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章 关于小学

  跟蔡邕见了面,董明将自己在尚书台写好的东西递给了他。
  蔡邕眼睛也不太行了,眯着眼睛看的很是慢,但是再慢,也有看完的时候。看完之后,他脸上露出一个开心笑容,不过很快像是想到了什么,又收敛了笑容,皱起了眉头。
  “伯照这个想法是很不错,也有成功的例子放在那,但是咳咳”蔡邕说到这里,顿了顿,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道:“眼下朝廷的财政能够支撑的起吗?”
  董明给蔡邕看的东西是关于建立公共书院的。其实就是建立公家学校,全天下所有县城都建一所公家的学校,供当地百姓上学。
  说白了,就是通过国家力量将教育资源下移,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且,董明一开始也没有打算将步子迈的太大。
  在他的计划里,朝廷只负责建立书院、提供教师、负担教师的薪水。但是书院的日常维护和运营,还是得从学生们教的学费里想办法。当然了,学费肯定不会太高,至少要保证富农能够交得起学费。而且这个付出要比一家一户培养一个脱产的读书人要小得多才行。
  书院的修建,就是当地县衙和朝廷各自出资一半来修建,至于教师则在当地选拔。教师除了有俸禄拿之外,还可以免除自家的赋税。这样的条件对很多落魄的士子来说还算不错,应该会有不少人愿意出来当老师才对。
  当然了,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很可能会有人将自身的田产之类的都放在老师的名下用来避税。但董明觉得无所谓,只要限额就行。比方说每个老师免除的税负可以设定一个上限,超过了上限的部分还是要教的。
  总体上来说,董明这样做更多的是将一部分教育资源从世家大族豪门身上往下移动到了寒门士子、小地主阶级、富农身上。更多的普罗大众,其实仍然没有太多的机会获得教育资源。
  饭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点一点做。他倒是想向后是那样搞教育普及,但这是不可能的。人财物力都做不到。
  哪怕是全天下所有县城都建立一所书院,其实也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财政上,董明倒是有信心能够抗住,可是教师上,他其实一点儿底都没有。
  “财政上,伯喈先生倒是不用担心。”董明沉声回道:“朝廷每年还是能够拿出来这一笔款子的。现在的问题其实是没有足够的先生。”
  蔡邕闻言沉默了一下,苦笑道:“读书人,但凡有些机会,谁又会愿意当一个教书匠呢?更不要说如今连朝廷都人手不足,肯定拨不出人手的。”
  董明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不过他此行的目的并不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他跳过这个话题,继续道:“只要咱们努力,办法总比困难多。老大人,今天过来主要还是想问一下您的意见,这事儿能不能做?您支持还是不支持?”
  “这种事情,老夫自然是支持!伯照可以放手去做,只要能够办成,那就是千古称颂的大功绩。”蔡邕一脸认真的回道。
  “那就行了。”董明笑了笑:“咱们在朝廷当差,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困难的。只要动手去做了,肯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蔡邕对董明这一点是最为满意的,不管做什么事情,不管有什么困难,心气都很高。
  “好!你放心吧,你尽管放手去做,老头子只要一天不死,就支持你一天。”蔡邕说的话掷地有声。
  “那就多谢老大人了。”董明拱手道谢。
  “无妨!你我二人,不用这么生分。”蔡邕笑了起来。
  “倒是在下的错了。”
  两个人说笑了几句,董明便起身告辞了,他还要去跟其他人通通气呢。
  到了晚上的时候,董明回到了尚书台,今晚他不打算回家了,反正尚书台也有专门休息的地方。事实上,整个尚书台,除了他之外,剩下的人基本上都是半个月回一趟家。
  今天出去跑了一圈,跟袁绍、曹操、夏允、刘备等人都达成了一致,等到下一次早朝的时候,肯定会支持他提出这个建立公家书院的计划。不过他们也跟蔡邕有一样的担心,那就是计划是好的,到底有多大的可能实施。
  虽然大家都是盟友,但是也不能跟着董明一条路走到黑不是?他今天不回家,就是为了完善一下自己的计划,让他更具备可行性。
  事实上,这个工作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繁琐,耗时间。董明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眼下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往里面填充东西就行了。
  一下子铺开肯定有些困难,钱不钱的无所谓,主要还是人手的问题。那就小规模的做呗,现在洛阳做。
  问题不大!
  洛阳这边,连洛阳城在内,一共有二十一县。分别是雒阳县、河南县、梁县、荧阳县、卷县、原武县、阳武县、中牟县、开封县、菀陵县、平阴县、谷城县、缑氏县、巩县、成睾县、京县、密县、新城县、匽师县、新郑县、平县。
  洛阳这边可以不问,因为已经有了明德书院,只需要在旁边弄一个附属小学就行了。剩下的二十县,每县都建立一个新书院,一共是二十个。
  在董明的设想中,这些书院不用多大,顶天了能够容纳一百名学生即可。学生再多了,老师也不够用。而且董明严重怀疑每个书院能否收满一百名学生。
  每个县城的大概需要一个操场,一个宿舍楼,两个教室,一个食堂。规模越小,投入就越小。所有的设施都以实用为主。董明的觉得,整个小区的成本应该控制在五百万钱以内。这样只需要两亿钱就足够在这二十县铺满书院。
  这些书院只会接受六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读书,每个人读满三年之后会参加结业考试,考试题目全郡统一。
  考过了就毕业,毕业了就有资格直接参加县试。其他人需要经过童子试之后才能参加县试。
  “对,得加一个童子试,这样学校才能收到学生。再稍微暗示一下,书院的结业考试比童子试要简单一些,这样的话就算是世家大族也会考虑将孩子送进书院。还能从趁机让他们出点钱。”董明嘀咕了一句继续往里面填东西。
  既然有童子试,那就得跟董昭商量一下,确定好考试范围以及评判标准。还有一点就是,这样对其他地方的考生是否公平。
  没有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就算了,考试还有不公平,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这些都是要考虑清楚的。
  不过做事情,就是这样,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若是怕出错不去做事情,那干脆别做官了。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肯做事的贪官好过十个庸碌无为的清官的原因所在。
  后世的改开不也是一样吗?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至于没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会不会有意见?这不是废话吗,怎么可能没意见呢?但是这玩意主要还是看政府怎么去引导,怎么让百姓们相信,国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好。
  再者说,从整体上来说,仍然是所有人都受益了。只能说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大家获得的利益不一样罢了。
  如果不去改开,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不好意思很可能大多数人连眼面前获得的好处都没有。这么一想想,是不是好受多了?
  董明也打算按照这个思路来,先有文化帮助后有文化呗。只要是公立书院毕业的学生,在及冠的时候,需要任三年老师,才能继续参加科举。
  当然也得给这些学生好处,不能让人家三年白干。这好处自然不可能是钱财上的了,能读得起书的人,没多少能够看得上这点东西的。好处也很简单,毕业了可以免除童子试,做了三年的老师之后,可以直接成为秀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当然了,还有很多更具体的内容,比方说老师的薪俸是多少、每个县城在哪里修建书院、谁去做这件事,需不需要一个全新的衙门等等,都是要考虑在内的事情。
  事情不难,但是董明估摸着得写个两三天才行。不过这书院的说法是说给这些人听的,在董明看来,这就是个小学,教一些思想政治、算术、文学、历史、自然科学什么的,开蒙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