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并未在洛阳城内待多少时日便决定要返回西域。
其实无论是朝臣也好,亦或是刘肇也罢,几乎所有人都希望班超能够留在洛阳。
虽然窦宪已死。
但还需要清扫这些年来窦氏于地方的势力。
有班超这种于军中声望极高之人在,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桩幸事。
且班超的年纪真的不小了。
长年累月的征伐,再加上西域相比于中原各方面的差别。
让他整个人看上去十分沧桑。
班超对于整个大汉而言,就宛若擎天之柱。
群臣且不提,至少刘肇与顾氏都不希望班超这种臣子出现任何意外。
但班超的态度却十分坚决。
于群臣面前,朝着刘肇恭敬行礼。
“陛下。”
“西域虽定多年,但暗波却始终未止。”
“臣必须亲自前去镇守,使得西域百姓属我大汉之心根深蒂固才可。”
他轻轻叹了口气,这才继续道:“况且就连兄长当初都是马革裹尸而还。”
“更何况臣?”
“西域但凡有变,臣无颜于九泉之下面见兄长!”
班超就仿佛是不会笑一般,表情始终都是那般严肃。
闻言,刘肇似乎有些被触动到了。
“好啊!”
他缓缓的站了起来,一脸复杂的看着班超,“定远侯不愧是我大汉擎天之柱。”
“传召,将恒侯与定远侯兄弟之情传于天下。”
“要让天下百姓皆知此兄弟之情!”
“另外,增定远侯五百户食邑....”
他打算直接趁着此次机会进行大规模封赏。
——这向来都是一个帝王用来笼络人心的最佳手段。
因为有着顾氏的存在。
如今大汉朝堂上下早已党派分明。
那些个趋炎附势之徒,早已都被清算,剩下的几乎都是反对窦氏之臣。
而刘肇也丝毫不会吝啬自己的封赏,所有人都获得了足够的封赏。
其中甚至还包括郑众这个宦官。
封侯增邑各种赏赐按功不等。
不过顾良并没有获得什么特别的赏赐,刘肇只是将他提拔到了尚书令的位置上。
按理而言跟他的功劳相比,不应该只获得这般赏赐。
但却也根本没有人觉着意外。
顾氏最大的赏赐便是顾熙。
所有人都明白,这个十一岁的少年只要能健康成长下去,那他的前途便是不可限量。
很有可能便会成为另一个顾康那般的存在。
这让所有人都忌惮无比,但却又无可奈何。
从龙之功在此。
何人能比?
.......
刘肇丝毫都不掩饰他对顾熙的宠信。
甚至给了顾熙一个旁人难以想象的特权;
——可以直接进出皇宫。
这种殊荣可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但也或许是因为顾熙的年龄还小,这件事竟没引起过大的波澜。
十一岁的天子;
十一岁的侍中。
哪怕两人已经通过铲除窦氏展现出了一些手段。
但还是不免给人有些儿戏的感觉。
对于旁人暗中的心思,刘肇与顾熙两人自然都不在意。
或许真的就是因为年少,两人可谓是将何为意气风发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封赏之后,他们第一件要做的事,自然便是集权。
这也算是每个皇帝的必修课了。
明帝继位之时做过。
章帝当初亦然。
只不过是因为有着顾康的存在,并没有那么明显。
但刘肇现在显然需要大张阔斧。
他本就是年轻的天子,再加上窦氏的专权,他需要重新立下天子的权威。
顾熙确实是个天才少年。
在顾氏的这种特殊教育环境之下。
顾氏的子弟几乎都对当前朝局如何有着自己的见解。
他显然是早已经思考过不止一次这个问题,直接便给刘肇提出了几个方案。
——首先,便是施恩于天下。
自大汉再兴至今。
历光武、明帝、章帝。
三代贤君于天下百姓心中都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们每一个都做出了利民之事。
刘肇如今年龄确实还小。
但正是因为如此,若是能行利民之策,于天下人心中威望也会迅速上升。
其次,便是于朝堂。
顾熙道出了如今察举制的问题。
其实这已经是当前大汉十分明显的问题了。
自顾康出世之后,整个大汉的国力都在不断提升,这人口自然而然的也是快速增长。
各个州郡之中人口本就不等。
在这种快速增长之下。
每年各郡举孝廉二人的政策显然便有了极大的不公平性,提议为差距改制。
这件事确实是一件大事。
刘肇在短暂沉思之后,便直接召集了群臣。
因为之前清洗过的关系,如今的大汉庙堂,质量之高实在是远超旁人想象。
顾良、袁安、丁鸿、刘方等一系列名臣。
对于这种显而易见的问题,他们自然也早都看了出来,纷纷表示支持。
这本来就是对所有人都没坏处的事。
并且,群臣对此进行了更为细致化的调整。
甚至还涉及到了人口更少的边疆地带,制定出了更加完善的改革。
虽然一切看似并未有什么很大的改变,但却又完全变了。
这或许就是因为顾氏存在的影响。
使得刘肇夺权提前了整整两年,并保护住了更多的名臣。
且顾康的思想如今在整个大汉早已普及开来。
天下士人多数都在追求顾康那般的务实精神,这让整个大汉的行政效率都提升了不知道多少。
而如今的大汉也远比原本历史之中强盛了不知道多少。
就在这种状况之下。
当整个朝廷都开始重回正轨,并且天子还有意继续惠民之时。
整个大汉便会迎来一场迅速的爆发期。
.......
