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争宠
这种巨大的成就感,才是来福最想要的,他得意洋洋的说道:“太子殿下,奴婢发现这个什么土豆,土豆长得最快的。再过些日子就能收获了,还有这个红薯,也是长得最疯狂的。奴婢按照您的吩咐,将一些红薯嫩叶摘了熬粥,味道还真是不错。奴婢斗胆,还给懿安娘娘送了一些。”
这个红薯,也就是地瓜可谓全身是宝。只要是,作为一种经济作物,红薯耐寒耐旱耐盐碱,广泛分布与热带、亚热带地区。可以说,大明朝从南到北几乎都可以种植。
重要的是,这东西有着极高的产量。而且,红薯的根茎叶都可以食用。尤其是嫩叶,用来煮粥味道也不错,而且采摘下来的嫩叶不会影响红薯的生长。
其实,在大明万历八年的时候,红薯就已经引进过来了。到现在,引进的时间已经整整六十年了。可如此高产的作物,为什么依旧没有普及开来呢。
这源自于这个时代信息的闭塞,还有官府的不重视。
万历年间,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
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
本来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
然而,直到康熙年间番薯才引种道浙江,直到乾隆时期这些番薯才在官方的推广下全国种植。有人说,满清人丁大爆炸源自于番薯,其实不无道理。
而朱慈烺带来的这种红薯,则是后世经过培育的新品种。这种,比陈振龙引进的品种产量要高出一倍多。
不管历史的真相如何,朱慈烺从来不肯承认所谓的康乾盛世。那不过是航海将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才有了满清人口大爆炸增长。至于那位什么康熙乾隆的,朱慈烺向来是嗤之以鼻的。
懿安皇后张嫣笑了笑:“来福给本宫送来的时候,本宫还颇有些犹豫。不曾想,此物嫩叶居然可食,如若能广而种植,倒是为百姓做了件好事。”
朱慈烺笑笑:“大伯母,等这些红薯收割之时,收获更多。保守估计,这一亩地,能比几十亩稻米的产量还要高的。”
张嫣一惊:“这么多?”
朱慈烺点点头:“是的,而且这红薯味道还不错。”
只有刘来福哭丧着脸:“若不是懿安娘娘,奴婢辛苦种下来的这些东西未必能保得住的。”
朱慈烺大吃一惊:“怎么回事。”
此时的懿安皇后张嫣的脸色已经沉了下来,刘来福低着头,看了懿安皇后一眼,还是大着胆子说道:“是、是田妃娘娘,田妃娘娘恼怒奴婢将此好好的花园改成了耕地。非要让宫人将这些作物都除了,说是要种上一些好看的花儿这才养眼。田妃娘娘说、说宫里又不是山野市井,种、种什么地。”
朱慈烺大怒:“放、放她娘的”
“慈烺!”眼看朱慈烺要口不择言的骂人,懿安皇后张嫣冷着脸,急忙打断了他的话。
田妃是谁,田秀英,崇祯元年封礼妃,后进皇贵妃。田氏为皇帝生了永王朱慈炤、悼灵王朱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
田贵妃是江南人,此人精于妆扮,穿戴的是江南的服饰,把江南美女那妩媚秀丽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田贵妃还多才多艺,她的绘画和书法均深得崇祯皇帝的喜爱。又善弹琵琶,吹奏笛子,被崇祯皇帝称赞有“裂石穿云”之效。她的琴声被崇祯皇帝赞为“声遏行云,绕梁三日”。
只是,这个田贵妃和周皇后素来不和。
这就尴尬了,虽说崇祯一朝,后宫争斗并未出现什么勾心斗角的事来。可这田贵妃就是和朱慈烺的母亲周皇后不对付,为此二人经常闹矛盾。
田贵妃仗着崇祯皇帝的宠爱,听说这慈宁宫的花园被种上了粮食,自是恼怒不已。她吩咐身边的宫人,要将这些粮食作物拔了。
来福自然是魂飞天外,告诉田贵妃这是皇太子种植的。谁敢动这些东西,皇太子誓不罢休的。
一听这话,田贵妃更是火上浇油。好啊,你们如今是母子二人联起手来欺负我来了。本来周皇后就处处针对我,如今他儿子竟然也敢放肆。
太子又怎么了,我非要把这些作物给拔了。
还好,情急智生的刘来福怒喝一声:谁敢上前,太子爷回来必将你们碎尸万段。
那几个宫人畏惧朱慈烺,一时不知该不该上前动手。刘来福一边稳住众人,一边飞报懿安皇后。
懿安皇后赶到的时候,田贵妃已经带了宫人,亲自下地去拔除了几颗长势正旺的玉米了。幸亏懿安皇后及时赶到,呵斥住了田贵妃。
还好,拔出来的那几颗玉米幼苗,被刘来福重新栽种回去的时候吗,居然又活了。
崇祯知道了此事,将田贵妃狠狠的呵斥了一顿。自此之后,后宫无人再敢动这块土地了。崇祯其实并不清楚慈宁宫种粮食的事的,他以为是懿安皇后闲来无聊种的,这才不狠狠训斥了田贵妃一顿。
自知理亏的田贵妃,自然知道这个懿安皇后是不敢招惹的,后来她再也没有到慈宁宫的后花园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