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一章 轮回
虽然内部得到了纳米机器人的修复,但表面却无法获得相同的待遇,这就使原本滴水不漏的战星,产生了缺口。
只要有缺口,那么一切就好办了,虫族单位最擅长的就是见缝插针,大口有大针,小口有小针。
侧翼的战舰受到牵制,单凭战星自己的火力,已经无法阻挡当前这种程度的虫族冲锋。很快,战星就落了个与战舰相同的下场。
虽然它们的主副炮还在正常开火,但球表的间隙上,已经爬满了太古级。此时它们正在寻找那些可能存在的坑洞,或者是自己动手,制造一些坑洞。
每当找寻到一个孔洞,各种体型的太空章鱼就一拥而入,虽然战星的体积过大,几百米的体长在它面前不算什么,想要破坏掉它更是难上加难。
可还是那句话,虫族的单位数量实在太多了。
随着进入战星内部的虫族单位越来越多,以那些孔洞为中心,季族的主副炮开始静默,并且静默区域快速向周围蔓延。
虫族不需要最大程度的保持季族战星的完好,以方便缴获后,可以将它快速投入战场。因此破坏起来,也是肆无忌惮。
什么近距离的能量炮轰击,电磁炸弹,加速了战星的败亡。
而没了战星这个又肉又有输出的强力单位,那些战舰,就更加无法抵御虫族的冲锋。
一些战舰已经开始撤离战场,最先跑掉的就是那些星港飞船,这些后勤单位都宝贵的很,特别是对于已经矿干的季族。
溃败开始了,整条数千光年的防线,先是只有几个点被虫族攻下,紧接着这些点就开始快速向两边蔓延,到最后,真的是处处开花。
这场战争,季族的损失超乎想象。
首先是那数百万个战星,是上一场战斗损失的十倍。紧接着是无数的季族战舰,数量之多,都已经无法统计,季族积攒了百万年的部队,加上后来全力暴兵攒下来的家底,在这一场战争中,直接没了近五成。就这,还是跑掉了一些的结果。
虫族在这场战争中,同样损失惨重,毕竟季族做为守方,都损失这么多,做为攻方的虫族,还采用最离谱的进攻方式,战损可能要在季族的基础上面,再加两个零。
不过,这些都是值得的,虫族做为胜利者,接收了战后的一切。双方部队的残骸,被归拢后,在太空中堆集出上亿颗行星那么大的金属肉山。
这些资源一旦被虫族消化吸收并加以转换,之前损失的部队,将瞬间补充回来,并且还有剩余。
菌毯开始发育,虫后诞生,并且开始孵化。被季族搬空后,只剩下太阳的恒星系,真的太适合虫族发育了。
不过这些金属肉山,虫族并没有全部吸收,而是留了一千万颗左右。它们将在下场战斗中,被其它作战单位携带到前线,加速星门建造和行星战虫的孵化。
战后的虫族,虽然留下了大半部队打扫战场,但仍然分出了近三成的部队,远远跟着季族的溃逃部队。
这些季族战舰再次向后撤了一百光年,这里已经是季族核心中的核心,他们已经退无可退了。
当然,这里做为绝对的核心,防守力量也是最强大的。
这种强大主要体现在战星的数量上。它们的数量接近恐怖的两千万颗。但战舰数量倒是与之前那站差不多,毕竟战舰的机动性要更强,不想战星这样,只能被动防御。
因为防线的进一步缩小,就算相同数量的战舰,季族防线的厚度以及火力凶悍程度,都要比之前那战高出数个档次。况且还要多出那么多的战星,这让虫族那凭借肉山无脑冲锋的战术,因为基因破坏炮的增多,变得更加难以成功。
不过虫族在乎这些吗?
在季族防线的射程之外,大量虫族部队通过曲速航行,陆续到达战场,在有了对峙能力后,虫族的星门开始兴建。
星门建成后,更多的虫族部队到来,并且带来了上一战缴获的残骸。于是,新的星门和行星战虫,开始了建造和孵化。
而季族,已经无力再组织一场突袭星门的战役了。
一切的一切,就跟之前一战,几乎相同。
不但如此,战斗打响的方式也几乎雷同,在虫族自认准备就绪之后,就全线发动了攻击。虽然那些战星和基因破坏炮对虫族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但也只是困扰而已。
上一场战争过后,吸收胜利果实孵化出来的新部队,经过几十年来的太阳充能,早已成长为合格的士兵。因为距离更近,加上上次战争,在这条战线上遗留下来的大量虫族星门,它们以更快的速度支援到了战场。
再加上后方的援军,以及十座域外基地的不间断输血,虫族的部队源源不断的冲向季族防线。
因为拥有充裕的基因破坏炮,虫族凭借肉山冲锋的战术无法执行,只能依靠个体单位的持续冲锋。这使得战斗更加惨烈,当然大部分时间,这种惨烈只是针对虫族来说。
这场战争的时间,超乎想象的长。在此期间,虫族一直保持着高烈度的冲锋战术。季族防线久攻不下,观察许久后,罗文认为是兵力还不够多。于是,十座新的域外基地加入战斗。在虫族起源基地核心的那处超大规模中转中心,再次扩大了数圈。
新的生力军加入,但季族的压力并没有增加多少。
因为此前的战斗,虫族部队的密度已经到了极致,即便再增加数倍的兵力投放,它们也没办法在同一时间出击。
于是,前线积攒的虫族部队已经里三层外三层的将季族围了起来,排队等待冲锋,如果不是季族战舰中,已经没有了生体单位,不然那些船员见此情景,恐怕早已崩溃。
而季族这边已经把能拆的全部都拆掉了,新季族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盛放那些休眠舱的运输舰,足足塞满了十座恒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