“陛下有明帝之风。”
这是随着朝堂重入正轨后,群臣对于刘肇的评价。
他可谓是完全继承了刘庄的勤政。
甚至比刘庄还要更加勤政。
亲自批阅奏折。
并且对整个尚书台进行了改制,设立“尚书台六曹”,细化中央行政分工,更加提高效率。
还完善了明帝时期的考核制度。
不仅仅下令让群臣举荐贤才,亲自考核,同时又对对于举荐之人的才能用亦是无比注重。
刘肇与顾熙两人,就如同是刘庄与顾康两人的模版一般。
而两人也恰恰都有着追逐自己先人的目标。
他们在保留了章帝宽容执政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于吏治,相继派出御史巡查地方,严惩贪腐官员。
这致使整个朝堂上下的气氛都渐渐有了变化。
行政速度的提高,彻底扫空了整个大汉朝堂自顾康离世之中渐渐生出的陈旧之气。
当然,庙堂内的争斗同样也不会少。
——随着袁安于永元五年逝去。
这个顾氏目前于朝堂上地位最高的盟友一经逝去,顾良便迎来了不少的针对。
顾良为官多年。
群臣都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且也不愿意看到顾氏再次回到光武、明帝时期的那般。
但他们终究还是小觑了顾熙。
在现在这般年纪之时,就连顾康都不一定比得过顾熙,更何况是旁人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相比顾良只想着安稳的性格,顾熙是有着棱角的。
或是因为少年意气。
顾熙的锋芒甚至都比当初入朝堂之时的顾康还要锋利。
顾康还会留手。
但他不会。
且顾熙的政治手段同样非凡。
他似乎是从刘肇身上学来了一些经验,善于收买政敌府内那些下人们的人心。
通过其内部来瓦解政敌的攻势,并给予致命打击。
并且顾熙的道德底线亦是十分灵活。
他善于利用顾氏租天下的声望,抓住政敌的漏洞。
就这么数次之后。
整个朝堂之上竟然就真的渐渐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感觉到了顾熙的可怕之处,同时也意识到了刘肇对于顾熙的看重。
毕竟庙堂争斗这种事。
无论双方手段如何,做出判决的只有皇帝。
“圣眷”再次降临顾氏。
这几次的争斗已经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点,自然便不会再有人引火上身。
就在这渐渐安定的朝堂局势之下。
在这一生的最后几年,顾良竟然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
他是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平日里小心翼翼才能面对的烽火竟然都被自己的儿子扛下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顾良竟难得的感觉到了轻松。
——永元七年,八月。
顾良薨世。
相比于前两代顾氏人而言,顾良的功勋实在是差了太多太多。
自然不会造成多么大的动静。
不过或许是因为想给顾熙施恩,亦或是因为顾良曾经多次的反窦,刘肇还是想要给顾良上一个谥号。
哪怕是平谥亦可。
但这件事,不仅仅是群臣反对,甚至就连顾熙等顾氏子弟也都反对。
现在的大汉可还没有沦落到谥号都随便取的那种地步。
而顾氏子弟则都是因为顾良的临终遗言。
顾良不想因为自己,拉低了顾氏两代先人的功勋。
对此,刘肇亦是无可奈何。
不过他却还是给顾良办了一场盛大的丧事,也算是表达了对顾良这一生的肯定。
皇帝都让步了,群臣们自然也不会再反对了。
而且相比于当初的顾康而言。
群臣们对于顾良的态度,实在是要好上太多了,一一前去祭拜。
但顾熙自此之后,却更加的勤奋了。
他似乎在心中记住了此事。
想要以儿子的名义,让顾良同样于史书之上散发光芒。
他就如同当初的顾康一般,相继与刘肇提出各种政策,并加以施行。
他们二人都算是深受顾康学问的影响了。
自然是以治国为主。
——于边疆之地提倡开垦;
又减免商税,促进整个中原之地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减免灾害之地的税收;
继续扩大太学,甚至于各地开办官学;
甚至还借困户耕种及耕牛;
这一桩桩的政策,可谓是彻底唤醒了大汉的国力,时间仿佛真的就回到了明帝时那般,国力再次开始飞速上升。
刘庄顾康当初打下的根基太稳固了!
