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请陛下因功赐国姓,不就不算赘婿了(六千字大章)

  既然见都见了,也没必要刻意回避,朱常淓就破例准许了女儿陪客人同席吃饭。
  毕竟沈树人是带兵救援河南的主帅,也算他们潞王府上下的救命恩人,知恩图报也是美得。
  有这么个借口在,男女大防也就没那么严谨了,反正只是吃个饭。
  信阳穷苦,王府众人也是流落至此,饮食起居尚无法保证豪华,所以席上的几道主菜,都只是一些山区野兽的肉而已,有麂肉,还有獐子。冬天素菜也不多,只能是一些腌渍的咸菜。
  吃饭的时候,沈树人自然是基本上保持食不言,不主动说话,但被人问起问题,还是随口回答。
  朱常淓和朱毓婵吃东西时,看起来都没什么胃口,点到即止。尤其是朱常淓,或许是念佛的原因,居然只吃咸菜,这一点挺让沈树人惊讶的,也可能是偶然如此,另有隐情。朱毓婵虽然胃口也差,好歹是荤素都吃。
  反而是沈树人戎马倥偬,到处奔波,既能过锦衣玉食的日子,也能吃苦。就着獐子肉和咸菜便吃下了两大碗饭,同时吃相依然非常优雅。
  朱常淓不经意观察他的举止,便看得出他绝对是個能屈能伸的人。
  “这种人是干大事的啊。”朱常淓心中暗忖。
  而朱毓婵年幼,便没那么多心思。她从小深居简出,也没什么机会跟外人聊天,于是从乐理爱好到游历见闻,有一搭没一搭跟沈树人聊了不少,沈树人也都是有问必答。
  用过饭后,沈树人便起身与朱常淓告辞,朱常淓起身要送,沈树人连忙逊谢:“岂敢有劳王爷相送,这不折了下官的福么,还请留步。”
  这时,朱毓婵却突然跳了出来,扯着父王袖子胡闹:“父王,我送沈大哥出去吧,我年纪小,不折福。”
  “你这孩子……送到前院就回啊。”朱常淓从小把女儿骄纵坏了,也是无奈,只当女儿是贪玩,没有阻止。
  朱毓婵便蹦蹦跳跳地在先引路,带着沈树人出府,转过垂花门时,迎面来的侍女和宦官都向她见礼,再看向沈树人的眼神,便都有些诧异。
  沈树人被看得别扭,正在难受,朱毓婵却主动娇蛮地驱散了众人:“行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有什么好看的。”
  侍女们这才散去。
  沈树人还在诧异,以为是这小姑娘善解人意,会察言观色,意识到他不想被人围观了。
  然而下一秒钟,朱毓婵的举止,立刻就宣布了沈树人的这种揣测错得简直没边了。
  朱毓婵左右偷扫一眼,确认旁边没人,这才踮着脚尖凑近了些,把手掌附在嘴边,悄咪咪说道:
  “刚才吃饭的时候父王在,有个问题我没好意思问,但我知道父王其实也想问的。”
  沈树人眉头一皱,暗忖这小姑娘不会那么早熟吧?
  不过他也没表露出来,便敌不动我不动地淡然回应:“郡主但问无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国姓窃明】【】
  朱毓婵:“父王其实一直很避讳跟督抚官员往来的,不过这次见你,实在是心中有愧,听外面的人说,沈大哥你是为了防止闯贼截杀我们,才从陈县突围,跟闯贼野战,击退他们的吧?
