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八章 一鲸落下万物生
董昭也不是等闲之辈,根本没被钟繇带偏话题,继续丢出证据道:“孙坚三子孙翊有乃父之风,最后也是死于刺客之手,所以江东非但不是没刺客,而是那边的刺客相当有名。”
“呃...孙氏一本还真是...也不知道孙权会怎样...”钟繇继续顾左右而言他。
曹丕见钟繇陷入窘境,考虑到他年事已高,遂挥手制止曰:“就到这里吧,这件事孤听明白了,看起来江东的确出刺客,不过也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太尉乃先王倚仗的智谋之士,有没有什么要说的?”
贾诩转过身拱手行礼,答曰:“司马长史深受魏王大恩,若说他图谋叛国难以让人信服,大理的分析不无道理,但将作大匠的看法也很独特,臣也建议先去核查,省得大家猜疑不下。”
“各执一词,的确难断,那就依事实说话。”曹丕点头自言自语。
见老狐狸贾诩不表态,两边都不得罪真是稳如老狗,曹丕又点将侍中温恢道:“曼基,卿曾任扬州刺史多年,孙权赎人真假就交你查证。”
“唯。”温恢拱手应答。
“夜已深,那就先散了吧...”曹丕疲懒的挥挥手。
“唯。”群臣齐声回答。
“呃...”陈群本想问司马懿遗孤,但想到曹丕和他关系亲密,一定会妥善安置司马师、司马昭,只能回头私下里询问。
群臣渐次退了出去,曹丕望着空荡的大殿有些惆怅,自己还没好好赏赐司马懿呢。
天才儿童曹冲夭亡,曹丕与曹植储位之争拉开序幕,这场腥风血雨、暗流涌动的斗争持续了十年,直到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为魏太子才基本结束。
曹操打心底里是希望曹植即位,因为他身后的支持者结构复杂,不像曹丕身后河南士族那般强大,结构复杂容易被君王掌控,相反河南士族这样的统一大势力,遇上羸弱之主就能够轻易架空。
由于曹丕长子的有利身份,得到了不少边缘臣子的支持,精通政治斗争的曹操,通过自己资源倾斜,杨修、丁仪等人苦心经营,曹植的赢面逐渐的增大。
中尉崔琰、尚书毛玠受到牵连而死,尚书令徐奕被逐出权力中枢,这些支持曹丕的重臣陆续出事,河南士族表现得很低调,只能在后勤补给上敷衍,把战争的压力传给曹操。
曹丕在争夺储位中胜出,他四位密友中司马懿的功劳最大,他待在相府以及曹操身边,除了和杨修的表现一样,把曹操的动向及时向曹丕汇报,还暗中献了很多阴招、损招。
因为一直为曹操所忌惮,司马懿在明在暗都隐藏得极好,杨修在这方面属于完败。
“大王...今晚要哪位夫人侍寝?”曹丕在沉思的时候,近侍宦官走过来请示。
曹丕一怔:“孤今天没心情...”
“要不要找人去铜雀台...”宦官继续试探。
“呃...再过些日子...孤今夜不要侍寝...待许褚回来了再说...”曹丕轻轻摆手。
原本曹操那些姬妾,被卞太后撵走一些,大部分因为无有生计,只能回到铜雀台居住,但后来又出了七步诗,卞太后为了曹植的安危,便没有揪着这事不放。
曹丕现在也不敢明目张胆,要么偷偷派宦官去铜雀台取来,要么自己借祭拜曹操去铜雀台享用,他身边这近侍早就轻车熟路。
曹丕担忧城中刺客,根本没有心情召人侍寝,非但如此他还增加了王宫宿卫。
接下来几日,曹洪在城中拉网式查找凶手,许褚也因病愈被召回宫中,那夜参与的剑客也分批回到虎卫营中。
一日没有抓到凶手,曹丕不安的心一日不能落下。
由于许褚挑选在后半夜,而且都是身手极高的剑客,所以几乎没留下作案痕迹,曹洪与司马懿有旧怨,所以查找线索的时候比较敷衍,大理钟繇那边迟迟不能破案。
有道是一鲸落万物生,司马家乃是河南名门望族,身后涉及的利益非常大,司马家被灭门后留下巨大权力空缺,冷静下来之后各方势力争相进入。
那夜董昭开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置疑司马家,因为不是河南士族的想分一杯羹,没法捧只能踩。
灭门剩下两个幼崽,被送到曹洪军中保护了起来,许褚数次想要潜入斩草除根,最后被其兄许定给制止,因为一旦暴露许家必被牵连,建议写信找夏侯充商议。
许褚的信还没送到,许都方面也传来消息,就在司马懿被杀的当天,身在许都的司马恂、司马进全家被诛。
消息传到邺城,魏国朝堂震动。
各士族纷纷开始私养部曲自保,整个北方跟着陷入莫名的恐慌中,曹丕紧急命令各地驻军排查细作刺客,又任命夏侯楙为侍中,赶赴许都明面上查案司马被诛案,实际上是担心献帝被刺客截走。
七月下旬,各地仍没有刺客消息,反而司马懿通敌情况逐渐明朗,
这段时间,各路消息向邺城汇集,有温恢收集到的情报、有曹仁奏报的情况、也有夏侯充送来的夏侯惇遗物(诸葛瑾书信)。
这些情报都表明于禁的确在江东,也印证了孙权想让魏国以十亿赎回的想法,至于司马懿是否收回扣已经不重要,因为即便这件事是假的,但有心人也愿意相信是真的,而且在舆论上给曹丕和河南士族压力。
钟繇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只能给司马懿定下受贿渎职之罪,强行按下了政敌给他罗织的通敌罪名,因为这样才能保护那两个幼崽,为此受到了非河南士族的攻讦。
曹丕为了朝局的稳定,只能牺牲司马懿的名望,但是刺客的问题依旧存在,所以整日愁眉苦脸,没有刚即位魏王时的意气风发。
听了群臣一天的争吵,曹丕精神紧张、全身疲惫。
散值之后,夏侯充秘密求见。