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当敌人具有压倒的优势,而我方没有把握胜利的时候,只有投降、和谈、与退却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面的失败,和谈则是失败了一半,而退却并非失败,且属转为胜利的关键。
“走”是最低的姿势,却是最高的战法。
一般来说,走是最后之计,却也是最高之策。肤浅的看法,来看三十六计之中的“走”,它确实具有实用性。也却是令人有“与其卖弄小聪明,倒不如退为佳”的感觉。
[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
全军退却,避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敌,这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解析]
所谓庸将就是不知道进、退,只是匹夫之勇。必要时采取“走”策,可有两点益处,第一,虽然没有获胜,可是也并没有失败,第二,保持战力,可以准备下次再战,转为胜利并非梦想。
无论哪一种战斗,不管是文还是武,谁都没有“常胜”的把握。在战斗过程中的小胜小败,若隐若晦状态,瞬息万变,不机警不能应对,不变通无以达权,盖所争取的并非暂时得失,而是最后的胜利,最后的胜利属于坚持到底的人。所以,“不走”并非英雄,“走”也并非懦夫。
“走”的方法千变万化,但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则为“文走”;一则为“武走”。
历史上“文走”的例子很多,大部用“瞒天过海”、“金蝉脱壳”等计,经流血而逃亡。
“武走”则要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甚至于可能会是通过一场血战方能逃掉。
所以,我们说“走”之计,并非懦弱者所为,“走”得越多越危险的,往往成就的事业越大,这就是“多难兴邦”之说。当“走”的经验越积累得多,应付逆境就容易。问题在于能跑得脱,不是“逃跑不成而身先死。”
俗话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三十六计之中最好的一个计策了。
[兵家使用范例]
英军胜利大逃亡
1940年5月,希特勒集中了136个师,3000辆坦克和几千架轰炸机,一下子将英法联军压到了法国北部的一个名为敦刻尔克的小海港。
5月24日,古德里安将军给希特勒发来了一封紧急电报。电报上说:德军已经到了离敦刻尔克只有20英里的运河,比利时军队,英国远征军的9个师,法国和一军团的10个师,全部被包围了。我和莱因哈特将军的装甲部队已经在阿运河上建立了5个桥头堡。从东北方向上推进过来的德军第六军团和第十八军团,将形成有力的夹击,从而彻底消灭他们。
这一天美国驻英国大使肯尼迪向罗斯福总统发去了一封电报说:“一切都不可挽回了,只有奇迹才能拯救英国远征军免于全军覆灭。”
罗斯福总统看着这份电报,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这一天,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同样无能为力,他所能做的事情,只有用力咬自己的烟斗,以掩饰自己内心的沮丧。
5月24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发来了命令,命令要坦克部队停在运河一线,不要向前推进。这道命令古德里安一连看了好几遍,这一回他不明白,伟大的元首是怎么想的了。
丘吉尔很快就知道了希特勒的这一道命令,他也是弄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战术,不过有一点,他的反应还是非常之快的,那就是立刻通知海军部,马上征集全国的船只,将联军运过英吉利海峡。
5月26日晚上7点差3分,英吉利海峡浮云布满了天空,淡一块浓一块,天空如一块铁,正向地面下沉,灰色的云,在空中疾行,掠过群山和河流,在海面上停住了。
全英国都接到了一道来自海军部的命令:执行发电机计划。这是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代号。
许多历史学家的来说,这真是一次伟大的“发电”。
在夜幕之中,出动870多艘船,其中法国出动了300多艘,从巡洋舰、驱逐舰到各种小帆船和划艇,从皇家的豪华游艇到肮脏的垃圾船。有人说在英国所有能漂浮的东西,全部都去了英吉利海峡。
德军坦克部队的士兵们,趴在他们的坦克上,喝着正宗的法国香槟,他们看着英国人在海上漂呀……漂呀……一个个乐得哈哈大笑。
5月27日,英国撤走了7669人。
5月28日,英国撤走了17804人。
5月29日,英国撤走了47310人。
5月30日,英国撤走了53823人。
但是,德国人对此却一无所知。这时德国空军开始出动了,可是英吉利海峡一直是浓云飘动着,吞没了天地间的一切,根本无法投弹。就是在这几天,上帝站到英国一边。
6月3日深夜,德军开始进攻了,可这时联军已经撤回了346000人,在海滩上抵抗的只有4万法国士兵。
古德里安将军发现,向德军投降的法军士兵,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微笑。
6月4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我们将在登陆地点战斗,我们将在农田和街道上战斗,我们绝不投降。我相信,今天敦刻尔克的撤退,将是明天胜利的开始!”
