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先生,真的非常感谢你的帮忙!"

  "要不是你提供的帮助,我们的集体农庄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正式成立,更不用说运行了!"

  李志廉双手紧紧的握着小陈先生的右手,激动的说道。

  李志廉没想到来到棉兰一个月就已经成立了第一个集体农庄了。当初他接到,要在苏门答腊的棉兰成立集体农庄的任务的时候,还以为要用很长时间呢!

  不过这也耗费了李志廉他们许多功夫,为了集体农庄能够正常运行,南华政府专门从国内调来大量有着丰富基层经验的公务员,和刚刚招募的新人进行配套,以老带新。

  在公务人员的带领下,集体农庄的农民花了一个多月才搞清楚农庄的运行方式,至于集体农庄什么时候能够独立运行,没有人知道。

  在荷属东印度群岛越来越紧张的局势,南华政府立刻做出相应的安排。

  除了扶持坤甸的新桂系、援助东印度群岛当地的华人势力、退役大量的现役军官和士兵成为荷澜殖民政府的雇佣军外。

  南华政府还打算在苏门答腊岛棉兰地区成立新的据点,以此进一步影响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局势。

  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地区是华人在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主要聚集地,当地华人的人口数量已经占据了棉兰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大约有20万人。

  除了少部分上层华人经营工厂、开种植园和国际贸易外,绝大部分的华人主要在荷澜人的种植园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

  棉兰庞大的华人从事底层工作的人口,可以让南华共和国集体农庄计划能够顺利打开局面。

  李志廉来到棉兰后直接向荷澜人购买了有着大量华人工人的种植园,直接一步到位,不用再为集体农庄招募华人了。

  "不客气!为南洋华人尽一份力,都是我应该做的!"

  "而且家父已经嘱托过了,我会尽可能的帮助你们的。"

  小陈先生谦虚的说道,小陈先生从小接受陈老先生的华人教育,他对待南洋的华人一直秉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原则。

  同时,他也对南华共和国在高棉建立的这个集体农庄很感兴趣。为此,他专门从新加坡来到棉兰,在他看来南华的集体农庄很像古代的军屯、井田制、范氏义庄等等模式融合在一起。

  南华共和国在高棉建立的集体农庄遵循六大基本原则。

  第一,实行财产公有:土地、生产资料、住房归集体所有,个人仅保留生活用品。

  第二,实行按需分配:免费提供医疗、教育、餐饮(集体食堂)、住房及日用品,内部无货币流通。

  第三,实行平等劳动:成员轮岗劳动,禁止雇佣外部劳动力。

  第四,实行民主管理:每周举行全体大会决策集体农庄的重大事务,实行直接民主,2/3多数表决制通过后才可以进行原则性改革。

  同时成立选举管理委员会,委员由集体农庄的人民选举产生,任期为两年。

  第五,实行集体育儿:儿童由公共托儿所抚养,每日仅下午与父母团聚,以强化集体主义观念。

  第六,实行自愿加入退出的原则:退出时可获补偿金,体现对个人贡献的认可。

  集体农庄的权力机构:全体大会(最高权力)→ 管理委员会(日常事务)→ 专业委员会(生产、文教等)。

  "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张步青张先生,也是现在棉兰张家的家主。"

  小陈先生向李志廉介绍到,这位张步青是棉兰张耀轩的后人,李志廉想要在棉兰发展离不开张家的支持。

  "张先生,久仰大名!"

  "以后,请多多关照!"

  李志廉向小陈先生身边的张步青打招呼,这位张先生虽然说着流利的汉语,但却是长着外国人的脸。

  看来张老先生娶了洋人媳妇,彻底融入棉兰的社会是真的。这意味着,张家在棉兰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看来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要动张家在棉兰的利益。

  "哪里!是相互关照才对,棉兰的华人也需要南华的帮助!"

