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五章 又兴二州
刘范说道:“百姓之农牧,安置妥当。城池、道路、沟渠、驿站、村庄之修建得如何?”
刘虞说道:“天州在故有城池基础上,初步修建起大城二十座、小邑百余座。沟通各大城之间的道路,也修建得十之七八。驿站和村庄大多分布于道路两旁或不远处,已经大多完备,商人和百姓们已经大多入住。”
刘范点点头,要知道在短短的一年之间,天州的雏形就初步形成,已经是十分不容易。刘范问道:“那天州何时方可达到凉州之盛?”凉州是凉国立国的根本,也是凉国唯一一个开发较为完备的州。天州和昆州的开发,全都是仰赖富庶丰饶的凉州对之的输血。虽然如今天州和昆州的户口已经不输于凉州,但还不能给凉国增长财富。
刘虞面有难色,说道:“恐怕仍需两年方可。”
刘范心里计算着,两年之后的中平六年,董卓就会入京造逆。在原来历史轨迹上,中平六年的五月或六月,何忆就会被董卓鸠杀。至九月,袁绍就会掀起反董联军,十八路诸侯会参与。而天州之开发,却需要三年。也就是说,凉国的重心仍然在开发之上,他没有能力征调起太多的大军,进行东进。
刘范点点头,说道:“孤明白了。既然如此,那便慢慢来。表兄,昆州如何?”
刘虞便退下,黄琬上前来,说道:“昆州要稍快于天州,开发已至十之七八了。如今,昆州有田亩八十七万顷,草原六十万顷。若是开垦殆尽,便可有田亩百万顷,草原八十万顷。昆州八郡,如今有百姓三百一十万,略低于凉州与天州。”
刘范又问道:“那两州之植树如何?”
刘虞与黄琬都道:“两州新开垦出的田亩,四周都植以杨柳。标准是每十亩地,周围植以百棵沙柳。因杨柳之种植,如今两州绿洲大增,河流断流之次数也少了许多。另外,河流、道路两旁,我等两州也种植上众多杨柳。如今,两州都重金赏赐百姓,鼓励百姓不断往绿洲之外、沙漠之边扩种杨柳,争取慢慢扩大绿洲面积。”
刘范点点头,说道:“两州做的好。不过,两州田亩仅仅有数十万顷,若是分给百姓,百姓也难以得利。两州耕地尚开发而出,不甚肥沃。百姓难免有饥馑之忧。”
“那主公之意是?”
刘范笑道:“孤之意,不如将一些百姓迁至康州和夏州。”
话音一落,众人不论是将军还是官吏,都有些惊愕。他们大抵知道,刘范拿下了康州和夏州,肯定会迁徙百姓前去。但他们都没想到,刘范会如此快速,还没等西域二州开发殆尽,就要把百姓迁移到岭西二州去。
刘范笑道:“康州有田亩数十万顷、草原百万顷,这些田亩草原皆由康居人和乌孙人开垦利用一百多年,肥沃丰美,可活民数百万。夏州有田亩百万顷,为大月氏人精耕细作四百年,较凉国其余四州更加肥沃,只是略低于北地郡而已,也可活民数百万。”
众人点点头。刘范说道:“而今,孤看西域二州开发得差不多了,只是要等西域二州能够给凉国增加赋税粮饷,还需要等三年。孤决意从凉国之天州、昆州和凉州迁徙两三百万百姓前往岭西二州去定居。”
刘虞皱眉道:“西域二州尤自疲惫,百废待兴,何来余力支持岭西二州?贤侄不如放弃岭西二州,集中国力先开发西域二州。待三年之后,西域兴盛,再兴建岭西二州。”
刘范说道:“伯父此言差矣。岭西二州接壤安息帝国与大月氏帝国,若孤不取,二州便为敌所逞。若敌得岭西二州,便可威胁我凉国腹地——西域二州。只有取了岭西二州,凉国之纵深加深,凉国方可无忧。”
刘虞佩服而退。
黄琬说道:“但若如此,凉国江山之疆域便有明月七千五百里。较之大汉,尤多出一千里之地,更胜一筹。恐怕凉国难以统治如此之广地。”
刘范笑道:“表兄何须担忧?孤已有计较:民众距离太远,人众稀疏,可用郡县乡邑亭制辅以驿站制统治之。孤意,分康州与夏州各六郡、共十二郡。此外,孤回到姑臧后,将定姑臧为凉国之国都;再于中央设立新的中央官制,可牢牢控制统治万里之疆。”
黄琬佩服而退。
卢植又上前来,说道:“屯田制初成,百姓们都盼望着早日进行屯田,安定下来。若骤然强行迁徙,必失人心,大坠人望。”
刘范笑道:“若是百姓们可以平白获得土地草场,还会对迁徙抱有怨言吗?”
众人不解其意。刘范说道:“施行屯田制之初心,是因为凉国缺少粮食,难以养活千万人众。但十军之战与岭西之战后,凉国得到了众多粮食牛羊,足以活民两三千万。此时,再行屯田便是剥削百姓,才会失掉人心。如今凉国有能力养活百姓两三千万,故而孤思忖再三,将废除屯田制,从新改行井田制,也就是土地草场一概属于国有,而百姓享有耕种放牧利用之权。”
众人惊愕不已,屯田制如此重大的制度,刘范居然说废就废。虽然在凉国得到了近千万石粮食、近三千万牛羊的此时,对百姓收取十之七八的屯田制确实显得不合时宜。
刘范说道:“孤之意,在井田制之前,先用圈地令。也就是说,在西域二州与岭西二州实行圈地,规定百姓可圈划土地草场。凡是圈中之地,无论多大,官府都对其使用权予以承认。虽然所有权在国家这里,但百姓若无犯了重罪,国家也不会剥夺其土地使用权。岭西二州首先实行圈地,每州人口满一百五十万、共三百万便停止。如此,岭西二州便有三百万之众;接着西域二州再行圈地,保持人口五百万、每州两百五十万;最后是凉州开展圈地,留存人口三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