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科考 二

  牵招的确是全能,真要说起来,他的成长环境肯定要比原本历史轨迹上要好很多。眼下他所有的属性之中,统帅和武力值到了八十二点,谋略和内政也到了七十九点的临界值。很奇怪的是,他的所有属性值都超过了本身的资质上限,也不知道这两年经历了一些什么。
  而且作为青史留名的家伙,这位还有一个特技:镇守边疆
  【镇守边疆】:当该武将镇守边疆对外敌作战时,全属性+5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特技。
  董明笑着点点头,目送牵招离开。牵招之后则是一个看起来有些粗糙的年轻人,卖相上来说不如牵招。
  他随意的给了一个【眼力】,然后惊讶了。
  “田豫?”
  田豫的属性值倒是没有出来,只看得到资质,四维全丁上的资质让董明觉得今天是不是运气太好了一些。
  更让董明惊讶的是,这位比牵招要小几岁的年轻人,竟然拥有特技。
  田豫的特技看起来跟牵招很像:威震边疆
  【威震边疆】:当该武将镇守边疆对外敌作战时,全属性+10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名字记下来,保送他一个科考通过的名额。田豫之后,董明又在报名处守了几天,除了之前记下来的人之外,还遇到了一些很有潜质的年轻人。
  比方说吕范、朱灵、满宠这些人,资质都不错。还有人已经及冠,看得到属性值了,也来参加科考,梁习、王脩等人便是如此。
  但是这些人里,最让董明的在意的是一个身高八尺有余,仪容威仪,雍容有度的年轻人,司马朗。
  司马朗本身的资质不错,但是还没到让董明重视的地步。毕竟他还不是司马懿那个家伙。但是司马朗的出现背后代表的意义就让董明很是在意了。
  司马家,眼下是汉末大世家之一。司马家如今的掌舵人是司马防,官职是京兆尹。司马防自己倒没什么,是个和善的家伙,酷爱《汉书》的名臣列传,说起来是一个清廉正直的大臣。董明对他的感官还是不错的。
  但是作为河内望族,司马家对如今的汉朝,并没有太大的政治影响力。不过好赖是一个大世家,跟陈家还有着血缘关系,如今也保持着姻亲往来,真要说司马家是个小透明,那就是看不起人了。
  董明之所以对司马朗的报名很是在意,主要就是因为他是司马家的嫡子!科考这件事,董明的确分润了很多的名额给世家。但是世家给出的那些子弟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核心人物。虽然不至于派一个废物过来,但是总体的质量其实并不高。
  唯独司马家,司马防竟然将自己的长子送来了。这无疑就是摆明车马的表示对董明变法的支持了。相比较其他世家的作为,司马防的这个动作,其中的意味就很值得玩味了。不管司马防的目的是什么,但这份善意董明收下了。
  同时收下来的还有陪司马朗一起来报名的亲弟弟司马懿。以后的司马懿再厉害,眼下还只是一个十岁的小孩子,董明出面要收他为徒,他立刻就答应了下来。
  当然了,这事儿还得问过司马防。董明也不着急,只是让司马朗带着司马懿回去,待忙完了便登门拜访。
  报名结束之后,董明难得有了休息的时间。回到家中,跟家里的几个孩子和前来备考的弟子们上了两天课。
  科考便开始了。
  中平六年,公元一八九年三月初十。
  四千多名士子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个一个的接受检查,领了被褥和棉服之后,按照当值士兵的指引,来到了自己的考房。
  考房很小,一张矮几,一个蒲团。蒲团后面是一张石床,用来给他们休息的。考生们全都进场之后,钟声三响。有上百名小吏抱着厚厚的纸张,给每一个考生发了三张白纸。发白纸的小吏身后还跟着一个士兵,士兵举着一个黑板,上面是考试的相关规定,包括考试时间,答题方式等等,很是详细。
  第一场考的是经学。
  考试的内容和顺序,在朝堂之上经过了调整。同时董明为了缓解跟孔融这些人的关系,特意将经学的出题权让了出来。眼下这一场的考题,是孔融和郑玄两个人联手出的。试卷自然是西池村那边刚刚搭建起来的印刷作坊赶制出来的。
  不过为了防止漏题,这些日子孔融和郑玄两个人天天守在西池村,很是勤勉。
