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欲为百代之君

  孙复没有否定《竹书纪年》,赵昕便趁势问道:“既然如此,孔子所著春秋,亦可为假乎?”
  “鬼神之事,多为虚妄,圣人德被千古,然力有限,终不可觉察万物,安能无错!”
  赵昕嘴角上扬,这个回答,若是被外界听见了,孙复的名声怕是要臭,孔子圣人也,怎能有错?
  只不过在赵昕耳中,这番话倒是颇为顺耳,孔子既然有错,就不要天天拿这位约束我。
  “若《竹书纪年》所记之事为真,则仍需学三代之政否?”
  赵昕盯着孙复的眼睛,想要看见他的眼神出现波动或是慌乱,只不过很可惜,孙复的瞳孔清澈地好像一湖止水一样。
  孙复不疾不徐地道:“三代之政,古或存之。圣王心中有之,心向往之,朝夕警惕,不使生错,汉文是也。暴君心中无之,更无敬畏之心,以残民**为乐,招致国亡,隋炀是也。”
  言下之意,是要赵昕成为一个圣王,依照《尚书》《春秋》里面的教诲来要求自己。
  赵昕没有想到自己会听见这个答案来,有些出乎意料。因为孙复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从论述《竹书纪年》真假一事上转移到了论述圣王暴君了。
  单就回答题目而言,孙复顾左而言他,答非所问,始终不肯从正面回答《尚书》《春秋》这些书是否存在问题,更像是将这些书籍所蕴含的道理无限拔高,作为君王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一样。
  不愧是宋初三先生,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已经提出了近似理的概念。赵昕心中暗道。
  但是仔细去想,他们这些论断,又是存在根本性的问题,倘若承认《竹书纪年》为真,他们的这些理,都是空中楼阁,古代所未有也。拿古代根本没有的东西用来约束今人,岂不是笑话。
  孙复或许会认为赵昕会就此认可,但是赵昕可是有着后世学识加持的,对于是古非今的观念本就厌恶,哪里会接受他这一套。
  “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此事有之乎?”
  这句话出自两汉晁错的《论贵粟疏》,接下来就是论述晁错一系列开垦土地山泽的措施。基本上汉朝之后每个臣子在写奏章的时候,都要写一堆尧舜禹是怎么做的,然后以此劝谏君王。
  孙复不知道赵昕言及此事为何,答道:“有之!”
  “本宫闻孙师历人生艰苦,于泰山讲学二十载,可知大宋寻常百姓有几年余粮?”赵祯入主东宫之后,便可以自称本宫了,当然也可以自称孤。
  “多者三年,少者不足一年,倘若一年青黄不济,则受冻饿之苦。”因为经历过,孙复才更有发言权,因为曾经的他,就是那个因为青黄不接而饱受饥饿之苦的人。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孙师闻之否?”
  孙复讲学传道,若是连此篇都没有听过也未免名不副实,道:“为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先秦之时,百姓五十者方可以衣帛,七十者方可以食肉。孙师可知而今百姓食肉否?”
  “一岁之际,虽不得顿顿有肉,然一岁之中,逢年过节总是有的。”
  赵昕笑了,继续问道:“何者今朝竟不及古时?何者今朝竟比古时好?”
  这两段话一提,无疑是自相矛盾的,前者说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百姓还有吃的,后者说老百姓到七十岁才有的吃肉,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况且,别说孟子那个时代了,便是北宋时期,又有多少人能够活到七十岁。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如是而已。
  从赵昕提及水旱之事开始,孙复便想到了赵昕会这般说,是以早早在心中想好了回答。这个话题并不是赵昕第一次提出,孙复回答过多次了,也算是有经验。
  “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民无冻饿之患,是尧汤以天下之财,养天下之民,同衣同食。今有一年水旱之患,而百姓流离失所,是人各顾其家,富者建庄自保,无赈济之心,朝廷米粮,亦为贪官所截。
  孟子之时,百姓入山林,每年亦得肉食,至十日一食,一月一食,然终是不及今朝商户豢养猪羊。今朝肉虽多,朱门酒肉臭,百姓一岁难得食肉,却是不及古。”
  自以为稳操胜券的赵昕,陷入到这一回答之中,不知该如何反驳。
  赵昕以时代生产力发展起手,论证今人生活地比古代好。
  而孙复承认生产力发展,同时以分配制度言事,指出尽管生产力得到发展,但是普通百姓依旧吃不起肉,甚至还不如古代。时代发展的红利,都被上层得去了,普通百姓分配到的不多。
  这个回答虽然不能够完全说服赵昕,但至少是能够让赵昕满意的,想了一会儿没有想出如何反驳,赵昕便正式承认了这个师傅,恭恭敬敬地行礼。
  接下来的半天时间,孙复主要向赵昕讲述了历代改革的事情,讲授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比如商鞅变法,吴起改革,晁错变法等。
  这也算是孙复今天的一大目的吧。作为范仲淹推举而来的代表,如何让太子殿下心向改革,甚至主动支持变法,这是他的目的。
  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中,孙复疯狂夹带私货,不时牵扯到范仲淹的具体改革措施上,为赵昕仔细介绍这些改革措施,指出支持这些措施能够给百姓带来哪些好处。
  赵昕自然是听着,不过也仅限于听着而已,最多就是事后和赵祯说上一句孙复在教他的时候说了这些而已。
  赵昕这下算是明白为什么赵祯那天晚上为什么要专门和他讲那些话了。
  果然,当了太子之后,就已经卷入朝政了,想要和之前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可能了。
  赵祯那些话,其实也可以看做对赵昕的劝诫,不要参与朝政。非要参与的话,要保证自己作出决定,而不是成为别人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