  父王其实一直想知道,你有城不守,却野战决战,不知多死了多少人。父王念佛心善,一想到那么多将士为了救我们白白多死了,就很不安,我听到他近日念佛的时候,经常有自言自语。
  所以今天你来求见,他才一下子见了。这个问题父王不好意思亲自问,我知道父王的心事,当然要帮他问了。”
  沈树人听到这儿,才意识到自己相差了。
  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还是深居简出什么都不懂的郡主,哪里至于见到一个高大威猛白净有才的男人,就走不动道、想那些事儿了。
  人家原来只是想孝顺父亲,怕父亲心病难去,帮着问一些不便问的事儿。
  不过,说实话……潞王这种程度的“心善”,其实也算不上什么“仁德”,只是想图个安心。类似于“老爷心善,见不得穷人,最好穷人离远一点,别出现在老爷视野里”。
  当然了,修身养性念佛的人,有恻隐之心,总比没有好。
  明朝还有不少藩王,就是以残虐取乐的呢,相比之下,念佛的至少不乱杀人。
  沈树人当然也要全对方的孝心,于是正色说道:“你把本官当成什么人了?本官是那种不恤士卒、只想升官发财的卑鄙小人么?
  陛下的诏命要完成,藩王能救的也要救,但将士们的性命,当然也不能随意牺牲!陈县之战,一切都是在本官的计谋之内的,最后跟闯贼野战决战,当然是确有把握。
  火候强弱已经酝酿到那一步了,笃定能大胜闯贼,咱也是为了长痛不如短痛,让河南百姓少受一些时日祸害,才拍板决战的。”
  朱毓婵这才松了口气:“那就好,我父王还一直以为为了救他,多死了不少人呢,这几天每天恍恍惚惚,抠着佛珠神神叨叨的。想问又不敢问,就怕一切是真的。
  我刚才还想,要是你告诉我说,为了救王府众人,真是额外死了不少人,我就问完后假装没问,也不跟父王提起。确认是好消息,再找机会偷偷跟他说。”
  朱毓婵说这番话的言语神态,恰似一户人家里有高考生,考完后却不敢打查分电话,想多装几日鸵鸟。
  于是家里的亲戚偷偷帮打查分电话,确认是喜报,才第一时间报喜。要是查出来是噩耗,那就顺其自然再装一回儿鸵鸟。
  沈树人当然能理解这种心态,也是不由感慨:“难得郡主倒是有孝心,王爷没白疼你。”
  朱毓婵被夸了,不由有些得意之色,但她转念一想,又有些不放心,便缠着深入追问:“那你不会是安慰我的吧?我倒不是怕你安慰我,是怕转述了之后,父王也不信,觉得我不懂事,是哄他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国姓窃明】【】
  能不能说说陈县那边,你到底用了什么计策打赢的闯贼,又是怎么做到没死太多人的?”
  听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问题,沈树人也是不由笑了:“打仗谋略的事情,你一个小姑娘懂什么?我说了,你也转述不了。”
  朱毓婵从小没吃过亏,被人拒绝还是让她很不爽,蛮横地说:“你不说怎么知道我不懂?再说就算我不懂,你不会挑我听得懂的说啊。”
  沈树人想了想,于是把很多细节简化处理了一下,然后把“背水结阵自古有名将打赢的,但关键就是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同时要断了士兵退路让他们奋战”这番道理,用小孩子也听得懂的话转述了一番。
  他描述的侧重点,也停留在了“决战前已经多次试探,疲敌的同时让自己人相信粮道被断,但存粮还有,必须死战退敌才有希望。”
  最后,他当然免不了把说过最多遍的那个激励士气段子,重新说一遍,强调他是“为了大明朝贴钱做官,为了激励士气,为了让士兵们相信别无选择,他提前下血本让闯贼烧毁了他十几条数百料的运粮大沙船”。
  沈树人说的那些高深谋略,朱毓婵当然听不懂,完全云里雾里。但最后的贴钱做官激励士气,还是听得懂的,
