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终于被改变的历史 2/3
嘉谷如果想要成为国际粮商,类似的能力还真的需要培养起来。
不过,在齐政眼中,经营政府的能力,除了面对本国政府之外,更重要的是外国政府。用这次难得的公关大战,锻炼一支能够打硬仗的公关团队,也是挺不错的事情。
因此,嘉谷集团的战略公关部没有闲着,纷纷联络有关系的媒体,将外资“趁火打劫”国内大豆压榨厂的各种介绍和评论给放了出来。
齐政和王昱业也遍撒英雄帖,每日奔波于各大压榨厂之间,联络各大压榨厂研讨应对外资威胁。
聊天的时候多了,齐政也被掏出了很多干货。尤其是跨国粮商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国际大豆的价格变动走向等等观点,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
没用多长时间,就不止是齐政联络别人,有更多的人主动出面邀约齐政,所为的就是聊天。
其中也包括了大豆压榨业的国家队成员。
九三油脂是北大荒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齐政知道它的名声,是因为,在后世,国内前十大大豆压榨企业中,九三油脂是仅剩的一家没有任何外资参股的企业。
军人出身的田仁里是九三油脂的总经理,他对受邀前来的齐政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们其实也早就被外资盯上了,ADM是最早向我们伸出橄榄枝的外商,但劳资可不鸟他们。”
“不是想合资吗?可以啊,但我有三条绝对不能打破的原则:第一,九三必须控股;第二,不能提必须购买进口大豆之事;第三,外方不能逃税。”
“呵呵,之后就再也没有找上门来了。”
齐政竖起大拇指。
因为背靠北大荒集团,九三油脂相对压力较小,但能表现出这样的硬气,也是要靠着民族信念的支撑了。
“我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对于行业困境什么也做不了。但我支持你们嘉谷进军大豆压榨业,据我了解,有不少同行是熬不过去了,由民族资本接手总好过落到外资手里。”田仁里旗帜鲜明地表示出支持嘉谷的态度。
齐政点点头,说道:“其实嘉谷所能做的也有限,外资蚕食国内大豆加工业已是必然,但总不能让他们轻轻松松吧?现在不让他们付出更多的代价,日后他们就能靠着更强大的实力跟我们展开竞争。”
田仁里大赞,“就是这个理!现在有些人就是看不清形势,总喜欢跪舔外国资本。我老田不才,但在这件事上还是能略尽绵薄之力的。”
齐政感谢他的援手,毕竟,从本质上来说,日后双方也是竞争对手,能主动做到这一步,已经很有心了。
但是除了媒体资源上的支持,齐政还有另外的想法:“田总,国内资本总体上是处于劣势的。还得寻求国家的扶持,这就主要靠你们国家队了。我有个想法,不知道您跟国粮集团相关负责人熟不熟悉……”
一轮轮的拜访后,有其他压榨厂的支援,解决了嘉谷媒体资源不足的窘境。
各方插手后,一篇又一篇的关于“危害国家粮油安全以及保护民族资本”的新闻稿被发出来,大打“民族情感”牌。
“中国本土大豆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大豆加工业全线沦陷危机”、“我们还要补贴外国投资者多久”等连篇累牍的报导,俨然打起了媒体战。
本土作战,再加上民族情感,外资在舆论上就被国内大豆厂商的联手进攻打得溃不成军。
支持国产的呼声成为了主流,地方没人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支持外资跟嘉谷竞争。
外资进入我国大豆产业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其本身与民族产业、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及发展战略等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
因此,媒体战很快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在以国粮集团为首的国家队的呼吁下,开始酝酿实施扶持国产大豆的政策。
其中针对国产大豆加工企业的困境,主要是加强融资服务,推进实体产业与资本市场深度结合——至少一些资产尚属优良的大豆加工企业能通过银行或国内社会资本融资,保存元气了。
这一扶持国产大豆政策的出台,比原有历史早了足足四年。
作为间接推动者,齐政实在与有荣焉。
……
这一波来回拉锯的收购大战,虽然还没有落幕,但是对比平行时空,历史已经彻底被改变了。
嘉谷的收购无人能挡,很快就掌握了国内五分之一的大豆加工能力;另外一些原本会被外资或收购或入股的大豆加工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下度过了这一轮危机;剩下的才是外资的菜——收购价还至少翻了一倍。
对比原有历史,直到四年后,国家正式实施扶持国产大豆政策之后,大豆压榨业的局面才没有进一步恶化。
但那时的大豆压榨业已经形成了“外资主导、大型国企次之、民营企业补充”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国企与民营企业也往往有外资的参股,外资控制的压榨量比重实际上更高一些。
最后就是外资粮商控制了国内60%以上的实际压榨能力后,也垄断了国内80%的进口大豆货源。
他们从南美购入廉价大豆、从美国购入享受巨额农业补贴的大豆,再高价转卖给在国内的压榨企业,赚取垄断的贸易利润。同时,他们全资拥有或控股的加工企业,还可以赚取加工利润——相当于从一头牛身上剥下好几张皮。
如今却是刚好反了过来,外资掌控的实际压榨能力不会超过40%。虽然靠着他们依然掌控着的大豆货源,外资控制的压榨量比重可能还会上升,但至少不可能出现国内前十大压榨企业中,有九家是外资独股或参股的情况了。
当然,这样一来,国内大豆产业的形势也变得更加复杂了。
从本质上看,国内目前所面临的大豆产业危机不再是外资控制与否的问题了,而是大豆与大豆企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不提升国产大豆的竞争力,终究很容易又走回“历史”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