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六章 引水
因这里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故此称为“玉泉”。明初王英有诗形容:“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不与众泉同”。这座山也因此称为“玉泉山”。
山因泉得名。泉水自山间石隙喷涌,水卷银花,宛如玉虹,明代以前便有“玉泉垂虹”之说,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此泉水质,有人汲取全国各大名泉的水样,和玉泉水比较。称量结果,济南珍珠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苏州虎丘泉等,银制小斗质量都在一两二厘以上,唯有玉泉水,每斗质量仅为一两,水轻质优,淳厚甘甜。
只是,这玉泉山很早就被封为御园,除了山上有座方方正正的塔,有一圈高高的围墙包围着整座山以外,山上还有什么百姓没人知道。甚至很多很多年过去,也没人能够上去看一眼。
那里是皇家水龙之源,素来都被列为皇家禁忌。西直门也就是被称为水门,专用的御水车就是从西直门入城的。每天早晨西直门一开,第一批进城的就是插着皇家龙旗,盖着绣龙大苫布的皇宫运水车。
如果说,能够修建一条水渠。直接把玉泉山的水引到皇宫,岂不是解决了运水的问题。
当然,换成我们现在,随便铺设几条管道。把自来水引到家里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
问题是,这里是大明。这个技术和装备落后的时代,如何的修建一条水渠。把玉泉山的水引到京城,这是个大问题。
而且从玉泉山到紫禁城距离并不近,在没有管道,且没有水泵的时代。如何完成这样的壮举,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朱慈烺就是如此的心血来潮,他就是想试试。
小诗诗也是愕然不解的看着他:“这、这怎么可能,这么远如何铺设管道。”
朱慈烺想了想:“待得明日,你与我出宫去看看。或许,咱们有解决之道呢。”
还真有,只不过到底能不能行,朱慈烺心里并没有底。首先,建造水泥管道并不是什么难事。
这个时代虽然造不出化工水泥,至少三合土之类,或者制作一些普通水泥并不是什么难事。
就比如说,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
在公元前8世纪,水泥的一些形式就已经被人们所使用。埃及人用石灰砂浆建造金字塔,罗马人用水凝水泥建造罗马圆形大剧场及一样著名的众神庙和古壁石道。
。在南北朝的时候,发明了糯米搅和石灰浆的建筑材料,强度远远大于纯石灰砂浆,非常的坚固,比如说大明时期,有很多的建筑的砖墙都还是糯米石灰浆砌的,历经百年而屹立不倒。
想烧制普通水泥,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首先原料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比若说,简单的水泥配比中,石灰石、粘土、炼铁矿渣这老三样。
石灰矿比比皆是,至于黏土更是随处可见。而炼铁矿渣,也就是高炉渣,多的都没地方放。
因为连年的战事,加上大明军队火器的改进。冶铁业空前兴起,大量的矿渣堆积如山。这些东西,都是做水泥的最好原料。
把石灰石、粘土磨成面儿,再煅烧成熟料后再和炼铁后剩的矿渣同磨成粉。这些,就是水泥。
古代很早就已经有成熟的石灰烧制技术了,没什么技术壁垒。制玻璃、水泥、钢铁,都需要高于那时代的炉温,只能通过增加氧气助燃、更换燃料来提高温度。
氧气助燃也就是往火炉里死命吹风,古时用气囊鼓风,后来发明了水排,直到明朝新式木风箱的出现,才达到顶峰。所以要烧水泥,发明风箱是关键。
燃料:古时开始多用木炭作为燃料,炉温能达到1300摄氏度,而使用煤炭则可以达到1800摄氏度。
这些都不是难事,西山的玻璃厂早已如日中天。玻璃都能做出来,小小的风箱和燃料问题,自然也能迎刃而解。
至于剩下的,似乎也就没有什么东西了。水泥制作的管道当然不能直接使用,要在里面加入钢筋。
燧发枪都能批量生产的兵仗局,钢筋根本不是事。
当然,这个时代做出来的钢筋显然也不会有现代的强度。不过用来做水泥加固,已经足够使用了。
古代用砖是青砖,耐用但制作成本高,西山的窑厂早已出现了红砖,虽然质量比不上青砖,但结合水泥足够使用了,还便宜快捷。
唯一的缺点,水泥是碱性的。这样的碱性水泥,显然会影响饮用水的质量。即便是大量的冲洗过后,从玉泉山引过来的泉水口感,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这个,就要看西山玻璃厂的功劳了。西山玻璃厂全面停工,转而生产玻璃管,使用玻璃管作为专用自来水水管。
但是玻璃易碎,那就在玻璃水管的外面加固一层水泥。还能起到固化和保温的作用,虽然这样制作出来的自来水管道成本高昂。可却也已经是朱慈烺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此外最大的缺点就是动力,如果玉泉山地势高于皇宫还好说。就怕是,这么长的道路,自来水管道未必能够通过地势引到皇宫里来。
所以需要去考察,朱慈烺决定带着小诗诗明日出宫去玉泉山。一来去考察这个项目的可行性,二来也算是出来散散心透透气。
小诗诗大为高兴,这皇宫大内什么都好,就是有些憋闷。远远不如,在外面的世界精彩。能够出行游玩,自然是件好事。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引过来水源,比如说需要水泵之类的引水动力。朱慈烺只能沿途制作一些风车,作为引水动力了。否则,从玉泉山每日拉水,实则消耗甚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