至永元十一年之时。
短短数年时间,大汉的人口便已经突破了五千万大关,耕地更是突破了七百万顷。
彻底达到了一个前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同时间,随着商路贸易的愈发盛行,大汉的声望亦是越来越高。
大牂夷种羌、白狼国、楼薄等相继前来归附。
刘肇皆赐其王金印紫绶。
天竺国、敦忍乙等亦是遣使朝贡。
甚至刘肇还派甘英前往大秦,去看一看那只在商旅之中有所传闻的大秦到底如何,欲拓出更大的根基来。
在三代贤君以及顾氏两代先人打出来的基础之下,这盛世的影响远超原本的历史。
虽然才短短数年时间,大汉如今便以具万国来朝之向!
而顾熙的官职也借此机会,不断攀升。
于双十之龄正式踏入尚书台。
君臣两人之间,竟真渐渐有了明帝文成之象。
......
但哪怕是如此盛世之下,亦有阴霾。
掌权至今,刘肇始终无子。
不,不能说是无子。
刘肇还是有个儿子的,那便是长子刘胜。
然刘胜患有厥疾,不足以奉宗庙。
至于其他子嗣则是连续的早夭。
其实这种事在如今这个时代算是常见的,但凡新生儿在未达到十岁之前,都有着很大的早夭概率。
但是对于皇帝而言,这可就不是一件小事了。
天家无私事。
随着大汉国力愈发昌盛,群臣们亦是愈发担心此事,于朝堂上多次提出让刘肇应该多留子嗣的话。
甚至就连顾熙都在担忧着此事。
刘肇身体不好。
没错,刘肇虽然还很年轻,但是他的身体便已经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哪怕现在还不足以威胁生命,且太医也一直在盯着。
但这却始终都是一件极为不稳定之事。
他可是皇帝啊。
一个未立太子,且身体患病的皇帝。
这又岂能安天下?
在这种封建时代,此事的影响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哪怕大汉已经辉煌至今,但整个朝堂之上的气氛还是因为这种事变得有着沉重。
顾易一直都在看着刘肇。
他也极为关注这件事。
当然,他对刘肇患病这种事自然不会意外,原本的历史之中刘肇便是因病早逝。
他真正在乎的是,随着如今大汉的国力不断高升,刘肇会不会出现当初刘庄时那样的情况。
整个大汉就在这种情况之下不断前行。
刘肇的病愈发严重。
自永元十三年之时,他甚至都有了因病而无法处理朝政的情况。
此事一出,朝堂上下彻底乱了。
群臣纷纷上书,劝刘肇先放下政事修养龙体,并诞下子嗣。
再不济也要从其他藩王那过继子嗣。
顾熙也如此认为,亦是劝说刘肇修养龙体。
这一次,刘肇并没有拒绝。
他封大长秋郑众为鄛乡侯,令派周章、徐防等人协助顾熙治理朝政。
这可以说是天大的信任了。
若是以往,在这种事上群臣定然还会争论不休。
毕竟顾熙虽然渐展锋芒,且多年来履立功勋,但相比当年顾康那种无可置疑还是差了太多。
但是在如今刘肇身体这般状况之下,群臣亦是不敢多言。
至少现在,还没人愿意蒸蒸日上的大汉出现任何问题。
而且刘肇这也不是让顾熙专权。
无论是郑众也好,亦或是周章、徐防等人也罢,这些人都可以相互牵制。
但群臣却还是敏锐的发现了一个细节...
此时此刻,顾熙竟有了丞相之象。
三公及尚书台协助治国。
这不就是丞相之权?
不过群臣却并未过于在意,毕竟这也只是权宜之计罢了。
况且丞相之职可是昔年光武帝取消的。
大汉以孝治国。
祖宗之法,这便是铁律!!!
