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章 定王
而守卫城门的官兵,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谁让人家是锦衣卫呢。
京城离着武清县并不遥远,一路上,秦茂生他们纵马疾驰不敢有丝毫的耽搁。
因为他们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尤其是锦衣卫办起来那些大案要案的时候,若是没有证据。或者,没有皇帝直接授意抓人,需要证据的时候。
能配得上让锦衣卫来办的案子,自然都是非富即贵的权贵阶层。其中,皇亲贵胄这些权势滔天的家伙们,往往也会事先得到风声。
比如说锦衣卫想调查一个人,想从这个人的口中得知皇亲贵胄的犯罪证据。有的时候还没等锦衣卫动手,这个人就莫名其妙的出了意外。
武清县留下的这两个活口,绝对不能出什么意外。万一这俩人也死了,此时已经打草惊蛇的他们,很可能这件拐卖妇女的案子,最终会成为一桩悬案。
一路上,秦茂生都不敢歇息。他们昼夜赶路,为的就是早日抵达武清县。只要把嫌犯给押到了,那就容易的多了。
嫌犯到了锦衣卫手里,便相对安全。但也事无绝对,谁也不敢保证锦衣卫中就没有敌人的细作。
一路上,锦衣卫都在官道上疾驰。突然,前面出现的一行人,引起了秦茂生的警觉。这些人奇装异服,不像是京城人士。
“吁~!”秦茂生勒住战马,手下们也纷纷跟着停了下来。
战马长嘶一声,前蹄离地终于渐渐停了下来。然后,秦茂生手下一行人,便将眼前这十几个人给围住了。
显然这帮人并不是善茬,他们看到锦衣卫的绣春刀和飞鱼服并没有流露出胆怯的样子。反而,其中为首的一个中年汉子,还隐隐露出挑衅的眼神。
在这荒郊野外的,这帮人并不害怕锦衣卫。许多人的手,甚至于已经暗暗的摸上了刀柄。
锦衣卫们也看出来,眼前的这一帮人也并非善类。于是,锦衣卫们也握住了武器,其中一个千户夏德超上前问道:“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
不同于其他见了锦衣卫就会主动闪躲的人,这帮人并不害怕。待得千户钱的从这么一问,对方终于一个中年汉子抱着佩刀一拱手:“我们,是定王爷的人。”
一听这话,锦衣卫们登时愣住了。就连同指挥使秦茂生,也是吓了一大跳。
定王是谁,他是朱慈烺的亲兄弟朱慈炯。崇祯皇帝并不是只有朱慈烺一个儿子,而是有好几个子女。
其中,朱慈炯,崇祯皇帝朱由检第三子,母孝节烈皇后周氏,崇祯十六年封为定王,也就是说,这个朱慈炯乃是和朱慈烺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朱慈炯生于崇祯五年八月十五日。崇祯十四年九月十八日被册封为定王。两年后行冠礼,期间于崇祯十五年正月出阁讲学。他与弟弟永王朱慈炤都“眉宇并天人,诵书清圆,作字端楷。讲罢,呼:‘先生每吃茶!’音如玉”。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进京,定王朱慈炯被俘,封定安公后,朱慈炯不知所终。
定王朱慈炯出阁时,负责训讲的是著名学者方以智,负责的是仿书东林八君子之一的刘元珍之子刘明翰。方以智表情庄严,声音宏亮,定王有点不耐烦,急呼刘明翰来训讲。
太监连忙加以阻止,说:“礼也,不可更,父皇爷所定。”这才依照原先定好的规矩办事。
定王很喜欢刘先生,方先生以当日应背诵之书进上,定王随即掩卷一口气背完。定王说:“方先生可先出,吾与刘先生仿书。”
待方先生出去,定王方觉如释重负,练起书法来轻松自如。后来,定王面见崇祯帝时,请将三、六、九定为仿书之日,而四、七、十为训讲之日,这与先前所定日子有些出入,不过,崇祯帝以为这样稍作变动无伤大雅,也就答应了。定王与刘明翰的师生情谊传为一时佳话。
历史上,凡是继位的皇帝,对于那些自己的兄弟们都是不怎么放心的。尤其是,那些同父异母的兄弟们,加倍的不放心。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皇帝害怕他们造反。要知道,这些王爷们可也都是皇家血统。即便是篡位,也是皇家的内部斗争。他们夺得了帝位,也并不会引起多少人的反抗。
比如说,他们祖上的成祖皇帝朱棣。他可就是篡位,打败了建文帝之后入主京城,是为永乐大帝。
除了太祖皇帝朱元璋,朱棣时期,是大明王朝武力值最为鼎盛的时期了。无论文治武功,朱棣都算得上是有为之君,后世也称其为永乐盛世。
所以说作为一个王爷,太过出众并不是一件好事。若是你不学无术混吃等死还好一点,但凡露出一点英明的一面,就非常容易引起皇帝的猜疑。
比如说崇祯皇帝在做信王之前,一直都是深居简出,几乎不与外界联系。后来朱由校驾崩之后,在张皇后的力主之下,这才让朱由检入宫继位。
可也有例外,比如说一母同胞的王爷,处境相对来说就会好一些。毕竟,他们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亲兄弟。其关系,比起同父异母的兄弟们来说,要亲近的多。
而这个定王朱慈炯,成年之后深受朱慈烺的器重。朱慈烺,也一心想栽培自己的这个亲弟弟。
眼前的这帮人,竟然是定王的手下。这让秦茂生等人,不由得大感意外。不过,他们也不可能仅凭对方一句话,就相信了。
于是,那名中年汉子将佩刀和腰牌递上。手下将佩刀和腰牌交到了秦茂生手里,秦茂生只是打眼一看,便已经确定了。
秦茂生将佩刀和腰牌递了回去,然后客气的一拱手:“原来是自己人,只是你们为何会出现在此地?”
那几个人互相对望了一眼,那中年汉子接过佩刀和腰牌之后,也是拱手回礼,只不过却说道:“实在抱歉,定王爷有令,我们也是要事在身不便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