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布衣还乡
吴玠收到皇上圣旨,马上点齐了两万兵马及粮草,由吴挺率军前往施救。吴挺在边关历练多年,沉稳睿智,深得吴玠吴璘喜爱。吴挺兴奋地接了这项光荣的任务,一马当先地领着队伍,经兰州入西夏,一直到了凉州境内,突然被一只数万大军挡住了去路。
吴挺策马向对面的将军喊道:“对面的兄弟,我是大宋的援军。贵国陛下金口玉言,说过让道于我军,你等为何阻拦?”
那边一将军回应道:“此一时彼一时,那时你我双方尚且和平相处,如今你大宋使用阴谋诡计,拐走了我大夏原夏州王。我大夏皇帝震怒,已将李昌佑撤职查办,如今他正逍遥法外。是已,现在得请贵军退回大宋境内,以免李昌佑趁机混入贵军逃走!”
吴挺心中大惊,什么时候出了这档子事,自己及叔父好像未曾有所耳闻。他道:“不会吧,我怎么未曾听闻此事?我大宋向来行事光明磊落,怎么做出如此勾当,阁下切莫空口白话,污蔑两国友交!”
“兵法云:上战伐谋。这不是你们使的计谋,难道还有假?别废话,速速回军,否则以敌军论处!”
吴挺心道,是不是大宋的阴谋不好说,但是人家李昌佑肯定已经被西夏全国通缉了。如今之计,只有先行回师,不然打起来,那还不是羊入虎口。
吴挺道:“也罢,我便暂且回师!”
吴挺风风光光地出师不到半月,又糊里糊涂地回到了原驻地。感觉重重地打出去一拳,又被软绵绵地弹回来了。
吴玠听了吴挺的汇报,心中也是一百个问号,于是赶紧写了奏章,命人快马加鞭将此事呈报皇上。另外,加紧边关防御,以免战事一触即发。
奏折送到应天府,赵构皇帝却不在京城,因为他收到了屈平带着他爹赵佶快回国的消息,已经火急火燎地赶去北京大名府恭候他爹的圣驾了。
应天府暂由宰相李纲执政。李纲接到消息不敢怠慢,一面嘱咐边关加强防备,一面再差人送信给皇上。
赵构一收到赵佶回来的消息,就安排妥当带着部分臣子出发去了北京。从南京应天府到北京大名府的距离要比边关到大名府要近,赵构算着日子,这几天屈平护送赵佶就该到北京了。他心里七上八下,有欢喜,又有些担忧。
屈平还没到宋金边关之前,就派遣武智深快马加鞭先行一步禀告皇帝好消息,一面让掌管河北东西路的刘岳二位将军,以最快的速度将檀州等割让之地的军民百姓钱粮物资通通南撤,甚至有时间连大树都尽量砍伐带走。空舍清野,不留给金国任何物资人口。
一行人过古北口,经燕州、瀛州,直接南下前往大名府。
过了宋金边境,早就有刘光世和岳飞率领精锐部队三万恭候大驾,另外备好了马车,那些人终于不用挤在将要散架的破车里惶恐不安了。有些人甚至想当然重生了阶级欲望,要不是看破大是大非的赵佶及时弹压,恐怕这种恶习会继续滋生蔓延。
岳飞和刘光世将屈平一众送出五十里,为了继续加强边关防务,便不能远送,大家说好有空一定一醉方休。
刘光世派部下两千人护送至大名府,远远地看见赵构皇帝带着吴贵妃、潘贵妃,率领臣民们在北门外苦苦张望着。
屈平见到赵构,下马叩拜道:“皇上,臣幸不辱命!”
赵构激动地拉起略显清瘦的屈平:“爱卿真是辛苦了!”两人一起望向身后的马车,赵佶掀起车帘,一脚踏出车门,赵构赶紧跑向前扶着赵佶下了马车,其余人鱼贯而下,纷纷对当今圣上行了礼。
赵构跪倒在父母面前,抽泣道:“孩儿不孝,让你们受难了!”
当年何等雍容高贵的人,如今骨瘦如柴神情惭倦。大家无不垂泪,经过生离死别,还能再相见,这不是老天眷顾又是什么呢!
赵构看向他的第一个夫人邢氏,说:“你也辛苦了!”
赵佶拉起赵构,说:“叙旧的事,往后再说吧。能回来,这一路也多亏了屈将军,若非有此良将,我等不知一路死好几回了。”
赵构感激地看了一眼屈平:“抑之是朕的肱股,有他,是我大宋之福!”
