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一章:第六集:万家灯火!

  “每当灶火燃起,香气弥漫。”
  “熟悉的味道,植入记忆深处。”
  “家,才获得完整的意义。”
  “平淡的食材,经过一双巧手和细密的心思。”
  “点亮日常温暖彼此。”
  “万户千家,味道迥异。”
  “但幸福的滋味,却和其相同。”
  浑厚的旁白声响起。
  伴随而来的是五彩斑斓的画面。
  食物代表的是餐桌。
  而餐桌的团聚代表的是家。
  家常菜看似天南海北各不相同。
  但是对于家的思念却都是一样。
  家里的厨房就是最熟悉的地方。
  家中的饭桌上,就是最舒适的吃饭场所。
  这种从自己有记忆开始就出现的地方。
  随着年纪越大越具有回忆性。
  所有的食物呈现都是在餐桌上。
  让这一集的开头独有一份别样的烟火气。
  画面的最后本集标题出现。
  【万家灯火】
  胡妈偷偷撇了一眼胡萧。
  她生怕胡萧对这个很反感。
  因为这是徐文的作品。
  但是好在胡萧脸上并没有其他的表情。
  依旧是这样默默的看着。
  胡妈松了一口气。
  继续把视线转移到电视上面。
  画面开始,伴随着朝阳初升。
  一位老人正在山坡上收割农作物。
  老人名叫常虹小,是一位生活在NMG高原数十年的原住民。
  因为高原的气候和地理位置迥异。
  小麦和稻子在这里无法存活。
  所以此刻常虹小收割的是一种特殊的农作物。
  也是常虹小祖祖辈辈赖以维生,在此定居的特殊谷物。
  莜麦!
  剥去发黄的外衣,得以窥见莜麦的真实样貌。
  有着淀粉质地的和小麦形状的特殊谷物。
  是高原人家的主要能量来源。
  镜头下的莜麦挂在根茎上,像是一颗颗倒吊下来的穗子。
  在常虹小劳作的时候。
  家里面的老伴也没有闲着。
  把莜麦磨成粉,加入水之后。
  便成一团胶粘的形状。
  放入特质的仪器内。
  类似面条一样的莜麦饸饹便是今天的主食。
  不需要下水煮熟。
  这里的做法通常是蒸。
  单单的吃蒸面,未免显得有些枯燥。
  所以智慧的高原人民想出了辅食的做法。
  把胡萝卜、莴笋、土豆和黄瓜等等切成块状。
  放入各种家常的配料一起炒。
  独特的蘸料就此形成。
  这种蘸料有各种蔬菜以及肉类做成。
  配合上莜麦饸饹最是具有陕北人家的家常味道。
  劳作回来的常虹小,在饭桌上吃着老伴精心准备好的美食。
  老伴调皮的问道。
  “好不好吃?”
  “材料好。”
  钢铁直男常虹小,如实的回答道。
  老伴哈哈一笑。
  “每次你都说材料好,就是不夸我做的好。”
  “都好都好。”
  反应过来的常虹急忙补充一句。
  这样的对话是许多人家的写照。
  什么叫家常。
  餐桌上的话里话外就是叫家常。
  这样对很多人是寻常的一幕。
  在胡妈和胡萧眼中却是显得极为陌生。
  什么叫家常?