1944年6月5日,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在敦刻尔克撤退的35万英法军队成了作战的主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当选首相,几乎都是从敦刻尔克撤退回来的官兵。在大选时,他们大声地疾呼:“公民们,当英国在危难的时候,你们想知道我们在哪里吗?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只要一听到是从敦刻尔克撤退归来的,选票就会象雪片一样地飞过来。
因此,历史家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撤退,而是一次伟大的撤“走”,因为,这一撤则撒出了整个英国的未来!
[商战使用范例]
松下退出大型电子计算机领域
有一天,日本松下通信工业公司突然宣布不再生产大型电子计算机。
对这项决定的宣布,大家都很震惊。松下已花了5年的时间去研究开发,投下了10多亿元的巨额费用,眼看着就要进入最后攻实阶段,却突然全盘放弃。松下通信工业公司的经营也很顺利,不可能会发生财政的困难,所以令人感到费解。
松下幸之助所以会这样断然地做出决定,是有其考虑的。他认为,当时公司用的大型电脑的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万一不慎而有差错,将对松下通信工业公司产生严重影响,到那时再撤退,就为时晚矣!要保持公司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不如趁着现在一切都尚有可为时撤出激烈的竞争队伍,才是最好的时机。
事实上,像西门子、RCA这种全球性的公司,都陆续从大型电脑的生产退出来,广大的美国市场,几乎全被IBM独占。像这样,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公司独占市场就绰绰有余了,更何况在日本这样一个小市场呢?
富士通、日立、日立电器等7个公司都急着抢滩,他们也都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等于赌下了整个公司的命运。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松下也许会生存下来,也许会就此消退。松下幸之助权衡得失之后,终于下定决心撤退。
交战时,撤退是最难的,如果不能勇敢地撤退,也许就可能受到致命的打击。松下勇敢地实行一般人都无法理解的撤退策略,将“走为上计”之策运用自如,足可看出他计高一畴,眼光高人一等,不愧为日本商界首屈一指的名流。
[处世使用范例]
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穷极则反,循环往复。《周易?复卦?彖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又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中国人从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中得到心灵的启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老子要言不烦地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人生变故,犹如水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
魏晋时期的大军事家、政治家曹操,深知适可而止之道,曹操攻下张鲁的老巢——南郑,取得重大军事胜利。这时,谋士们纷纷进言,劝曹操乘胜进军,直取益州。主簿司马懿认为,刘备刚刚灭了刘璋的力量,但全蜀上下并未归心。益州一胜,乘势进兵,刘备之军势必瓦解。如此天赐良机,不可失去。谋士刘晔也认为,一旦错过战机,刘备安定蜀民,据守关隘,恐怕难以消灭。
但曹操不以为然。他认为夺取益州的时机还不成熟,应适可而止,“按兵不动”。因为刘备虽然刚刚夺取战果,但军力旺盛,士气很高。另外,尽管孙刘两家矛盾不断激化,但一旦曹操的拳头伸得过长,后方空虚,那么,坐山观虎斗的孙权绝不会袖手旁观,失此良机。他们很可能绕过荆州直袭许昌。为此,不能头脑发热,图一时痛快,而应该审时度势,见好就收。后来事态的发展,也确实如此。曹操的正确预见和决策,使得他没有吃亏上当。
可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处世之道。
南朝刘宋大将檀道济,智勇过人,攻城略地,与北魏三十余战,雄名大震,北人惮之,图之以禳鬼。结果也因功高震主,在文帝刘义隆疾笃病死之前,召而执杀。道济临死愤怒,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而喜庆。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官员身在朝廷心在野,脚踏两只船,好像随时准备溜之大吉的样子。还有不少或赋闲、或在野的白衣士子,在接到帝王公侯的招聘书时,也常常推三托四,像躲避火炕一样躲避仕宦——好在从帝王到百姓都推崇孝道,所以,“上有八十老母”就是最好的借口。《晋书?孝友列传》中李密与他的《陈情表》便是一例——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人不喜欢做官,有一种人有官可做不论大小都是喜欢的,只是做官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还真难。
在古人看来,做官第一难难在不得不做违心事,说违心话。所以明朝李笠翁说:“要进衙门,先要吃一付洗心汤,把良心洗去;还要烧一份告天纸,把天理告辞。”做官第二难难在一举一动都要察言观色、看风使舵,别人随口说的话,不得不仔细揣度言外之意,别人郑重说的话,却又要假装没听见;这样虽说能左右逢源,然而在心机上毕竟负担太重,弄不好得神经衰弱不说,还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迟早把自己赔了进去。做官的第三难,也是最难的地方,就是难以把握进退行止的尺度。虽然前有覆车之鉴,但事到临头又不知所从。仕途中人,以了解自己、了解环境为要紧,知己知彼,方能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这样对国、对民、对己都不无益处。
只要不是神仙鬼怪,平凡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时候都是最短暂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就像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坏牌的开始。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日复一日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止是对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