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牛羊分配
老者正是陈正骨。
原本他的药店在延康坊,但是这一次长安重建,许多家庭工坊聚集在永安六坊,他就将药店搬到了永安坊北面的延福坊。
今天天气很好,午后就花了三文钱,顺着永安渠坐狗拉雪橇到了西市的放生池。
大唐长安的改造不但改造的是居住环境,还有其中的水渠路面街道绿化等等,而且衍生出许多的营生。比如冬天的狗拉雪橇,夏天的画舫。
陈正骨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冬天坐着雪橇转一转,到西市买点葡萄干和果干。
夏天坐在河边草坪上花丛中树冠下的石头椅子上和人下一盘棋。生活真的很美好啊。
生活美好的不单单是长安居民,大唐上下所有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想起几年前的日子感觉那是猪才过的日子。
不但生活好了,而且更有盼头了。
谁都清楚,过去几年是改造长安,接下来五年是改造洛阳和襄阳,到时候工匠会越来越多,改造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早晚有一天就能改造到自己家里。只要有皇帝在,日子会越来越幸福。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结束,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启,消息所过之处万民称颂,而寻找名医的活动也自发的在大唐上下进行。只要是乡里乡村,对正骨有水平的,都会有人愿意出资,只为了让他到长安给陛下看看。大唐的子民想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皇帝的感激之情。
民间运动轰轰烈烈,朝堂上开始放十五天的假期,而户部却在忙碌。
户部尚书周志成,可以说是被皇帝一路提拔上来的寒门,对于李承乾有着超乎常人的崇拜,对于朝政有着兢兢业业的精神,与前任户部尚书唐俭简直是天壤之别。
薛延陀是真急了,只用了一天就和鸿胪寺与褚遂良达成共识,五万匹马、五千头牛、三万只羊,换购大唐三十万石粮食。而第二天开始,户部就分三个方向开始向边关调粮。
三十万石粮食根本不用从洛阳含嘉仓调转,甚至不用从长安调转,只是从相近地方调拨即可。
大唐的粮食实在是太多了。
新式铁质器具的普及,只是这一点大唐就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
一家一把镰刀、一把锄头,一把铁锹只需要三文钱,想要自己再买也不贵。镰刀铁锹锄头都是经过千年沉淀的最优样式,省力好用。
谁家有牛有马,还可以一文钱买一把耕犁。
原本一家几百亩地,精耕细作基本谈不上,但是这些工具的普及极大的提高了农耕的效率。
薛延陀的赔偿,美酒茶叶从四面八方换来的数不清的牛马,大量牛马的投入,再次极大的提高了耕种效率
沤肥法的推广,公厕的全面建立,长安改造也是一项助力,再加上风调雨顺,开元五年的平均亩产量已经达到了一百五十斤,比五年前提高了一半。
现在之所以只有一千六百多万石的存粮,还是因为酿酒销量太大,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其他农作物尤其是蔬菜瓜果的种植推广。
五年前,大唐子民心心念念的是吃饱饭,现如今心心念念的却是如何吃好。吃的好,各种蔬菜瓜果丰富市场,营养的均衡让人们生病更少,寿命更长。
粮食多了,大量的粮食被以前主要的粮仓都已经存不下,不得不重新兴建了十六个粮仓,每个粮仓可储存一百万石。从就近的粮仓运送出去非常快捷,要不然也不会同意一个月内完成交易。
但安排好这些事情后户部依然忙碌。粮食运出去只需要消耗人力,而牛马的运回和分配却是一项大工程。
大唐民间每一匹马每一头牛都是登记在册。
周志成仔细查阅每一道的牛马记录,不得不说关内道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一是距离草原和西域产马地近,第二是长安所在,关内道安定放在第一位。现如今关内道的牛马已经达到五十万头。五十万头是一个什么概念?关内道九百万人,平均六人一户就是一百五十万户,平均三户就有一匹牛马。
河东道河北道也不差,平均四户就有一匹牛马,陇右道和安西都护府更别提了,那就是养马养牛的地方。
周志成拿起江南道岭南道资料。江南道岭南所需的牛是水牛,和北方的耕牛不是一个品种,这些年也一直在大力鼓励养殖。
剑南道比较特殊,那里的牛不算少,暂时不需要。
现在就剩下剑南道淮南道和河南道。
五万匹马,五千头牛的分配是个大问题,至于三万只羊好说,直接卖给商人,至于商人是养肥了还是直接卖到河南道淮南道山南道,那就是商人的事情。不过商人是不可能在河北道河东道与关内道卖的,卖不上价钱。
整理好资料,写了一份奏疏,看看还是下午,立即找到褚遂良商议,随后入宫拜见。唐俭就算了,节假日你找他忙公务他得记恨你一年。
皇帝这个人怎么说呢,几年时间大家已经号准脉了。别看皇帝只参加朔望日朝会,平时没事就去工匠协会或者是在皇宫里琢磨东西,但根本算不上是惰政,只要是重要的事情,什么时候拜见都行。
御书房内三人,李承乾进来,两人起身行礼,周志成叉手笑道:“陛下,昨日参加大朝会,臣就觉得大兴宫该修缮了。”
褚遂良嗯了一声。
如果是前几年别说嗯一声表示赞同了,肯定站起来就开喷。但现在虽然不至于大力支持,却也表示赞同。
现如今大兴宫和东宫已经是长安最老旧的地方了,虽然景色优美,但依旧显得陈旧不堪。而且这也是大唐的威严,所以他也觉得应该修缮。
再说,现在有钱。
【作者题外话】:求银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