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三章 进攻

  建奴杀过来了,这使得盘锦的明军无不大惊失色。他们骨子里,还是有着对清军的恐惧。
  想当年,黄台吉的十几万八旗大军,愣是如入无人之境的打到了北京城下。为此,整个大明王朝居然都束手无策。
  虽然听说如今的辽东军很厉害,太子爷也很能打。问题是,迄今为止哪怕是朱慈烺也没有与清军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大决战。
  也就是说,不管明军自己还是清军,双方的势力尚在。尤其是清兵主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耗。
  只是黄台吉知道,如今他们满清已经不是大明的对手了。于是他选择了沉默,自黄台吉折返回盛京之后,就再也没有对大明发动过像样的攻势。
  顶多,只是派出小股部队佯攻一下。更多的时候,是刺探敌情。主要是想看看,明军的火器威力如何。
  等到多尔衮上台,他也没有选择与大明正面决战。而是,先择了相对缓冲的朝鲜。
  似乎,多尔衮也知道他欺压朝鲜的话,大明势必会出手。
  毕竟朝鲜曾经隶属于大明的藩属国,只是黄台吉时代,他们被迫屈从与满清而已。
  在朝鲜人看来,满清不过是茹毛饮血的蛮人。自己归顺与满清,纯属是因为武力。
  只有中原正朔的大明,才是堂堂华夏礼仪之邦。而且,儒家学说在朝鲜的昌盛,更能说明他们对于中原文化的仰慕。
  满清有什么,匮乏的文化野蛮的历史。还有,落后的制度。这一切的一切,都被朝鲜所鄙夷。
  尽管表面上他们屈从与满清,暗地里等到满清使者一走,他们立刻又会恢复使用大明的年号。
  多尔衮开始压榨朝鲜,因为满清国内的经济危机,百姓们面临食不果腹的境地。无奈之下,只能打起了朝鲜的主意。
  让朝鲜给满清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几乎是抢劫式的逼迫朝鲜缴纳粮草军饷。
  不堪重负的朝鲜国内一片混乱,无奈朝鲜国王只好再次求助刚刚崛起的大明王朝。
  鉴于朝鲜的示好,明王朝上上下下都以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此时可以乘机对满清用兵,打败了满清,彻底的解决掉辽东之患。然后,朝鲜又会成为大明的藩属国了。
  谁能想到,多尔衮竟然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了明军的大后方,一把火烧了明军的粮草。
  眼下,辽阳县八万明军的粮草,只剩下盘锦一地在苦苦支撑了。
  多尔衮决定一鼓作气,解决掉盘锦的粮草,然后沿途伏击朱慈烺的神机营大军。彻底的,歼灭明军主力。
  营口一战,多尔衮缴获了不少明军的火器。尤其是燧发枪,如此制作精良的燧发枪,他们还是第一次得见。
  而且这燧发枪的精密程度,以满清的能力,怕是无法仿制出来。
  即便是仿制出来了,铅弹是个重大的问题。还有就是,明军的火药威力巨大。而清军火药的威力,怕是不足明军的三分之一。
  黑火药的完美比例配方,乃是出自于朱慈烺。幸好,火药的比例配方他还是记得的。
  “传我军令,擅自后退者,格杀勿论!各营守住自己的要塞,一旦发现敌人进攻,就给我狠狠的招呼。”
  孔祥鑫也知道,自己的手里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可是,眼下手里无兵可调,只能依靠这支乌合之众御敌了。
  慌乱之下的将领们如同无头苍蝇一般,看到孔祥鑫镇定自若的指挥。将士们也逐渐安静了下来,大概他们也知道,自乱阵脚的后果就是送死。
  于是,安静下来的将领们,开始听从孔祥鑫的吩咐了。
  “找几匹快马,火速去锦州驰援。告诉洪承畴,就说建奴大军摸到了盘锦,十万火急!”
  尽管知道也许来不及,可眼下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于是,这支负责运输的三流辎重部队。在自己的防线上,开始了阻击清军的脚步。
  还好,即便是三流辎重部队,他们手里使用的,也是大明主力淘汰下来的火器。
  在密集火器的加持下,将士们的胆子壮了不小。
  三排连射,这个原本平日里训练有素。校场上射击效果相当不错的战术,此刻面对真刀真枪冲上来的敌人的时候,却完全是两回事了。
  一排燧发枪射击,只有不到三分之二的枪响。剩下的,要么哑壳要么就是火药装填的方法不对。
  而第二梯队的火枪手,更是手忙脚乱的胡乱射击。第三排射完之后,第一排的将士往往都没有准备好。
  这个就是演习和实战的区别,谁都知道演习不会死人的。那只不过是,假想敌而已。
  可是面对生死存亡的战场,那就完全不一样了。许多人因为过于紧张,完全忘记了平日的操作。
  这就给了满清机会,多尔衮深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发动清军,对着盘锦明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杀!烧掉他们的粮草,你们多少大清的功臣,杀!”
  清军排山倒海,对着惊慌失措的明军猛打猛冲。当然,清军也不是盲目的冲锋。而是,他们也有了应对燧发枪的武器。
  其实满清一直都没有放弃,虽然他们造不出燧发枪。可是,他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对付燧发枪。
  看似三排轮射的燧发枪无懈可击,实际上却也不尽然。首先,燧发枪是有发射间隔的。再者,燧发枪的射程远威力大是不错。可是,只要清军冲进弓箭手的射程之内,弓箭手完全可以与火枪一较高下。
  问题是,如何冲到弓箭手的射程之内。这就需要,付出重大的伤亡。
  首先,必须找到能够防御燧发枪铅弹的兵器。铁质盾牌,无疑是个最好的选择。
  然而现实情况就是,清兵也根本没有能力铸造出来这么多的铁质盾牌。再有就是,铁盾笨重,在战场上使用并不方便。
  退而求其次,有一种藤盾,发挥了巨大的功效。
  满清的深山老林中有一种葛藤,满清将这种葛藤采回来晾干,然后蒸煮晾晒、捶打、浸泡等等,经过上百道工序,最终编织出来一种质地轻便的滕盾。这种滕盾,中远距离,甚至于可以抵挡燧发枪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