  对他们来说要么是在飞机上的飞机餐。
  亦或者赶路过程中匆匆入肚的三明治。
  每次回到家里面,也只是一个冰冷的房子而已。
  若不是每一次都忽视家庭这个词汇。
  一家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变得如此陌生。
  虽然不曾体验。
  但是这样的一幕,却让坐在沙发上的两个人。
  心中有着莫名的一丝悸动。
  电视机外的家常正在苏醒。
  电视机里面的家常正在继续。
  吃过午饭的常虹小开始捣腾家里面的莜麦。
  莜麦的脂肪含量是小麦的四倍。
  因为也比小麦更加的抗饿。
  对于莜麦的处理,高原人家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
  首个下来的莜麦,身上还有这些许细碎的绒毛。
  这样的绒毛不仅破坏口感,同时也容易让身体出现不适感。
  因为所有收割下来的莜麦都需要放到火炉上方特质的灶台上。
  来回的炒至,炒至的时间不算长,只需要30分钟左右。
  但是过程却极为复杂。
  足够常虹小夫妇忙碌一阵子。
  将炒至好的莜麦收入谷仓。
  常虹小夫妇的任务还没有结束。
  对他们来说,明天才是重要的事情。
  画面一转,将所有的食材都准备。
  滚水加上莜麦。
  一团莜麦面糊就蓄势待发了。
  做完这一切的常虹小夫妇此刻却出了门。
  眼神中带着期盼。
  没过多久,随着一伙带着小孩的年轻夫妇出现。
  常虹小顿时露出笑意。
  “姥姥。”
  小孩欢呼一声,顿时扑进了常虹小夫妇的怀里。
  温馨的气氛顿时拉满。
  回来的女儿在厨房帮着父母做饭。
  一团莜麦饸饹在母女俩的一双巧手中。
  变幻出花样百出的形态。
  手掌一用力。
  在火炉上的莜麦面团就被碾成面片。
  将半熟的面片搭在手指上一甩。
  薄薄的面片就被余热固定成了斗状。
  山硒人叫“烤姥姥”。
  内盟人叫他“莜面窝窝。”
  除了这些,一团莜麦面在主妇们的手里。
  变幻出不同的精致造型。
  从莜麦鱼鱼到莜麦海鲜。
  外型变换的同时。
  滋味依旧。
  “家常食物,如同曾经熟悉的乡音。”
  “让年幼的一代既兴奋又陌生。”
  常虹小一家的晚饭因为有着归家的儿女显得格外的温馨。
  食物增多的同时,气氛也变得温馨起来。
  看到这里,胡妈忍不住回头看了一下。
  论装修,家里的装修没话说。
  都是请设计师特意设计的。
  家具也都是顶级的设计师品牌。
  更别提冰箱里面。
  购买的各种昂贵的食材。
  通常一两样食材的价格。
  就可以做好几桌常虹家里面的饭菜。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
  这么多精致昂贵的东西。
  堆积起来的家却显得十分的冰冷。
  家里冰冷,人也冰冷。
  胡妈看着一旁的胡萧。
  突然发现胡萧好像有那么一丝不一样了。
  眼神也没有那么有攻击性了。
  这个发现让胡妈顿时欣喜了起来。
  但还是默不作声的继续看着电视。
  “春种秋收,夏耘冬藏。”
  “平凡的谷物不仅能给人带来温饱。”
  “更参与的特地时刻的庆典之中。”
  “广栖三江的侗寨里,新近收获的糯米。”
  “外公外婆反复舂捣。”
  “做成年糕,当地人叫粑粑。”
  “邻村的奶奶家,油茶已经打了好几轮。”
  “今天是两个家庭共同的大日子。”
  “一碗油茶,米食打底。”
  “葱姜茶叶水冲泡,辛辣提神。”
  “要为接下来的忙碌做好准备。”
  颇具民族特色的小山村里。
  杨玉清从一大早就开始忙碌。
  亲家从早上开始做年糕。
  而她则是泡油茶。
  种种的忙碌在她看来都是值得的。
  等到一碗油茶入肚,杨玉清也是起身来到楼上。
  从一旁的儿媳妇手中,接过婴儿。
  前几天自己的儿媳妇刚刚生产,杨玉清也是成功晋级成了祖母。
  按照侗族的习惯,要为新出生的婴儿举办隆重的“三朝酒”。
  宴席持续三天三夜。
