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五章 最强兵种
徐鹏也习惯了,作为这天底下唯一一个知道冯恺身上最大秘密的人,他必须要充当起垃圾桶的角色,免得先知冯老二被憋死。
说实话徐鹏对于自己的才智原本没有太大信心,但是在一群武夫当中,他毫无疑问必然是最最睿智的那一个,而且没有之一。
但是当他在知晓冯恺最大隐秘之后,他就成了聆听者,而且轻易不会发表意见,毕竟你才学就算能成为状元,可在冯恺这个挂逼面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优势,用冯恺自己的话来说,他就是站在无数个巨人的肩膀上来看待这个世界的。
徐鹏有时候自己也想过,要是他也能如冯恺这样穿越一把,比如穿到千年前的大唐或者几百年前的大宋,那么他也会成为一个学贯古今,通天彻地的巨人,这压根就没个地方说理去……
所以很多时候闭嘴就是最好的选择,比如现在,哪怕徐鹏对于东南有很多自己的认知,他也不会轻易去发表自己的意见,除非不得不说。
“天下熙熙,皆以利驱,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冯恺叹了口气:“对于开国帝王而言,民生凋敝,土地足够养活人口,那么只要占据华夏九州之地,最多把触角伸到西域,能够御敌于国门之外就行了,哪里会有精力去管对中原王朝还算恭谨的东南小国。
等到王朝传承个几代,后世君王没了开疆拓土的雄心,也没有那么多的钱来支撑一场场的灭国之战,到了那个时候就算那些小国不那么老实了也只能听之任之,比如安南和倭国就是其中的典型。
而且在国人固有的观念当中,别说更远的东南,就是云贵这些地方都属于不怎么服王化的蛮夷之地,治理这些地方都耗费无数心力,哪里有精力去开拓治理更远的东南。
这就是眼光决定前路,他们不会去考虑东南的矿藏,不会去管那些地方的气候是多么有利于粮食的生长,更不会觉得在东南沿海开辟海贸对王朝的经济有着多么的举足轻重。
权衡利弊,权衡来权衡去,最后权衡出来的结果就是得不偿失罢了。”
“二哥的意思是放任吴三桂前往东南,等到我们夺了天下之后再去收拾他?”
冯恺呵呵笑道:“东南几个小国乃至已经臣服于清国的朝鲜还有一直野心勃勃却实力不济的倭国都应该纳入华夏版图之内。
王朝一代,总没有嫌弃自己土地多的时候,从小的方面来讲,更多的土地也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往大了说,就算有一天咱们建立的王朝成为了历史,那么后世继承咱们王朝道统的新朝,也会把咱们征服的这些地盘视为新朝固有的不可分割的领土。
这是原则问题,不容一丝一毫的置喙,就好像当年明太祖一家饱受元朝的酷政,最终朱元璋掀翻了大元统治之后还是让文人修元史一样。
朱元璋承认元朝是华夏的大一统王朝,不是他愿意承认,咱相信只要有可能,朱元璋甚至宁愿把有关元朝的一切记载都给焚了,但是他没有,因为他继元朝成为这个天下的主人,那么元朝的一切就该是大明的,包括土地。
这就是师出有名,他要开疆拓土就可以高举收复前朝土地,也就是华夏固有领土的名义把草原锤一个遍,自己不锤,后世子孙也能锤,锤来锤去自然也就是自己的,神圣不可侵犯的。”
谷関
徐鹏笑了笑,算是理解冯恺话里面的意思,于是说道:“大帅未雨绸缪,志在东南,这份眼光实在非常人所能及哉,不过微臣担心,吴三桂手上毕竟拥有五千精兵,他这一走,只怕富庶的南方要遭血洗。”
冯恺撇了眼徐鹏道:“这个你就想多了……南方富庶,这天底下谁都知道,流寇就不说了,那些南方的军头难道不清楚,但是你看看有几个重城被军阀祸害过,就算如左良玉这种拥兵十万的兵匪也轻易不敢染指州府,倒霉来倒霉去的就是县里面的富绅和乡下的土财主罢了。
至于吴三桂,他手上也就数千关宁铁骑,这是他在乱世赖以生存的本钱,别说靠骑兵打不下城池,就算能偷袭拿下又能如何?
咱永远都没有小觑过这些土豪劣绅对于自家财产护卫的决心以及他们在事到临头之时所发挥出来的巨大能量。
所以对付南方豪族必须不动则已,一动就要一鼓作气,不是只有一次机会,而是只能一次,而这一次一定要把事情做好甚至做绝。”
徐鹏嗯了一声,他明白冯恺话里面的意思,也知道冯恺为了对付南方盘根错节的豪族动用了多少手段。
武锐军最精锐的部分是什么?
不是骑兵,骑兵只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不是决定性力量,不信可以看看五万敌骑围攻武锐军大营最后的下场。
也不是火枪手,火枪手只是常规兵种,甚至是可以批量复制的军种,武锐军只要枪支弹药足够,那三万长枪刀盾兵随时随地都能转变为火枪兵,甚至将武锐军转变成为纯火器军队都不是什么难事。
同样也不是重甲兵,重甲兵确实是花费代价仅次于骑兵的兵种,但是弊端太多,只有在合适的战场抓住恰当的战机才会蜕变成为杀戮机器。
武锐军最强的兵种,其一是特种兵,其二是侦察兵。
特种兵可是马疯子亲自拉进茫茫大山里面和豺狼虎豹厮杀经年,狠狠锤炼出来的,他们正面搏杀,丛林作战以及野外求生等等技能都远非其它兵种可比,说白了,这就是一群能够利用无数手段杀敌于无形的刺客。
而侦察兵则是从十几万大军当中挑选出来的机警、狡黠,对于风吹草动都有灵敏认知的军队,战斗力或许差点,但是生存能力在全军没谁能和侦察营的兵相比。
而特种营和侦察营的一万多战卒,只有两千在现在的军中,其余的在哪?
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