀彧也很清楚。
甚至连发动人民群众加入战争这种让伟大祖国走向辉煌的战术荀彧都用上了,这就说明了天才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只是在于他们有没有空把自己的心得写在书里了,对于荀彧来说,这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他显然不会为这种事著书立说。
而且曹彰肯定,在谋臣如雨的三国时代,像荀彧这样精于政务和军务的人绝对不止他一个,曹彰当初还有点后悔为什么没有学商科或者财经专业,说不定到这可以建立一个商业帝国。
但是看到荀彧这一系列措施,他明白了,类似荀彧这样的谋臣对于搞经济和政治都有自己的一套,在眼下这个情况,就算换一个现代经济学院的院士再加个军事专家来做,也不过如此而已。
而曹彰也明白到任何年代的任何政策都应该待时而动,因地制宜,带着现代的知识观念来到古代就可以处处争先那只存在于现代人的梦想中。
在现代学着改革开放以后的资本主义市场运作知识的专家们来到还停留在农耕社会的东汉末年,不要说做一代巨贾,不被深悉民情和时事的智者们玩死就该烧高香了,这才叫做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所以曹彰觉得自己真的很应该努力融入这个年代,不能做一个穿越的异类。
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曹彰总算明白为什么曹操如此重视荀彧,并且称他为“吾之子房”,只看在从初平二年7月到12月这段时间东郡从市场混乱,通货膨胀,饥民流窜的的破地变成了一个井井有条,欣欣向荣的城市这一点,就足以看出荀彧的价值了。
王佐之才,真的不是瞎掰,曹彰这样下定论。
转眼公元191年就要过去了,这一年的下半年难得的安静了一阵子,但是曹彰知道这种安静只是暂时的,到了初平3年也就是公元192年,天下又要开始动荡不安,风起云涌了。
但是这一切暂时和曹彰没有关系,曹彰很庆幸自己是在襁褓之中穿越的,如果一穿越就要他面对这纷纷扰扰的乱世,他真的没有信心能够活下去,但是现在他有机会冷眼旁观,观摩学习,适应,在曹家的羽翼下逐渐被同化,成为一个真正能在这英雄辈出的年代脱颖而出的曹家三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