屈平环视了周围或喜或泣的百姓们,低声道:“皇上,先回宫吧。”
赵构望着百姓们,高声道:“朕在此感谢百姓们的关心,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我赵家,能带回失去的亲人,也能收回曾经属于我中国的土地!”
“好!”
“吾皇万岁!”
赵佶看着赵构在群臣百姓面前振臂高呼,百姓群起呼应,心中暗喜惭愧,又庆幸还有个能保住大宋江山颜面的好儿子。
众人进了大名府行宫,安置好回国的皇亲们。
在给赵佶安排的宫殿里,当今圣上赵构、太上皇赵佶、赵佶老婆郑太后、赵构母亲韦太妃、赵构正室邢妃,还有吴贵妃、潘贵妃,共聚一堂,互叙衷情。说起北上所受的种种侮辱磨难,女性遭受的淫辱,金人对小儿乃至胎儿的残忍杀害,说到赵构几位侧室及小孩,个个横遭惨死,赵构双目欲裂,义愤填膺,十指入肉!
“他日,必要他血偿!”赵构一字一顿道。
赵佶叹道:“为父老了,也没有治国之能,家国仇恨只有看你了。你现在是名正言顺的天子,要好好对待臣民,努力做利国利民之事实,不要辜负天下!”
“是!我懂得!”
赵佶满意地点点头:“当年若是你坐上皇位,估计形势大不一样。唉!天意啊……我已决心作一个普通人,不要什么太上皇的名号,以后请叫我瘦金上人。”
郑太后抓着赵佶的手,柔声道:“我随你一起。”
赵构大惊道:“怎么可以!太皇及太后历经千辛终归故里,自该安享颐年,让构儿好好孝敬你们!”
郑太后看着韦太妃,说:“韦太妃,你生了个好儿子。”
“是太皇和太后教导得好。”韦太妃谦虚道。
赵佶说:“此事我已考虑清楚,不用再说。太上皇,对我是一种负担,对你,何尝不是一种压力。”
赵构无言以对,自己内心其实也是这样想的。他感激的看着赵佶,这个今后只是父亲的“父亲”。赵构说:“那你们跟我一起住在南京吧!”
“恐怕其他人心中对北国恐惧已深,我看不如我带他们去南方,去江南!”赵佶说。
赵构想了想,父亲说的在理,便道:“也好,南方气候宜人,景色秀美,经济也发达,是个好去处。不如去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赵佶看着郑太后,点头道:“很好。韦太妃就留南京,免得你太过挂念。”
“让我我随你一起吧!”韦太妃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还是留下吧。构儿,为父建议你尊你生母为太后,你看如何?”赵佶说。
韦太妃阻止道:“不可,郑姐姐才是太后!”
郑太后说:“我这个太后是历史了,再说,两个太后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就尊父亲的意思。”赵构说,“另外,邢妃随我多年,又是正室,久受苦难,我欲封她为皇后!”
吴、潘两位贵妃在旁点头道:“该当如此。”
邢妃激动地说:“皇上千万不要如此!妾身虽九死一生,但在金国久受屈辱,若贸然封后,恐叫天下人质疑!”
“谁敢多嘴!”
“皇上,您就算能堵住悠悠之口,但你能控制住他们的心吗?妾身多谢皇上厚爱,还请皇上收回成命,切莫折煞费于我。妾身誓死不受!”
“你……”
赵佶打断道:“此事不急。皇儿一翻好意,但也要尊重邢妃的意见。只要有皇儿的尊重与爱护,有没有那个头衔,又有何分别?”
邢妃道:“多谢太皇!”
赵佶道:“哈哈。一家人,说什么谢。以后不要叫太皇,叫上人……学着民间叫公公也行。哈哈!”赵佶望着潘贵妃和吴贵妃,心想这两个衣服都端庄贤良,潘贵妃又生得皇子,从她们当中选一人为后,也是不错。不过现在自己已经卸了担子,也不好乱作提议,万一赵构不喜欢,还闹得他们内部龃龉。随赵构自己吧。
赵构虽没立邢妃为后,但十分尊重及爱护于她,即便她日后未再生育。其他嫔妃乃至日后作了皇后,同样打心里尊邢妃为大,这与邢妃自身的涵养也离不开关系。
宫中和睦,成为日后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