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旭江宁别秦寿
李旭所获颇丰,不由眉开眼笑,毫无被贬为庶人的落魄与心酸,与三位至交谈笑风声,举杯不断。
酒至半酣,众人年纪都还较小,虽然平时宴饮不断,此时被李旭频繁劝酒,都有些不胜酒力。
李旭见喝的差不多了,便笑道:“今日多谢三位兄弟慷慨相赠,为兄无以为报,便赠诗一首,稍作回报!”
三人都知道李旭是个什么玩意儿,听说他要做诗,便纷纷开始大笑,但也没有出言讽刺,俱是起哄叫好。
李旭不以为意,微微一笑吟道:“城阙辅江宁,烽烟望北京。与君离别意,同是少年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被李旭改了几句,倒也合情合理,更是表达了他对北方京都的怀念。
三人目瞪口呆的看着李旭,仿佛今日才认识他一样。
赵威最先反应过来,抚掌笑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诗,好诗!旭哥你这是被皇上打开窍了吗?”
范健也点头道:“真没想到旭哥还有此等诗才,怕是比先皇太子也差不了多少啊!”
秦寿虽然不学无术,但毕竟是书香门第,也还是有点见识,笑道:“这首诗不如就叫《李旭江宁别秦寿》!二位兄弟没意见吧!哈哈”
李旭暗笑不已,这秦寿还真是个妙人,关键时刻居然能想着让自己名留青史的好办法。
李旭心中想着此诗一出,应该会让自己在京都的名声挽回少许吧。
“此次外出游历,必要让自己名满天下,再次返京时,方有些许本钱与几位兄弟,争夺皇储之位。”李旭暗自忖道。
大宁当朝太子本已立下,正是当今皇帝嫡长子李珣。当年东胡入侵,年仅十六岁的太子李珣亲自率兵,拼死拖住东胡主力,为大宁举国南迁赢得了宝贵的时机。
李珣且战且退,最后不得不退入京都死守,誓死不降,最终城破之日,李珣心知大势已去,横剑自刎,以身殉国。
皇帝李君豪在得知太子死讯后,当场便心痛晕厥,醒后更是连日痛哭,悲伤不已。
此后不久,便有大臣进言立储之事,皇帝大怒道:“我儿为国捐躯,尸骨未寒,何言立储!”
那大臣被愤怒的皇帝找了个茬子,贬官下狱,发配边疆,以至于朝臣无人敢再言立储之事。
太子殉国至今已逾五载,之前几位皇子也还年幼,皇帝便想再多观察几年,皇储之位,有德有能者居之,不能贸然定下。
所以太子之位空悬至今,李旭此时已有打算争上一争,他明白之前的李旭放浪形骸,自毁名声,如今最重要的便是挽回自己在天下众人心中的不良形象。
李旭准备在离京之前做两件事,一是赠诗扬名,二是到那豆腐西施家里赔礼道歉,尽可能的消除此事带来的不良影响。
酒宴饮罢,四人依依惜别,李旭带着侍卫来到了那寡妇家里。
李旭让侍卫在外稍候,自己走进了豆腐铺子,大声问道:“有人在吗?”
没有人回答,他见铺子门面大开,不像没人的样子,便继续朝后院走去。
后院大门轻掩,李旭继续开口问道可有人在,依然没有人应答,李旭心里升起一种不好的预感。
犹豫片刻,李旭推开了后院大门,走进之后,便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血腥之味。
李旭强忍着心中恐惧,往屋内走去,只见那寡妇衣衫凌乱的躺在桌上,胸口插着一把利刃,鲜血顺着桌面滴落,已流了满地。
李旭看了一眼,只觉得胸闷恶心,双腿发软,转身欲走,却是无法迈步,只得扶着墙,将刚刚吃下去的酒菜全部吐了出来。
这时,寡妇的公婆两人挑着一担大豆,回到了家里,见门外站着一队官兵,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何事,见他们没有为难自己的意思,便匆忙进了屋内。
那公婆二人见铺子无人,便来到后院,看见李旭在那里吐的稀里哗啦,心知有异,赶紧跑进屋内。
只听那婆婆一声惨叫,便晕了过去,那公公却是被吓的说不出话来,想着外面的李旭,觉得就是他酒后乱性,行凶杀人。
侍卫们听到屋内的惨叫,慌忙冲了进来,便见皇子殿下被那老头按在地下,一顿猛锤。
李旭此时已是清醒过来,但也只是护着自己的头脸,任由老汉锤打自己,直到侍卫们赶到,才将他扶起。
那老头兀自大声喝骂,被侍卫下了几记黑手,才痛的止住了骂声。
李旭知道此事一时半会解释不清,便安排侍卫去京都府衙门报案,保护好案发现场。自己此时嫌疑最大,想要自证清白,便只能等在此地。
李旭在侍卫陪同下,再次进入凶案现场,当他看到那柄凶器时,便知此事怕是真的难了了。
那柄匕首正是皇帝赐下,为了激励皇子习武,皇帝便命人给每位皇子打造了长刀短剑两样兵器,每把兵刃之上,刻着每位皇子的名。
这把插在寡妇胸口的短剑,上面赫然刻着一个“旭”字。
李旭明白了,这是有人故意栽赃陷害自己,不管今天自己来不来这里,这挟怨报复,泄愤杀人的罪名恐怕都难以洗清。
身后两位侍卫也已发现凶器上的异状,相互对视一眼,也是震惊无比,想着这位五皇子怕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李旭转身走出屋子,叹了一口气说道:“她不是我杀的,你们相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