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章 一团乱麻

  何进还活着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董明在考虑了一会儿之后,就摇了摇头,对王韦道:“算了,看着他们就行了。主要还是陛下那边,别让陛下犯错。陛下愿意培养自己的心腹,是好事儿。”
  王韦点了点头,没有多问。
  “时间不早了,你也不好回去。就在家里住下吧,明天一早再回去。”董明又道。
  “喏。多谢老师。”
  “行了,去吧。让下人弄一盆热水,泡个热水澡,好好休息一下吧。”董明说到这里,又道:“以后这种事情不用亲自跑,你手底下养着这么多人呢。”
  王韦脸上露出一个笑容:“学生亲自来,比较放心。”
  “行,下次派人来就行了。你要是巡逻的士兵抓了,也不好解释。总不能硬闯吧?”董明强调了一下:“行了,这事儿就这样。以后再有这种情况,你不用以身犯险。快去休息吧。”
  王韦知道这事儿他不能再多说了,便应了下来,跟董明说了一声之后,转身离开。
  董明坐在椅子上,仰着头,拗过去,闭着眼。
  何进其实不重要了,虽然两人有仇,但那不是私仇。再一个,眼下何进是没有办法走到台前的。甚至直白点说,何进这辈子,顶天了也就是刘辩的黑手套。帮刘辩处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
  这样的人,董明没必要太过关注。
  反倒是何风,因为当初没有跟何进一条道走到黑。虽然也被刘宏敲打了一番,但仍然是朝廷的官员。刘辩若是想要启用何风,这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不过何风毕竟年轻,短时间内没有什么威胁。而且,董明倒是觉得何风应该是心向新学的。毕竟接触过,何风给他的感觉,像是一个挺知道变通的人。
  这事儿不大。
  翌日,进士科入了皇宫,参加殿试。
  刘辩起了一个大早,在张全的服侍下乐呵呵的来到了考场。一共三百名考生,其中有六名是他的人。其实一共有十几个人,只不过只有六个人考中了。
  他做好了打算,只要差距不大,就让自己的人成为状元。要是有点差距,最低也得在前三甲里占一席。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对殿试可以说是非常之期待了。考场内还有不少大臣,董明也在朝臣中。他们都是来阅卷的。
  蔡邕没来,说是昨天染了风寒,在家里休息了。董明跟袁绍和夏允两个人坐在一起,正在小声交谈着。
  “今年没赶上进士科,听说这荀彧是今年的状元了?”夏允没啥事儿,也被拉过来阅卷了。他对荀彧很是好奇,不过他也没有看到荀彧的试卷,不知道文章写得如何,是以有此一问。
  袁绍闻言一脸感慨的说道:“哪怕是放在去年,这荀彧也是状元的不二人选。”
  “当真如此?”夏允觉得很是惊讶。去年的科考虽然是草创,但是明德一系的学生十几个人参加,水平之高让他觉得大汉朝未来十年都不会再有这么优秀的考生了。
  “当真如此!”袁绍一脸的羡慕:“这荀家实在是得上天垂青啊。先有荀氏八龙,眼下年轻一辈又是人才辈出。除了荀璦、荀彧之外,那荀衍、荀谌哪一个不是当世人杰?”
