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治理黄河之法
这个四河分流巩志法简单的来说就是把黄河下游一分为四,四个河道分流黄河的水量,这样就能避免一个河道压力过大经常导致溃坝的情况了,而且四条河道也有利于清淤,完全可以每年堵上一条河道,然后单独清理河道加固大堤,四年轮一次,即减轻了河工的徭役,又减少了黄河的淤堵。
这个四河分流发并不是凭空想象的,大宋时期的黄河从宋初以来无数次决堤改道,但是真正的主要河道一般也就四条,黄河下游河道在开德府一分为三,南路北路和中路,而中路流到大名府再次分为两支,在往下游虽然有分有合,但是基本保持了这四个主河道。
这位李晟就是建议修复这四条河道,在四条河道的基础上加宽加深,模仿都江堰的形势,让黄河干旱的时候发挥灌溉作用,在发洪水的时候通过四条河道的分流,达到河水水位在可控制范围内。
而且这样的好处还有,那就是限制了黄河泛滥的危害,这样的四河分流法,等于是在河北地区筑起了八条黄河大堤,就算洪水再大,也顶多淹掉五分之一的地区,这样河北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洪灾不断了。
现在既然对辽作战已经开始进入最后的准备阶段,史进觉得自己也有必要见一见这个李晟看看他对于这个计划还有没有什么没有说完的东西。
李晟来的时候穿的很整齐,淡蓝色长儒士衫,头发扎的一丝不苟,像一个书生一样,跟史进想象的治河专家是一点都不像,要不是看他那黝黑的皮肤史进都以为是碰到一个志大才疏只会纸上谈兵的假专家了。
李晟见到史进并没有慌张害怕,正了正身子微微拱手:“学生李晟见过宣抚使大人。”
史进惊讶的抬头问道:“吆喝?你还有功名在身?”
李晟昂首说道:“正是,学生是大观三年大名府举人,学生姓李名晟字河清。”
史进念叨了一下:“河清?好字,这个字是谁给你取得?”
李晟抱拳道:“是家父取得,大观元年,“乾宁军、同州黄河清。第二年同州黄河清。第三年陕州、同州黄河清。家父认为这是天佑大宋,黄河河清乃是大吉之像所以给我取字河清以纪念此事。”
史进点点头,这三次河清他也知道,赵佶还把这事列碑做记谱成新曲传唱,不过这事显然并没有给大宋带来什么好运,史进看看李晟问道:“你父亲是干什么的?”
李晟黯然的抱拳说道:“家父曾担任过河北东路治河大使,后来因为黄河决堤被罢官问罪。”
史进看了看他问道:“所以你这四核分流之法是你们两代人共同的努力结果了?”
李晟抬头挺胸说道:“正是,我父亲因为治理黄河被问罪,但是这个错并不在他,他当时就提出了回河之策不可行,提出沿堤并河之法,不过朝廷并没有采纳,反而责怪我父亲异想天开,不务正业。我正是继承父亲的遗志才研修出了这个四河分流之法。”
史进顿时来了兴趣说道:“哦?那你先说说你爹的沿堤并河之法到底是什么样的。”
李晟开口说道:“所谓沿堤并河之法,就是利用黄河旧堤一侧再开新河,众所周知黄河因为含有大量泥沙,所以河床不断抬高,这个才是黄河大堤年年修筑年年决堤的重要原因,我父亲提出在大堤一侧利用旧大堤作为一侧大堤,在另一侧在开挖一条新河筑成大堤,把黄河水引入新河,之后清淤旧有河道,若是水大则两河并用,分担水量,这样两河反复更换清淤就能使得黄河河床不再抬高,也就解决了水患。”
史进听了觉得这个方法很靠谱啊,还省钱,比起李晟这个四河分流法要省钱的多了,不过想想大宋也没有那个魄力启动这么大的攻城吧?北宋治理黄河每年也就征发个几万到十几万的夫役,这显然不够这么大规模的工程使用,而更大的规模朝廷还真的负担不起。
史进权衡了一下问道:“要是按照你的四河分流之法你觉得需要多少人干多长时间才能完工?而要是你父亲的沿堤并河之法又需要多少人工?”
李晟抱拳道:“回宣抚使大人,修通四河分流法需要夫役至少两百万以上,而家父的沿堤并河之法也需要近百万夫役。”
史进听罢就计算了起来,按照史进现在的实力在这次增兵之后也养不起百万的劳工用来修河,单说工钱的问题,百万人每人每月一贯钱一年就要一千多万贯,而比起钱来更困难的是粮食问题,百万人的苦力劳工一年至少也要消耗掉两千万石以上的粮食,就算增加肉食供应,那也至少需要一千多万石的粮食,史进现在一两百万石粮食还能凑出来,要是一两千万石那就有点天方夜谭了。
史进倒是有那么大的魄力,但是真的是玩不起啊,除非是以后统一了全国之后整合全国的资源才能供应的起这种规模的粮食消耗,这还要新的粮食作物大规模推广才行,否则那真的是想想都可怕,可能到时候自己比隋炀帝杨广死的还惨。
史进一边琢磨着一边权衡,但是要是不治理,那黄河水患依旧这么耗下去,这河北的烂摊子怎么收拾哦!史进陷入纠结,看看李晟问道:“这个计划确实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你有没有什么比较有效的可以短时间稳定水患的办法?这样等河北粮食产量恢复才能养活更多的民夫不是。”
李晟抱拳说道:“有,利用现有的河堤征发十几万夫役,先修整出一条来分流一部分,剩下的逐年修复,这样每年征发十几万人二三十年之后可以尽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