其实无论是朝臣也好,亦或是刘肇也罢,几乎所有人都希望班超能够留在洛阳。
虽然窦宪已死。
但还需要清扫这些年来窦氏于地方的势力。
有班超这种于军中声望极高之人在,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桩幸事。
且班超的年纪真的不小了。
长年累月的征伐,再加上西域相比于中原各方面的差别。
让他整个人看上去十分沧桑。
班超对于整个大汉而言,就宛若擎天之柱。
群臣且不提,至少刘肇与顾氏都不希望班超这种臣子出现任何意外。
但班超的态度却十分坚决。
于群臣面前,朝着刘肇恭敬行礼。
“陛下。”
“西域虽定多年,但暗波却始终未止。”
“臣必须亲自前去镇守,使得西域百姓属我大汉之心根深蒂固才可。”
他轻轻叹了口气,这才继续道:“况且就连兄长当初都是马革裹尸而还。”
“更何况臣?”
“西域但凡有变,臣无颜于九泉之下面见兄长!”
班超就仿佛是不会笑一般,表情始终都是那般严肃。
闻言,刘肇似乎有些被触动到了。
“好啊!”
他缓缓的站了起来,一脸复杂的看着班超,“定远侯不愧是我大汉擎天之柱。”
“传召,将恒侯与定远侯兄弟之情传于天下。”
“要让天下百姓皆知此兄弟之情!”
“另外,增定远侯五百户食邑....”
他打算直接趁着此次机会进行大规模封赏。
——这向来都是一个帝王用来笼络人心的最佳手段。
因为有着顾氏的存在。
如今大汉朝堂上下早已党派分明。
那些个趋炎附势之徒,早已都被清算,剩下的几乎都是反对窦氏之臣。
而刘肇也丝毫不会吝啬自己的封赏,所有人都获得了足够的封赏。
其中甚至还包括郑众这个宦官。
封侯增邑各种赏赐按功不等。
不过顾良并没有获得什么特别的赏赐,刘肇只是将他提拔到了尚书令的位置上。
按理而言跟他的功劳相比,不应该只获得这般赏赐。
但却也根本没有人觉着意外。
顾氏最大的赏赐便是顾熙。
所有人都明白,这个十一岁的少年只要能健康成长下去,那他的前途便是不可限量。
很有可能便会成为另一个顾康那般的存在。
这让所有人都忌惮无比,但却又无可奈何。
从龙之功在此。
何人能比?
.......
刘肇丝毫都不掩饰他对顾熙的宠信。
甚至给了顾熙一个旁人难以想象的特权;
——可以直接进出皇宫。
这种殊荣可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但也或许是因为顾熙的年龄还小,这件事竟没引起过大的波澜。
十一岁的天子;
十一岁的侍中。
哪怕两人已经通过铲除窦氏展现出了一些手段。
但还是不免给人有些儿戏的感觉。
对于旁人暗中的心思,刘肇与顾熙两人自然都不在意。
或许真的就是因为年少,两人可谓是将何为意气风发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封赏之后,他们第一件要做的事,自然便是集权。
这也算是每个皇帝的必修课了。
明帝继位之时做过。
章帝当初亦然。
只不过是因为有着顾康的存在,并没有那么明显。
但刘肇现在显然需要大张阔斧。
他本就是年轻的天子,再加上窦氏的专权,他需要重新立下天子的权威。
顾熙确实是个天才少年。
在顾氏的这种特殊教育环境之下。
顾氏的子弟几乎都对当前朝局如何有着自己的见解。
他显然是早已经思考过不止一次这个问题,直接便给刘肇提出了几个方案。
——首先,便是施恩于天下。
自大汉再兴至今。
历光武、明帝、章帝。
三代贤君于天下百姓心中都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们每一个都做出了利民之事。
刘肇如今年龄确实还小。
但正是因为如此,若是能行利民之策,于天下人心中威望也会迅速上升。
其次,便是于朝堂。
顾熙道出了如今察举制的问题。
其实这已经是当前大汉十分明显的问题了。
自顾康出世之后,整个大汉的国力都在不断提升,这人口自然而然的也是快速增长。
各个州郡之中人口本就不等。
在这种快速增长之下。
每年各郡举孝廉二人的政策显然便有了极大的不公平性,提议为差距改制。
这件事确实是一件大事。
刘肇在短暂沉思之后,便直接召集了群臣。
因为之前清洗过的关系,如今的大汉庙堂,质量之高实在是远超旁人想象。
顾良、袁安、丁鸿、刘方等一系列名臣。
对于这种显而易见的问题,他们自然也早都看了出来,纷纷表示支持。
这本来就是对所有人都没坏处的事。
并且,群臣对此进行了更为细致化的调整。
甚至还涉及到了人口更少的边疆地带,制定出了更加完善的改革。
虽然一切看似并未有什么很大的改变,但却又完全变了。
这或许就是因为顾氏存在的影响。
使得刘肇夺权提前了整整两年,并保护住了更多的名臣。
且顾康的思想如今在整个大汉早已普及开来。
天下士人多数都在追求顾康那般的务实精神,这让整个大汉的行政效率都提升了不知道多少。
而如今的大汉也远比原本历史之中强盛了不知道多少。
就在这种状况之下。
当整个朝廷都开始重回正轨,并且天子还有意继续惠民之时。
整个大汉便会迎来一场迅速的爆发期。
.......