  “你少说了公达。”夏允提到了荀攸。
  袁绍脸上露出一个古怪的笑容,道:“公达他是下一辈的”
  董明听的直摇头,荀攸这个辈分梗是躲不过去了。这也是为什么荀璦基本上都不出现在尚书台,天天窝在城管司的原因。
  一见面叔侄二人就显得有些尴尬。
  “伯照,你倒是说说,这荀彧能不能成为新科状元?”袁绍对董明问道。
  董明笑了笑:“这事儿我说了算,得陛下点头才行。不过以他的人品才学还有能力,自然是值一个状元的,毕竟是王佐之才,要是连个状元都拿不下来,那倒是有些奇怪了。”
  袁绍和夏允闻言点点头。
  这个时候,刘辩开口,先跟考生们聊了一些勉励的话,然后便开始考试了。这一场考试其实时间也是蛮长的,虽然只有一篇文章,但是少说也要考到下午。
  考试开始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旁边的官员们也都不说话了,就这么坐在那里。有的人干脆开始闭目养神。
  大家都是读书人,能坐到这里的没一个耐性差的。倒是刘辩,到底是少年心性,坐了一会儿之后就有些无聊,干脆走下来像个监考老师似的,在考场来回逡巡。
  殿试正在进行的时候,远在渤海郡。
  一处密林旁边,徐暖和徐庶两个人跟难民似的,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的,还有泥浆灰尘。两人跟前有一堆火,将熄灭未熄灭。徐暖正用树枝拨弄着火堆,火火能够烧的旺一些。
  徐庶靠在一个石块上,正拿着一个牛胃做成的水袋喝水。喝了几口之后,他使劲晃了晃,皱起了眉头:“没有水了,咱们得找一个县城,或者村落。总之要到有人烟的地方才行。”
  “不用,一会儿咱们往林子里走,林子里面肯定有水源。”徐暖回了一句:“倒是得吃点东西,不然没力气。”
  “一会儿进林子里面,弄点东西吃吧。”徐庶叹了一口气:“咱们得回去,把东西交给老师才行。”
  徐暖点点头:“老子真是没想到啊,这高家竟然胆子这么大”
  “不是高家”徐庶说了一半又摇摇头:“这个时候说这些也没用了,不是高家也是高家了。可惜了,高家怎么说也是渤海郡望,这一次要毁在咱们手里了。”
  “是高家那小子失心疯,还是怪他们自己。”徐暖撇撇嘴:“对了,咱们干脆往南走,去盐场。”
  徐庶看着徐暖,然后道:“咱们之前就是一直往南走不出意外的话,后天就能到盐场了。这两天估计也是追兵最疯狂的时候。咱们除了要应对高家的人,还要应对黄巾余孽还有藩王的杀手”
  “咱们怎么就惹到这么多人了呢?”徐暖不懂,他只觉得自己就是吃吃喝喝的,咋就开亡命天涯了呢。
  徐庶叹了一口气:“青州和冀州要变天了。”
  “下雨也好。”徐暖有些懵懂
  殿试考场,刘辩请士子们吃饭。这一次除了进士科之外,还有武举科考中的士子都过来了。六百人都进了皇宫,刘辩很是高兴,席上说了不少话来拉拢人心。
  至于董明等人,则分工开始阅卷。一共只有三百张试卷,二十号人阅卷,速度还是挺快的。等宴席结束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全都批改好了。
  不光如此,还排了名次。这一次没有糊名,按照他们的排序,状元是荀彧、榜眼是司马朗和鲁肃,李严掉到了第六位,顾雍则来到了第四位。其他的名次虽有变动,但显然不如前十名让人在意。
  这是众人商量只有排出来的顺序。当然,也许刘辩那边还会有变化。这个时候却没有办法知道了。因为刘辩喝醉了,已经被张全扶着回去休息了。
  众人无奈,只能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三日之后,放榜。这一次就是在皇城张榜了。文武两榜都贴了出来。进士科状元荀彧、榜眼鲁肃和李铭、司马朗、顾雍分列四五两名,李严掉到了第七位。
  这李铭,是刘辩的人。之前倒是不显山不露水,没想到这一场科考竟然一鸣惊人,拿了个榜眼。当然了,他的文章是不如司马朗的,也不如顾雍、李严等人。但是差距也不是很大,至少第三名的榜眼,他坐上去也不会让人觉得有失公允。
  这说明刘辩还是有底线的。对董明来说,一个榜眼罢了,无所谓的事情。刘辩只要有底线,按照游戏规则玩,这事儿就能接受。
  武举这边变动不大,刘辩对武举本身就有些不上心。武举这边给出来的名次,他连改动都没有改动。
  也因此,赵云成了有汉一朝,或者说有史以来第一位武状元。
  放榜之后,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但这种事情,已经不是董明所关心的了。他只需要等着科考司将人分过来就行。
  人手足了,摊子才能铺开。当然,一开始这些人还得观政,然后打打下手,积累一些经验之后才会有机会挑大梁。
  四月初一,洛长水泥路继续开工,李植带着建设兵团开始赶工期,争取能在入秋的时候修通。这一回朝廷有钱,不用像之前那样紧张,可以多段同时开工,工程期自然是大大缩短了。
  李植在修水泥路的同时,董明也让科学司去规划五龙渠的事情,包括勘测,施工图都要提前准备好。
