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诸葛亮的愤怒
一队队汉军面色疲惫,拖着旗帜返回汉中。看着在身后蜿蜒曲折的行军长列,诸葛亮面色十分难看。
空耗粮饷。第二次北伐又失败了,失败得比上一次更加彻底。上一次北伐,好歹还打到了陇右地区,一度战果颇丰,而这一次……可谓是不得寸进。
跟在诸葛亮身后行军的大军,拖着蹒跚疲惫的步伐,每一张脸上都写着沮丧。想到北伐面临的困难,和强大的敌人,诸葛亮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敌人不止来自外部,也来自于内部。
先帝啊先帝,夷陵一败,国本动摇啊!老臣又要如何才能稳定帝国,争取汉室的复兴呢?看着近在咫尺的成都城,诸葛亮仰天长叹。
……
诸葛亮刚刚进了丞相府,一直坐镇蜀中的费祎就第一时间前来请见。
看着诸葛亮难看的脸色,费祎的眼皮跟着抽动了两下。“丞相,莫要过于自责了。”
诸葛亮勉强笑笑:“文伟,我北伐的这几个月来,你坐镇后方,调集军需粮草无数,又是辛苦你了。”
费祎深深一躬,语气真挚地说道:“丞相,北伐非速定之计,逆魏非速亡之国。北伐之事,更要从长计议,丞相还是莫要过于自责了。”
看着诸葛亮疲惫的脸庞,费祎迟疑了片刻,随即走到诸葛亮案旁:“丞相……”
诸葛亮和费祎太过熟悉了,他一看费祎的脸色,就知道他有事情要说。诸葛亮调整了一下,露出了淡然的笑容:“文伟,益州内部有变?”
“丞相慧眼,”费祎深深一躬,“又是李定搞出了事儿。”
“哦。”诸葛亮闻言,无所谓地笑了。只要不是政治上的利益团体间的激烈对抗,诸葛亮就不会太过紧张了。
何况那李定本来就是能折腾的人,诸葛亮本身也是期待着看看那李定能把一郡之地治理成什么样子。别的不说,这次北伐,涪陵郡可是切切实实地上缴了往年三倍的粮食,虽然北伐并未成功,那李定也是立了不小的功劳。
“李郡守搞出了什么新花样啊?”诸葛亮笑笑,漫不经心地问道。
费祎眉毛紧缩,“他把涪陵郡大小官员都抓起来了……”
费祎顿了顿,补充道:“但是这次,他及时给丞相府递交了相关文件。”
诸葛亮暗暗生怒,先前原本就已经法外开恩,放过李定一次,没想到他居然还变本加厉。郡官可不是张有富那样普通的县官,蜀汉国小,郡官已经算的上是中高级官员了。
朝廷命官你说拿就拿?挑战丞相府权威上瘾了?
北伐不顺利,诸葛亮本来就郁结于心。此刻,他暗暗压下怒火,脸色平淡无波:“相关文件?什么相关文件?”
费祎与诸葛亮共事多年,一看诸葛亮的脸色,就自然明白了。诸葛亮虽然面上无动于衷,内心已经起了杀机了。
费祎从袖子里拿出一卷白纸,“请丞相过目。”
虽然内心不平静,可是诸葛亮还是赞叹一声:“好纸!这边是涪陵郡如今的特产,白纸吧?”
费祎沉声道:“正是。”
打开一看,诸葛亮哭笑不得:“这字体可配不上这等好纸。”
字是李定亲自写的,实话说来,如何能驾驭好不听话的毛笔,对于李定来说还是件尚待解决的事儿。李定又懒得搞面子工作,虽然字体写的东倒西歪,他也没有请彭应之重新抄录,而是将原稿就直接就送到成都来。
李定没有自作聪明地写些什么花样文章——实话说他也写不出来。而是很有根据地文件的色彩地,实事求是地对事件进行了阐述。
先是实事求是地说了到涪陵郡城上任,郡城是如何破败,百官是怎样的怠懈。李定没有夸大其词,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阐述。
然后是写了这些官员对于自己的贿赂。某某官员于某某时间进献了某某贿赂,李定列了一个清清楚楚地让诸葛亮暗自称奇的表格,将一切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并在后面备注:一切证物皆已封存,如果丞相府需要,随时可以遣人查验。
再是写了自己如何将这些人拿下,也同样是不加以任何夸大和评价,只是实实在在地记录下来。
随后,李定表示,为了满足涪陵的治理需要,自己临时成立了涪陵郡人民政府。在政府的治理下,涪陵郡如今已经取得了怎样怎样的成绩,与以前有怎样怎样的变化……他又大略记录了一下人民政府的构造。
最后,李定信誓旦旦地强调,临时政府不是叛乱政府,而是会以丞相府马首是瞻。自己抓获的那些贪官污吏也没有像之前一样一股脑宰了了事,而是关押起来等待丞相府的处置。
……
诸葛亮本来已经勃然大怒,可是看完这份笔迹拙劣,用词平白的奏折之后,反而没那么生气了。他沉默了一下,“文伟,你怎么看?”
费祎装糊涂道:“文笔拙劣,难登大雅之堂,不像是郡守写的文章,倒像是山野匹夫记的流水账。那个表格的形式倒是不错,清晰明了,可以借鉴来使用。”
诸葛亮不由得气笑了,一拍桌子,“别装傻,你明明知道我想问的是什么!”
费祎讪笑一声:“丞相,要看如何定义了。若是将李定定义为无视王法,肆无忌惮,则应该召回成都,按律处置……”
“怎么按律处置?”诸葛亮打断了费祎的话。
“李定毕竟不曾杀戮朝廷命官,罪不至死。按律,应当削职为民,收押大牢。其余的所谓人民政府的上下官员,则视情节轻重和职位高低,一律收押大牢,判处刑法不等。”
“至于被李定非法拘押的朝廷命官,则予以释放。但若是李定所言,贿赂怠政确有其事,则依法追究,以律处刑。”
诸葛亮缓缓点头:“此为老成谋国之语!那……还有别的定义方法吗?”
费祎一笑:“有,但与刚才所言大相径庭。”
“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