“陛下有明帝之风。”
这是随着朝堂重入正轨后,群臣对于刘肇的评价。
他可谓是完全继承了刘庄的勤政。
甚至比刘庄还要更加勤政。
亲自批阅奏折。
并且对整个尚书台进行了改制,设立“尚书台六曹”,细化中央行政分工,更加提高效率。
还完善了明帝时期的考核制度。
不仅仅下令让群臣举荐贤才,亲自考核,同时又对对于举荐之人的才能用亦是无比注重。
刘肇与顾熙两人,就如同是刘庄与顾康两人的模版一般。
而两人也恰恰都有着追逐自己先人的目标。
他们在保留了章帝宽容执政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于吏治,相继派出御史巡查地方,严惩贪腐官员。
这致使整个朝堂上下的气氛都渐渐有了变化。
行政速度的提高,彻底扫空了整个大汉朝堂自顾康离世之中渐渐生出的陈旧之气。
当然,庙堂内的争斗同样也不会少。
——随着袁安于永元五年逝去。
这个顾氏目前于朝堂上地位最高的盟友一经逝去,顾良便迎来了不少的针对。
顾良为官多年。
群臣都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且也不愿意看到顾氏再次回到光武、明帝时期的那般。
但他们终究还是小觑了顾熙。
在现在这般年纪之时,就连顾康都不一定比得过顾熙,更何况是旁人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相比顾良只想着安稳的性格,顾熙是有着棱角的。
或是因为少年意气。
顾熙的锋芒甚至都比当初入朝堂之时的顾康还要锋利。
顾康还会留手。
但他不会。
且顾熙的政治手段同样非凡。
他似乎是从刘肇身上学来了一些经验,善于收买政敌府内那些下人们的人心。
通过其内部来瓦解政敌的攻势,并给予致命打击。
并且顾熙的道德底线亦是十分灵活。
他善于利用顾氏租天下的声望,抓住政敌的漏洞。
就这么数次之后。
整个朝堂之上竟然就真的渐渐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感觉到了顾熙的可怕之处,同时也意识到了刘肇对于顾熙的看重。
毕竟庙堂争斗这种事。
无论双方手段如何,做出判决的只有皇帝。
“圣眷”再次降临顾氏。
这几次的争斗已经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点,自然便不会再有人引火上身。
就在这渐渐安定的朝堂局势之下。
在这一生的最后几年,顾良竟然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
他是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平日里小心翼翼才能面对的烽火竟然都被自己的儿子扛下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顾良竟难得的感觉到了轻松。
——永元七年,八月。
顾良薨世。
相比于前两代顾氏人而言,顾良的功勋实在是差了太多太多。
自然不会造成多么大的动静。
不过或许是因为想给顾熙施恩,亦或是因为顾良曾经多次的反窦,刘肇还是想要给顾良上一个谥号。
哪怕是平谥亦可。
但这件事,不仅仅是群臣反对,甚至就连顾熙等顾氏子弟也都反对。
现在的大汉可还没有沦落到谥号都随便取的那种地步。
而顾氏子弟则都是因为顾良的临终遗言。
顾良不想因为自己,拉低了顾氏两代先人的功勋。
对此,刘肇亦是无可奈何。
不过他却还是给顾良办了一场盛大的丧事,也算是表达了对顾良这一生的肯定。
皇帝都让步了,群臣们自然也不会再反对了。
而且相比于当初的顾康而言。
群臣们对于顾良的态度,实在是要好上太多了,一一前去祭拜。
但顾熙自此之后,却更加的勤奋了。
他似乎在心中记住了此事。
想要以儿子的名义,让顾良同样于史书之上散发光芒。
他就如同当初的顾康一般,相继与刘肇提出各种政策,并加以施行。
他们二人都算是深受顾康学问的影响了。
自然是以治国为主。
——于边疆之地提倡开垦;
又减免商税,促进整个中原之地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减免灾害之地的税收;
继续扩大太学,甚至于各地开办官学;
甚至还借困户耕种及耕牛;
这一桩桩的政策,可谓是彻底唤醒了大汉的国力,时间仿佛真的就回到了明帝时那般,国力再次开始飞速上升。
刘庄顾康当初打下的根基太稳固了!