  因为这些要素就跟《三国演义》里苦肉计的段子一样,朱毓婵完全可以类比成听过的唱本戏曲来理解。
  而且这些段子的前因后果,沈树人自己也是揣摩得再熟悉不过了,前阵子他就靠这个故事反复卖、决战前激励部队士气的。所以他再讲出来,简直就跟创业导师大忽悠一样轻车熟路,听得对方一愣一愣的。
  听完之后,朱毓婵也彻底放心了,因为她知道,只要把这些段子找个时机跟父王一说,父王绝对不会怀疑她是编造话来安慰他,
  父王知道以她的见识和脑子,肯定是编不出这么复杂的东西的。
  所以,只要这么复杂又传奇的段子从朱毓婵口中说出,那就肯定是请教了别人的,消息的真实性也就大大加强了。
  与此同时,朱毓婵在心中把台词默念几遍后,对沈树人的了解,也又加深了一层。
  这种年纪的小姑娘,总是很容易崇拜英雄的,揣摩完沈树人的战斗策略事迹,她由衷地说:
  “沈大哥你好厉害啊,不但文武双全,居然还倒贴钱做官,这大明的官员要是都像你一样,天下肯定早太平了吧。”
  对于这种恭维话,沈树人自然是笑而不语,他该说的也都说了,走到垂花门边,便回身请朱毓婵留步,他这就告辞离去。
  然而,就在他转身的那一刻,朱毓婵又拉住了他的手,多问了一个问题:“沈大哥……我福王兄找你,有没有让你干坏事?你可别骗我。”
  沈树人一愣,不由笑了:“福王能干什么坏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国姓窃明】【】
  朱毓婵脑袋一歪:“莪也不知道福王兄能干什么坏事,但我总觉得他找你会干坏事。因为他最近总是各种礼貌结交搭救他的官员、武将。反正不管他让你干什么,你都别干,好不好?”
  沈树人蹲下身体,摸了摸朱毓婵的头发:“符合朝廷法度的事情,我该给人办的,自然要办。不合朝廷法度的私相授受,自然一律不办,这总行了吧?
  再说了,你们今日不也‘结交’了我么,为什么总拿福王说事呢。”
  朱毓婵说不过他,急得直跺脚:“是你找上门来的好吧!再说,我让你做事,那也是提防别人做坏事,又没说我自己要做什么。”
  ……
  沈树人离去后,当晚自然另有公务要操心。
  按沈树人的计划,他过两日就得护送潞王福王等一行南下,先由信阳道过桐柏山,经随黄到武昌。
  然后在武昌安排长江里的大船,一路护送诸王顺流而下至安庆,再转入濡须水至合肥安置——
  从信阳其实也可以往北走淮河,经寿县由淝水至合肥,路程比走长江还近二百多里,等于是省掉了翻越两次桐柏山、英霍山的路程。
  但明朝禁止藩王无故入三都,寿县在凤阳府,属于中都地界,没有朝廷明旨的情况下,还是绕开凤阳,不容易授人把柄。相比之下在长江上多坐几百里船倒是不算什么了。
  至于沈树人自己,他是不会去合肥的,所以亲自护送只到武昌为止。
  抵达武昌后,他可能会稍微抽出几天时间,打理一下湖广内政,验收视察一下这大半年来,后方的各种民政、财政建设情况,以及军工和军备。
  料理这些事情的同时,顺便还能在武昌等待朝廷的旨意,一旦崇祯下令让他救援四川,或者有别的要求,他也可以立刻响应。
  甚至主力部队可以提前离开武昌西进部署,所需的军粮也可以提前先往夷陵一带集结。
  ……
  话分两头。
  沈树人忙活后续行程安排的同时,当晚晚膳时分,临时的潞王府内,朱常淓和朱毓婵又其乐融融,团坐一席,共进晚膳。
  与中午不同的是,晚上这顿的席面上,还多了几个其他女眷,有朱常淓的侧妃、朱毓婵的生母孙氏,还有其他几个被朱常淓宠幸过,但没有侧妃名分的侍妾。
  朱常淓的正妃吴氏没有留下成年子女,早年只是生了一个早产夭折的孩子,后来就郁郁寡欢,第二次再怀时难产死了。
  孙氏原本也地位不高,是因为给朱常淓生下了唯一存活的女儿,才母以女贵,抬升了地位。
