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墨宝新出世,圣笔书不平

  “既然这样,那我就献丑了。”
  眼看人家把话都已经说到这个份上,后顾之忧也都已经帮他解除,
  李玄也不好意思再矜持。
  当即伸手提笔,催运文气,下笔如剑:
  “龙马雪花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单骑胜万乘,轩盖一何高……”
  随着他挥洒疾书,之前所做的白马篇便在陶公笔下一行行流出。
  而随着诗句跃然纸上,
  尚未完全消散的天地文气再度震荡起来。
  嗡!
  刹那间文气激涌,
  如风云汇聚,天河垂练一般纷涌而来。
  而之前都已经演绎过的诸般意象,
  也如同重放一般再度在天地间显现出来,最后一一落于纸上。
  李玄一边写一边心神激荡,
  没想到这圣器竟然这么好用。
  要知道正常来说像他这种根本未达圣贤之境的文士想要书写墨宝,
  即使有文宝相助,
  也得借助诗词鸣世,天人交感的机会才有可能。
  然而他之前状态正酣的时候,
  手边既没有合适的文宝,又正忙着砍尸道人,根本没顾得上这个。
  眼下不过是趁着文气共鸣尚未彻底平息,状态还没有完全过去,
  打个擦边球而已,
  理论上即使写成,能不能成就墨宝也在两可之间。
  但看现在这种状态,这份墨宝几乎铁成了。
  而且更难得的是他挥笔写来,感觉甚至比第一遍吟诗鸣世的时候还要轻松,
  而异象效果甚至比之前的头一遍还要强出几分。
  这显然都是陶公笔这件圣器的功劳。
  一件圣器在手,几乎够让他的实力在原本基础上再翻上数倍不止。
  如果之前对阵尸道人的时候有这么一件圣器在手,
  哪里还需要费那么大的功夫?
  估计三两下就把对方连人带僵尸都灭干净了。
  怪不得四大书院名动天下却能一直超然于世,甚至连朝廷的帐都不怎么买。
  本身就有大儒坐镇,又有圣器加持,
  这实力就算比不上圣贤在世,也差不了多少吧?
  殊不知他吃惊,
  董知节看着他也是惊叹不已。
  身为五品资深大儒,董知节对于文气的感应自然再灵敏不过。
  因此只是一照面,李玄体内的文气状态就已经尽落在他的眼里了。
  虽然文气修为还停留在七品圆满之境,
  但这一身文气,却比一些刚入门的大儒都要雄厚许多,
  也就是比大儒少了一丝天人感应的特性而已。
  再看看对方年轻得过分的面容,饶是董知节为人豁达,心胸宽广。
  也不由得生出一丝长江后浪催前浪之感。
  原本这次来,他还抱着一丝收徒之心,想要把将李长青这个英才收入门墙。
  可来到这儿一看,这李长青的妖孽程度简直比传闻中的还要夸张,
  距离大儒之境都已经是近在咫尺,
  只要契机一到,随时随地都可能突破。
  人家眼看着就要成为可以跟他坐而论道的同道中人了,
  他哪还有脸提收徒的事?
  就在他念头思忖间,白马篇的最后一句也已经落在纸上。
  轰隆!
  随着最后一点笔墨落下,
  顿时天地间激荡的文气如潮水一般涌来,
  诸般异象也都纷纷落下,汇入纸卷上那一个个银钩铁划的字句之中。
  随机这些异象一收,整幅字画上迸发出冲天文气华光,光耀霄汉。
  一种奇异的文气波动以字画为中心向着四方扩散开来。
  众人心中顿时齐齐升起一种明悟,
  一件新的墨宝,成了!
  那些对墨宝一知半解的人也还罢了。
  而像袁浩文这种深知墨宝的意义和价值的人来说,
  几乎都要激动的颅内高潮了。
  这可是能够跟鸣世诗词一起流传下去,传承千古的墨宝啊。
  能够亲身经历诗词鸣世,并亲眼见证这样一件墨宝的诞生,
  就这份经历,就足够很多人吹嘘一辈子的了。
  而且随着鸣世诗词和墨宝的千古流传,
  后世之人探究这件事的时候,
  他这个吃瓜群众没准也能以见证者的身份被提上一笔,
  间接的就千古留名了呢。
  这次来真是赚大了!
