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集结

  换做平常,朱慈烺也是不敢招惹这群言官的。他们有一百种方法,制造舆论对你口诛笔伐。
  但是现在不同,当此用人之际。尤其是黄台吉的来犯,给了朱慈烺机会。
  往年,一听说是建奴来犯,整个朝堂都会炸了锅。担心者有之,恐惧者有之。
  自天启年间,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大明就一直在被动挨打的局面。虽然略有小胜,总是败多胜少。
  有几次,甚至被黄台吉直接打到了关内。甚至于,兵临北京城下。
  说到底,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黄台吉真的攻破了北京城,大家都得玩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是黄台吉在太子手下吃过几次亏之后。大家对于这个年纪轻轻的小太子,便寄予了厚望。
  如今建奴再次来犯,免不了还得太子爷出马。太子手里,不是有一支虎狼之师的虎贲军么。
  虽然这虎贲军只有区区三千人,可却是大明的最强精锐所在。
  朱慈烺也知道这个道理,既然大家都用着自己。这个时候,是没法对自己治罪的。既然如此,那他对几个言官们还客气什么。不骂臭他们的祖宗十八代,已经是很给面子了。
  言官们大概也知道,此时的皇太子不好招惹。于是,众人竟然也不敢再哭嚎了。
  这就好比,言官们个个都仗着自己的身份咄咄逼人。朱慈烺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
  这个太子疯了,现实告诉这些言官们,最好不要去招惹一个疯子。
  崇祯皇帝尽管很恼怒,也很想收拾一下不知礼义廉耻为何物的儿子。可是,辽东那边怕是少不了他。
  “够了!身为一个太子,成何体统。如今建奴扣关,有谁能出战!”
  崇祯故意引开话题,也是不想儿子真的成为众矢之的。毕竟,朱慈烺适才的一番言论,足以让他万劫不复。
  建奴扣关,谁能出战。满朝文武,无一个人敢站出来。原本,那些跳着脚跃跃欲试的言官们,登时成了哑巴。
  朱慈烺没说话,也没有站出来。他在故意延迟这样的尴尬,能看到这帮群臣们束手无策的样子,朱慈烺是很开心的。
  一个个平日里道貌岸然,口号喊得震天响。臣等誓死效忠大明,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到临头了,都在装死。
  其实,也不能说满朝文武都是废物。曾经,也有过那么几个热血的家伙。可是,热血的几个战死的战死,被杀的被杀。后来,大多数臣子都学会装死了。
  崇祯很失望,同时又很愤怒。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顶用的么。无奈之下,他只好看向了儿子。
  尽管不太想承认,可这个时候,似乎只能也只有靠儿子了。
  “父皇,儿臣愿领兵去辽东。”终于,朱慈烺站了出来。
  往常,多多少少会有那么几个臣子站出来。说什么太子不宜冒险,或者太子威武之类的无关痛痒的废话。
  可朱慈烺在朝堂上暴走怒怼几个言官之后,就没有人敢站出来拍马屁了。
  崇祯“嗯”了一声:“带你的虎贲军么。”
  朱慈烺点点头:“正是儿臣城外的三千虎贲军,可是父皇,儿臣没有粮草军饷。”
  虎贲军是一支奇怪的军队,是这个时代的异类。隶属于太子统辖,却没有朝廷编制,军饷粮草,就地自筹。
  也就是说,朝廷的户部也兵部,一文钱都不给你。至于怎么养兵,自己想办法。
  朱慈烺基本上是靠着西山玻璃厂还有锦衣卫在京城弄点商税,来养活这三千虎贲军的。查抄范永斗的时候,倒是弄了一千万两银子。
  不过,这些钱一部分拿来开辟盐道。一部分,朱慈烺不到关键时刻不想动这笔钱。
  这次发兵辽东,朱慈烺不想在做冤大头。想让虎贲军白白出力,怎么也得给点军饷粮草之类的支持一下吧。
  谁知,崇祯皇帝早已学聪明了,他竟一毛不拔:“朕容许你私自募练虎贲军,已经是格外开恩了。军饷粮草,朕一文钱都没有,你自己想办法。之前,你们去辽东不是准备的很充分么。”
  崇祯皇帝有自己愤怒的理由,既然虎贲军朝廷不管,朱慈烺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城外虎贲军大营依山而建,据说那座叫云岗山的地方,山下已经给挖空了。里面,虎贲军储存了大量的军粮。
  有人说,这些粮食够虎贲军打仗吃三年的,甚至也有人说,够北京城的百姓吃好几个月的。总之,人云亦云的很多说法。
  北京城在安置流民的时候,粮食最缺的时候,崇祯皇帝问过儿子。能不能把你给虎贲军准备的军粮,匀一些给百姓。朕可是听说,你囤积了不少的粮食。
  朱慈烺撒泼耍赖,死扛着说没有。三大营的粮草都不能动,凭什么动他虎贲军的。宁可动用皇庄的存粮,也不能动虎贲军的军粮。
  朱慈烺据理力争,说的崇祯皇帝无言以对。这次北上,朱慈烺想要军饷粮草。崇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给。
  其实朱慈烺也没抱什么希望,他不知过是随口一问,不给拉倒:“好吧父皇,儿臣此次北上,免不了要与建奴一场恶战。儿臣临行之前,还是想劝父皇一句:言官皆可杀!”
  这就过分了,朱慈烺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这些言官们个个义愤填膺,他们刚要开口,可面对崇祯皇帝杀人的目光中,纷纷都选择了闭嘴。
  崇祯皇帝也终于发现,这些言官们确实是过分至极。儿子说的话,有时候未必就不对。
  有时候自己的许多决策明明是对的,偏偏就是被这些言官们给鼓唇弄舌的无疾而终。
  现在想想,崇祯是越想越生气。言官们顿感不妙,当一个皇帝不顾及名声的时候,就是言官们要倒霉的时候了。
  之前,皇帝们都怕背负一个昏君或者暴君的骂名,对言官们是尽量的忍让。但到了朱慈烺这里不管用了,朱慈烺似乎恨极了言官。
  边关军情耽误不得,言官之事终究只是个小插曲。朱慈烺必须尽快集结军队,再次的奔赴辽东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