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唐早朝会
具体有多早呢?
以公鸡打鸣为号,第一遍鸡鸣也就是半夜三点左右。
所有文武百官就得立即起床,洗漱收拾一番,从自家府里步行到太极宫。
李二陛下和长孙皇后不喜铺张浪费,所以无论大小官员,一律不得乘撵轿上朝。
当然,也有特例,老弱病残除外。此特例充分证明了李二陛下对待官员的仁厚之心,可是哪家的官员需要老弱病残呢?
到达太极宫门前后列队等候,当然这个列队等候不是按先来后到排序的,先按照文左武右分列,再按官职高低顺延。
鸡鸣第二遍时,咱们伟大的李二陛下也得起床了,这时候,不管被窝多暖和,外面多寒冷,都无法阻止心里装着天下和百姓的李二陛下起床的决心。
按宫规,鸡鸣第二遍,太极宫正门打开,文武百官有序进入太极宫。
为营造严谨庄重的朝会氛围,进入太极宫期间不得交头接耳,大声喧哗,更不得衣衫不整,勾肩搭背等有损皇家体面的现象发生。
当值内侍会将所有,有违反上述规定者记录在案,视情节严重给予一定的处罚,严重者可能会通报到李二陛下口中。
进入太极宫之后所有文武百官要在自己的签到表上签名。
当然这个签名只是简单的在自己的名字后面打个勾,也就是一个√号。
可是,不要小看了这个√号,英明的李二陛下规定,无故旷朝者和迟到者,都会采取严厉的经济处罚。
处罚的措施很简单,两个字,罚钱。
以旷朝为例,一次罚当月俸禄的三分之一,迟到一次当月罚俸禄十分之一。
如果您旷朝三次,不好意思,工资扣完了,四次以上,更加不好意思,您得从府里带点银子缴纳罚款。
赤果果的霸王条款啊,但是没办法啊,制定霸王条款都是身具霸王之气的人制定的。
谁敢不从?
谁敢反抗?
不管暗地里那些文武百官怎么咬牙切齿,指桑骂槐。
可是表面上一个个柔顺的就像待宰的羔羊一样。
当然为了彰显李二陛下的人性化管理,家中有要事的,比如老人驾鹤西去,儿女婚嫁,突然重病等等。都是可以提前请假的,请假事宜由宰相长孙无忌全权代理。
进入太极宫文武百官签过自己的√号以后,就开始向着会议的地方,太极殿集合了。
在通往太极殿的走廊里有御林军,会对参加早朝的文武百官进行简单的安全隐患检查。
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等危险品进入太极殿。易燃易爆物品当时还是没有多少的,当时危险品就比较多了。
所以武官的佩剑都要暂存起来,只有一种例外。那就是先皇赐予的尚方宝剑。
那可是一把威力巨大的宝剑,已经超出了剑本身的伤害能量。不管是上至君王还是下到七品芝麻官,都会在尚方宝剑的剑光下瑟瑟发抖。
进入太极殿,正常情况下,李二陛下已经在龙椅上正襟威坐了。
等所有文武百官按照顺序整齐划一的列好队伍,也就到了鸡鸣三遍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外面的天才刚蒙蒙亮。
可是我们可爱的文武百官已经在使出吃奶的力气,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了。
我们的李二陛下也会礼貌的回答“众爱卿平身。”
我们可爱的文武百官同样礼貌的回答“谢万岁。”
一阵你来我往的客套话之后。
进入正题。
“众爱卿,今日朕先告诉众爱卿一个好消息,昨晚朕因为这个好消息,兴奋的差点整晚上未能入睡啊。”
李二做坐在高高在上的龙椅上,俯视殿下的文武百官缓缓的说道,声音里仍然掩饰不住极度的喜悦之情。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群臣当然不知道喜从何来。
但是令皇帝陛下欣喜的事,肯定不是一般的小事。
接下来还是李二陛下的表演时间。
“昨晚,宿国公八百里加急送来喜报,我陇右大军和百姓的食盐问题解决了。我和皇后昨晚说道,依宿国公的脾性,今天肯定会有第二份急报送到。原因是昨晚的喜报上只是说有人献出了制盐之法。”
太极殿下的文武百官一脸懵逼状态,制盐之法,咱们不是早就有了吗?不就是海边煎盐,煮盐吗?难道还有别的办法吗?
再说那个宿国公程知节他靠谱吗?行军打仗他还有三板斧可耍,创新制盐之法?真当我们朝堂上的都是三岁小孩呢?
“报~~宿国公八百里加急。”
朝堂门口的御林军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节点,非常及时的做了一个合适的报告。
“快,呈上来给朕。”
李二陛下激动的站起身来,如果不是在朝堂之上,需要保持自己的霸王之气,他早就去门口迎接了。
宿国公的八百里加急,在太极殿门口,经过无数双文武百官的双手的接力下,最后由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房玄龄仔细的拆开密折,毕恭毕敬的转交到李二陛下手里。
李二陛接过密折脱口而出“托陛下鸿福,昨日急报献出制盐之法的小郎君,今日已成功制造出比官盐,青盐还要好上几分的精盐,现兰州校尉程处默已在河滩开辟出一个露天采盐场,小郎君承诺可日产精盐万斤。”
太极殿安静的落针可闻,太特么的震撼人心了,太让人不可思议了。
什么小郎君?
什么比官盐,青盐还要好上几分?
什么河滩采盐场?
什么日产万斤盐?
宿国公这是搞得什么把戏?来哄陛下开心呢?还是来考验文武百官的智商呢?
不过这玩笑确实有点过分了啊。
李二陛下非常满意现在群臣呆若木鸡的表现,都是关心天下,关心百姓社稷的好官啊。
如果李二陛下知道现在群臣的真实想法,不知道作何感想?
会不会一怒之下每人五十杀威棒,亦或者是每人罚俸一年,以示效尤。
“禀陛下,小郎君姓陶名然,年方二八,自小就被师傅带进深山之中,师傅去年过世,为师傅守孝一年后,遵师傅遗命,前往长安讨生活。陛下圣明,知节与少年郎相见,深感此人谈吐优雅,气度不凡,重要的是此人自幼随高人指点,必定身负绝世奇才,从献出制盐之法边可见一斑。”
李二陛下越念越心惊,宿国公虽然表面粗莽,其实是个很细心的人。
程知节追随自己这么多年,从未在他嘴里听到过一句,哪怕是夸奖人的话。
今天他如此反常,看来叫陶然的少年郎真的不简单啊。
“陛下圣明,为陇右大军贺,为陇右百姓贺,为日产万斤的精盐贺,理应重赏陶公子。”
李二陛下一口气读完,最后的结局差点把他感动了。
“好一个为陇右大军贺,为陇右百姓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