  等李植那边结束了,就可以趁着秋冬两季动工。毕竟秋冬两季降水少,动工的时候更方便一些。
  也是这一天,董明收到了李虹的信鸽。信鸽来带的消息,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围绕着莱州湾盐场这个中心,一个巨大的漩涡将冀州南部、青州北部大小官员、宗室、黄巾余孽都牵扯在内。
  如果这份消息属实的话,为了中央朝廷的权威,董明就不得不推动朝廷对这两个地方用兵了。董明希望消息是假的,可是这是李虹送来的,徐庶和徐暖拿命换来的消息。
  真实性毋庸置疑,就看董明自己怎么选择了。
  动刀兵还是先放着不问,各有利弊。如果出征的话,那毫无疑问最大的好处就是朝廷在冀州和青州的威望将大大提高,至少十几年内不用担心这两个地方会有异心。
  除此之外,董明也能借此机会让尚书台控制两州的经济。不光局限于盐铁酒,包括其他的行业,都会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不像现在,出了司隶,各地的商业基本上都是当地望族说了算。地方行政单位也不重视商业。不知道是不是儒家官僚的通病,想出政绩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农业和教育再有就是做个青天大老爷。不是说这样不行,但是不能这么偏科。
  不过董明也明白,之所以偏科,是因为粮食产量太低,朝廷不得不如此,地方长官也不得不如此。包括现在也是这样,董明虽然在搞变法,发展经济,但是底子还是农业。他最看重的还是军屯这一块,只要军屯不出问题,变法就有了根基。
  但这样一来,商业这一块的忽视,就成了某些蛀虫生长壮大的温床。世家大族看似不事生产,事实上却掌握着最多的社会资源。靠的是什么呢?肯定不是收租子和朝廷俸禄。他们才是整个天下经济发展的主导者。
  这些东西董明心里清楚,也知道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还是得着眼于眼面前的事情。
  如果对两地出兵,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坏处也是显然而易见的。打仗归根结底打的是钱,真的出兵厘清两地的话,朝廷今年好不容易有些好看的财政又得崩盘。而且还会使得两地不少官员、宗室被逼无奈之下造反。
  这样一来,这两州来年的赋税肯定就得挂零,又会继续加重朝廷的财政困难。眼面前正在动工的洛长水泥路也得停下来。这事情千头万绪,不是说打就能打的。
  不打其实也没什么,吕强去了青州,青州牧那边肯定会派兵征讨渤海郡内的那一拨乱军。只要拿下来,渤海就能维持表面的平静。只要过个两三年,朝廷腾出空了,就可以无压力的将所有人给拿下。
  唯一的坏处就是这样可能会滋长他们的野心,眼下只是联合起来欺上瞒下,放黄巾余孽攻城略地。若是朝廷没有什么反应,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揭竿而起?以现在的信息传递速度,等朝廷收到消息,他们估计都能将青州和冀州拿下了。
  这事儿,怎么想都有风险,但是他必须做出决定。毕竟不管哪一个选项,都需要早做准备。
  “事情已经偏离了原本的历史轨迹,老子就有些扛不住了。”董明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他此时正在自己的书房里,将李虹送来的消息放在灯火上烧了之后,整个人有些松弛的躺在椅子上。
  “吱呀”
  门被推开了,进来的是荀沂。整个董府也就只有荀沂可以不用通报,便直接进董明的书房。
  荀沂走到董明身后,轻轻的帮他揉着太阳穴,柔声道:“累了就歇息几天吧?让张富去尚书台说一声就行了。”
  “张富还在呢?”董明楞了一下:“他不是考中武举了吗?”
  “他说自己还在守孝期间,不在父亲身边就已经是极大的不孝了,又怎能为官呢?眼下就在府里,等过两年再说。”荀沂解释了一句。
  董明觉得有些有意思,不知道张富这是唱的哪一出戏。这明显是养望了这些日子没跟张富交谈过,有时间得问问。
  “行吧。”跟荀沂董明自然不会说这些,而是道:“最近朝廷事情有些多,还不是休息的时候。”
  “您也该注意点身子,要我说,干脆咱们就不做官了,你继续做先生不是挺好的吗?”荀沂有些不满的说道:“最近你可很少回家了。”
  “辛苦你了。”董明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有些事情,一旦开始,就不是想结束就结束的了。眼下新学一派都靠着自己吃饭呢,变法又在逐渐推进,他不可能抽身事外的。
  荀沂嘟囔着,给董明揉了揉肩膀,不过却没有再说什么。她也只是发发牢骚罢了,并不是真的要董明做什么。
  毕竟是荀家的嫡女,识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