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 宋金和谈

  五天后,金国派遣渤海人高居庆为使者,抵达了东京汴梁,要求和大宋朝廷谈判停战撤军事宜,这个消息传到内宫,赵佶惊喜交加,急下旨任命相国王黼和蔡攸为谈判大使,令他们出城迎接金国使者的到来。
  此时京城已经没有最初的恐慌,金兵无法渡过黄河,使京城民众恐慌情绪渐渐平复下来,太原城守军英勇抗敌,金兵伤亡近五万人的消息也传到了京城,顿时让京城百万民众欢欣鼓舞,使京城军民又看到了一线希望,在河北兵败如山倒后,太原守卫战的胜利又给东京军民带来了一点点的帝国尊严。
  这些天,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在谈论太原之战,谈论李延庆,李延庆无疑已经成了大宋的中流砥柱,甚至很多人跑去宝妍斋拜访李大器,但李大器已在十天前便离开了京城,前往江夏,他的妻女和儿媳已经从巴蜀乘船抵达了江夏。
  金国使者的到来使京城民众的心情十分复杂,他们当然知道金国和谈将会使大宋面临屈辱,却不知道大宋将要付出什么样的巨大代价,金兵才会撤军?
  这天下午,太学北门外的三元酒楼,虽然中午是喝茶的时间,但这两个月酒楼有点乱了套,每天从早到晚都坐满了来这里喝酒谈论国事的太学生。
  “金国南侵分明是人祸所致,奸佞当道,阉党掌权,致使忠臣被贬,朝纲昏乱!”
  几名太学生慷慨陈词,愤怒斥责朝廷黑暗,“这些年大家都看到了,上面权贵骄奢淫逸,下面州县对百姓敲骨吸髓,一个花石纲将富庶的江南变得一片破败,以至国库空虚,民怨沸腾,各地造反此起彼伏,国力空虚若斯,武备荒弛,才使金人有机可趁,这才是河北沦陷的根源,若不从根源改正,大宋将永远在金人的铁蹄下乞活!”
  说这番话的太学生是太学上舍生贾观,他也是太学生领袖之一,在太学生中具有极高的威望,他的一番话引得酒楼中百名太学生的热烈鼓掌,这时,好友陈东拉他坐下,给他倒一杯酒笑道:“别激动了,先喝杯酒再说!”
  贾观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他心情郁闷道:“只是金国使者来谈判,让心中压抑啊!不知我们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让金国同意撤军,早知今天,何必当初联金灭辽呢?”
  陈东摇了摇头,“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
  “你说什么没有那么简单?”贾观愕然问道。
  “我是说金国派使者来谈判,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此话怎么说?”
  “因为现在黄河还没有结冰,金兵无法过黄河,所以先卖给人情给大宋,狠狠敲诈一笔再撤军,可一旦冬天来临,黄河结冰了,你说金兵会不会再来?”
  “不会吧!这是两国之间的协议,怎么可能当儿戏?”
  陈东哼了一声,“宋金盟约不是说撕就撕了吗?你还指望金国遵守协议?随便找一个借口就废了。”
  “那怎么办?”
  陈东摇摇头,“相信朝廷也很清楚,他们会权衡的,这种事情我们无法插手。”
  这时,一名太学生急匆匆跑了进来,找到陈东急声道:“我得到消息,金国开出的撤军条件是把李延庆送给金国处置!”
  “什么!”
  贾观一拍桌子怒道:“金人居然开出这种无耻的条件?”
  陈东一把抓住这名太学生,“消息确切吗?”
  “消息确切,我父亲作为辅官也参加了今天上午的谈判,就在刚才他亲口告诉我。”
  这时,几名太学生首领一起围住陈东,低声问道:“怎么办?”
  陈东一咬牙道:“这种事情绝不允许发生,我们必须向朝廷施压!”
  .........
  当天下午,在御街上忽然出现了上万名太学生,他们抬着圣人像,高举标语横幅,高声喊着口号,聚集在宣德楼前示威,反对金国的无耻要求,强烈反对把李延庆交给金国,这个消息迅速传开,使东京全城震惊,金国竟然要求把李延庆交出,全城民众都愤怒了,超过二十万京城民众赶到御街,加入太学生的示威队伍,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在皇城前展开了。
  御书房内,太子赵桓语气激烈道:“李延庆在太原抗敌,使太原巍然不倒,挫败了金国的计划,迫使金国前来和谈,若把李延庆交给金国,无疑是自毁长城,我们也无法向天下人交代,外面数十万百姓的呼声,难道我们听不见吗?”