  李玄意犹未尽的收了笔,
  不愧是圣器,用起来果然如丝般顺滑,都有点舍不得撒手了。
  不过总算还没忘这圣器是谁家的。
  一招手将新鲜出炉的墨宝‘白马篇’收入掌中,
  接着连同陶公笔一起递回到大儒董知节的面前:
  “感谢先生之前仗义出手,这幅‘白马篇’,就当是晚生的一份心意,还请先生收下。”
  “长青你这是何意?”
  没想到董知节却把脸往下一沉:
  “老夫不过是见你诗词鸣世之壮举,看到了孕育墨宝,壮大我文道的契机,所以才多嘴提了一下。
  如果你真有心,待到闲暇时将这份墨宝借予老夫赏鉴一二,老夫就很感谢了。
  但要说赠送之事,你却未免太小瞧了老夫的操守和品性。”
  “董先生莫怪,是晚生唐突了。”
  一看老头甩脸子,李玄顿时意识到自己想错了,
  忙深揖一礼表示道歉。
  君子尚且讲究不夺人所爱,更何况是董知节这等名闻海内的大儒了。
  人家胸怀坦荡一片挚诚,还是自己狭隘了。
  换做一般人或许还不排除有口是心非,欲拒还迎的可能,
  但放在董知节这种最讲究以身作则,践行己道的大儒身上,
  根本就不存在这种可能。
  “无妨,都怪这世上的虚伪之人太多,带坏了风气。
  再者长青你与老夫也是初次相识,不识老夫品性高洁倒也情有可原。”
  老头这才转怒为喜,接着像是又想起了什么,有些羞赧地道:
  “对了,老夫在来此之前还感受过另外两阵韵味不同的文气共鸣,想来也都是出自长青你的手笔吧?
  如果长青你方便的话,可否再辛苦一二,将这两首也都手书一幅让老夫珍藏?”
  说到这里,老头多少有点脸红。
  毕竟才刚义正词严地给人家甩过脸子,
  现在紧接着就又转过头来向人家求墨宝,还一下子就两幅。
  哪怕只是未经天地文气开光,仅仅单纯具有收藏价值的普通墨宝,
  也有点不好意思的说。
  李玄感觉这老头挺有意思,
  一份普通的诗词手书都这么上心,
  送到眼前且举世唯一的孤本真墨宝却能拒绝的这么干脆。
  还真是个讲原则又真性情的老人家呢。
  这时还没有递回去的陶公笔也在李玄手中一阵轻震,用实际行动表示赞成。
  似乎都有些迫不及待想要书写新诗词了。
  看来这件圣器对于诗词的喜爱也不逊于董大儒。
  不过联想到陶公笔的首任主人,
  正是那位同样以诗词而闻名于世,名垂千古的田园诗圣,
  这也不足为奇。
  什么人玩什么鸟,
  什么样的圣贤,自然也就养出什么样的圣器。
  “拙作能够入先生的法眼,是晚生的荣幸,当然乐意之至。”
  李玄笑着点了点头,
  收回陶公笔铺开新纸,就要把之前的“述剑”和“勖剑”这两篇誊写出来。
  能用两篇普通墨宝交好一位大儒,简直大赚好吧。
  然而就在即将落笔之际,
  李玄忽然念头一转,心中冒起一个新的想法。
  于是话锋一转:“不过在此之前,晚生想先借陶公圣笔另外写首新诗,不知可否?”
  “新诗?”
  董知节顿时眼睛一亮:“若有新作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之前连番的诗词鸣世,让他对李玄新作的期待感直接拉升到了顶点。
  陶公笔也不安分的一阵震鸣,抒发着兴奋和期待之情。
  它已经迫不及待了!
  其他人一听说李玄要写诗,也都期待的看了过来。
  在大家的瞩目下,
  李玄脑海中却回想起这些日子以来的所遭所遇,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抑制不住的想要喷涌而出。
  当即提笔,落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