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4章 士气大振

  这一百来号人,虽因为几次流血,不算百战之师也都是老兵了,但却已经减少了不少,目前还不满一百人。
  如果要说叫自己调动人马过来……
  这也不是不行,不过萧瑀终究心中有些发憷。
  本来这五百人自己就有意调走,现在不走了又要调动人马过来。
  这营寨规模变大了那防卫起来自然更强,可是具体强到什么程度?能否抵挡象兵冲击?这却还是成问题。
  五百人的分号翻车了,在大唐绝不是小时,定有李二的人来问责,要是人马更多了还都殁了,那甚至是,不需要李二问责,光家属就能给萧氏闹个鸡飞狗跳。
  但自己显然也不能拒绝,只能尽可能想个方案出来,既要少调动或者不调动人马,又要让营寨更加稳固……
  这一想却是难想,萧瑀一时间有些卡住了。
  不过就在这当口,阿丝敏却忽的笑道,“义父可知昆仑奴?这昆仑奴原是阿非利加当地的土人,在部落攻伐之下落败,才沦落到发配为奴,贩至长安,在女儿的老家波斯也有不少。今既兵源不足,我等何不……”
  “这……”萧瑀不由皱起眉头,“可是按陛下的意思,我大唐早晚是要废除奴籍的……若是国中有人拿这做文章,只恐……”
  天下人口诛笔伐,金銮殿兵诘刀问!
  这一点萧瑀还真不怀疑,而且也只能苦笑……这种事就是大概率要发生的。
  无他,自己现在已经告别了王景那帮人的圈子,而这帮人现在依旧掌握有清流舆论。一旦自己真的有点什么新闻,这帮人绝对是立刻大张旗鼓哄传天下。至于李二方面……
  李二的人马的确是跟王景等人不对付不假,但在人奴这件事上也一定是会找自己麻烦的。
  这还能咋整?不过阿丝敏却也道,“义父若是担忧……其实也不难,昆仑奴到得我等的营地中,我等便许他以耕战之功脱奴籍。大唐皇帝虽有意废除奴籍,但毕竟还没有,我等也不算逾制。”
  “……并且,也给了奴隶机会,这也算是顺了皇帝的心意行事,如何便使不得?”
  “这倒是……”萧瑀暗骂自己竟然忘了能以耕战之功脱奴籍这等事,还真是罪过。
  不过自己这义女也真了得,偏就被她想到了。
  萧瑀暗赞这小姑娘真是前途无量,自己眼光牛逼,一面也点了点头。
  算是同意了阿丝敏所说。
  而这一切谋划,也基本都是阿丝敏一人所想出来。
  自此……
  次大陆经略之事,南北两头结盟之势已成,兵力问题更也有了思路。
  消息被阿丝敏带回芒白营寨,又在萧瑀的营寨之中传开。
  一时间,两路人马,士气大振!
  ……
  萧瑀不敢再从大唐调集更多的汉人兵马过来,因为他知道这里边不简单,一个不好分分钟就会导致大麻烦,而且是接踵而来,不过……
  现在兵源的问题,已经算是有所缓解,因此萧瑀自然也安排了别的配置……那便是战船。
  人不好搞,但战船还是能搞搞的!
  至于人的问题,萧瑀也不是不肯花钱之人,或者毋宁说……萧氏能有今日之盛况,正是因为舍得花钱!
  帖子不消多时便传遍了天下海商,自然也传到了阿非利加之地。
  因此顷刻眨眼之间,不过半月之间,萧瑀和阿丝敏的营寨都开始接受“昆仑奴”。因为这个时期,大唐的造船技术即便撇开李盛的技术注入,实际上也相当发达,楼船在战国时期发明,历经漫长岁月之后到了如今,已经和后世影视剧里的想象道具都没多大差别,甚至还要大的多。
  这运载能力,从两处营寨开始接收昆仑奴始,不到数日便分别有了上千人规模。
  一直到了这种程度,萧瑀和阿丝敏才交换意见一致决定发帖子给往来海商,减小交易规模。
  这笔钱自然是不少,不过首先萧瑀本身就资本实力雄厚,不差这点。
  而阿丝敏方面……则是她亲自手写一封书信送给朝廷,随后才申请到了银子。而这,发生在阿丝敏决定招募昆仑奴之后……
  这种决策,相当于便是先斩后奏。
  不过阿丝敏这行为,竟也没有招致杭州方面责问,只是李盛叫自己不要急躁,先送来了一批资金,随后又叮嘱少招募一些,后续的人马是可以由大唐派遣出来的。
  阿丝敏,自然不明白李盛的真实用意……无论什么计策,经略,谋划,最终的目的,只是让汉人的足迹遍及天下而已。
  不过这么一来,总之阿丝敏也是多放心了几分,只要能将这处营寨……
  不,军镇,给保下来,怎么都行。目的本身必须是第一位的。
  而人丁、战船配置起来之后,新建立的军队的训练自然也随之开始。
  这一方面却就没有那么困难。便如后世的总结那般,出塞的汉使都是最优秀的英杰之人,出海的自然也一样,阿丝敏的部曲之中少不得便有许多禁军出身的猛汉,而禁军卸甲者识字的却不多,能由杭州派遣出来的,又必是识字者,这就更为精锐。
  训练一群昆仑奴,难度虽不小,却还真能办得成。
  不过……
  这一切稳中向好的大局还是很快发生变故。就在板伽罗之议过去一个月,新的军队刚刚训练的有点成色的档口,阿丝敏的眼线已然,察觉出附近,又再次出现天竺人的形迹!
  在阿丝敏的谋算之中,天竺人已经打过一仗,要再度组织一场进攻那就得重新调集粮草整理士气。
  这个过程阿丝敏只是依照地图简单一猜,就知少说也得两个月——因为按天竺这松散的集权形态,打仗的粮草又得重新筹措,而“筹措”相比唐帝国的“调拨”那自然要慢得多。
  但她万万没想到,这帮天竺人筹措粮食居然这么快……
  而这其中的原因,却就只有李盛明白,阿丝敏却是无处去想的,因为天竺的农耕条件,要比神州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