至永元十一年之时。
短短数年时间,大汉的人口便已经突破了五千万大关,耕地更是突破了七百万顷。
彻底达到了一个前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同时间,随着商路贸易的愈发盛行,大汉的声望亦是越来越高。
大牂夷种羌、白狼国、楼薄等相继前来归附。
刘肇皆赐其王金印紫绶。
天竺国、敦忍乙等亦是遣使朝贡。
甚至刘肇还派甘英前往大秦,去看一看那只在商旅之中有所传闻的大秦到底如何,欲拓出更大的根基来。
在三代贤君以及顾氏两代先人打出来的基础之下,这盛世的影响远超原本的历史。
虽然才短短数年时间,大汉如今便以具万国来朝之向!
而顾熙的官职也借此机会,不断攀升。
于双十之龄正式踏入尚书台。
君臣两人之间,竟真渐渐有了明帝文成之象。
......
但哪怕是如此盛世之下,亦有阴霾。
掌权至今,刘肇始终无子。
不,不能说是无子。
刘肇还是有个儿子的,那便是长子刘胜。
然刘胜患有厥疾,不足以奉宗庙。
至于其他子嗣则是连续的早夭。
其实这种事在如今这个时代算是常见的,但凡新生儿在未达到十岁之前,都有着很大的早夭概率。
但是对于皇帝而言,这可就不是一件小事了。
天家无私事。
随着大汉国力愈发昌盛,群臣们亦是愈发担心此事,于朝堂上多次提出让刘肇应该多留子嗣的话。
甚至就连顾熙都在担忧着此事。
刘肇身体不好。
没错,刘肇虽然还很年轻,但是他的身体便已经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哪怕现在还不足以威胁生命,且太医也一直在盯着。
但这却始终都是一件极为不稳定之事。
他可是皇帝啊。
一个未立太子,且身体患病的皇帝。
这又岂能安天下?
在这种封建时代,此事的影响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哪怕大汉已经辉煌至今,但整个朝堂之上的气氛还是因为这种事变得有着沉重。
顾易一直都在看着刘肇。
他也极为关注这件事。
当然,他对刘肇患病这种事自然不会意外,原本的历史之中刘肇便是因病早逝。
他真正在乎的是,随着如今大汉的国力不断高升,刘肇会不会出现当初刘庄时那样的情况。
整个大汉就在这种情况之下不断前行。
刘肇的病愈发严重。
自永元十三年之时,他甚至都有了因病而无法处理朝政的情况。
此事一出,朝堂上下彻底乱了。
群臣纷纷上书,劝刘肇先放下政事修养龙体,并诞下子嗣。
再不济也要从其他藩王那过继子嗣。
顾熙也如此认为,亦是劝说刘肇修养龙体。
这一次,刘肇并没有拒绝。
他封大长秋郑众为鄛乡侯,令派周章、徐防等人协助顾熙治理朝政。
这可以说是天大的信任了。
若是以往,在这种事上群臣定然还会争论不休。
毕竟顾熙虽然渐展锋芒,且多年来履立功勋,但相比当年顾康那种无可置疑还是差了太多。
但是在如今刘肇身体这般状况之下,群臣亦是不敢多言。
至少现在,还没人愿意蒸蒸日上的大汉出现任何问题。
而且刘肇这也不是让顾熙专权。
无论是郑众也好,亦或是周章、徐防等人也罢,这些人都可以相互牵制。
但群臣却还是敏锐的发现了一个细节...
此时此刻,顾熙竟有了丞相之象。
三公及尚书台协助治国。
这不就是丞相之权?
不过群臣却并未过于在意,毕竟这也只是权宜之计罢了。
况且丞相之职可是昔年光武帝取消的。
大汉以孝治国。
祖宗之法,这便是铁律!!!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最新章节,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最新章节,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