  御书房内一片寂静,隐隐听见外面的呼喊声,御书房众人脸色都不自然起来,这时,王黼道:“我也不想答应,怎奈金人态度强硬,不交李延庆,他们就坚决不撤军,那谈判就无法进行了,殿下说我该怎么办?”
  “首先你态度就有问题!”
  战时军议堂成立快两个月了,各项战备进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就是王黼在掣肘,这使赵桓极为痛恨王黼,他怒视王黼道:“作为大宋谈判使者,当然是以大宋利益为重,极力争取自己的利益,就算不得不妥协,也要再三坚持,把损失降低到最低,你这才是应有的态度,像你这样未战先降,奴颜婢膝,金人怎能不猖獗?”
  王黼脸一阵红一阵白,极力分辩道:“殿下冤枉微臣了,微臣怎么可能不维护大宋利益,陛下交代再三,金兵必须要先从河北撤退,让河北民众能早日返回家园,这是我们谈判的宗旨,但金人也态度强硬,坚持要为老狼主报仇,必须把李延庆交出,否则他们绝不撤走,微臣左右为难,无法完成陛下的重托啊!”
  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赵佶看了看蔡京,见蔡京如老僧入定,有些不悦道:“蔡老相公为何沉默,不替朕分忧?”
  蔡京连忙道:“老臣不敢,只是老臣觉得现在谈把李延庆交给金国,毫无意义!”
  赵佶目光凌厉的看了一眼蔡京,他忽然明白了蔡京的意思,现在李延庆在太原拥有重兵,把李延庆交出去,岂不是会逼反了李延庆,他不得不暗暗点头,姜还是老的辣,还是蔡京看得透彻。
  赵佶又连忙问道:“那依蔡老相公之见呢?”
  “老臣愚见,什么要为老狼主报仇,把李延庆交给金国,其实都是金国攻不下太原,大失颜面的借口,王相公没有能看出这一点,若真的谈判失败,金人也不能接受,所以老臣认为金人一定会让步,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坚持底线,绝不能把李延庆交出去,把这个底线坚持住,那谈判就能尽快结束了。”
  蔡京的话让太子赵桓心中舒服了很多,他连忙道:“蔡老相公说得对,谈判不能没有底线,若丧失了底线,谈判就没有意义了,儿臣建议更换谈判大使.......”
  赵佶摆了摆手,十分不悦道:“王相公是执行朕的意图,并没有不当之处,不必更换大使,当务之急是要完成谈判,让金兵尽快撤军,皇儿就不要再干涉了。”
  赵桓只得含恨低下头,赵佶又道:“外面太学生闹事太急,皇儿去安抚一下吧!让他们立刻散去。”
  “儿臣遵旨!”
  赵桓匆匆去了,赵佶又看了一眼蔡京,蔡京会意,也起身告退了。
  这时御书房内只剩下赵佶、王黼和蔡攸三人,蔡攸是蔡京长子,在一个月前取代张邦昌出任副相,虽然父子同为相国,却并不是佳话,蔡攸逢父必反,使知政堂出现了严重对立局面,偏偏蔡攸又深得赵佶宠幸,蔡京也只得一忍再忍。
  不过刚才蔡京的表态蔡攸却没有跳起来反对,他知道在官家面前不能表现得过份,会让官家难堪,所以他一直保持沉默。
  赵佶负手走了几步道:“蔡老相公说得正确,金国只是攻不下太原才做出和解姿态,你们继续和金使谈判,李延庆在太原手握重兵,不可能把他交给金国,朕可以在别的方面适当让步,朕要求三天内达成谈判。”
  “陛下,三天时间恐怕不够,对方还要请示金国天子,至少要十天才行。”
  “也罢!你们看着办,朕的底线只有两条,尽快从河北及河东撤军,李延庆不能交给金国,其他条件皆可以答应。”
  “臣遵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