  白纸发完之后,便是发试卷。试卷上一共有三大题,第一大题就是默写经典,出题的方式相当于后世的填空题;第二大题则是经义,具体来说就是给一句话,让考生们阐发,这其实是后世科举制会考的内容;第三大题则是作文:可以作文,也可以写诗歌。
  总的来说,第一场考试并不是很容易,又是毛笔写字,这速度就更慢了。考试时间,不多不少,一整天。
  看起来很是充裕,其实加上思考和誊抄的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
  徐庶的考号是甲三,考房也是甲三。入座之后,他先是将携带的吃食放在一旁。考房里有一个小暖炉,可以热饭,石床下面也可以燃火,晚上睡觉暖和一些。只不过眼下还是冷的。
  发的棉衣套在身上,褥子在床上铺好。然后他坐到蒲团上,安静的等着。拿了试卷和白纸之后,他先是认认真真的将自己的名字、籍贯写上去,然后开始做题。
  徐庶做题并没有按照顺序,先是翻到了作文题,作文题倒是不难,以洛阳为题,可作文可作诗。
  徐庶不擅长作诗,据他所知,他认识的人里面包括董明在内,最擅长作诗的应该是曹操。别看曹老板又矮又黑,但是这才情,可是天下一等一的。
  让他作文还行,稍作思考之后,便在白纸上写起来,很快便写出来一篇《洛阳赋》,仔细看了看之后,又删改了一些,确认没什么问题,便放在那里,继续看经义题。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经义题就这么一句话,看起来孤零零的。徐庶虽然平日里好军略,但是经学素养并不差,毕竟新学还披着儒皮呢不是?都不用思考,徐庶就轻轻的点点头,然后提笔在白纸上将这句话给补全了。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出自中庸第十章,子路问强这一篇,徐庶自然是背过的。这其中的意思,董明也说过。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这题目看起来是在说人,要如何如何,但是徐庶仔细想了一下就摇了摇头,这又何尝不是孔融等人在规劝考生呢?
  徐庶想了一下,提笔开始论述。
  丁九十四考房,郭嘉有些百无聊赖的热着一个馍馍,他跟前的试卷上已经写满了。用来打草稿的白纸仍然干干净净的,看来是直接在卷上作答了。
  馍馍烤热了之后,他咬了一口,然后斜靠在床边,看着外面的天光,盘算着什么时候能交卷出去。这实在是有些无聊了。
  甲十七考房内,张松脸上很是兴奋,拥有过目不忘能力的他,在前两题上没有碰到任何的阻碍便写出来了。经义虽然要自己阐发,但是他师从鸿儒,直接将老师的话修修改改写上去便是,总比自己乱说要强一些。
  最后一题作文题,这道题目以他的能力自然也没有问题,但是张松却有其他的打算。前面两题难度不高,肯定也有不少人跟他一样做起来很是轻松。那么最后一题作文题,那就是谁写的好,谁能出彩了。
  他张松,想要出彩!
  憋足了劲的想要写一篇华丽的四六骈文。
  此时,考场最内侧一个房间里,董明、蔡邕、孔融等人赫然在列。众人上首则是一身常服的刘宏。
  刘宏的气色不错,看起来也很是开心。
  “科考实在是是个绝妙的主意!四千多士子啊!朕真的没想到竟然会来这么多人!”刘宏颇为感慨的说道。
  往年都是地方官上报,举荐。这些被举荐的人,每年加起来也就几百个。他什么时候见到过这么多天下英才了?
  “这还是第一次,很多地方的士子不清楚或者来不及。等来年的时候,这个数字肯定还再往上走走。再过几年,咱们将教化之事做好了,这人数还得变多。”董明在一旁捡好听的说道:“真要说起来,日后咱们大汉朝有个数十万的读书人也是没问题的。”
  “数十万读书人?!”这个数字让刘宏很是满意,惊讶的重复了一句之后说道:“尚书令说的话,朕是相信的。不过这一次听说尚书令只打算让三百人通过科考?”
  董明点点头道:“只取前三百人便是。不过这三百人会加考一场殿试。”
  “殿试?”
  “陛下出题,我等阅卷之后会按照成绩排名报给陛下,陛下看过之后,可以决定前三甲的名次。”董明很是平静的说道。
  但这话说到了刘宏的心窝子里,脸上虽然没什么表情,但是眼角却笑开了:“尚书令倒是有心了。”
  “应该的。”
  “诸位爱卿,左右也是无事,不如陪朕去前面看看,看看朕的学生们。”刘宏笑着说道。
  自然不会有人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