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造衅开端实在宁
处理完朝廷大事之后,眼看时间差不多了,贾瑞准备起驾回宫。
内侍宦官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这时,从文官之中走出一位,他身着蓝色官袍,手拿笏板,对贾瑞躬身行礼说道:“启禀陛下,臣御史大夫薛怀礼要弹劾宁国公贾珍三大罪!”
这薛怀礼的一番话,真的是平地起风雷臣,使得文武百官无不侧目,就是贾瑞也不由得郑重起来。
贾瑞郑重对着薛怀礼说道:“御史言官本就有风闻奏事,弹劾不法之责,卿既然敢弹劾,那你就详细道来。”
薛怀礼声音激昂的说道:“臣要弹劾宁国公大罪一,逾制之罪。当初宁国公为其儿媳丧事用金丝楠木为棺椁,此为大不敬。
大罪二:宁国公与荣伯世子贾链在国孝家孝之中,背旨瞒亲,仗财依势,强逼退亲,停妻再娶。
其罪三:聚赌之罪。
宁国公贾珍聚集各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
赌宴之际,狎昵孪童,争风吃醋。
聚赌已经是恶行,还要教唆宗室子弟,宁国公身为当朝国公,更当罪加一等才是。”
说完这些,薛怀礼以头触地,双手奉上奏折,接着说道:“此乃其中详情,还望陛下预览。”
朝中百官这些时日里也不少听闻民间谈及此事,一见有人带头,不少人呼呼啦啦的全部跪倒在地,对贾瑞说道:“臣等附议!”
而一旁的武将之中,那些平日里与贾珍交好的,见此不由得冷汗涔涔,他们家中子弟也有人参与其中,这可真是要大祸临头了。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大乾与大雍是和平禅让而来,这也意味着贾瑞要给前朝留一点面子,对于贾珍的逾制之罪,贾瑞这里是可大可小。
但是后面的两项罪名,贾瑞是真的没法替他们洗,而且贾瑞心中,对于此事也是愤怒不已。
眼看着这么一群酒囊饭袋整天给自己惹事,贾瑞没事还要帮他们擦屁股,贾瑞是真的受不了。
于是贾瑞说道:“众卿平身,将奏折呈上来!”
等众人起身,贾瑞从内侍手里接过奏折打开之后,真是越看越气愤。
贾瑞心中的火是一下子就出来了,怎么也压不下去。
上面将贾珍与贾琏他们办的一件件丑事全都披露了出来,作为他们的族亲,贾瑞的脸上都感到臊的慌。
贾瑞放下奏折,当即下旨道:“着刑部,御史台,锦衣军三方协同办理此案,即刻将宁国公贾珍,世子贾蓉,荣伯世子贾琏下入诏狱,对其余与此案有关人员,通通捉拿归案,不得徇私枉法,钦此!”
……
凡事就怕认真,随着贾瑞的一声令下,锦衣军,御史台,刑部的三方人马全都开始行动。
话说贾赦这里刚吃过早饭,正打算出门去讥讽自己的二弟呢,忽然下人急忙来报:“回老爷,锦衣军的汪统领又带人过来了,还有其他几个刑部和御史台的官老爷也来了。
奴才本想先来回您的,可是那汪统领说:'我们至好,不用的。'就硬闯进来了,老爷您快过去吧。”
贾赦听了,心中暗忖:“这老汪只怕又是寻老二的麻烦的,可是那刑部还有御史台的来此又是为何?反正和我没大关系,看热闹就是!”
于是贾赦不慌不忙的对身边小厮道:“还不快去把链儿,还有你们二老爷宝二爷都叫去,老爷我先去迎接着,叫他们的手脚也麻利些!”
等贾赦来到二门的时候,正好与汪德言他们撞了个正着,贾赦看着汪德言只是笑着不说话,而他身后的七八个官员,有两个贾赦倒是面善,但是其他的是一个不认识,贾赦看着他们的样子,实在是有些心里发毛。
等荣府众人到齐了,汪德言与贾赦拉着手说了几句宽慰的话,更是让贾赦心里摸不着头脑。
就在这时,只听几个锦衣军堂官进来,对汪德言抱拳说道:“回大人,还有几位大人,属下已经派人把守住了荣府的所有大门角门,还有后门,特来复命,不知接下来如何行事,还望大人吩咐!”
一听此言,贾家众人不由得变了脸色,这才刚刚经历一番抄家,怎么又来了一次,有那下人想逃,但是看到军士人人手持长刀,又不得不老老实实的站在了原地。
这时,刑部尚书进来了,眼见他手持圣旨,荣府众人连忙跪倒在地。
刑部尚书陈梦雷宣旨道:“上谕:荣伯世子贾琏深负朕意,世子贾链在国孝家孝之中,背旨瞒亲,仗财依势,强逼退亲,停妻再娶。身为宗室,聚众赌博,争风吃醋,罪加一等,辜负朕恩,有忝祖德,即刻捉拿入诏狱,与贾珍等人一罪论处。钦此!”
下跪的贾琏听得此言,吓得面如土色,两股颤颤。
宣完旨意,陈梦雷对左右吩咐道:“还不快将贾琏拿下!”
待拿下了贾琏之后,汪德言对贾赦说道:“圣上要下官将所有涉赌人员全部缉拿,所以劳烦府上的琮公子,环公子,一并走一遭吧!”
宁国府,贾珍三人同样是接到了左都御史江道之宣读的圣旨:“上谕:宁国公贾珍……辜负朕恩,有忝祖德,即刻革去爵位,与贾蓉贾蔷一并捉拿入诏狱,听候发落,钦此!”
将三人拿下之后,锦衣军将宁国府全部查封起来,而贾珍的夫人还有贾蓉的续弦等一众女眷,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
至于奴仆,全部被押送了狱神庙,等候发落。
奴仆之中的焦大眼见荣府中被同样押解出来的贾琏三人,不由得长叹道:“报应,报应啊!”
月余间,这宁荣二府祸事不断,就是一旁的路人,见此都感到万分惊奇,可是一打听到事情的首尾,也就无人对他们心存怜悯了。
看着被锦衣军拿去的三人,贾政与贾赦真的是感到身心俱疲。
这时又听到下人来报,尤氏等一干女眷上门,众人听闻了宁府里的事,不由得又是一番长吁短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