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八章 铁骑
正在王宫和朝臣议事,听到下面官员来报这个噩耗,朝鲜国王李倧吓得整个人都不好了。他猛地从王座上站起来,怔怔的看着殿外:“反了,终究还是反了。”
这其实在情理之中,面对官府的横征暴敛。百姓们实在活不下去了,官逼民反,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这一点,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朝鲜境内再这样逼迫下去,就不只是一个江原道了。到时候,各地百姓都会纷纷揭竿而起。
“报!报陛下,平安道的百姓烧了县衙,抢走了粮仓里的粮食。”
“报,陛下,忠清道那边聚集了数千流民,他们抢劫粮草,分发给了百姓。官兵们、官兵们被打的节节败退。有的官兵更是临阵倒戈,纷纷加入了他们的队伍。陛下,咱们、咱们不能再这么逼迫百姓了。”
面对着各地的乱象,朝鲜国王李倧也是无力回天。不征粮,面对的将是多尔衮的铁骑。到时候满清大军一来,烧杀抢掠寸草不生。
征集粮食,百姓们的日子过不下去。就逼的他们,不得不造反。摆在李倧面前的,横竖两条路都是绝路。
泪水,不自禁的从这个朝鲜国君的脸上流了下来。突然,他分开搀扶着自己的宫人,往一旁大殿的柱子上撞了上去。
“陛下!”
这一下炸了锅了,原本还想跃跃欲试,想炒成一锅粥的官员。一看这架势,纷纷上前拉住。
“陛下万万不可自寻短见啊!”
“陛下,臣等无能,陛下万不可糊涂哇。”
李倧一脸的生无可恋:“朕对不起列祖列宗,朕对不起子民百姓,让朕去死吧,朕,实在是羞愧无地啊,呜呜呜~!”
王宫一片大乱,一个朝鲜的国王。竟然想着,撞柱子自杀?可见,朝鲜王朝真的没救了。
是么,李倧当然不会蠢到真去撞柱子。他要的,就是舆论的效果。
王八蛋才不想活呢,李倧想做的,只不过是转移视线。让国内的百姓们觉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满清逼的。
不是朕的错,朕从来没有想过强加征粮。朕也没有想过,逼迫你们这些百姓把家里所有的存粮都交出来。
这些,都是满清干的,是满清的摄政王。逼着咱们朝鲜百姓纳贡,交不上粮食,就派兵来攻打。
朝鲜军队的战斗力向来都很差,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只会求援外国。比如说,万历年间面对日本的入侵,无奈求助大明出兵。
既然军队没有什么战斗力,李倧也很清楚。这些被逼造反的百姓们,一旦惹急了眼,很可能就会连他这个皇帝也一同推翻。
现在正是转移视线的最好时机,让这些各地造反的流民知道。不是朕的错,都是满清的原因。
紧接着,再下一道圣旨。赦免各地那些造反的百姓,这样那些造反的百姓们就会把矛头对向满清。搞不好,会主动被朝廷诏安。
紧接着,李倧就可以借着这些流民的力量,去对付满清的铁骑。等他们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这种事,在历史上可都是发生过的。当然不是他朝鲜,而是在汉人王朝。
仰慕汉文化的李倧不可能不知道,天朝上国的汉人,在北宋时期不就有个草寇宋江么。
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个个英雄好汉。朝廷打不过他们,于是使出了诏安的计谋。然后,利用宋江等人的力量,去对付方腊起义。
最后双方打得两败俱伤,宋江平定了方腊。朝廷再来个兔死狗烹,弄死了宋江。
历史就是最好的一面镜子,李倧就学会了。先认错,把舆论导向满清。然后,伺机诏安这些造反的百姓,再利用他们对付满清。
一举多得的事,怎么能错过。自己唯一做的,不过是把脑袋假装往柱子上一撞而已。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虽说是撞柱子有损于国王的脸面,管他呢。只要能够守住朝鲜,守住祖宗留下来的基业,就足够了。
那些各地的造反百姓也都知道,不打败满清他们一样活不下去。虽然他们不喜欢朝鲜这个可悲的王朝,可是他们也只能无奈和朝廷合作,共同对付满清。
有用么,没有用。
满清的铁骑,在冷兵器的交战中,真的可以算得上是所向无敌。这一点,朱慈烺也不得不承认。
如果双方人数对等情况下,用冷兵器大明绝不是他们的对手,能与之抗衡的,也唯有虎贲军而已。
可是虎贲军仅有三千之众,满清铁骑可是十几万。举朝鲜全国之力,也万万不是满清的对手。
面对朝鲜的反抗,多尔衮只是微微一笑。他轻蔑的冷笑一声:“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不止是朝鲜崇尚于汉文化,就算是满清也一样崇尚儒家文化。黄台吉在位之时,就对汉文化极为尊崇。多尔衮也是一样,所以他说出了螳臂当车的话来。
黄台吉痴迷于汉文化,据说最喜欢看的就是三国。正是他使用三国时期的反间计,利用崇祯皇帝多疑的性格,让崇祯除掉了袁崇焕。
其实这么说纯属往黄台吉脸上贴金,崇祯皇帝也没有这么蠢。杀袁崇焕,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让鳌拜去吧,带一万人。”多尔衮撂下这一句话。
然后,鳌拜站了出来,嚣张的说道:“回摄政王,末将只需五千足矣。”
多尔衮回头,有些讶异的看着他,随即轻笑一声:“好,就给你五千。”
其实,多尔衮对于鳌拜未必算得上是信任。他只是觉得,小小的朝鲜竟然胆大包天敢与大清作对,派个人去教训一下就老实了。
不狠狠的打一顿,朝鲜怕是不知道大清的厉害。为此,就让鳌拜带一万人去教训教训。
可鳌拜觉得,区区五千人足矣。于是,鳌拜出征了。
很残酷,不是对于满清的残酷,是对于朝鲜。
面对鳌拜的五千铁骑,朝鲜毫无还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