  其他几个侍妾都无后,朱常淓自然也懒得抬。吃饭的时候,那些没有妃号的侍妾,都只能先站着伺候,帮忙布菜打理,打理得差不多了,朱常淓或者孙氏让她们坐,她们才能坐下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国姓窃明】【】
  如今朱常淓已经三十四五岁,欲望比二十来岁时稍有减退,又礼佛日勤,自然侍妾们恃宠而骄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晚膳的菜并不比午膳好多少,朱常淓自己还是如中午一般,只吃素。旁边几个年轻侍妾倒也馋肉,但是王爷只吃素,她们为了邀宠也只能忍着,尽量假装自己的生活习惯爱好跟王爷一样。
  孙氏看了这一切,也叹了口气,她也不是富贵出身,并没有太多嫉妒,便劝道:“王爷,这些日子颠沛流离,也是辛苦了,正该多补补,就算礼佛,吃几块肉也好,酒肉穿肠过,佛祖留心中么。”
  朱常淓有些厌恶:“说什么呢!孤不过是旅途颠簸,水土不服,吃不下肉。”
  孙氏被抢白,不知如何说好,也只能闭口不言。
  但朱毓婵却比母亲更了解父亲,主要她一个少女,平时在府中偷偷摸摸躲躲藏藏,也没人管她,她总是能偷听到父母更多私房话语。
  于是朱毓婵开口劝道:“父王,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其实没什么好担心的,这次沈抚台、黄总兵救我们突围,本来就是顺手为之,又不是为了我们才打的仗。
  下午我问过沈大哥了,让他讲了不少陈县大战的故事,他确实是为了河南百姓少受苦,尽快把闯贼打跑,才这么设计的。并没有为了救我们而多死人。”
  这句话,才算是击中了朱常淓最近几天的心病,他脸色也不白了,嘴唇也不哆嗦念叨了,只是诧异地看着女儿:
  “你一个小姑娘家,怎么还知道这些?你问沈抚台就答了?你能听懂?不会是蒙孤的吧。”
  朱毓婵便洋洋得意地把下午问来的东西现学现卖了一下,演技比沈树人自己还夸张几分,很快把众人逗笑了,但也没人觉得不妥。
  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说话稍微逗一点夸张一点,大家只会觉得是童趣跳脱。
  朱常淓老脸一红,还盘问她如何知道自己心病,朱毓婵便把自己偷听父王念佛的事儿说了,朱常淓这才释然。
  不过,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父女之间的交谈,本是为了给朱常淓去心病,让他知道救他们并没有多死多少官兵。
  但旁边的孙氏等人,听到的侧重点就不是那些无聊的军务了,孙氏几乎是一听女儿提到“沈大哥”这三个字时,耳朵就竖了起来。
  等丈夫和女儿说完正事后,孙氏一整晚都收不住八卦之心。晚膳吃完撤下后,她就把丈夫拉到一边,反复问起白天的外事,尤其是女儿怎么就见到了外面的男人。
  朱常淓被妃子缠不过,也只好把前因后果说了。
  孙氏本是眼高于顶的人,总觉得自己生出了王爷的女儿,那将来得嫁给多么顶级的名门才俊才划算。
  但听丈夫说明白沈树人的才干官位功劳后,还说了沈树人未婚,她立刻对男方的硬件条件完全不再质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国姓窃明】【】
  都这种程度了,还是王府的救命恩人,简直太合适了。
  “那沈抚台居然才二十二岁?那也就比婵儿大了七岁,老是稍微老了点,不过二十二就做到抚台了,这怕是全天下都找不出第二个了吧。这小沈长得怎么样?俊不俊朗?”
  朱常淓被缠得烦了:“还行吧,高大挺拔壮实得很,人也白得很。”
  孙氏脑补了一下,眼珠子一转,立刻缠着丈夫:“王爷,既然对方那么能耐还长得好,那你想办法暗示、让沈家来咱府上提亲才是啊。
  婵儿也十五岁了,再酝酿一年半载,也可以嫁人了。而且别管是因为什么理由,他今日也算撞见婵儿了,王府的郡主岂是随便能让外面的男人看的?
