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一章 铁骑时代的结束
这个时候,八旗骑兵才反应过来。他们烧掉的,只是明军的粮草,而不是杀伤了明军的主力。
烧掉明军辎重部队,斩杀营口明军守将。那些,不过是三流运输部队。真正的大明主力,八万神机营几乎毫发无损。
这个时候的明军突然反其道而行之,在粮草被烧之后,反而开始了对盛京的包围。
换成谁,都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这怎么可能,盛京皇宫内的多尔衮,也惊恐的睁大了眼睛,与下面同样恐惧的文武百官一起,眼神中充满了不信。
年幼的满清皇帝福临,还做在自己的皇位上。他不懂,为什么这些臣子们会如此的慌张。而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也没有了往日的霸气。
多尔衮在殿前,来回的踱着步子:“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明国小皇子的粮草从哪里来的,他要围城,他的粮草都被本王给烧了,他凭什么围城,凭什么!”
没有人知道答案,谁都猜不出朱慈烺的动作。按理说,他的八万大军粮草断绝,正在为无米之炊而发愁才对。怎么,突然就八万明军兵临城下了呢。
己巳之变中,当年的黄台吉何其嚣张。带领八旗骑兵,一度攻到了大明北京城下。当时,紫禁城的文武百官们慌乱一团。
蓟辽总督袁崇焕,在京城外与黄台吉决一死战。此战,明军阵亡了无数将领,虽然黄台吉并没有攻克北京城,可是袁崇焕最终给崇祯皇帝下旨凌迟处死。
而黄台吉一路大肆劫掠,在关内横行无忌。抢走无数的金银财宝还有二十多万汉人,以及数不清的牛羊物资,得胜而归。
对于大明王朝满清肆虐过的地方百姓来说,这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如今风水轮流转,苍天饶过谁。谁能想到,多年以后明军复仇的机会来了。
此时的朱慈烺,率领神机营八万大军北上伐清。八万神机营将士,清一色的燧发枪。以近现代战争的战术,缓缓挺近满清皇都盛京。
对满清的盛京,成包围态势。
八万大军围城,围而不攻。对于满清的八旗将士来说,明军的兵临城下,使得他们无比的恐惧。
多尔衮震怒,他无法理解。难道说明军都是不吃饭不喝水的么,王公大臣们,也不相信。
于是,济尔哈朗准备领兵出战。他想着,带领八旗骑兵出城,试探一下明军的虚实。
毕竟,满人满万不可敌的神话,还没有人能够打破。济尔哈朗不相信,他们八旗骑兵,会打不过朱慈烺的明军主力。
野战,是满清骑兵的先天性优势。这些善于骑射的八旗将士,对于明军向来都是碾压性的态势。
济尔哈朗亲率八千骑兵,从盛京西城门冲出。迎接他的,是神机营的先锋,孔祥鑫麾下的三千铁骑。
没错,被贬到盘锦看守粮草的孔祥鑫,再次被朱慈烺启用。
这样的猛将,朱慈烺是不会舍得放手的。
而活该济尔哈朗倒霉,他刚刚出城决战,就遇上了以勇猛著称的孔祥鑫。
孔祥鑫的麾下,仅有三千神机营铁骑。结果,双方只一个照面,济尔哈朗的军队,就被彻底击溃。
在冷兵器与热兵器的碰撞中,落后的冷兵器根本无法与热兵器相抗衡的。
让满清引以为傲的弓箭手,在面对弹无虚发的燧发枪轰击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尽管,济尔哈朗出城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他命令将士,手持可以抵御铅弹的滕盾,纵马而出。
可是骑兵的机动性实在太强,而且孔祥鑫同样是骑兵先锋。燧发枪三排轮射,一排火枪射过去。
如果是中长距离,燧发枪射击的并不是马背上的清兵,而是战马。如果是短距离,则直接用枪口对准了马背上的清军。
虽然营口和盘锦失利,但是也让孔祥鑫发现了清军的脉门。同时,也彻底的暴露了满清骑兵的弱点。
中远距离上,满清自制的滕盾或许对与燧发枪射出的铅弹有着一定的抵御。可是短距离上,燧发枪击中滕盾之后,迅速就能洞穿滕盾,进而对滕盾后面的清兵,造成杀伤。
如果是燧发枪的中远距离,那就瞄准的对方的战马。
几百年前,满人的老祖宗金人南下,入侵南宋的时候。岳飞就曾率领他的岳家军,大破金兀术的铁浮屠拐子马。当初,岳家军采取的战术,就是砍马腿。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此时的孔祥鑫先锋骑兵,虽然没有当年岳家军大破铁浮屠拐子马的气概。可是,燧发枪的威力,第一次在战场上大规模的使用。
效果惊人,仅仅一个回合,冲在前面的满清骑兵,便如割韭菜一般的,纷纷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人仰马翻,战马在地上悲鸣,清军在哀嚎挣扎。而配合默契的燧发枪,第一排射击完毕之后,第二排迅速填补空缺,再次的轮射过去。
第二排射击完毕之后,第三排的骑兵补上。而第一排的明军,此时铅弹已经快装填完毕。
等第三排的骑兵射击完毕,第一排的骑兵再次上前射击。这种三排轮射极其可怕,因为这几乎是无间断的射击。
前方如果面对密集的清军骑兵,杀伤力无疑是巨大的。
还有一点就是,燧发枪恐怖的响声,还有冒起的滚滚白烟。对于战场上的战马来说,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恐惧。
明军的战马早已受过训练,在战场上见识惯了燧发枪的威力。而满清的战马虽然出众,可它们一直面对的,都是冷兵器的辽东军。
这次,当面对响声震彻九霄的燧发枪排射,满清的战马受惊,登时不受约束的四散奔逃起来。
站在城墙上观望的多尔衮,直看的是心惊肉跳,在见识了明军火器威力之后,多尔衮清晰的意识到,属于他们大清的铁骑时代结束了。
面对明军如雷轰似闪电的火器,清军毫无抵抗力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