  张步青谦虚的说道,他帮助李志廉这些南华的人,除了看在小陈先生的面子外,最主要的是南华可以为他们这些苏门答腊岛上的地方豪强,提供武器弹药甚至是军事教官。

  要知道,欧洲殖民国家对东南亚各国的态度是极其一致的,和对中原的列强一致原则一样。

  欧洲列强不允许任何国家向东南亚各国出售任何武器弹药,让欧洲国家对殖民地保持绝对的军事优势,随时可以进行镇压殖民地的起义。

  虽然现在没有以前那么严了,而且殖民者对东南亚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了,但是获取武器弹药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张步青他们这些地主豪强获得武器弹药极其困难,为了获得获得武器弹药他们这些人对南华政府的人也很配合。

  "李会长,你们的资金还足够吗?"

  "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和我说,我会帮你们解决的。"

  在张步青看来,南华共和国在棉兰建立的集体农庄肯定没办法长久存在的。

  集体农庄的组织结构看起来很美好,但是他太平等了,人都是有私欲的,这终究是一个乌托邦而已。

  "我们现在的资金还很充足,如果需要的话,我们会向张先生求助的。"

  李志廉委婉的拒绝,南华政府为了这次计划能够顺利实行,建立华人集体农庄发展基金会。

  专门从东南亚华人领袖向南华政府捐赠的资金中抽出一部分,用作集体农庄发展基金会的资金。

  李志廉成为基金会的会长后,向棉兰的荷澜人和当地的土著购买大量的农田和种植园,再低价转给位于各地集体农庄。

  各地集体农庄在获得大量农田和种植园后,就会马上驱逐失去土地的佃农,减少当地的土著。

  而且每一年基金会还会对棉兰的集体农庄的进行补贴,让集体农庄可以维持下去,直到集体农庄能够独立自主的运行。

  "对了,李会长,这个集体农庄为什么不在南华实行啊!"

  "我看制度已经很完善了!"

  小陈先生对这点有些疑惑。

  "南华的特殊国情不怎么适合集体农庄的情况,不过集体农庄对一些人的吸引力很大。"

  "所以政府希望做一些试点,刚好棉兰的情况就很合适!"

  李志廉为小陈先生解释道。

  南华在棉兰建立的集体农庄都是带有军事目的,集体农庄大多建立在资源丰富的地方和边境地区以及战略要地,尽可能的通过集体农庄完成对该地区的控制。

  集体农庄建立后通过公路连接在一起,这会进一步割裂当地土著的领土连续性,阻挠其建立统一的政权。

  当地的土著在失去土地和无法获取当地的生活资源包括食物、水源、木材等等资源后,就会被迫离开当地。

  还有集体农庄的建筑设计都是兼顾军事需求,比如深挖堑壕、加固围墙和建立隐蔽战壕,把每个集体农庄变成一个坚固的堡垒。

  集体农庄的布局也是为了战争的需要,中心为食堂、礼堂、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外围为住宅区,边缘为工厂和农田。

  同时,集体农庄还会实行军民一体的原则,集体农庄的农民是闲时为农,战时成兵,一旦发生战争,就会变成准军事单位执行军事任务,为正规军争取反应的时间。

  集体农庄的集体生活(如儿童集体抚养、共同劳动)培养了农民的纪律性、牺牲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特质在军事行动中至关重要。

  另外,南华政府还会在部分的集体农庄里面建设小型兵工厂,这样在战时,就可以生产武器弹药,不必过度依赖南华政府的支持。

  说到底,南华政府在棉兰建立的集体农庄就是为了让华人彻底占领棉兰,并逐步向苏门答腊岛渗透的行动。

  这也是为了让南华共和国在荷属东印度华人邦成立后,可以进行干预,不至于华人邦脱离南华政府的掌控。

  至于为什么不在南华国内实行,这跟南华占领东印度地区的过程有关。

  南华在占领东印度地区清洗了当地社会的中上层,那么南华想要在继续维持在东印度地区的统治就需要拉拢东印度当地的底层老百姓。

  而底层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土地,属于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太过先进的集体农庄,他们根本不能了解。

  而且集体农庄说到底一切都是公有的,对南华占领东印度的帮助很有限。

  而在棉兰的集体农庄,则是南华政府的一个试点。如果成功了,而且效果非常好,那么南华政府就会在暹罗呵叻高原建立大量的集体农庄,以便可以顺利吞并呵叻高原。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最新章节,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