  从小除了你之外,就只有宦官看到过婵儿的脸,外面的男人见都见不到。他既然也看到了婵儿,就该敢作敢当!”
  在明末的封建礼教下,一个闺中少女被外面的男人看见了,就逼对方娶她,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理由虽然奇葩了点,倒也说得过去。
  朱常淓却是一阵无语,虽然他也不是很反感这个安排,甚至他自己也动过这个念头。但他比孙氏更懂朝廷法度,于是焦躁地说:
  “这沈树人早就被不知多少督抚人家的女儿盯上了,孤今日跟他交谈,话里话外都听得出来!他这是怕被陛下猜忌他结档营私,才一直拖延至今,否则哪里轮得到咱家?
  我们也算是皇亲国戚了,这种事情,不得陛下旨意特许,如何能造次?还是这种多难之秋,不知要被多少人嚼舌头呢!”
  孙氏却不依,她就这一个女儿,于是不屈不挠地说:“那王爷就给陛下上奏嘛,请陛下赐婚,王爷向来淡泊名利,陛下也是知道的。
  哪有叔叔要嫁堂妹,做侄儿的推三阻四的道理?如果是福王有女儿要嫁,陛下说不定还疑心一下,咱家有什么好疑心的?
  实在不行,你就在奏书里写明白,就说那位沈抚台是咱家的救命恩人,兵荒马乱中,婵儿不慎走散被他看见了,也被他护送。婵儿要报答他救命之恩,而且要全名节,才顺水推舟,这不就成了?陛下要是连这都阻止,岂不是毁自个儿妹子的名节?”
  朱常淓被缠得不行,但听妻子这番话也不无道理,果然已婚女人在家长里短找相亲借口方面的才能,远不是男人和小姑娘能比的。
  孙氏一番略显三八的拉扯,让招架不住的朱常淓,只好立刻写了一封给皇侄的奏请。
  写完之后,他拿着信还有些不舍:“罢了,这事儿就听你一次,要是陛下拒绝赐婚,那这事儿你也就别提了——会不会快了点?婵儿今天才第一次见到那沈树人。”
  孙氏娇嗔:“快什么快!天底下九成的人都还盲婚哑嫁呢,洞房前一眼都没见过的大有人在。婵儿至少能跟那沈抚台聊得热络,好歹不讨厌他,这就算是有福了。听你说那沈树人的条件,手慢就抢不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国姓窃明】【】
  朱常淓叹了口气,又说出了内心最后的一点不甘:“咱这种人家,哪里还需要嫁女儿图男方荣华富贵?只要对婵儿好,什么都够了。
  咱原本还想找个赘婿呢,我们又无子,将来总要让婵儿的孩子过继姓朱,最好赘婿自个儿都能改姓朱。
  如今你非要找这种同样高门大户的,虽说他父亲沈尚书有几个儿子,其他几个年纪尚幼,但估计是绝对不肯让沈抚台改姓朱的,能让他和婵儿将来生的孩子姓朱,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孙氏被丈夫提醒,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她一不做二不休,怂恿道:“这事儿可以再议嘛,现在八字还没一撇呢,不管怎么着先想办法让陛下赐婚。
  等赐婚了之后,有机会再提条件呗,咱大明国姓,赐外人姓朱,那是光宗耀祖的事儿,自古多少功臣被皇帝赐国姓?李克用李存勖被大堂皇帝赐姓李的时候,也没见他们觉得丢人啊。
  大不了,就说这个朱是陛下因功赐的国姓,别说是当赘婿才赐国姓,不就保住了沈家面子了?要是还觉得委屈,趁着这次如此军功,肯定要给他升官晋爵,多给点爵位,面子里子都有了。”
  ——
  PS:听说限免期间其实最新章节不限免……那今天就一个六千多字大章吧。
  其实与平时两更是一样的,只是懒得拆了。这一章六千五百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