  其他的都可以由亲友们帮忙。
  唯独一种食物,需要杨玉清亲力亲为。
  来到一个小房间,杨玉清搬出一个半人高的坛子。
  坛子打开,里面是一只造型奇特的鸭子。
  表面被涂上许多种佐料。
  用来进行腌制。
  对于侗族人来说,只要有一个坛子。
  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进行腌制。
  这种味道被她们叫做酸。
  在侗族的食谱里,一切食物都可以酸。
  除了酸鸭、还有酸菜,酸鱼等等。
  “新鲜的稻田鱼用盐腌制。”
  “潮湿的天气里,火塘上方的热力能够加速熏干鱼肉。”
  “糯米饭促成发酵,水解转化的乳酸带来特殊的风味。”
  “在华国两千年前的典籍中,已经能隐约的找到这种食物的身影。”
  奶奶家这边忙的热火朝天。
  外婆那边也已经出发了。
  对于一个新生命的降临,所有人都显得很慎重。
  杨玉清要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亲家。
  为此她拿出来了一只坛藏五年的酸鸭子。
  时间赋予鸭肉暗红的色泽和醇香的滋味。
  接触新鲜空气任能唤醒油润的脂肪。
  表面的细密的肉质,哪怕是过了五年也是让人看的胃口大开。
  金黄的油脂和暗红的鸭肉相间在一起。
  更别提那种独特的腌制方法。
  使得整只鸭子的风味更显得神秘且特殊。
  亲友们在外忙碌着,杨玉清却悄悄的来到了房间。
  取下额头上的白色发带,换上深色的发带。
  这是侗族中晋级祖母才能够有的待遇。
  前来吃席的人家,带上的贺礼是糍粑和酸鸭子。
  收下一半,返还同样的分量,是侗族人家中的礼尚往来。
  外公和外孙女的第一次见面,开启丰盛的序曲。
  丰盛的食物,向亲友们正式宣告新生命的到来。
  压轴出场的酸鸭子关系到整个庆典的成功。
  鸭肉韧性十足,不干不柴。
  带来劲道口感的同时,醇厚鲜香的气息更是令人愉悦。
  “食物带来的共同体验,让族人间的联系。”
  “得以反复确认和一再巩固。”
  “甚至为族群存续植入顽强的基因。”
  “三朝酒曲终人散。”
  “按照侗族习惯,杨玉清要把酸鸭子的制作方法传给儿媳。”
  暗黄灯光下的杨玉清正在手把手的教导着儿媳。
  这种代代的传承,在温暖的火塘旁显得即平常又特殊。
  “酸,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存食物。”
  “西南山区的人们却意外收获了美味。”
  “这是发酵带来的惊喜,随着儿孙的繁衍。”
  “这种传统得以延续。”
  电视机里面弥漫着一种开心的氛围。
  电视外的胡萧家却显得很平淡。
  胡妈知道像杨玉清这种开心的情绪,自己或许一辈子都有可能体会不到。
  家庭的和谐在于父母与儿女的关系和谐。
  自己虽然有心和女儿合好,但是胡萧嗯?!
  胡萧刚刚是在擦眼泪吗?
  陷入思考中的胡妈突然看见了胡萧眼角的一丝湿润。
  虽然很快就被胡萧擦掉了。
  但是胡妈很肯定,刚才胡萧擦掉的就是眼泪!
  这让胡妈万分惊讶。
  胡萧这是被感动了?
  还是打哈欠出来的?
  胡妈突然想到了什么。
  笑呵呵的说道。
  “这个真没意思,我还是关了吧。”
  原本以为,胡萧会反对。
  可是没想到胡萧点了点头。
  “正好,我可以去书房处理我自己的事情。”
  说完起身去到了书房。
  没有丝毫的停顿。
  这让胡妈有些张二摸不着头脑。
  胡萧这到底是喜欢看还是不喜欢看?
  亏自己还特地选了这一集,不就是为了缓解矛盾嘛。
  不过要是胡萧看都不喜欢看。
  这矛盾还怎么化解。
  胡妈很狐疑,打算想其他的法子。
  起身朝着卧室走去。
  路过书房的时候,却发现里面的灯光亮了起来。
  胡妈觉得很奇怪。
  拉开一丝门缝。
  发现胡萧坐在里面,跟前的电脑屏幕亮起。
  出现的正是刚才在客厅里面播放的《舌尖2》的画面。
  胡妈:
  好家伙,男人的嘴都是骗人的鬼!
  不过胡妈也是有些小开心。
  胡萧既然自己看这个了。
  那就说明,胡萧是喜欢的。
  希望这一集里面的信息,能够真正的说动胡萧吧。
  胡妈深吸了一口气。
  随后转身离开了。
  而在书房里面的胡萧看着电脑里面的画面出神。
  “在长江下游地区,有一道家常菜。”
  “油润甘香的五花肉并不是主角。”
  “反倒是黝黑不起眼的菜干才是精髓。”
  “家常食物,往往秉持着节省的原则。”
  “化腐朽为神奇。”
  画面里面的梅干菜扣肉。
  让胡萧有着微微失神。
  奋斗大半生,这道菜一直是他记忆里的味道。
  画面一转。
  在绍兴,吴叶跟从地里挑回芥菜。
  这种蔬菜新鲜时味道苦辣涩口。
  往往这个时期没有人会食用。
  采摘回来的芥菜都是放到竹竿上晾晒。
  乘着太阳大的时候,让芥菜脱水。
  等到颜色没有这么鲜艳的时候,将芥菜切断。
  随后加入盐粒。
  盐分可以刺激细胞液的渗出。
  也可以杀死有害的杂菌。
  为芥菜入缸发酵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只需要几十天,芥菜就会变换一个新的模样。
  到了这个时候,吴叶跟便把这些芥菜重新拿出来晾晒。
  再次脱水,芥菜的香味弥散在空气。
  走在清明节时期的绍兴,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的特殊香味。
  这个时候芥菜就脱胎换骨变成了“霉干菜”了。
  胡萧陷入了回忆之中。
  自己小时候经常能够问道这种味道。
  小时候的自己不懂父母的心。
  现在自己做父母了,却没有照顾到自己孩子的心。
  代代的传承不知在那个地方就变了味道。
  画面中,围绕在爷爷身边的孙子孙女。
  传出屏幕的笑声,都让胡萧有片刻的失神。
  有了霉干菜,吴叶跟的老伴做出好几样女儿喜欢吃的菜式。
  除了扣肉之外。
  绍兴人还用霉干菜做汤。
  热水中,菜干舒展筋骨。
  浓郁的风味物质,缓缓释放。
  加入竹笋、河虾同煮。
  汤色赤红清澈,几种食材贡献出互相平衡的鲜味。
  “转化还在坛中继续,时间越久,味道越醇。”
  一餐饭让一家人的感情在无形中慢慢加温。
  这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亲情感。
  让胡萧一时间变得无所适从。
  一直以来建议的外壳,似乎在某种力量之下开始注解分解。
  胡萧的心境在变换。
  跟前的电脑画面也在转变。
  此刻已经从绍兴来到了福见的霞浦。
  对于林春银来说,他此刻要抓住秋天里面的每一缕阳光。
  新鲜的番薯洗净之后,挑好出淀粉含量搞的淀粉。
  浸泡、刨丝、淀粉析出。
  沉浸一夜,淀粉凝固结块。
  一盆具有浓厚淀粉的番薯浆就形成了。
  在林春银的记忆******薯收获时,母亲经常做这种工序复杂的食物。
  即便早已在首都成家立业,这种食物总是牵引着他。
  番薯淀粉遇热,会呈现迷人的半透明色。
  柔韧劲弹,清甜可口。
  是备受欢迎的甜品。
  将搅拌至粘稠的番薯液倒入布置好的蒸笼当中。
  浇上薄薄的一层,等待半个小时后。
  再次浇上第二层。
  如此循环往复,一直浇到第十五层。
  到了这个时候,整个粉块就显得十分的透明。
  阴干之后,粉块变得格外的坚硬。
  用特制的器物固定住粉块。
  往下一刮,番薯粉丝便做好了。
  纯净的番薯粉丝容易吸收各种各样的味道。
  做好的番薯粉丝,第一个品尝的就是自家人。
  新鲜粉丝,时令海鲜,变成了一碗鲜味十足的海鲜粉丝汤。
  甜润鲜香,滋味醇厚。
  这也成了林家晚餐上的主角。
  一边吃着自己亲手作出来的番薯粉丝。
  林春银也跟母亲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的趣味。
  美味和笑声并存。
  “家的味道,并不特指某一种食物。”
  “一家人团聚在一张餐桌旁。”
  “这个味道才更加真实,更加圆满。”
  内盟古,常虹小一家送别儿孙,尝过了美味的莜麦饸饹。
  女儿和外孙总是要回城市的。
  常虹小一家充满了不舍。
  福见霞浦,林春银决定留在家乡,留在母亲的身边。
  广栖,杨玉清抱着孙子,喜不自胜,沉浸在天伦之乐。
  “三餐茶饭,四季衣裳。”
  “共同铸造了一个名叫家的地方。”
  “人因食物而聚,人不散,家就在。”
  “烟火人间,风味长存”
  至此,第六集万家灯火,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